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2次宣讲)悟道法师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四十九集)  2014/5/4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49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还是接着看第二十七页第五行,最下面一句,「空观心」这一句看起。这是观世音菩萨讲大悲心陀罗尼相貌形状,十种心的第五种心,第五种:

 

【空观心是。】

 

昨天我们引用地藏三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唯心识观,地藏菩萨讲唯心识观,后面又真如实观,两种观道,来补充解释我们这句经文『空观心』。「空观」,一部《大般若经》都是讲空观,我们也引用《金刚经》来补充解释。昨天我们引用《占察经》蕅益大师的批注,这就是以经解经,以其他的经来解释这部经。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大经解》就是引用一百九十几种经典以及祖师大德的批注,这个经论批注,来解释《无量寿经》,就是以经解经。这部经讲得比较简单,我们引用其他经讲得比较详细的,跟这一句经文有相关的,来做个补充解释。

 

昨天我们引用唯心识观,这唯心识观我们昨天跟大家分享到第一百八十二页,我们昨天学习到第三行。「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我们看祖师的批注,「设有外境当情,即是慧心失照,不可不觉察也。初观境唯心竟。」这个无记我们昨天也跟大家学习过了,就是祖师给我们解释很清楚,这个无记跟我们一般唯识讲的三性,善、不善、无记,那个意思不一样。一般唯识讲的无记,是它这个心也不是想善,也不是想不善的,这就叫无记。这个地方讲的无记它的意思是你忘记唯心识观了,忘记了。忘记,我们又不知道外面这个境界是我们自己心念头所生的。

 

即谓有前境界,就是我们还是跟以前一样,就是现前真的就有这个境界。这就是把现前的境界以为外面真有这个境界,我们现在迷就迷在这个地方,以为外面真有这个境界,不知道外面的境界它是我们自己心念现出来的。如果离开我们的心想念,这些境界都不存在。如果我们忘记唯心识观,忘记了,我们又跟以前一样,跟平常一样,又是认为当前的确是真有这些境界。好像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宇宙这些万事万物,我们都会认为真有,现前我们看到的,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真有这个事情。不知道我们现在看到、接触到这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我们自己心想念现出来的,我们现在就是不知道这桩事实真相。所以批注给我们讲,设有外境当情,即是慧心失照,慧心就是我们提起观照这个心,就叫慧心,慧就是智慧,这个慧心失去,失去观照,那我们又迷了。

 

所以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有一条也是讲般若,就是般若不能剎那离开的,剎那离开我们又开始迷了。般若,在古大德讲经常讲,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我们现在依文字般若要提起观照般若,提起观照般若才能证实相般若,这是我们要常常提起的。不过我们功夫还用得不熟悉,大部分都是常常忘记。所以要修唯心识观,最好这篇大家可以带回去每天念一遍,或者念三遍,照三餐念,这样或许会比较提醒;如果不念,又忘记了,等一下又转头即忘,如果要这么修。修这有什么好处?帮助我们看破,当然不是说每个人都需要这么修,各人根器不一样。所知障比较重的人,或者烦恼障比较重的,这是有需要,所知、烦恼都比较重,是修来帮助我们看破。看破就是看清楚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真相你看出来了就叫看破。看破之后这个放下就很自然,丝毫就不勉强。

 

现在我们念佛人大家都知道,要看得破、要放得下,大家都知道要放下,但是真能放下的人还是非常少,真的一万个人念佛难得有三、五个。这是大概四十年前,台中莲社李老师讲的,台中莲社的莲友二十几万,念佛真正有瑞相往生的,一万个人当中大概只有三、五个,三个、五个。四十年后的今天,那可能比四十年前就更少,一万个人当中难得有一个,这是愈来愈少。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关键还是对这个世界没有放下。我们进念佛堂,主七师都会提醒大家,放下万缘,提起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这就变成我们打佛七念佛堂主七师的口头禅,常常提醒大家。但是真放下的人还真不多,非常少。我们看到别人放不下,回头想想自己,有放下吗?想一想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没放下。为什么放不下?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认识不清楚。不了解、认识不清楚就是没看破。真看破他就真能放下。如果说我看破了还放不下,那没有真看破,认识还是不够,没真看破。真看破,他这放下是很自然的。所以这些观照也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的。我们对于这身心世界真正能看得破、放得下,我们念佛功夫当然就得力。真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最多七天就一心不乱,这是一点不假。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瞋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我们看祖师的批注,「众生无始以来,由于自心所现境界不了知故,但能向外妄生分别,不能反观内自心相。」这一段蕅益祖师给我们讲,众生无始劫以来,由于自心所现境界不了知故,对于我们现前见到的这个境界不知道是自己心现的。但能向外妄生分别,我们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我的心现的,不知道,这个心就向外面,我们就向外妄生分别,在外面取虚妄的这种念头分别执着。因为不知道是自心所现,所以向外妄生分别,问题出在这里。我们佛法叫内学,经典叫内典,要向内心去找。我们向外妄生分别就不能反观内自心相,他不能反过来回头去观照自己内心的心相,大悲心讲的形状相貌,不知道回头去观照自己内心这些心相。

