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第13集 视频+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云谷大师又引孟子之言,引的全是儒,但是讲的全是佛,是大通家,这点我们要学,对什麽人就说什麽话,对儒者、学儒的就讲儒经,对佛门的人就讲佛经,对基督教的人就讲《圣经》,对穆斯林就讲《可兰经》,其实都是相通的,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有对立、有矛盾都是你自己不通。大师在这裡说,『孟子论立命之学』,就说『夭寿不贰』,夭是夭折,早死就是夭折,寿是长寿,一个夭折、一个长寿,竟然是不二,是一不是二,没有差别。细细去分,『丰歉不贰』,丰是丰满,这个钱财、物品丰足,歉是亏欠、不足,这两个也不二,不二是没差别,你证得这个无差别的境界,『然后可立贫富之命』,这是立命之学,它的要领就在这「不二」两个字。不二就是一心,就是无思无虑,无思无虑你就没有妄念,那叫一心,自然就不二,有二是有对立,为什麽有对立?因为你有妄念、分别、执着,把一就变成二。现在回归到一心、不二,你就可以立贫富之命,在贫穷的境界裡头你不会怨天尤人,在富贵的境界裡面你不会奢侈、骄慢,这就是平等。平等你就可以立贫富之命,你想在这个时候富贵,可以,你就修布施,自然就得富贵;你不想富贵,你想安于贫贱也可以,像颜回安贫乐道,这个也一样是立命,种种的示现都是为众生,自己没有了。『穷通不贰』,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穷就是不顺利,通就是很顺利、事事如意,穷是处处有障碍、困境很多。穷和通都不二,『然后可立贵贱之命』,贵是讲通,他能升官,这是通,贱就是没有这样的机缘,贫贱。

 

无论贵贱,你在裡头不分别、不执着,你就能立贵贱之命,做贵人你也能够行出贵人之道,就像孔子在《中庸》裡讲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就是原本是什麽样的,你就安住于那个状况,没问题,你一样能够行出圣贤之道,富贵也好、贫贱也好,都可以。『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立生死之命,这是最完全的,生死本来是一个天一个地,怎麽说不二?当你回归到一心,不起念头,就没有生死,佛家讲「了生死」,了是明瞭,明瞭本无生死,生死就不二,所以这就立生死之命。立生死之命的人就是圣人,佛家讲这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了脱生死、出离六道。你看孟子讲的这个道理跟佛法完全相通。『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人生在世,最重大的事就是死生之事,最痛苦的莫过于死,但是每个人又不得不死,所以这个事情最重要,该怎麽个死法,死了上哪儿?觉悟的人得考虑这个问题,迷惑颠倒的人就不考虑这个问题,一天到晚醉生梦死,大限到来手忙脚乱、呼天喊地,痛苦不堪,死后到三途去了。所以生死大事要把它看得最重要,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是要了生死,念佛求生淨土就是了生死。不仅出六道,还出了十法界,直证阿惟越致菩萨果位,一生补处成佛。讲到夭寿,那是对比最大的,就是一个死一个生的这个对比,连夭寿都是不二,那麽一切顺逆的境界全包括在内了,该就是包括,那全是不二,一切顺逆皆是不二。怎麽才能到这个境界?放下分别执着就行。放下分别执着,相似的不二;放下起心动念了,真实不二。下面说: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这个『至』就是至于,讲到修身的事,『修身以俟之』。儒家讲修身,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以修身为根本,为什麽以修身为根本?因为这一身跟家、国、天下也是一不是二,一体的,身是正报,家、国、天下是依报,身修好了,家、国、天下自然就正了。儒家讲的道理跟佛法讲的完全一样,依报随着正报转。真正修,只修身就行了,连去治国平天下的这个念头都不必有,你把身真修好了,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所以讲修身以俟之,俟就是等待,这就是随缘、不攀缘,等待什麽?等待国治天下平。『乃积德祈天之事』,积德就是讲修身,向上天祈祷,祈祷不是为自己,为了天下苍生得到幸福安乐。佛家心量更广大,为了法界众生离苦得乐,同生淨土、同成佛道,不为自己,为了众生来修,这是发菩提心。包括我们求生淨土也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往往你可能往生不了,耽误了自己。你没发菩提心,就想自己了脱生死,不想去帮助众生,小乘心理。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解裡讲「二乘种不生」,二乘人,声闻、缘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只求自度,不求度人,这种人不能生西方。一定是发大菩提心,「我是为了帮助众生去的」,你就跟阿弥陀佛能感应上。然后你修,全是为了这个目标,儒家讲为治国平天下来修,为明明德于天下来修。明明德就是令天下人显明自己的明德,明德就是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明是智慧,德是德能,第一个明字是显明,就是显发自己的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这是明明德,跟佛家讲的完全是相应的,为这个来修,然后等待有这麽一天功德圆满。

