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19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1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jingkong法师主讲(第十九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019

 

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19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昨天跟诸位同学介绍过十普菩萨。这是在华严会上一百七十多个团体,排名这是第一个菩萨众。上首一共是列了二十个人,二十个人实际上就是代表整个华严法会的圆满法轮,意义很深很广。我们修学,尤其是要发心修普贤行的同学,这个纲领是必须要抓住的。就在菩萨名号之中,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名号裡面的含义,虽然我们了解得不够深、不够广、不够彻底,只要能够信解几分,都得很大的受用,可以说都是在修普贤行。修普贤行的重要,《无量寿经》上就说得很清楚,在第二品裡面「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要如何学习?这二十位菩萨所表的就是。普贤大士之德无量无边,会修行的人掌握住它的纲领。这裡面最重要的是普贤菩萨,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他是代表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就是佛法当中的根本法轮,代表整个「大方广佛华严」这个法门,所以是法门主。为什麽他代表这个法门?因为他是法界之理体,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普,普的意思,普遍虚空法界。后面跟他同名普的菩萨有九位,连普贤是十位,这是十普。普贤是别中之总,其馀九位是总中之别。总别圆融,普的意思才圆满,这裡面有总有别。

 

后面从「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以下,这是在十一面最后一行,这十位菩萨异名,跟前面这十位菩萨同名,这又显示第二层的意思。前面这十位裡面讲总别,这两段合起来看就是同异。同是异中之同,异是同中之异。总别不二,同异不二,这才显示出一真法界,显示出大圆满。总别也好、同异也好,都是讲的我们自己真心本性,不是讲别的事情,这一点一定要把它掌握住,然后才知道这部大经跟我们的关係多麽密切。什麽关係?生活的关係、工作的关係、修学的关係,了生死、出三界、成佛果的关係,没有任何经典能跟这部经相比。这部经我们能够在一起共同学习,这个机缘无比的稀有,我们要能体会到。

 

前面虽然把同名的菩萨介绍过了,为了加强我们的认识,便利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修学当中,真能够用得上力,我们再将这段经文简单做一个总结,加深我们的印象。普德菩萨,我们可以简略的称,中国人喜欢简单,「普德最胜灯光照」这个名字太麻烦、太多,我们就用两个字,大家就知道了。普德菩萨,这是讲大德普。哪些是大德?在佛经裡面总说是三德密藏,三德是般若、法身、解脱;要细说,那就讲差别的德相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差别德相,归纳起来这三大类︰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密藏我们听说,没见过,跟自己可以说毫无印象,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麽?法身菩萨才证得,十法界裡面的众生都没有,都只是听说而已,所以我们得回过头来,落实在差别的德相裡面。差别德相裡面我们也要抓到总纲领,总纲领是什麽?孝敬,这是在差别德裡头的总纲领。

 

诸位要知道,整个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的教学,教初学从戒律教起,从规矩教起,《菩萨戒经》裡面说「孝名为戒」。所以我们在地藏法会裡面给诸位同修报告,佛法自始至终就是讲一个孝道,从孝亲开始,孝道做到最圆满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还欠缺一分,还不圆满。这是总纲领。孝养父母,《观经》上三福十一条是普德,我们讲差别的普德。养父母之身,父母年老了,生活起居,做儿女要尽心照顾,这养父母之身;还要懂得养父母之心,让他的心情愉快,没有烦恼、没有忧虑,这才算尽孝。除这个之外,还要懂得养父母之志。什麽是志?父母的愿望,违背父母的愿望那就是不孝;你能够养父母的身、养父母的心,你不能养父母的志,父母的愿望你做不到。

 

古时候人心纯朴,虽然教育不普及,可是古代这些帝王、地方上这些宰官(我们现在讲县市长),父母官爱民如子。他要教化人民,国家没有办那麽多学校,用什麽方法教?用歌舞、用诗词、用戏剧,用这个方法来教,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教学的方式是中国古时代传下来,孔老夫子做了一番整理,删诗书、定礼乐。夫子做这个工作,提倡用歌舞、戏剧,用这些方式来教化老百姓,把教育跟娱乐结合在一起,非常高明、非常有效。中国古代的戏剧,歌舞就更不必说,内容是些什麽?常讲用四个字︰忠孝节义,教忠、教孝、教节、教义,戏剧的内容总不外乎这个原则。而歌舞裡面也是有一个很高的原则必须要遵守,孔老夫子制定的,所谓「诗三百」,从前的诗就是唱歌的歌词,孔老夫子选了三百篇,他是到处去蒐集,蒐集来之后选裡面内容最精彩的,不符合标准的都把它淘汰掉,这样保留下来。他的标准是什麽?「思无邪」三个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歌舞启发人正知正见,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寓教于乐,完全走上艺术化,使人观听印象深刻。他看了、听了,他学会了,一生处事待人接物他就有标准,以这个为准则。这都是大德。