 

所以佛法讲外道,其实我们如果不懂反观内自心相,这不但没有学佛的人是外道,这个外道不但是其他宗教、其他没有学佛的人,他心外求法,他不知道回头往内心去求,就变成外道。纵然我们学了佛,甚至出了家几十年,也是心外求法,不知道回头反观内照,还是外道,这叫门内外,佛门内的外道。佛门外的外道我们知道,佛门内的外道很多人他不知道。因此我们不学习这个经教,虽然学佛,还是外道。外道也不是骂人的话,就说你方向不对了,你都是心外求法,你心外求法解决不了问题的,不要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连像袁了凡要改造命运都办不到。我们看《了凡四训》,你看云谷禅师怎么对了凡先生开示的,就教他你向内心去找、去观照、去反省、去检点,他真的命运改了。现在人他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学佛修行,不要说成圣、成贤、成佛菩萨、成罗汉,就连个改造命运都达不到,问题就是心外求法。

 

这个地方就给我们讲出来了,「今由善修唯心识观,知境唯心,心不外驰,故想起即知,不随想而漂堕也。」今由善修,这个地方「善」这个字很重要,今由于善于修学唯心识观,这个修加一个善,什么叫善?我们简单讲,你会修了,你会了就叫善,你不会就不善,会了就叫善。怎么样才能会?这个经、批注多读,给它念个一千遍,老和尚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们根器比较钝的,不像六祖他听个几句就一闻千悟,我们要读一千遍,你这印象深刻,它就有起作用,就知道怎么去修了。总是我们老和尚讲,不管修什么法门,关键原则都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是时间要长,要有深度,它才起作用。我们一般这种根器,你时间不够,它深度就不够,深度不够就起不了那个作用,不管修什么法门都是一样。这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的,我们一定要知道。今由善修唯心识观,就是我们真的会修唯心识观了,知境唯心,知道外面这个境界,不管什么境界,都是自己心念所生的,心就不外驰,心就不会往外去攀缘,就不会往外跑了。这个心不外驰,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一样的道理,你六根往外跑,把它收回来,心不要外驰。所有佛法修学的法门,大乘小乘、显宗密教,都是这个原理原则,只是那个方法不一样。

 

现在我们老和尚,早上我们开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教育学会理监事研习会,我们老和尚前几天他写了学习汉学的办法,用《群书治要》做一个学习的科目,六十六种,不招学生,招研究员,一个研究员选一部书去深入十年。如果有人发心,这个十年要每个净宗学会去认养一个,在马来西亚认养一个研究员,然后每个月要发薪水给他,还要照顾他的家属,如果他有老婆、小孩、父母,还要照顾,让他无后顾之忧,十年专心深入这一门。他深入这一门也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这个是世间书,但是老和尚用的是佛法的戒定慧,原理原则用这个佛法。这个原理原则他套在学任何的一门学问,那都变成佛法。所以其他宗教也可以,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都可以。你只要用戒定慧这个原理一门深入,让你心定下来,你智慧本来就有的,现在这戒定它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要开启你自性的般若智慧。你自性般若智慧现前,整个宇宙怎么来的你都通了,你就知道了。所以他用的原理原则是这样。但是要照这个原理原则去修。这就是内学,向内心去学。

 

