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九集)钟茂森博士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不仅是孔子、子贡这些人好问、好学,颜回也是一样,他的水平比子贡更高,孔子最讚歎的是颜回。这裡我们看到《论语》曾子也都这样讚歎过颜回,「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这裡讚歎颜回是说什麽?这裡讲的「昔者吾友」,古注肯定就是讲颜回,他能够「以能问于不能」,自己有才能,他去问那些没有才能的;「以多问于寡」,自己见识多,却去问见识少的。「有若无,实若虚」,自己有学问、有道德,但是反而觉得自己是没有,德行、学问都是非常浅薄。这个是自己觉得,所以他才能够不断上进,谦卑。这个谦卑不是在口头上对人说我不行、我德行很薄,但是实质上他很傲慢,这不行,这是反过来,无若有、虚若实了。而颜回有若无,真正有学问有道德,但是他内心裡面确实不觉得自己有道德有学问。学问,他觉得自己是虚的、不实,所以能够虚心请教别人。还有「犯而不校」,这个「犯」是别人冒犯他,当然是无故冒犯,他不校。这个「校」古注有讲是报复的意思,有讲是计较的意思,两个意思都很好,报复就比计较要严重。别人冒犯我,我绝对不会有报复,连计较的念头都没有,这个心就真正的清淨。「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就是讲颜回过去就是这样去力行的。

  

从这裡可以看到颜回确实学孔子学得很像。「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就等于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绝对不会有丝毫傲慢心;不但没有傲慢心,简直连我执都没有了,有我才会有我慢,如果无我,还会有什麽傲慢?从哪裡看出他无我?「犯而不校」,别人冒犯他,他不但不会报复、不会计校,甚至连别人冒犯我的念头都没有。如果见到别人冒犯我,还有这一念,说明心还是不清淨、还是有计较。颜回真正做到无我了,所以能够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他自己真是这个想法。为什麽?我都没有了,还有什麽?说我有道德、有学问,这是还有我的基础上。连我都没有了,谁有?所以有若无、实若虚,原来勤学好问,最终是帮助你打去傲慢心理,放下我执,成就圣贤。

  

我们再看《弟子规》裡面又讲「房室清,牆壁淨,几桉洁,笔砚正」,这是我们所居住的房间一定要清洁,牆壁要乾淨、整齐,在房间裡面的桌椅,所有的这些物品都要整洁、整齐。这裡举了一个例子,说桌面上的笔砚,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要摆得正,不可以乱来、乱摆,桌椅非常乾淨。从这裡可以看出一个读书人那种清淨的心态,因为心清淨,所以感召的环境就清淨,一个人爱乾淨、爱整齐是美德,这个与自性相应。而一个人心有多清洁、多整齐,他的环境就有多整齐、多清洁,所谓境随心转、心境不二。一个智慧的人从改造自己的心开始,来改造环境。你走进一个有德行的人的房间,会发现他的房间什麽都是整整齐齐的,不会乱,很乾淨,这个是他的修养,修行人通过修心来改造环境。

  

在「子罕第九篇」有一章讲,「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孔子有一次想去九夷这个地方居住,九夷究竟在哪裡,现在就无从考究了,一定是一个地方,而且是一个文化、经济都很落后的地方,从这个夷字可以看出,也是边野的地方。有人就讲,「或曰」,九夷这个地方,「陋」,鄙陋,「如之何」,怎麽能够去住?我们看孔子怎样回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个鄙陋最主要是指文化落后,缺乏教育,人民百姓不懂得礼仪文化,这叫陋。结果孔子说,君子去那裡居住,「何陋之有?」怎麽会有陋?为什麽?因为君子能够修身、能够教化人群,所以当他去到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如果没有文化,他在那裡居住一段时间,他就能够将这个地方的人教好,就变得有文化,就不会再鄙陋了。

  

例如殷商末年的时候,纣王的叔父箕子因为不满纣王的暴行,离开了纣王。去到哪裡?去到现在朝鲜的地方,当时那个地方是很鄙陋的,没文化,人民不识礼仪。箕子是一个君子,去到那裡教化朝鲜人,结果就不鄙陋了。所以一个地区,你只要在那裡推行教化,那个地区就不会鄙陋。朝鲜到现在中华传统文化都保留得很好,从哪裡开始起源?就从箕子开始,箕子当时建立了「东方君子国」,到现在还是风化犹存,他是朝鲜人的祖先。因此,我们学儒的人要学孔子的这种存心,教化世间人,帮助这个世间更加和谐。原来鄙陋,人民不讲礼仪道德,我们去推行文化教育,使到大家能够学了圣贤的文化教育之后,知道如何相处,互相尊重,实现和谐社会,这是君子淑世精神。从「房室清,牆壁淨」讲起,君子要立志转变环境、转变社会。

