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定弘法师)讲 无量寿经(第40集 视频+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无量寿经评论1阅读模式

 

【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这是讲菩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一些事相,前面讲的是理,他理通达了,怎麽样生活?这裡说『于所受用,皆无摄取』,受用就是你的享受,享受可不可以接受?可以,在接受这些享受的时候,别忘了无相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不是真的。所以受用可以,但是要注意「皆无摄取」,摄取就是执着,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控制、佔有,你当真了,这叫摄取。如果你在受用的时候没有摄取、没有执着,没有这些念头,你得大自在,这是自在的受用。所以这些菩萨他们上供诸佛,下化众生,在极乐世界衣食住行都是极为殊胜美好,有没有丝毫的执着?没有。极乐世界再好,他没有一个念头想把它据为己有,没这个念头。他度化众生,也没有一个念头说「我现在在度众生,这众生全靠我来度,他没遇到我,那真的是不可能得度的,幸亏他遇到我了,我是他恩人」。这些都是凡夫才会有的念头,这就是执着,具足了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不是告诉我们无相吗?哪来的我、人、众生、寿者?所以他度众生非常的努力、非常的精进,但是没有任何的执着,离四相、离四见。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到十方一切世界去度众生,他能够做到无爱无厌。这个无爱无厌怎麽才能做得到?没有分别就做到了。这个爱就是喜欢,厌就是讨厌,这是执着心,执着心是从分别而起的。你首先有善恶、美丑、是非的分别,所以你就会有这些执着,你就得不到自在受用,你的受用不正常、不自在,会有烦恼。譬如说我们要度家裡人,家裡人是跟我们很亲近,我们要先度,没错。但是我们度他们的时候很执着,对于他们要求很多,「你不能吃肉,吃肉杀生,这一生吃他半斤,来生得还他八两;你要注意不要看电视,师父说了,看电视破坏清淨心,别看报纸,不要听广播」。行了,家人被你拘束得简直就是他痛苦得不得了。那我们是不是度众生?这不是度众生,自己都没度,何能度众生?所以,自己先要放下这些分别执着,然后度众生就是跟他们一起过日子,给他们做好榜样,无爱无厌,就像演戏一样。在这个世间我们就演这个很好的角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让众生能够觉悟。他看到你很自在、很快乐,他就佩服你,他就愿意跟你学,你就自然度他了,不要要求他怎麽样,让他自己起发那种好学之心。

 

极乐世界的菩萨他对于淨土没有爱恋、没有贪爱,对于秽土没有厌恶。譬如说他到西方极乐世界,看到娑婆世界这五浊恶世,「真是,我怎麽能再回去?不能再回去」。他们会不会有这些想法?不会,无爱无厌,他不会讨厌,只要有缘他就来了,来了就是什麽?演戏,演戏也可以用不同的角色,用好的角色也行,不好的角色也可以。扮演一个善人扮得很像,忠臣孝子,他能够扮演得很像;如果你让他扮演一个老奸巨滑的人,他也能扮得很像,种种方便手段就是为度众生。譬如说他可以扮演岳飞精忠报国,他也能扮演秦桧,秦桧是卖国贼,然后他示现个果报,你看遗臭万年,死了这麽多年,现在人家看到他的像都向他吐口水,都打他。他也是扮演,都是能够觉悟众生,知道要学岳飞的精忠报国,不能学秦桧的卖国,这都是示现。他就觉悟,众生就觉悟。所以这些菩萨在舞台上的表演,活灵活现,而自己内心一点执着都没有。

 

底下讲『亦无希求不希求想』,希是希望,求是求取,菩萨没有希望,也没有要求取什麽,这是无愿无心的境界。如果我们有希望,就会有苦恼,有希望就会有失望,如果你没有希望就不会有失望,就不会有烦恼。甚至我们现在要度众生,有没有要希望众生得度?不要有这个希望,你有这希望,你烦恼多。所以有的学佛人,好像不学佛还没那麽烦恼,一学佛烦恼更多了。为什麽?原来还没这些希望,现在有了,原来的烦恼没放下,又增加了很多烦恼,这烦恼不就多了吗?所以佛教我们度众生随缘不要攀缘,你有希望这就是攀缘。所以我们应该怎麽做?就好好的做一个好样子,依教奉行,对于一切人都没有求的心。有缘见到你了,你肯听,我就给你讲,那你当然就得利益。得利益是你自己得的,也跟我无关,我也不会觉得居功。他要不听呢?不听那就没有缘。没有缘,我自己好好念佛提升自己。你看这不是自在吗?所以随缘去做就好。当然这个随缘不是讲随便,随便是有缘你都不认真去做,那就是随便。到有缘的时候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要做得很圆满。如果做的时候,缘发生变化了,现在这个世间做好事很不容易,好事多磨,往往你要弘法利生,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障碍,怎麽办?如果这个缘断了,我们的好事发了心,但是缘不成熟,我们也不要烦恼,发了心,你就圆满功德了。佛在经上讲的,发意圆成,你这个心发了就行了,有缘那功德就圆满了,就成就;没有缘做不到,没有成功,那你也功德圆满,只是众生没有福报,这事情做不成功。所以自己永远保持心地清淨,这是真正放下。佛教我们放下身心世界,这个心的牵挂、执着,包括希望,都要放下。