如果不懂这个,就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他永远找不到宇宙起源怎么来的,他不可能得到答案的。现在科学家找找到阿赖耶了,但是阿赖耶怎么来的他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他心外求,他往外求。所以他透过尖端科技已经观测到阿赖耶三细相,怎么来的?他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他必定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依照佛教导的方法,回头向内心求,那就找到。这是东方,还有古印度,儒释道,都是用这个方法修学。西洋他们都是心外求法,所以他学的都是知识,知识知道的有局限性,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所以这里讲唯心识观,知境唯心,你知道这个境界都是自己心想的,心就不会往外跑,心不往外跑你就是会提起观照功夫。提起观照功夫,故想起即知,心这个妄想起来你马上就知道,你马上就发现。知道之后你就不随想而漂堕,不会随着烦恼妄想漂流堕落。但是这要提起高度的这种警觉观照功夫。

 

「贪瞋邪见,根本三毒,一起便知」,一起就是你现在起这个心,贪心起来了,瞋恨心起来,或者邪见,邪知邪见的心起来了,一起你就发现,你就知道了。「知便不令相续」,一旦你知道,你就不会让它继续下去了,才起这个念就觉察到了,错了,我们就不会让烦恼一直相续下去。我们修学世间的善法,这是从修学世间善法做起,是要用这个功夫,古人都用这个功夫,不但佛家,儒道都用这个功夫。你看儒家它们讲常惺惺,常惺惺就是我们用比较浅显的话讲,就是你时时刻刻头脑保持很清醒这种状态,不迷惑,就是佛法讲的觉照功夫。「阿含经中所以贵知恶也」,《阿含》是小乘经典,贵知恶也,就是你这些烦恼是恶法,一起你就知道这是恶法,不对,不让它相续,不跟恶法相应,必定就跟善法相应。

 

所以,「与信惭等善法相应,名之为善。与无惭等恶法相应,名为不善。俱不相应,名为无记。」在唯识百法里面给我们讲,那天有印给大家,百法有十一个善心所跟善法相应,跟恶法二十六个烦恼这些相应就不善,跟善跟不善都不相应叫无记。「知此三性差别,则必能断不善无记,令其恒善。」知道这个三性,我们起心动念有这三种性质的差别,一个善、一个不善、一个无记,知道这个差别,则必能断不善、无记,这个不善的恶法断掉,无记也断。无记虽然它不属于善、不属于恶,但是它属于无明覆盖,不明了,所以那也要断。要提起这善法,令其恒善,就提起善心所,提这个善法。

 

下面讲,「知心劳虑种种诸苦,则必能息虚妄尘劳,令证寂灭一心法界矣。」如果我们真正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心生的,心生起的劳虑,劳就是疲劳,虑是忧虑,种种诸苦,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心生的,外面没有,外面没有这个境界。如果真正知道,则必能息虚妄尘劳,虚妄的尘劳就止息下来了。止息,令证寂灭一心法界,就可以证入寂灭一心法界,灭什么?灭烦恼,这个烦恼它不存在。烦恼它本来就是空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念佛念得很久,实在讲一点消息也没有,这不是说佛法不灵,关键在我们没有放下,没有放下万缘,我们心不是真正在念佛,还是念这些尘劳妄想,念这些。如果我们真能够把这些虚妄的尘劳妄想换成念佛,那很快就成就。但是我们不知道外面这些境界是我们心里想的,我们总是去攀缘这些境界,受这些境界的干扰影响,那干扰,我们这句佛号念得功夫不得力。因为大势至菩萨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但我们怎么摄就摄不住,我们也很想净念相继,就是净不下来。原因就是我们对这个事实真相不知道,认为外面是真的。

 

