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95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九十五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095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二面第五行:

 

【种无量善。获众大福。悉已入于方便愿海。所行之行具足清淨。于出离道已能善出。常见于佛分明照了。以胜解力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得于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

 

这一段是讲「德行圆备」。经文裡面第一先给我们说明他的因殊胜,这是第一句,第二是讲入果海,得果用,我们先看前面两句,它总共有五句经文。『种无量善』是因,『获众大福』是果,此地经文都是讚歎毘卢遮那如来从修因到证果种种殊胜的功德。佛如是,菩萨亦如是,我们修行也不能够例外。与会这些法身大士,在开经的时候就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凡是参加华严海会的这些大众,无论他在什么时候,无论他在什么处所,他现在是什么样的身分,那都是示现的,是法身大士随类化身、应机度化。菩萨能现无量的分身,应化在十法界裡面,这才是「种无量善」。这一句我们要留意,最重要的是「善」,善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要知道。这个字的标准很多,我们随顺佛的教诲,这裡面区别就很大,小乘有小乘人的善,大乘有大乘善的标准,显教有显教的标准,密教有密教的标准,乃至于藏通别圆,四教的标准不相同;贤首家所讲的五教,小始终顿圆,标准也是各个不相同。乃至于世间法,古人跟现代人所立的善的标准不一样,古今不相同,中国人的标准跟外国人的标准又不一样。我们要如何适从?还是古人教导我们入境随俗,这话很有道理。某一个地区有某一个地区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标准、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礼仪,各个地区、各个时代都不尽相同。佛教给我们,可以说超越时空,这是佛定的规矩,好!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哪个地区,都能符合他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五戒十善。诸位细细想想五戒十善,无论放在哪个地区,无论放在什么时代,大家都会觉得这个说法是好的,这个说法是善的,这是善的最低水平。此地的标准当然跟这个不一样,虽不一样,还是从最低标准学起。

 

这个地方讚德,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善是究竟圆满的大善,所以他获得的是「众大福」。「众」怎么说?因为前面他讲「无量」,无量是多,所以他得的福也多;因为他的善大,他得的福也大。大小在此地,我们一定要明瞭,佛在大乘经裡面常常教诲我们,心量大,虽修小福也获大福报;如果心量小,虽做大福,他还是受小福报的果,可见得一切法确确实实从心想生。菩萨修的福大,他心量大。这些人即使是圆初住的菩萨,初住菩萨是发心住,换句话说,菩提心初发,初发就了不起。诸位细细看一看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就是刚刚开始,刚刚开始就是初发心,就是发心住,你看看那个功德。诸位《起信论》有很多人没有念过,《金刚经》念过,《金刚经》是什么境界?给诸位说,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大乘最低的水平。你再看《愣严经》,《愣严经》裡面讲「二十五圆通」,也都是发心住,初发心的菩萨。《愣严经》上,诸位同修大家都讚歎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愣严会上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地位。《华严经》裡面,善财童子也参访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什么地位?第七迴向地位。哪一个法会,菩萨所示现的身分就不一样。《法华经》裡面的「普门品」,那是等觉菩萨的地位。这是说明善的标准,法身大士的标准,他福大。我们虽然是凡夫,希望你发大心。这部经开头的时候,我们在清凉注解裡面读到,《华严》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怎么能读这部经?如何有能力来说听?清凉大师说得好,除法身大士之外,还有一类的人可以当机,什么人?大心凡夫。我们听了这句话感觉得很安慰,我们是凡夫,只要发大心,华严会上也能佔一角,纵然不能做正科班的学生,也可以做旁听生。由此可知,大心一定要发,我们在前面这一卷经文读下来之后才知道发大心重要,发大心是《华严》当机,我们在《华严经》确确实实能得真实利益。

 

这个地方无量善应当怎么学法?起心动念要想到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是修善。断恶,不但在行为上我们不可以做损害一切众生的事,损害一切众生的念头都不能够生。你能把这个原则明白,能够坚持遵守,依教奉行,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在种无量善。无量善裡面有两个说法,不说出来你不能够觉察到。我没有做好事,哪裡种善根?起心动念,点点滴滴,你所造作的都如理如法,都遵守佛陀的教诲而没有违背,这样做,给一切众生做榜样。没人看见?没人看见,有鬼神看见。给一切众生做榜样,除了人之外,众生多的是!我们这个道场,诸位能够看得到的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人;看不到的,这个道场裡面有菩萨众,有声闻、缘觉,有龙天善神,也有鬼神在这裡听经,在这裡闻法,我们肉眼没看见,不可以说我肉眼没看见、耳没有听到就没人,你就错了。所以二六时中,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我们依教奉行,做给一切众生看,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你这不是种无量善吗?这真正是如夫子所言的「有教无类」。有缘的众生来向你请教,你给他讲解,这是语善。有时候我们看到他能接受,但是他不会问,我们也可以无问自说,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这都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由此可知,一切时、一切处,我们有一个善心,与人为善的心,非常非常重要。善心的目的在哪裡?帮助一切众生开悟,这是第一大善,我们念念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行为;如果有缘,缘要成熟,帮助众生建道场、树法幢、度众生,那个善就更大了。