 

底下讲到,『亦无彼我违怨之想』,这是讲到对一切人、一切事,不要分别好丑、善恶,所以自然也就不会有违怨的想法,就是对立、怨恨、冲突,这些统统都是执着。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定要记住,绝对不要跟一切众生结怨,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六道当中,我们就是老是干这个,冤冤相报,讨债还债。真正觉悟之后,我绝不跟人结怨,别人来跟我结怨,那是他的事情,我自己不跟他结怨,他对我再不好,我都逆来顺受,我自己念阿弥陀佛不间断,我修放下、我修忍辱,我知道我忍也最多再忍几十年,我就到极乐世界去了。我要是跟这个人来对立,我跟他结怨了,那我就生生世世跟他抱在一起轮迴,那是没完没了。所以要有这种警觉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要有爱憎的心,这是凡夫心、轮迴心。放下爱憎、放下执着,只用一颗真诚的心待人,真诚你自然就清淨、就慈悲,你这就是修菩萨行。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离一切执着。成就无量功德。】

 

这个『何以故』是问原因,为什麽这些『菩萨』他能够做到前面的「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他能够把一切对立、矛盾、冲突从心裡彻底放下,为什麽能这麽做到?这些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这个大就是讲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慈悲就大,有分别有执着的这个慈悲就不是大,小慈悲,心量小。像世间人,他对自己的亲人、自己喜欢的人就很慈悲,对他们很好;但对自己讨厌的人,或者无亲无故的人就不慈悲,这就不是大慈悲。大慈悲一定是从清淨平等的心裡生出来的,对自己至亲的人如此,对一般不认识的人,乃至蚊虫蚂蚁都是用这个平等的慈悲心。这些菩萨在一切的事相上鍊这个心,即相离相,就在这个事相上,但是心没有分别执着。他不是说事情都不做了,利益众生的事都不做了,不是的,还是做,做了而不执着,在这些事相上修自己的定慧,长养自己的慈悲。『捨离一切执着』,一切执着,世法、出世法都放下,都没有了。『成就无量功德』,你能够放下一切执着,就能成就无量功德,你有执着就没办法成就功德。功德是什麽?功德是戒定慧,那个只能自己修,别人给不了你,阿弥陀佛也给不了你,阿弥陀佛只能给你福德。极乐世界那是殊胜庄严的环境,还有你到了极乐世界,你能得到神通道力,但是功德你得自己修。什麽是功德?持戒有功,你能得定这是德,德是果,功是因;你修定是功,开智慧就是果;开智慧是功,你得到的自在解脱,《无量寿经》上讲的清淨平等觉,这就是德;无量清淨平等觉,这是功,你能得到无量寿庄严,这是德。所以这个功德是一层一层因果相续。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这个前面讲到的捨离一切执着,成就无量功德,是自利,自受用。底下讲的是利他,包括『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这是你在自利的基础上去利他,自利了才能利他。如果自利达不到,不可能帮助别人,而且是什麽?还会误导别人。所以我们学佛首先自己要开智慧,你才能够去教导众生。否则自己没入境界,往往法都会讲错,误导。误导可不得了,古德有所谓「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真正有这个例子。有一个法师说法说得非常的无碍,结果人家问他,人家向他请教,说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这话说错了,结果堕了五百世的野狐,野狐狸,做畜生道。后来遇到了百丈禅师,这个野狐狸牠因为有修行,牠能够化成人身到百丈禅师会下听讲经。百丈禅师是一位开悟的祖师,看出来了,底下坐的是个非人,不是人。会后这个老狐狸就来向百丈禅师请问说,「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这个问题五百世他自己没悟出来。百丈禅师说,「你这个问题我现在不跟你解答,等明天大伙再相聚,我讲经讲完了,你当众提出来,我要当众给你解答,才能把你的因果解开」。结果第二天老人家又来了,化成一个老人,来了之后听完讲经,他就问,当众问,「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百丈禅师回答他,「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改了一个字,落改成昧。不昧因果什麽意思?因果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点不会昏昧。昧就是不明白,煳涂,愚昧的那个昧。所以大修行人有因果,但是他有这个因果,他不迷,他很明白,前因后果他知道。像佛有没有因果?佛也有因果,他都有马麦之报,但是他知道这个果前因是什麽,以前前生造作不善因,这一生要有这个果,所以他不会再造不善的因,他不昧因果。