如果我们念佛功夫得力,你这句佛号可以控制住烦恼,那就叫得力。比如说我们贪瞋痴这些烦恼要起来,马上转成念佛,这烦恼马上就止息下来,这句佛号就叫得力。如果我们念佛这个烦恼还是压不住,境界现前烦恼还是控制不住,这就是念佛功夫不得力。那不得力还是要念,不得力才要继续念。这个念我们有这些观照的补助,的确也是一个补助的办法。但是大势至菩萨他强调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再借用什么方便法,就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两句,当然就不假方便。问题这两句做不到,这两句做不到可能就要有个方便法,方便就是补助,就是我们一般讲叫正助双修,如果念佛功夫得力当然就不需要。这个提供给大家参考,如果你根性大利,不需要那么麻烦,一句佛号提起就伏住烦恼,不需要。如果还伏不住,可以参考其他的经,这些都是个补助方法,帮助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子)三观门成就」。前面这个是「(子)二善知心相」,善就是真正知道外面境界都是自己心念这个相所生的。这段是讲观门成就,你修唯心识观成就的境界。请看经文,「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我们看批注,「前论修观,通一切时及一切处。今约入定,则四威仪中,坐为最胜也。」这段经文是讲打坐,我们生活当中四威仪行住坐卧,前面论这个修观是通一切时及一切处,就是行住坐卧都可以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处所,你是行还是住、还是坐、还是卧都可以修。这段经文讲,今约入定,这是特别指四威仪当中坐的时候,打坐,四威仪中坐为最胜,就是打坐,修定打坐最殊胜。不管修什么法门,这个坐它是四威仪当中很主要的一部分,不管你是修禅,禅堂有打坐,修密也有打坐,我们念佛也有静坐念佛,修什么法门都有。

 

「知惟心生」,坐的时候,你起观照,「则色本无生,知唯心灭,则色本无灭,故得色寂三昧。」你静坐的时候你起观,知道这一切境界随心生的,唯心所生的。这个色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物质现象,我们看到整个世界、整个环境这些人事物。知唯心生,就是这些从哪里来?从哪里生出来?自己的心生出来的。你知道这是自己心所生的,色离开我们这个心它就没有了。则色本无生,现在它那个生就是无生,不是它自己生的,是我们的心生的,色它没有生,我们心生它就有,我们心灭它就没有,那色本身它没有生,是我们的心生才有。不知道这个道理大家能不能体会?你一定要回归反观自己内心,这些从什么地方现的?我的心现的,离开我们这个心,外面那个境界都不存在。所以知唯心生,则色本无生;知唯心灭,则色本无灭,生跟灭是心在生灭,色它也没有灭,不是色在生灭,而是我们的心在生灭。所以色说生了,色没有生;色灭了,色它也没有灭。不是外面的色在生灭,是我们自己的心在生灭,外面的色是随我们的心在生灭的,不是它自己生灭的。你真正知道了,就得到色寂三昧,寂就是寂灭,寂是什么?生即无生,灭也是没有灭。从生灭都是讲我们心的生灭,外面的色随心生灭,不是它自己生灭。真正知道了,你就得到了色寂三昧。色寂三昧,你看到这个你就心定下来了,不管看到什么境界心就定了。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

 

「又心生灭相,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则剎那才生,无间即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既无动转,心相本寂,心既本寂,色岂不然,观色唯心而悟本寂,故名色寂三昧,非谓色寂而心不寂也。得此三昧,是圆五品观行即佛。初正示观门竟。」上面给我们讲,知唯心生,则色本无生;知唯心灭,则色本无灭,所以得到色寂三昧。又心生灭相,我们自心这个生灭相,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我们看到流水,跟以前点油灯、蜡烛,这是用这个东西让我们去体会,我们心的生灭就像水流灯焰它没有暂停的,无暂时住就是没有暂停的。则剎那才生,无间即灭,它生灭的剎那太快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外面这些境界相,这一剎那跟下一剎那实际上不一样。

 

那个剎那我们很难体会。老和尚讲《华严经》那个《妄尽还源观》,《华严》修五止六观,举《菩萨处胎经》,释迦牟尼佛问弥勒菩萨,这个妄念到底它的生灭速度有多快?弥勒菩萨讲,一弹指三百二十兆次的生灭,这样一弹指三百二十兆。老和尚说如果弹得快的一秒钟可以弹四次,现在好像增加弹到六次。现在,我昨天听了,原来一千二百兆,后来一千六百兆,现在好像讲到二千一百兆,现在是一秒钟弹七次、八次。我们就不要讲那么多,就这样弹四次,一秒钟弹四次的话,这样一剎那就三百二十兆过去了,我们怎么会知道?因为我们心的生灭剎那太快。那心生灭剎那太快,我们现在看到境界相好像没有什么,我们现在就不要讲那么快,我们也体会不到,那八地菩萨才见得到,我们现在讲一秒钟,这一秒钟跟前一秒钟,我们看的整个宇宙就不一样,很大的不一样。但是我们看这个身体,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改变,你从小的看感觉上没什么改变。但是你从整个大的宇宙去观,那就变化就大了!我们从这里去观察的确是这样。