 

第二句『悉已入于方便愿海』。愿,一般讲四弘誓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尊菩萨、每一尊佛在因地裡面都发了许多愿,无论他发愿多寡,归纳起来不外四弘,所以四弘誓愿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把它归纳归纳不外乎这四种。这四种愿无量的深广,所以用「海」来比喻,与会的这些菩萨,他们都已经入方便愿海;换句话说,这些大愿他们都做到了,入就是做到。我们虽然发了没有入,四弘誓愿常常念,一条都没做到,这没入;他们都入了,由此可知,这些人是法身大士。清凉大师在《疏钞》裡面给我们解释,第一句是七地菩萨,第二句是八地菩萨,第三句是十地菩萨,他讲得太高了,我们不能得到受用。清凉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要想出如何落实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对我们现前生活、修行有帮助,这个经我们才欢喜,我们才用得上。如果都是讲到七地、八地、九地,太玄了,是很好听,我们没用处,不能得力。所以清凉的注疏我们可以参考,我没有照他的说法来讲。

 

愿发了之后,一定是以行践愿,我们不能忘记。行是行持,思想、言语、行为一定要跟愿相应,最重要的是要跟第一愿相应。其实四弘誓愿就是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这一条,这一愿就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本愿圆满相应,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不是发愿度尽众生?我们也发这个愿。因为你要满这一愿,所以才有后面三愿。你不断烦恼,你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度人吗?你那个愿是空愿,永远不能兑现。为了要度一切众生,先要度自己。先度自己是下面三愿,你要断烦恼,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这是真正修行,超越六道十法界,你不断烦恼不能超越。然后才学法门;你只有道德,如果你没有学问,你度不了众生,所以你还要有学问,你要有丰富的知识,你才能应付无量无边种类的众生。你要成就圆满的智慧,要成就无碍的辩才,你就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有这两个本事,你才能够实践你的大愿。这两种能力都具足,如果要不能够达到最高的水平,你那一愿就不能圆满。怎么不能圆满?你只能度比你低的众生,譬如说你是初地菩萨,你只能度十迴向以下的菩萨,初地菩萨跟你是平等的,你度不了他;二地比你高,你也没办法。所以后头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要成佛才行,你成佛度众生才能度圆满,为什么?等觉菩萨你也能度他。众生无边,上至等觉,下至阿鼻地狱,这是众生无边,所以你要不能够圆成佛道,你这个愿怎么能够圆满?由此可知,四弘誓愿只有第一条真的是愿望,后面三条是如何能达到这个愿望,是你必须要遵守、要修学的。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是不是真有这个愿,自己细心去想想,好好的反省反省、检点检点。不能说没有愿,没有愿,天天在佛面前发愿;也不能说你有愿,为什么?虽然天天发愿,根本就没有兑现。那要怎样才是真的有愿?真有行,「以行践愿,愿以导行」,愿在引导你修行,修行满你的大愿,行愿相资,相辅相成,你这个愿是真的。这些与会的菩萨大众们他们的愿真实,为什么?「悉已入于方便愿海」,方便是从度众生上讲,他们展示的善巧方便,已经契入了。这些人是法身大士,我们应当要学,要认真努力去学习,所谓勇勐精进,永不退转。只要诸位真正发愤努力,契入这个境界,法喜充满。没入这个境界的时候很难很苦,开头你会觉得很辛苦,为什么?无始劫以来你过的是放逸的生活,随顺烦恼、随顺习气,现在佛菩萨教导我们远离烦恼,要断习气,当然这个改变你就觉得很不习惯,跟你过去的习惯相违背,很不习惯,你就觉得受不了。这是一个关口,这是一个瓶颈,突破之后就自在了。

 

今天还有几位同修来问我,怎样往生才有把握?他说看到一些念佛的同修,念了几十年他还不往生,问他往生有没有把握他摇头,于是就生起疑惑。每天在念佛堂念佛,甚至是每天二十四小时念佛,你要来问我他能不能往生,我不能说他不能往生,我也不能说他能往生。这裡头什么原因?往生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信愿要真切,所谓真信切愿,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万缘放下。你要具足这两个条件,你决定得生;这两个条件有一条不具足,未必往生。虽然有深信切愿,这个世间还有牵肠挂肚放不下的,那就不能去,所以你要放得下!古人讲深信切愿,信愿行,这裡头是说明已经放下了,那个行。现在我们必须多囉嗦一点,多讲几句,你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恩怨,哪个人对我有恩没有报答他,那个人有仇我也没有报他,你还能去得了吗?阿弥陀佛总不能说等你报了恩、报了仇再来接引你,没这个道理。一定要放得下,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心裡乾乾淨淨、一尘不染,然后具足深信切愿,这个人决定往生。念佛多少没有关係,如果你放不下,你信不真、愿不切,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说得很清楚吗?你不会往生。世尊在经典裡面给我们的警告,「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一条你就去不了;你五条都具足,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你,你还能去得了吗?所以你必须把这些根断掉,你往生就没障碍。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2日19:12: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293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