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44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1阅读模式

 

古时候中国的教育,印度佛教的教育,都是真善美慧的教育,它确实达到这个目标。古代教育的目标,是要达到社会安定繁荣、长治久安,所以国家施政,第一桩大事就是教育。正如「学记」裡面所说,《礼记》裡头有一篇「学记」,这篇「学记」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古时代的教育哲学、教育的理念。它教学的内容,为了要达到上面所说的目标,教育的内容着重伦理的关係,伦理的关係从夫妇开始,现在人不了解这个事情。社会为什麽会动乱?古人看起来很简单,家不家则国不国,你家不像个家,你这个国怎麽能治得好?家要治得好从哪裡开始?从夫妇。所以夫妇的结合是道义,不是那麽随随便便、简简单单的。现在讲自由恋爱,恋两天又分手了,成什麽话?那个自由不是恋爱是乱爱,简直不懂事!从前结婚非常慎重,自己年轻不懂事,父母长辈的经验丰富,他们来帮助你选择对象,那是你一生的生活。所以从前的婚礼非常繁杂,为什麽要这样繁文缛节?就是告诉你结婚不容易,千万不可以离婚。你这个家好,国才好,家是国的基础、根本。这是室,夫妻同一个室;室外面是家,有父子、有兄弟,成为一个家;家的外面是国,国裡面有君臣、有朋友,中国叫五伦的社会。外国人讲团结,中国古时候没有团结这个名词,五伦就是团结,用不着再说团结。所以中国教育着重在伦理,说明五伦的道理,人与人的关係。五伦十义,每个人在哪一个地位上,应当要尽什麽样的义务,你要做些什麽事情,知道人与人的关係。然后再教你人与自然的关係,大自然这些万物,与一切动物、植物、矿物,我们今天讲与自然环境的关係。再往上提升,人与天地鬼神的关係,从前教育是讲这些。然后你才明瞭,你自己应该怎样做人,顶天立地,作圣作贤。

 

从前人读书在明理,读书志在圣贤。我们学佛志在作佛、作菩萨,无论出家、在家,学佛一定要志在作佛、作菩萨。作佛、作菩萨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没有改变我们的工作,就在自己现实的生活环境裡面,现前工作岗位当中,你就作佛、作菩萨了。这就是《华严经》上这麽多诸佛如来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用意在此。这裡面足行神、道场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大士。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不必改变生活方式,不必改变自己的行业,只要把你的念头转变过来。你现在的念头,凡夫的念头,凡夫就是对于这些道理不清楚、不明瞭,起心动念自私自利,甚至于说是只顾自己,连妻子儿女都不顾。社会上真有这种人,还有什麽法子?所以要懂得什麽叫教育,你才知道怎样去做人,怎样做个好人,怎样做个圣人,怎样做个贤人。

 

人必须具备基本的德行,这是决定不能缺少的,如果缺少就不叫做人。中国人常讲人格,什麽叫人格?做人的基本条件,做人的资格。儒家讲五个,佛法也讲五个,意思都相通。儒家讲的五个是五常,常叫常道,不可以中断的,不能离开的,仁义礼智信,这是基本的教学。从小就要培养,养他仁慈的心,养成他懂得尽义务,应当做的事情决定去做,尽义务而不求报酬,这些观念从小培养。懂得礼节,讲信用,再培养他的智慧,这五条。所以古时候小学,小学就是训练基本的德目,完全以这个为教学的中心。古时候小学是从八岁到十二岁,八岁上学,生活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是背诵经典,古圣先贤的这些书背诵,不讲解的,只教你读,只教你背。我们现在明白,这是训练根本智,训练一个人的定力。小孩也是一样,不叫他背书,他也胡思乱想,胡思乱想这个伤害太大了。所以从小就修定,用什麽方法修定?用读书这个方法来修定,把你的妄想打掉。念上几年,妄想少了,正念多了,你背诵古圣先贤的典籍,正念多了,然后再上太学。古时候学制只有两级,小学跟太学,没有中学。太学就像现在的大学一样,到大学裡面念书,完全着重研究讨论、讲解,因为这些书你统统都背过。背书那个阶段是修根本智,入太学是修后得智。换句话说,小学训练的,《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到太学裡面研究、讨论、讲解是修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是两个阶段。

 

太学裡面读书自在,你看朱子,《四时读书乐》,世间什麽事情最快乐?读书最快乐。现在人读书最苦,哪有乐!成天书包背得一大堆,你看多苦。所以我们看到学生每天背那麽大的书包,我都想决定不能来作人,作人这麽苦。从前上太学去亲近老师,一本书都不要带,老师所讲的那些课程你全部都背过。老师也背过,学生也背过,所以都不要书本,说起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背过的。所以你要说中国不讲科学,那是假的。太学的学生,从各个省县来的,不是一个地方来的。老师讲到哪一本书,第几页、第几行,每个人记得都不错。从前那个书、课本,你们看过中国古书,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段落,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无论什麽地方刻的书,一定都是一样的,它要不一样它就刻错了,这很合乎科学的观念。不管哪个地方刻的书,一定都是一样的,讲到第几页、第几行、哪个字,一定是一样的,所以他不要带书。那个教书是真有意思,讲到什麽地方,哪些历史典故,老师还带着学生去旅游。学生侍候老师,替老师推车,替老师挑上这些担子,裡面盛的什麽东西?裡面盛的是酒菜。哪裡风景好,摆起来,老师跟学生围起来坐着,聊天就是学问,那个上课,你说他怎麽不快乐?所以大学裡面的上课是真实自由开放,任何人可以发表他的意见,大家来研究讨论。游山玩水,旅行,一次出去旅行二、三个月回来,这个课程讲完了,他怎麽不乐?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是长见识,读书是成就学问。学问一定要跟事相结合成一体,学问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不是玄谈。所以我们在古代典籍裡面记录看到,我们看历史这些传记,你看看古人,不满二十岁,考中进士的、考中举人的很多。不满二十岁叫童子,二十岁才叫成年。他考中进士,就有资格作县市长,举人裡头优秀的也有作县市长,作地方官,现在看起来就是小孩。他能把一个地方治得很好,有学问、有经验。那叫做教育。现在教育教的是什麽?现在教育裡头没有教做人的,没有教你人与人的关係,没有。现在的教育,我们要不客气的说,教你怎麽样赚钱,怎麽样把别人的钱弄到我荷包裡来,如何干一些损人利己的,干这个,现在教育教这个,天下怎麽会不乱!古时候教育教你仁义道德。谚语常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前面一句话说得没错,后面一句话说错了。你防人干什麽?防人之心也不要,没什麽好防的,你的心才真正定了。常常防人,你的心还是不安,你还是定不下来,你哪裡有智慧?果然连防人之心都放下了,你就得大自在,你才真正能得大圆满。所以现在真的连「教育」两个字,懂得的人都不多。我过去亲近方东美先生的时间很长,这个老人非常爱国,每一次提到教育,他一定拍桌子发脾气骂人,他的感慨很深很深。这裡头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太少太少。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月3日22:02: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820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