 

所以蕅益祖师在这个经也批注得很详细,就是相似相续相。相似相续相就是前面那一剎那跟后面这一剎那,你感觉好像很相同,但是它是完全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就是说它是独立的,它又是独立的,一剎那一剎那都是独立的,它不是连接起来的。如果妄念连接起来,那你断断不掉,你没得断,它是一剎那一剎那都是各自独立。所以弥勒菩萨说,「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每一念它都有一个独立的形、识。

 

大家如果看过画卡通,有一次我在Facebook看到,有一个人画卡通,用便条纸这么大的,画人,然后用个手这样迭着,这样迭一张一张,弄得很快。那个人第一张看它是静态的,然后快速度的给它跑,那一张一张跑,看一张一张接下去,那个人就在跑了,那个人就在动。其实他的手停下来,那一张一张都是独立,都是静态的。我们老和尚他讲经常常用,我Facebook那个就不见了,不然那个拿来给大家看,大家容易体会什么叫相似相续相。前面一张跟后面一张很接近,但是它是独立的,它不相同,它是很快速的这样连接起来,让你感觉好像一起串起来,感觉上那个人在跑了。那一张一张纸是静态的,这画卡通的人大家都知道。我们老和尚他是用旧式的电影底片,一秒钟二十四张,每一张都是独立的,都是静态的。放在机器给它转,一秒钟转二十四次,然后打在银幕上,人在动了。

 

我们现在一秒钟,我们最保守用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的生灭,我们怎么知道这是寂灭相,它原来都是不动的?因为我们那个心动得太快了,你发觉不到。如果你这个当中有一剎那,那一念静止下来,你看到这个,就这个世界无生无灭,一切万物也都无生无灭,现在你看到生灭是我们妄心生的。所以六祖大师开悟,不动,六祖大师开悟,讲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见到自性,见性就叫成佛。我们没有办法观照这个,从蕅益祖师给我们开示这个观,我们可以有下手的方便。

 

剎那才生,无间即灭,你说剎那,《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说剎那即灭,你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无容从此转至余方,它当下就灭,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说有个时间让你转到其他地方,那都是虚妄的,是我们虚妄的妄心在转,实际上没有。既无动转,心相本寂,既然当下「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楞严》讲的,你当下生,当下就灭了,很快的。你知道之后,心相本寂,你心本来也是寂灭的,从来没生,没动过。心既本寂,色岂不然,色是心生的,心都寂灭,那色当然是寂灭的。

 

所以观色唯心而悟本寂,你观察外面的色相都是唯心所生的,你悟到本来是寂灭的。密宗讲阿字本不生,阿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这一切万事万物它本来就没有生。现在我们看到生是我们的妄心生的,妄心它就不是真的,它就没生。《圆觉经》用个比喻,它用眼睛有毛病,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花,我们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花,实际上空中它没有花,但是他有毛病,明明看到它就有花。当我们这个眼睛有毛病,原来空中没有花,现在看到有花,当你看到有花这个时候,它也是没有,它也是空,是你眼睛有毛病,虚妄现出那个相,不是真的,那是虚妄相。你眼睛好了它就没有了。但是你眼睛还没有好它有没有?它还是没有。《圆觉经》用这个来比喻。这里用这个方便法,也是一个方便。观色唯心而悟本寂,故名色寂三昧,非谓色寂而心不寂也,不是说外面的色相是寂灭的那我们的心就不是寂灭,心也是寂灭。

 

如果我们修行得此三昧,心定下来了,是圆教五品观行即佛的位次。圆教五品位,观行即佛,这个天台宗判六即佛,第三个观行即佛,这个层次也满高了。天台宗讲这个六即佛,第一个是理即佛,第二个名字即佛,第三就观行即佛,第四是相似即佛,第五是分证即佛,第六是究竟即佛。一切众生都是理即佛,从理体理论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名字即佛就是你修行还没有得三昧,你观行功夫还不得力,这些道理都懂,这叫名字即佛。如果你这个功夫得力那就是观行即佛,观行即佛是得三昧、得定,但是还没断烦恼,还没破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如果破见思惑、尘沙惑就是相似即佛,四圣法界,相似就是很像佛,但不是真佛,因为他还用阿赖耶识,他无明没破,只破见思、尘沙,就是四圣法界的声闻、缘觉、菩萨、还没有明心见性的佛,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叫相似即佛,包括四圣法界都叫相似即佛。如果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叫分证即佛,入一真法界。无明还有四十一品,都破尽了,这个成妙觉,就叫究竟即佛。