 

所以说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身上有任何的过错、恶习都不能够留,都要对治、都要去除,得下狠功夫。你首先得发现自己身上有什麽过恶、有什麽毛病,这是第一步。像了凡先生一样,他得先发现自己的过恶,以前还没发现,悠哉游哉的度日,在云谷禅师这个禅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心定下来,被云谷禅师一点化,才知道自己身上这麽多过恶。我们拿《感应篇》一对照也会发现很多过恶,就要对治、要去除这些过恶,这叫修,修理。修行,行为有过恶就把它修正,这叫修行。『曰俟』,这是等待,就是『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这个等待是一种随缘,而不是随便,它是积极的,是精进修行,但是,但问耕耘,不问收穫,一直修下去,毛病习气一直改下去,什麽时候修成功,什麽时候成佛、成圣人,什麽时候能治国平天下,这些都不想,想这些都是妄念。你看这裡讲有一毫的觊觎,觊觎就是非分的想法、希望。什麽叫非分的希望?现在还没来,你在那想,都叫非分之想。你现在还没成佛,你就想「我什麽时候成佛?」这叫非分之想;你现在还没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就想着「我什麽时候往生?」你就是非分之想,这叫觊觎。你现在还没有认真去改过,就想着「我将来得什麽福报?」那也叫觊觎。想这些都没用,反而污染了你的清淨心。将迎是事还没来,你就不要想着去迎接、怎麽应付,不必,明天还没到,现在想干什麽?到了再说。现在最重要是老实改过、念佛,所以有一毫觊觎、一毫将迎,这些妄念都要斩绝它,斩是斩断,断是断绝,不能让它相续,不给它有落脚处,把它清除得乾乾淨淨,这些都是妄念。你的心自然就清淨了。

 

只注重当下,我这个念头是不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学淨土的同修就是要观察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在念佛,还是在想别的。怎麽观察到?印光大师教我们的方法最好,口念心听,耳朵听自己念佛,用心听,当你听不到自己念佛的时候,你就是在打妄想。你能听得到当下这句佛号,很分明、很清楚,你就没有打妄想,你这个时候就叫修身以俟之,等什麽?等阿弥陀佛来。阿弥陀佛会不会来?肯定会来。《愣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是讲得很清楚吗?「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看必定两个字多肯定,一点含煳都没有。既然必定见佛,你着什麽急?你就耐心等下去,老实念下去。有一段时间我父亲身体有病,他念佛就念得很着急,老是在问,「阿弥陀佛怎麽还不来?」自己念得也是很用功,盼着阿弥陀佛来,就是不来,心裡很着急,着急就障碍念佛了,着急是个妄念,就不是修身以俟之。所以我就劝他,「你不要着急,老实念就好,阿弥陀佛肯定来,什麽时候来?你临命终时候来」。这在《阿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了,「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你看你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来了,与诸圣众,跟极乐世界诸大菩萨都来了,你能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你要问我什麽时候临命终?这你不用管,修身以俟之,等吧,肯定有那麽一天你会临命终,你肯定能等到,至于说哪一天你就不用管,要管的就是你现在好好念佛、好好放下,求生淨土。所以你看,这些修行的方法完全相通,就是老实,你还想东想西、求速,这叫自欺,这就不老实,老实念佛才能够见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2月24日14:40: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919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