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在这裡是鼓励我们证得这个心体,所以学圣贤,关键学圣贤的存心,不是在事相上装模作样的学。像《弟子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统统都是讲事,如果真正有真诚孝心,这些事统统做到了。
我们假如这个心迷失了之后,现在要回归到这个孝心上来,怎麽做?得从事相上入手,这比较容易。只有上上根人直接从心地上转,上根人能转得过来;一般人,普通人、中下根人,非得从事相上去转,所以《弟子规》就非常非常重要。我们恩师常说,《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四书、五经、十三经如何落实?就在《弟子规》上落实。《论语》这裡教我们存心,存孝心,你孝心去落实,怎麽落实?《弟子规》上讲的就是。看我们有没有孝心,就从《弟子规》来看,拿这个做标准就衡量出我们的孝心如何。所以《弟子规》是入圣的阶梯,第一阶梯,基础。学《弟子规》,我们一开始是要从事相上一点一点学,学到一定程度,要懂得悟入,悟入就是入这个心体。圣人不是只教我们停留在事相上而已,要真正从事相来修得这颗真心。譬如说「出必告,反必面」,出门前先向父母鞠一躬,告诉爸爸妈妈,我先走了,我去哪裡(我去上学去了);回来,回到家中必须跟爸爸妈妈打个招呼,行个礼。这是事相,他存心是什麽?对父母的尊敬,心裡老念着有父母。果然练成了这个真心,心裡真的老存着父母,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些事情没人教你,你都会了,为什麽?那叫性德自然流露。所以从这裡我们去体会,我们怎样把《论语》和《弟子规》结合在一起学?《弟子规》多讲事相,《论语》多讲存心,它们俩是相辅相成,互相来做为促进,用《弟子规》检验我们《论语》到底学得怎样,而又用《论语》去提升我们学《弟子规》的境界。我们来看底下一章,第九章。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是孔子评论他的弟子颜回。朱子的解释,「回,孔子弟子,姓颜,字子渊」。回是他的名,他的字是子渊,所以有时候我们也称为颜渊,或者颜子渊。这是孔子最欣赏、最喜爱的弟子,他的德行最高,这一段是孔子讚歎他。『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子跟颜回谈话的时候,谈了一整天,颜回都不违如愚。不违就是毫无阻碍的意思,朱子讲的「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这个学生非常老实听话,老师教什麽,没有任何的违逆,全盘接受。他只听受而没有问难,他不会拿出一些话来反驳,或者是故意提出问题来刁难老师,或者是考考老师,他没有那种心,完全是顺受,顺畅无碍。表面上看,从早到晚老师给他讲什麽,他只是点头听受,不问一句话,好像一个愚人,实际上大智若愚。
西汉孔安国先生的注解说,「不违者,无所怪问,于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他没有那些奇怪的问题。我过去在大学裡面教课,在美国、在澳洲,都是教西方人、孩子,常常有很多学生提出很多怪问题,这是什麽?他妄想多。老师给他讲,他还没理解消化,「嘣」就想出另外一个意思,就去问老师。跟颜回就不一样了,颜回对孔子的话,默而识之,默是沉默,不讲话,识之就是记在心裡,完全接受,自己去消化吸收。看起来像愚人,实际上他不愚,后面孔子就说,『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这个私,朱子解释,「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就是他独处的时候,他没有来上课,他回家了,这是燕居。自己一个人在,他独处,这是讲他在私的时候,私下裡,并不是向老师请问问题、学习的时候。在私下裡,当然也常常跟一些同参、学友讨论,孔子在旁边也能够观察到,他跟几个弟子一起言谈,发现他能够亦足以发,「发,谓发明所言之理」,也就是他能把孔子的教诲发明出来,把老师讲的义理发挥出来。
譬如有时候其他的同学也来请教他,他的回答完全是运用老师讲的这个道理,证明他听懂了、他消化了,变成自己的观念。所以孔子看出来,颜回并不愚,这是大智。所以在诸多弟子裡面,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其他的弟子听老师讲课,他都有很多问题提出来,只有颜回没有问题。当然,如果真有问题,应该提出来,也不能憋在心裡,自己胡思乱想也想不通。
但是颜回的水平高就高在他一听就懂,所以他没有什麽问题,都听懂了;听懂了他就能去做,正是学而时习之,因此他不亦悦乎,他不改其乐。我们问,他何以能够一听就懂,祕诀在哪?祕诀就在于他专注,听讲的时候他思想不开小差,他集中精神、全神贯注,没打一个妄念,心很清淨。这一清淨,就非常容易能够理解老师所讲的教诲;心不清淨,老师讲得再明白都听不懂。
他为什麽能专注?因为颜回能够对老师百分之百的信仰、恭敬,尊师重道他是一百分。他对孔子那种尊敬,后面《论语》我们能读到,真的是无以复加,在他眼裡他的老师是圣人。他自己说,一生去追求老师那个境界,都达不到,可见得他心目中对老师那种景仰。尊师的人必定是重道,重道的人才会尊师,古德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颜回为什麽能得到这麽大利益?因为他真正尊师重道,所以他是诸弟子中真正得孔老夫子心传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