 

修一般的法门,观行即佛还不能超越三界,还在三界六道,你一定要到相似即佛那才超越六道法界,到四圣法界。但是如果我们念佛人,有观行即佛这个功夫,那我们可以自在往生,你想哪一天走都可以。在其他法门还不及格,在净土法门及格了,而且这个品位还满高的。这是修净土的殊胜,修其他法门还不及格,在净土就及格了。我们修净土甚至还不用到观行即佛,你这名字即佛,到名字初心跟名字后心,名字后心就是得相似定,还不是真正得禅定,有这么一点点定功,也能够预知时至往生。在其他法门都还不及格的,还在六道里面。但是修净土,我们就可以带业往生,烦恼伏住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再去断,去那边断就容易了。在这个六道生死轮回当中断难,难度就高,到极乐世界断容易。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段,这段讲观门成就。「(癸)二观成胜进又三,初总示应修,二别示二观,三结示利益」。请看经文,「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毘婆舍那观心」。我们看批注,「从事入理,名奢摩他,即一心三止也。从体起用,名毘婆舍那,即一心三观也。二皆名观心者,皆有智慧照了故也。皆言信者,指圆十信位中不二妙止观也。前于名字位中,修行唯心识观,而登五品色寂三昧,非无一心不二止观。但以定慧未深,未得名信。今既得此色寂三昧,观行位极,故应学习信二观心,念念冥理,念念起用,令其平等正直,速登佛慧也」。从事入理,名奢摩他,即一心三止,奢摩他就是翻成中文叫止。从体起用,名毘婆舍那,即一心三观,毘婆舍那翻成中文叫观。奢摩他、毘婆舍那就是止观,止观的意思。二皆名观心者,皆有智慧照了故,这两方面止观都叫观心,这两种都有智慧照了的缘故。皆言信者,指圆十信位中不二妙止观也,这圆教十信位当中不二,这个不二叫妙止观就是止当中有观,观当中有止,这就妙了,不二。讲了有两方面,实际上它是一个,是一不是二。应用这个止观的原理,各人的修行、各人的根器也不同,所以这个当中我们要深入去体会。

 

前于名字位中,修行唯心识观,名字位就是名字即佛,我们信佛的人、学佛的人、听过经教的人,统统叫名字;没有学佛的他叫理即佛,这个名字即佛也谈不上。我们学佛的人就是名字,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是佛,我们知道,人人皆有佛性,听过这个经教,但是还没有去证入。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一般没有学佛的众生,就理即佛,他是佛,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你给他讲他也不相信,那就叫理即佛。名字即佛就是我们知道自己是佛,佛是什么我们知道,这在名字位中,所以我们现在都叫名字位。名字位这当中也有浅深不同,同样在这名字位,这六即当中都有浅深不一样。我们在名字位当中开始修行唯心识观,而登五品色寂三昧,你这个修成就就登入五品,五品就是观行即佛,色寂三昧。非无一心不二止观,并不是没有一心不二止观,还是有。

 

但是定慧未深,未得名信,定慧未深就是你还没有达到断烦恼。如果你入这个信位,圆教初信位就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烦恼断掉,那定慧深他就断惑。你定慧还不深,还没有断惑,那还不能称为圆初信位菩萨,不能称信位菩萨。信位菩萨他断证功夫跟小乘初果须陀洹是一样的,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现在只有得定,还没有断惑。今既得此色寂三昧,观行位极,已经到达一个极处,这个定就到达一个极处。到达这个,观行位到达一个极处,就应该再学习信二观心,念念冥理,念念起用,令其平等正直,定慧等持,速登佛慧,就证入佛慧,自性般若智慧,这个断惑了,入圆初信位菩萨。这是讲一般通途法门。那我们念佛人,如果这个功夫自在往生,就算成就了;但是修一般的法门还不行,还不及格,还要继续修。我们念佛人有到这个层次的补助,那我们往生就成佛了,比修其他法门真的是非常省力气。