 

「孝」这一字我们平常也讲得很多,这一个字,两个小时也讲不完。所以佛法是以孝道为基础,因为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今天佛法为什麽这麽衰?有道理,孝道衰了,师道怎麽能不衰?没有这个道理。你的基础鬆动,孝道是基础。所以我们讲到德,第一个就是孝道,师道就是尊师重道。古圣先王治国平天下,他就把这两桩事情抓到,他的国家就安定、就稳固。孝道跟师道太重要了!现代人把这个问题疏忽掉,疏忽掉之后社会是什麽样子?天下大乱,人民生活过得很痛苦,这都是事实,我们亲身所经历的。今天我们读佛经,我们的感触应当比古时候的人要深刻很多倍。古时候这个基础稳固,苦少,还有一点小乐;现在我们的基础鬆动,可以说是苦多没乐,哪有乐?所以读了佛经,感慨万千。

 

儒家讲的德目,目是纲目,德行的纲目,五伦八德,儒家教学教人的。五伦是讲人与人的关係,关係要清楚、关係要搞好,这是伦常。五伦造端于夫妇,古人讲得非常有道理,夫妇是两个人住在一个房间,室,这是最小的一个单位,室的外面是家。所以教学从哪裡教起?从夫妇开端。夫妇和睦,给诸位说,家庭兴旺,国家富强,天下太平。这个道理现在几个人懂?没人懂了。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社会离婚率这麽高,就知道家庭破碎,社会就不能安定,世界就没有和平。你能说你没有责任吗?整个世界的动乱不能怪别人,回过头来想想,自己造成的。从室展开这是家,家裡面有父子、有兄弟,父子相亲、兄弟友爱,这向外扩展。家的外面是社会,社会有君臣、有朋友,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助合作,共同创造整体的繁荣兴旺,这是伦常的教育。懂得人与人的关係,然后再给你说人与一切万物的关係,与大自然的关係;再推展,人与天地鬼神的关係,这是中国古代教学的内容。中国这个教育政策,最早是汉武帝制定的,虽然两千多年来改朝换代,可是教育政策始终没变,从汉武帝一直到清朝,中国的教学都还重视伦常八德,都是以这个来教导。

 

「常」是五常,五常是什麽?五种常道,所以常永远不能变更。如果不守常道,这个人就跟畜生没有两样。人是动物,人为什麽比其他的动物高一等?人懂得五常。五常是什麽?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仁」是仁慈,知道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仁。中国造字,「仁」的写法是二人,就是教你想到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推己及人,这才算是个人。如果连这个都不懂,那人跟畜生没两样。「义」是只尽义务,不接受权力。我帮助别人,我为社会大众服务不求报偿,这叫做义务。如果说是我做多少事情,需要多少报酬,这就不是义,那是什麽?是礼,礼是讲往来,礼尚往来,是要回报的,回礼,送礼要回礼。义务是不要人家回报,我们现在讲做义工,义工就是不要报酬,义务,应当为社会、为国家、为一切众生服务。诸佛菩萨就如是,做最好的样子给我们看,所以经典裡面称诸佛菩萨是大德,他知道尽义务。他自己生活所需非常简单,三衣一钵,过最简单的生活,对社会做最圆满的贡献,他们是一种义务教育的工作者。义务教育就是不求报酬,不希求果报,这样才值得社会大众尊敬,才为社会大众的好榜样。天人导师,这是一切众生对如来的尊称,真做出了一个好样子。

 

第三是「礼」,刚才讲礼才有往来。礼有节度,换句话说,礼是规矩、秩序,社会的秩序、规矩,今天的法律也包括在这裡面,它的范围非常广大。人人能守规矩,人人守礼,人人守法,大家就可以和睦相处。譬如说人与人相见,相见有礼,最恭敬的礼是三鞠躬。我们是现代人,要学现代的礼。学佛的人,我们只有对佛像才行跪拜礼;对人,从我们本身提倡不行跪拜礼,合掌三问讯最敬礼,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常讲佛法要现代化、本土化,大家要真干。你要走上现代化、本土化,佛法推广容易,大家都愿意入佛门来学佛法。有很多很多人一看到学佛,见到法师都要跪拜,他不学了,怎麽样他也不进来,他膝盖骨很硬,弯不下去。你看看,我们用这个方法把许许多多人挡在佛门之外,罪过!如果是合掌三问讯,他说这个我也可以,你就带多少人入佛门。要从我们本身做起,任何场合见到法师,我们嘴巴裡头给法师顶礼,实际上问讯,绝对不要去顶礼。法师绝对不会怪你,他要是怪你的话,你把我讲的这个话跟他说。我们有道理在,会吓到很多初学的人不敢学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8日09:43:3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803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