 

这是讲法,你看错一个字就有这麽大的妨碍,当然这个字是个关键字,一般不是那麽关键的字就没那麽大的果报。这说明什麽?讲法,得自己真正通达,真正领悟了你才能说,否则就会误导别人。因此自己要入境界,就是这裡说的开智慧,「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契入境界,智慧开了,正知正见就得到了。这个无碍慧是对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瞭,真正理解万法如如。这个如字不好懂,开经第一句「如是我闻」这个如,这个字就是这裡讲的如如,意思很深。如讲的就是宇宙人生真相,这个只有法身大士他们才能够真正了解,阿罗汉都没有这个本事,为什麽?因为他虽然断了我执,但他还有法执,有法执就不能解法如如。

 

这个如如什麽意思?第一个字这个如就是真如本性,第一个如;第二个如是讲一切万相。前面是讲性,后面讲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叫如如。这个愈听愈煳涂了,到底什麽意思,性相不二,性相一如?这个道理是很深,但是用个比喻应该来说比较好懂一点,古人常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来比喻,器就是器具。我们在香港到处都可以看到金铺,卖黄金的,你走到周生生、谢瑞麟,你看到这裡头琳琅满目的金器,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鍊,还有种种的那些金子做的工艺品,那些都是器。器,各式各样的不同,但是全是金子做的。你进到这个金铺裡头,你问服务员,说拿个戒指,他给你个金戒指。金戒指就是金,金手镯也是金,所有的器无不是金,器就是金,那器就是相,金讲它的性,本性是金。相如其性,相就是性,这个我们就能理解了,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你说我不要黄金,我只要器,我只要那个手镯,我不要黄金。不行,黄金就是手镯,手镯就是黄金。你也不能说我手镯也不要,项鍊也不要,我什麽都不要,我就要黄金,那也拿不出来给你。所以这两个性相分不开的,它是一不是二,这我们能理解了。

 

凡夫愚痴就在于只看到相,看不到性,好比进了金铺,我只看到手镯、项鍊这些种种的器,就看不到黄金,黄金在哪?看不见,我只看到手镯,我只看到项鍊。凡夫就是这样的,迷在相上,所以就忘失了性。在相上还分别,这是金子做的佛像真好、真庄严,那是金子做的魔鬼像真讨厌、真可恶。那你就要佛像,不要那个魔鬼像,对吗?要是觉悟的人两个都要,两个都是金子,同一公斤黄金做出的两个像,价值相等,是不是?我知道了,我两个都要,不分别,都是黄金。所以,觉悟的人看到性了,就不会迷在相上,他就不分别不执着,都好,哪个不好?都好,这就是觉悟。众生跟佛不同的地方就在这,凡夫见相不见性,佛见性,所以他也就不执着相,这就是见性。

 

一切法我们都要如是观,知道这一切法都不离自性。《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无情是无情众生,一切山河大地万物,都同圆种智,这个种智就是自性。等我们自己明心见性了,我们看到一切山河大地,情与无情都是同圆种智。为什麽?全是一个性生出来的,对有情众生分上,我们讲他佛性,众生皆有佛性;对无情众生,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我们讲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你想想,真正见性的人哪会还有冲突,哪裡还会有对立?哪裡还有彼我违怨之想?没有对立了,全是一个自己,都是一个自性变现,自己跟自己还会过不去吗,还会起冲突打架吗?不可能。这个道理我们常常听,薰习得久了就会明白,把原来那套凡夫的观念要澹化,最后要放下。真正听懂的人,他一定不会跟一切众生对立。所以经常常听,虽然听一次、二次不行,还不懂,听个百次、千次,甚至万次、十万次,最后就能听懂,薰习的力量久了,你就真正解法如如。一旦能够领悟了,你就入境界了,你就是菩萨。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4日21:42: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83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