 

我们再看下面,给我们解释修止观,「(子)二别示二观又二,初奢摩他,二毘婆舍那。(丑)今初」。请看经文,「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我们看批注,「修行唯心识观,已能了达实无外境,唯有内心,今即思惟此内心相,觅之了不可得,故不可见,是即空也。」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段经文祖师给我们解释,前面修行唯心识观,你已经能够了达实无外境,唯有内心,你已经确实通达明了实实在在外面没有境界,外面境界都是我们内心所生现出来的。现在再回头观这个内心,今即思惟此内心相,外面境界是我们心生的,回头再看我们内心的心相,心相是什么?在哪里?心在哪里?《楞严经》一段很有名的经文,叫七处征心,也有祖师大德批注《楞严》叫七番破处。七处征心,释迦牟尼佛叫阿难尊者去找心,心在哪里你指出来给我看。阿难找了七个地方,七个地方都被佛否定。阿难他能想出有七个地方,心在哪里有七个地方,这叫七处征心,找了七个地方。

 

我们真的想不出来,我们大概能想出,这个心脏,我的心就在这个心脏里面。这心脏是不是我们现在能思惟想象的心?不是,这叫肉团心。怎么说这个心脏不是我们能够思惟想象的?因为现在医学发达,这个心脏可以移植,甲的心脏可以移植到乙的身体,这个医学现在都有成功的案例。甲的心脏移植到乙的身体,那乙他的思想言行、他的生活习惯会不会变成甲?如果变成甲,那就是甲的那颗心脏移到那边,那乙就不在了,就换成他,他平常的思想就在那颗心脏里面。那现在医学证明不是,不是那颗心脏,那颗心脏只是个物质。那就说明思惟想象不是那个。那现在外国人想脑细胞。那颗心脏都不是,你从头到脚哪里都不是。阿难他还能够想出七个地方,这有时间大家可以去看《楞严经》,我们真的,叫我们去想,我们想象力没他那么丰富,能想出七个地方,叫七处征心。都被佛否定了,祖师大德叫七番破处,破除他错误的看法,佛都否定了。找到最后阿难心就慌了,这个心找不到了,那现在我们能想象这到底怎么来的?慌了!所以一部《楞严经》就讲这个。这阿难也代表我们一般人,知识分子,一般人。

 

如果根性利的人,也不用那么麻烦,去解释那么多。你看二祖慧可去向初祖达摩祖师求法,他说我心不安。达摩祖师说你是跪了三天三夜,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达摩在那边面壁九年,等到一个慧可去求法。真的,恭敬至诚到极处,达摩不理他,他就跪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后来把戒刀拿出来把手臂砍掉一只,供养达摩。达摩这时候才问他,才跟他讲话,你这何苦来?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就给达摩讲,我心不安,求你帮我安心。当时达摩就说,好!手伸出来,心拿来我帮你安。慧可当下就大彻大悟,他说觅心了不可得。我们看到这个公案,讲起来我们好像感觉上,现在我们看到达摩祖师那个像手伸出来,就是要给慧可拿心的,他说心拿来我帮你安。如果换作我们,达摩说心拿来给我们安,我们还是搞不清楚,我们可能还会一直找,能不能找出一个心给他?

 

我们看,所谓外行看热闹,达摩祖师电影也在演,外行看热闹,内行是看门道。你看表面上,好像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动作。但是你内行的人就知道,当时慧可他就回光返照,回头去观照,他回头去找心,他说心拿来,他回头一找,去找心,这时候开悟的,他说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达摩就说,与汝安心竟。你心都没有,那安什么心?这样就给你安好了。他言下就大彻大悟了。但是我们听到这个我们有没有悟?我们还是一头雾水,我们也是雾,雾水的雾,音是一样的,我们还是雾煞煞,台语说雾煞煞,听了这个还是。但是在慧可他真的开悟!所以这里讲觅之了不可得,你去找心,找来找去找不到。故不可见,是即空也,心是空。

 

