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宗集(第23集)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永嘉禅宗集评论阅读模式

永嘉禅宗集  (第二十三集)  1979/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9-012-0023

第23集 A

MP3下载

第23集 B

MP3下载

【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

 

在前面有四句偈,说明惺惺寂寂,今天的经文紧接着前面的四句。『寂』就是前面惺惺寂寂的那个寂,『知』就是前面讲的惺。「以知知寂者,即以惺惺而照寂寂也。虽然若以能惺之知,而照所寂之境,则能所宛然,待对角立,如此之知,非无缘知矣。」这些话都是叫我们拣别真知与妄知,真与妄是很不容易把它辨别出来的。虽然不容易辨,理要是懂得,不是不能辨,不是做不到,就是要把缘虑心息掉才行。我们无始劫以来,将缘虑心用成一个习惯,怎么舍也舍不掉。你要想舍它,这个舍的心还是缘虑心,缘虑心舍缘虑心,怎么会舍得掉?惺惺寂寂是,惺惺是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我自己晓得我现在很清净,这就坏了,这就不清净,为什么?依然用的缘虑心,你这个知还是缘知,不是『无缘知』;换句话说,不是无知知,你是有知知。有知是阿赖耶识用事,无知知才是真如本性用事。这里面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个是无上一乘佛法,一个是落在九法界里面当凡夫,就是这么一点点差别。

 

这样说起来,我们学佛研教要怎么研法、怎么学法?给诸位说,听了之后就是听了,能不能去研究研究它、去讨论讨论它?诸位想想,你要研究、你要讨论,先要问一问,你用什么心?你如果用的真心,这里面研究、讨论是正如同禅家的机锋一样,那真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是叫人开悟的,启发人深证;如果用意识心来讨论,那与教、与理根本都不相应。应当怎么办?给诸位说,背诵经文,背诵经文与理体相应,你里头不生妄念。背诵到相当一个程度,能背之我、所背之经文也要离开。什么经我能背,那就完了,你还是缘虑心。几时到能所双忘,寂照双融,这时候无缘的智才现前。无缘智也就是禅家所常说的无分别智,这是真智慧,完全是清净心里面起的惺惺觉照的作用。

 

我们如果这个理要是懂得几分,现前在生活里面就要训练,训练什么?训练不起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不动心。不动什么心?不动妄念、不动妄想心、不动分别心、不动执着心,这样子锻鍊就与心性理体相应;换句话说,与这个地方所谓寂寂惺惺是相应,与这个接近。这是要长时间去历鍊。几时到境界都无心了,在境界里面不生心,什么心都没有,心清净,这时候就进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也就是《华严》里面所讲的一真法界,《楞严》里面所讲的清净心、常住真心、清净本然,这是不可不知。一有能、一有所,有能知,能知就是惺惺;有所知,所知就是寂寂,有能有所,此地讲的是能所宛然,能所对立了。待对角立,待就是相待的、相对的,它两个相对,角立,好像牛长两只角,两个对立的。这个与道就相违背。大师怕我们听了这些话还不容易体会,底下再举比喻说:

 

【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

 

小注说,「如意喻寂」,「手」比喻照,就是知、惺惺,『如意』比喻寂寂,『手』比喻惺惺。「以知知寂者」,如同手拿如意,有能拿的手、有所拿的如意。这个意思就是,「言其未能忘能知之知故也」,还是能所对立。

 

【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

 

『自知知』是讲另一边,「以自知知者,已胜于以知知寂」,一个是以知知境,知道境界,这个是以自己知道知,就是《楞严》里面讲的「知见立知」,这是自知。「然虽是一体,而犹未忘能所」,能知所知是一体,可是你还没有忘能所,一体里面自己又分个能知、又分个所知,「故非无缘之知」,这个依然不是无缘知,不是与性体相应的清净智慧。

 

【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

 

以手作拳比喻前面讲的自知知。前面以手拿如意,手是能拿,自己,如意是外面境界,这个能所的相粗。以手握个拳,能握的是手,所握的是拳,能所是一体。一体里面建立能所,还是错的,还不是无缘知。「手喻能知,拳喻所知,虽离如意,而归于本拳,拳虽是手,犹有作意而捏之也,且又终存能所两相,喻以自知知其所知,终不能忘于缘也。」换句话说,依然是缘虑心用事,而不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经里面常用明镜来做比喻,像大圆镜,一切万象照在里面清清楚楚,一点都不乱,是这种智,镜照外面万物绝没有分别。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唯识学家讲第一念,就是第一个见,是真见,为什么?里面没有起分别心,第二念就是妄念;换句话说,第一念是无分别智用事,第二念缘虑心就起来,它是取而代之,坏事了。

 

无分别心是照,前面讲的惺惺,是照的作用,也叫做了别,不叫分别。了就是一切明了,里面没有动分别心,这才叫做无缘知,无缘知就是无分别智。这是拣别怎样才与真智慧相应,这要细细的辨别。万不要自以为我寂寂惺惺,那就坏了,这就是经上所谓增上慢,自己没有证得,自以为证得,这个过失很大。自以为证得,他就不再往前进;没有证得的时候,还想找找为什么没证得,毛病在哪里,自己以为证得,像这些求精进之心就没有了。这是拣别错误,以知知寂是错误的,以自知知也是错误,只要是有能有所就是错误。怎样才不错?下面就说:

 

【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

 

这几句话好懂,第一个里面没有「我有知,知道现在心很清净、很寂静」,没有这个感触,也没有感触说我自己知道自己了,也没有。这种心是不是『无知』?不是的,也不是无知,是了别,『自性了然故』,所以『不同于木石』,木石是无知。换句话说,这种情形之下就是非有知、非无知,不能说有知,也不能说无知。说有知,同于凡夫;说无知,同于木石,既不同于凡夫,也不是木石。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切了然,了然当中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念、没妄想,这就对了。在境界里面生心动念就是缘虑,就是妄想心。见到佛,这个佛的像很不错!就完了。当你一眼见到佛的时候是了别,无分别智;第二念,这个佛像很不错,那坏了,落在意识里面去了,就是分别、执着,妄想心起来了,寂与照都失掉。寂是清净心,心不清净,般若观照的作用也失掉,与道就相违背。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0月26日08:24: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597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