  

《弟子规》又讲到「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这是讲很多微细的小事。古时候是用墨,要磨,磨墨的时候一定要专心磨,不可以开小差,想其他东西,如果不专心,墨就会磨偏,不整洁,这是心不正。为什麽心不正?心裡很多妄念,有妄念就不正,专心、一心就叫正。写字也是,一定要恭恭敬敬、端端正正,如果是乱来,写字写得歪歪扭扭,这个是心有病,最大的病是不恭敬。我们的典籍、我们的书本要放置在定处,譬如讲书架上的书有定位,读看完毕,我们要将书放回原处,下次容易找,这个是有条理。虽有紧急的事情,我们书没看完,要将书合起来放回原处,「卷束齐」,你可以放一个书籤夹在那裡,下次从那裡继续读。如果书有缺少的页数,或者是有损坏,就要去补好它。特别是古时候一本书来之不易,要珍惜书本,这个是尊重文化。这种恭敬心从小要培养,从磨墨、写字、摆书本等等,从这些小事来培养恭敬心,这种恭敬心培养起来了,将来你出门做事,甚至你去治国平天下,都能够办得到。

  

孔子曾经讲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就是治理,治理千乘之国,一乘就是兵车,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算是大国了。治理一个大国关键要做到五方面:第一「敬事」,这个事是国事,你所做的事一定要谨慎,谨慎就是敬事,愈是重要的事情愈要谨慎。你自己虽然身处高位,愈在高位心要愈低,官愈大心愈细,这样你才能够把你的事办好。如果有一丝傲慢,有一丝的随便、马虎,可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可能使我们焦头烂额,更有甚者身败名裂,怎麽可以不谨慎?「信」就是诚信,一个领导人一定要有诚信,人民对他才有信心,如果失去了民心,你的天下、你的官位也保不住了。「节用」是节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这个是爱惜物资,也是爱惜民力。「爱人」就是要知道人民百姓的疾苦,爱护人,对人民关怀照顾,有这个仁慈心。最后「使民以时」,你要指使人去工作,都要看他是不是非常忙。在古时候,农、工、商各行各业都有忙时,你做为一个领导人使用民力要选择閒的时候,不要选择忙的时候,这都是爱惜人民。你想办政事、治好国,将这五方面的事做好,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将这五方面做好,一个国家交给你,你都能够治理好。这五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敬」字,以敬事为主,而敬事要从小时候、从微小的事情养成习惯,养成这种敬字功夫,所以磨墨、写字、放置书本也好,都是要恭恭敬敬,培养好这种习惯。

  

最后「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如果不是圣贤的经书,我们最好不要看它,摒除不看。为什麽?那些不三不四的书包括什麽?现在无聊的节目内容、娱乐内容,或者是电视那些非常不健康的节目,还有网路裡面不健康的内容,这些都要「屏勿视」。因为它遮蔽我们的聪明智慧、损坏我们的心志,我们会受它污染,所以要读圣贤书。孔子教导学生们要读《诗》,《诗》就是圣贤书之一。在《论语》当中,「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劝导大家,「小子」是称呼这些弟子们,何不读诗?《诗经》裡面有智慧、有知识。读了诗「可以兴」,兴是什麽?你懂得如何修持,这是讲借喻来显示一个理,讲一个事理,不是直接讲,借一个比喻讲。「可以观」,这个「观」是观社会风俗的盛衰治乱,你懂得用什麽标准看。「可以群」,就是群居,学了诗之后,你有那种温柔、柔和的气质,你就和一切人可以和谐相处了。「可以怨」,是讥谏上位的人,上要正,当上位的人如果做的不合礼、不合道,我们如何去劝谏、如何去讥谏?远可以事君,近可以事父,这是讲尽孝尽忠,《诗经》裡面都教你了。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讲《诗经》裡面有学问,有动物学、植物学等等,有丰富的知识内容。读《诗经》有很多好处,所以一定要多读《诗》。这个《诗》是圣贤书之一,广泛来讲就是多读圣贤书,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可憎,这是孔子教我们不能够离开圣贤书。

  

今天第一堂课时间到了,我们先学到这裡。谢谢大家。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粤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九集)  2011/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51-0029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6月3日21:14: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73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