但是这个心空,但是它有作用。所以下面讲,「横遍十方,故圆满不动,竖穷三际,故无来无去,是即假也。」你说心不可得、不可见,你找不到,这是空。但是这个心它又到处都有,横遍十方,就遍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竖穷三际,故无来无去,即是假也。你说没有,没有它又有作用。好像我们看轮胎,圆的东西在动,你去找那个圆心你找不到。但是它有圆周,你找那个心找不到,但是周围那个圆周有,心没有,但是大家都知道那个心在动,动有圆周。这就比喻作横遍十方,圆满不动,竖穷三际,无来无去,它是假,有这个现象,不是真的,你找找不到,所以这个相是假的,因为它是空,你找不到。「体即法身,法界常住,故本性不生不灭,离于分别,是即中也。」这叫法身,梵语叫毘如遮那,法身没有相,法身常住,常住就它本来就有了,它本来就存在的,它本来就没有生,当然它没有灭。因为它本来就存在的,本来就有,本来有就是没有生。本来没有,现在有了,那才叫生,有生它就有灭。故本性它不生不灭,离于分别,是即中也。蕅益祖师把天台宗的空假中,用这个来跟我们解释内心。

 

「一念内心,本是因缘生法,观其即空假中,无一事而非理,故名奢摩他观。此观遍能止息三惑,遍能停止三境,遍不分别止与不止,是故亦名一心妙止。」如果你能够体会空假中一心三观,它是同时在其中的,同时,这叫圆修三观,一心三观。这个我们体会不到也没关系,如果你有时间多看看,常看看,读久了你心定下来了,有一天忽然你会有悟处。这个讲奢摩他,修奢摩他,就是止。

 

下面讲毘婆舍那,就是修观,好,我们看经文,「(丑)二毘婆舍那」,「习信毘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我们看批注,「先知境界唯心,又知此心即空假中,则无事而非理矣。事既即理,理能成事,故设欲想见内色生,则内色便随心生,设欲想见内色灭,则内色便随心灭,设欲想见外色生灭,亦复如是。具如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所明也。所执受色,名为内色,不执受色,名为外色。背舍、胜处及一切处,小乘修之,止名不坏法观。今以圆解修之,便成圆行也。」这个一段是给我们讲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小乘修的,小乘经修的。这佛学名词我们都可以查得到,因为要再详细来解释这个占用时间要很长,有兴趣的同修自己可以查《佛学辞典》来看。小乘人修,止名不坏法观。以圆解修之,圆解就是对圆顿教能够理解的人,他来修,也是修小乘的八背舍、八胜处,那小乘法也变成圆教的行门了。所以教它没有大小偏圆,关键在心的理解。所以开圆解的人修行他就很殊胜了,同样是修这个行门,但心不一样,他的效果也就不相同。

 

下面讲,「乃至习想见佛色身者,观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事,中间超略余九法界,及与佛界依报眷属等想,故云乃至也。如此若自若他十界色像,无不随心而生,随心而灭,从体起用,转变自在,一一皆如幻化水月镜像,非有似有,有而非有也。巧术力故,种种变现,名之为幻。心是能幻,十法界色皆所幻也。神通力故,无而示有,名之为化。心是能化,十法界色皆所化也。此心如水,十界月影恒于中现,而非外来。此心如镜,十界形像对至即现,而无出入。心本无色,故十界色一一非心。由心有色,故十界色皆不离心。心外无色,故十界色皆悉非来。心生色生,故十界色皆非不来,色只是心。」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文比较长。这个这么长的经文,我们也自己可以看,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能跟大家详细来讲解。

 

总的来讲,就是这个一切,我们能想象的,都是心变化出来的。心是能变能现,外面的境界相是所现所变的,你懂得这个原理那你就自在了。阿弥陀佛,法藏比丘,为什么能够现极乐世界?怎么现的?诸佛为什么他有他的净土,也有秽土?都是随心生、随心灭,都是我们心生灭的。你懂得这个原理你就可以自在变化了,神通自在变化。所以观音菩萨讲的这些,你懂得这个原理,你就知道它有理论基础,它不是迷信。你看观音菩萨要做什么做什么,要变什么千手千眼,你要懂这个原理。不然你看了好像在看神话一样。你懂这个理论就不是神话,有理论基础,不是随便讲的。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下面我们还是把这个真如实观,明天晚上就简单跟大家再学习。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9日09:04: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250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