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192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192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我向他请教,我说,你老人家,这佛经哲学从哪裡学来的?他告诉我,抗战时候,八年抗战,他在四川,那个时候中央大学搬到大后方,在四川,他在学校教书。有一段时期他生病,有朋友介绍,最好到峨嵋山去修养,峨嵋山那个地方非常好,他就去了,在山上养了几个月。山上没有报纸,没有杂志,这些东西全没有,只有经书。他天天把这经书翻来看,愈看愈有味道,中国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他从这么来的。我们相信,他也会跟那些和尚讨论这些经典,但是这些和尚真正深入经藏的人不多。他很聪明,他能看得懂,非常难得。

 

我的佛法是从这裡来的,从哲学裡头来的。老师告诉我,他说你要是想学佛,两百年前,中国寺院庵堂裡面住的这些出家人,很多都是真正有学问、有德行,你确实很容易学到。他说现在不行,现在出家人不学了。我说那要到哪裡去学?他说寺庙你学不到了,从经典学,他就告诉我,一定要从经典。经典当然有一定的深度,有困难,告诉我看注解;古人的注解看不懂,看今人的。今人在我这个时代还有几位,像谛闲老和尚、倓虚老和尚、虚云老和尚,都有很丰富的着作;太虚大师,都留了有大量着作留给后人。太虚东西比较浅显,对初学的人来讲很有贡献,接引初机好。现在这些大德都不在了,在目前这一代太少了。

 

有一些学者研究佛学,把佛经当作一种知识来研究,没有见性,没有功夫,也就是一般讲没开悟。没开悟,学习的全是知识;开悟了,这佛经是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后遗症;知识不行,知识不能解决问题,它有侷限性,而且有后遗症。这到今天困难了,我们办个佛教大学不难,可这佛教大学裡教学就会有问题了。如果找一般佛门裡头的学者专家来教,那全变质了,所有经典变成佛学知识,自己当然得不到受用,不能解决烦恼,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肯定的,而且会把经典讲错,讲错你自己不知道。

 

所以中国传统学术跟大乘佛法,他们学习的目的是开悟。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明心见性。中国古时候讲经的法师、注疏的法师,所要求的是要见性,没有见性没有资格讲经,没有资格注疏。我们看《大藏经》裡头,经,那是佛说的,当然没话说;历代祖师的注疏,有收到《藏经》裡面去的,那就是证明他有大彻大悟,才能收进去。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大彻大悟,这个东西是决定不能入藏。所以祖师大德的着作,标准的是入藏,《藏经》裡面有的,没错;没有选入《藏经》的,都有问题,这老师教导我们。不但是方老师告诉我,以后我亲近的李老师,我跟他十年,他也是这样告诉我。我们学讲经,出来讲经,没开悟,哪有资格?老师鼓励我们上台,我说我们不敢上台。老师就说了,你们这一代不上台,佛法就灭了。为什么?没人讲经了,以后再没人讲经了。那要我们讲经,我们所谓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太可怕了。老师教我们讲注解,不要把注解讲错,注解错了有负责的人,我们可以不背这个因果,所以我们是学讲注解。学讲注解也要真诚心,要清淨心,要恭敬心,对于注解这个人,我们要把他当作佛菩萨看待,要有恭敬心,才能得到真正利益。

 

开悟,古人所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是走开悟的道路,跟现在人不一样。现在是讲广学多闻,教你看得多、记得多,所谓记问之学。记问之学,连孔夫子都不以为然,《论语》裡头有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可见得从前人请老师,不找记问之学的。现在完全变成记问之学,到哪裡去找开悟的人,太难了。但是我们要培养,一定要培养开悟的,才能把佛教再救起来。什么样的人能开悟?得有先天条件,先天的条件就三个,第一个老实,第二个听话,第三个真干。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人,有开悟的可能,可不能把他放弃,要帮助他。老实、听话、真干,这是德行,这也是智慧。这样的人,他必定具备佛家上所说的,三皈、五戒、十善,他一定具足,这就有福德的人,有智慧的人。要用中国儒家的伦常道德来说,他一定具足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四科把它归纳起来,重複的去掉,实际上就十二个字,具足这十二个字,这是中国人。这十二个字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有这样的德行、有这样的修养,加上他真干,他能把这些德行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样的人就可能,他要是遇到缘,遇到世间的缘,儒家这个缘,他能成圣成贤;遇到大乘佛法,他就能成佛作祖。需不需要其他的基础?不需要。

 

我们在中国看到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他具足这三个条件,老实、听话、真干,生活,待人接物,他谦虚恭敬真诚,用真诚心、恭敬心、清淨心,他就能成就,这些他具足了。所以他能够跟五祖忍和尚,我们在《坛经》上看到,实际上他跟五祖忍和尚只见过两次面。第一次是有人介绍,你到黄梅去参访五祖,跟他学习。他到黄梅见到五祖,五祖问他,你来想学什么?他说我来学作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开玩笑,他是要来作佛的,这个对话都在《坛经》前面。五祖分配他的工作,知道他是樵夫出身,还干老本行,到碓房裡面去舂米破柴,干这个工作。

 

他在黄梅住了八个月,我们在《坛经》记载裡面,发现他很老实,因为神秀写的偈子贴在牆上,他不知道在哪裡,要请人带他去看,这就他老实。要是一般不老实的,这寺庙不会太大,拐拐角角上早就搞清楚,摸清楚了。怎么搞了八个月还不清楚,这就说明他老实。五祖叫他工作,柴房,他的工作就是那个地方,没有离开过那个地方,这么个老实人。他听神秀的偈子,知道没开悟,把这个偈子改了,这引起一些人轰动了。五祖赶紧出来,看到,把他偈子擦掉,告诉大家没开悟,让大家平息下来。

 

到下午五祖巡寮,巡寮就是这个寺庙裡头,所有地方都去看一下,巡寮。实际上巡寮是幌子,最重要的是要找惠能。到柴房,他正在舂米,问他米舂熟了没?他们两个在对话,禅机,别人听不懂。他回答,早就舂熟了,就差筛,还没有筛一筛,就欠了这一道,最后这一道手续。那意思就是说他早就见性了,就开悟了,等待证明,等待老和尚给他做证明,就差这一着了。所以老和尚拿了拐杖,在他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这是告诉他,三更,半夜三更到方丈室找他,旁边的人都不知道,只有他们两个人能会意,体会到。

 

他半夜三更去了,第二次跟祖师见面,祖师在方丈室裡头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概还不到一半,他就开悟了。悟的什么?见性了。性是什么?他说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听到这裡,好了,别说了,别说了,衣钵就给他,打发他赶紧走。早就预备好了,租了船,预备好,让他上船,就走了。都有神通,都清楚。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年纪很轻,二十四岁,传衣钵的时候二十四岁。五祖告诉他,去找个地方躲藏,不要让人知道。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5日20:52: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41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