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57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你看夫子强调,要成就圣人,基础就在忠信。他曾经讲过一句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是十家人住在一起的一个社区,肯定能找到像夫子一样忠信的人。忠信是品德,这是成圣人的基础,这是根,根在忠信。但是光有根还不够,还要加上好学。其他人没有孔子好学,所以没办法像孔子一样成为圣人。孔子成为圣人,因为他有忠信的根,而且能好学。好学学什麽?学文、学经典,而且学了之后能行,所以文和行是讲他好学,忠信是讲他德的根,这样我们就比较明瞭了。这是孔子四教,也就是要扎根教育,加上一门深入,要好学。我们恩师现在给我们的这个教育也是一样,首先扎根,扎德行的根,用三个根来扎,儒的根是《弟子规》,道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道经》,这是什麽?让我们成为一个忠信之人,忠信代表德行,当然裡面也含有孝悌。然后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在经典上用功,这是文、行,用功重在落实,这就能够成就圣人了。这是讲四教,它这个排列方法有它的道理。

 

后面四科讲的是「以文为后,自本而末」,本是根本,末是枝末,就像一棵树,根本要深厚,枝末才能繁茂。什麽是根本?德行是根本,也就是说三个根要扎得牢,你这个树才有繁茂的枝叶花果。我们恩师讲,儒释道三家有根本、也有枝末,儒家根本在《弟子规》,枝末是四书五经十三经,这是枝末。枝末是长在外面的,很容易看到,也很好看,但是如果没有根本,枝末不能长久,那是虚的,很快就死了。就像瓶花,没有根的瓶花,插在玻璃瓶裡头的,没有几天就枯萎了。所以必须要有本才能够使枝末长久,本要是深厚,枝末才繁茂。道家的本在于《太上感应篇》,教因果,枝末是《道德经》,《道德经》是长在上面的;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是五戒,然后上面才会有大乘佛法。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侧重点不同,都讲得好。

 

下面又引陈天祥,这是元朝初年的丞相,他有一个《四书辨疑》这本书,他说,「行,为所行诸善总称,忠与信特行中之两事,存忠信便是修行,修行则存忠信在其中矣」。他讲文行忠信,这个文是经典;行是德行,行是个总称,文和行是一类,这都是总称。忠、信是单列出来的,也是行。为什麽?因为忠和信是行裡面最重要的,「存忠信便是修行」,修行修什麽?忠信而已。这个忠信,便是夫子「一以贯之」之道,能够把握住忠信的纲领,我们才能够修行成就。修行,存忠信也在其中了。这是讲文行忠信的解释,所以实际上就是讲两个,文和行,忠信是行的纲领。文和行要并重,《弟子规》上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以文和行要并重,文行合一、知行并进,这是王阳明先生所提倡的,确实要这样。只学文、不力行,不行,只能是搞儒学、搞学术可以,不能成为圣贤;如果不学文、只力行,也不行,没有方向,盲修瞎练。我们现在学《论语》就是学文,但是同时要力行,所以我们的分享当中,也强调力行。我们真正要得到《论语》的精髓,如果不去真干,没办法得到。

 

《朱子集注》裡面引程子的话,程颐先生说,「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他把这四教串起来讲就很好。夫子教人什麽?以学文和修行而已,学文是解门,修行是行门,解行并重。清凉国师在《华严经》注疏裡面他讲到,信、解、行、证这是修学的四个方面,也是四教,实际上就是讲学文和修行两个方面。信、解是学文,学了文之后,经典我们学了,就能信、能解,理解了。这个很重要,这是如同我们的眼目一样,我们有眼睛,看清方向、看清路了。然后行、证,这就是修行,行是修行,证是证果,证果是你走到目的地。所以我们有眼睛看路,两条腿还得走路。只看不走,达不到目的地;如果只走不看,很容易走歪。所以学文和修行并重,缺一不可的。我们现在学传统文化,就是用这个方法,着重在经典的研习,我们不是搞盲修瞎练。如果离开经典,自己在那裡干,那是盲修瞎练。我们一定要依经典,但是同时重力行。心存忠信,「忠信,本也」,这是根本,所学的、所行的都是忠信的展开,这是一个根本,就像一棵树,根本在这裡,它从这裡长出来的树,枝叶可以很繁茂,但是都不离根本。

 

这是讲到四教,四教跟后面讲到的四科相对应,并不矛盾。虽然顺序有调过来,这个「文」在四教裡是第一,四科的「文」是放最后,但是侧重不一样。放在第一,说明学习经典的重要,不学经典,光在那行,行到最后走偏路了,「任己见,昧理真」;四科讲的文学,是我们所行的要对照经典,各有侧重,都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十五章。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恆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恆矣。】

 

这章有两个『子曰』,这两个子曰,在《朱子集注》裡面讲到,朱熹怀疑这是衍文,后面第二个子曰是多馀的,叫衍文,这是他的看法。可是要根据日本的汉学家,叫竹添光鸿,他有一个《论语会笺》(这个经学家是幕府末期的经学家,是上个世纪初的人),他认为这两个「子曰」不能够说没有意思,为什麽?这应该是孔子在两个时期讲的,所以第二个子曰不是衍文,应该保留的。这个跟清朝大儒刘宝楠的《正义》裡面讲的也是一致的,这两个「子曰」,他不是在同一时期讲的,所以有两个子曰。程树德《论语集释》裡面他还讲到,第二个「子曰」那段,在古本的《论语》裡面是另外单起一章的,是两章,这裡合为一章来讲,实际上是两章,这也有他的道理。至于章节的分法也不一定,都是大同小异,我们也不必争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都可以并存。这裡我们把它还是合成一章来讲。

 

这裡讲,『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夫子说他没见到圣人,他只能够见到君子,就觉得不错了,『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根据《论语集解》裡面,这个是何晏的解释。「圣人者,何平叔《集解》曰」,何平叔就是何晏,字平叔,他说,「疾世无明君也」。疾是痛,很心痛,这世上已经没有明君了,君是包括天子、诸侯,这一类都是君。这世上没有明君,所以他讲这个圣人是专指天子和诸侯,没有圣人就是因为没有明君,这是何晏《集解》裡面的说法。皇侃注疏和《朱子集注》没有专说圣人指天子、诸侯,圣人是泛指,正如孟子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做圣人,这样讲不拘一格,也是很好。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25: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46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