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第5集)

 

经文里说『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什么叫做「比丘」?比丘是印度话,「佛门出家受具足戒之称」,具足就是圆满,出家的男子一共是二百五十条戒。二百五十条戒,每条都受了这叫具足戒,称为比丘;女子出家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称为比丘尼,尼就是女子的意思,这是出家人的称呼。比丘是梵语,这个字是含多义不翻,因为它里面含着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乞士」,诸位要晓得,士是念书人,在我们中国从前社会里头,士、农、工、商,士是读书人,是有学问、有道德之人,为社会所尊重之人。但是他是个乞丐,这个念书人是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乞丐。因为佛在世的时候,这个制度是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是托钵制度,在中国人就是讨饭。

 

佛这个制度它里面含义很深,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就具有傲慢的习气。行乞食的制度,可以断除我们无始劫的贡高我慢的习气,所以它有这个意思在。上乞法滋养自己的法身慧命,上面要向佛来求法;下则要向一切斋主乞食,乞食养自己的身体。我们有这个身体在,当然须要饮食,没有饮食怎么行?所以饮食要靠施主来供养,来滋养身命;求法这是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称之为乞士。正如同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所讲的,这修道之人三衣一钵,决定不能够储蓄财物。为什么?积财则丧道,修道的人什么都要舍弃。一心一意在道上,所以说无所蓄藏,一心一意在修道,在弘化。

 

第二个意思就是「破恶」,恶是指的烦恼,一切不善之法统统要断除,断恶修善,绝不再堕在爱见上,决定不会堕落。第三个意思是「怖魔」,魔是指魔王,指天魔。天魔总希望他所统治的人口愈多,好像他这个威望也就愈大。这一出家要超越三界,他就苦恼,我这个人口减少了,人口都往外流,他心里就难过,就不高兴。所以当你要是成道的时候,魔就来扰乱,就想来破坏你,叫你退转,用意就在此地。你功夫不到家,魔不会来找你,你虽然有这个想法,有这个念头,你没本事,你出去不了,他不干涉你。所以到你真正有这个功夫,有这个能力,他就会来干涉你。因此,真正发心出家的比丘,登坛受戒,这个时候有地行罗剎,会把这个情形报告天行罗剎,天行罗剎辗转就会告诉魔王,魔王一听就很不高兴,这是讲真正发心。如果不是真正发心的,魔听到之后一笑了之,不把你放在眼睛里;你要是真正发心,魔他真恐怖。所以有这么三个意思称为比丘。称为「大比丘」,这讲大乘的比丘,不同于小乘,那就不一样了,这种回小向大的比丘。

 

底下有「僧」,僧是「僧伽耶」的略称,僧伽耶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和合众」。这个意思,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僧的意思是有理、有事,一共是七种和合。「理」,大家是「同证无为解脱」,无为是真理,像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是无为,「何处惹尘埃」是解脱。本经所讲的「一心不乱」,一心是无为,不乱是解脱。这都是讲的我们出家或者在家学佛,为佛弟子我们干的什么事情?就是要证无为、解脱,要证一心不乱,这是学佛目标之所在。

 

我们大众在一起生活,这不是个人,是个团体,既然是团体,在佛法这个僧叫僧团,团体,四个人以上叫僧。团体当然要有团体生活的公约,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和合的团体。众就是现在讲团体,必须要守住六条共同的生活规范,这六条是释迦牟尼佛定的,所以这也可以算得上基本的戒律。第一「见同解」,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见解、思想要相同。如果大家的见解不相同,怎么能够同住?怎么能够共同生活?所以说一定要见解相同,志趣是一样的。这个见同解与理相应,我们大家都是这么一个见解,都是这一个目标,都是这个想法,都是向这个方向去走,这见解相同,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思想统一的。第二「戒同修」,戒是佛给我们制定的戒,是生活规范,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小乘戒律是自律,是你私生活的规范;大乘戒律就是菩萨戒,是团体大众共同的生活规范。所以戒律是这两大类,一个就是你个人的生活,一个是团体的生活,这是大小乘两种戒律,生活规范我们要遵守。第三个我们「身同住」,我们住在一个寺院,一个精舍;「口无诤」,互相在一块的时候没有争执;「意同悦」,心里面每个人都法喜充满。正如同孔老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里面有喜悦。第六是「利同均」,利是利养,这个十方的供养大家是均等,人人都有分,没有厚薄。不是住持当家的,他要得的多一点,没有,这是大家平均的,利同均。这个样子才称之为僧团,所以这也叫六和敬。

 

由此可知,「僧」之一字,不是出家人的专称,在家人也能称,因为什么?它的意思是遵守这六条和合的条件。你的家庭,如果要是遵守佛所说的这六条去做,你一家就是个僧团,就能够称之为僧。如果你是个公司行号,你这个公司行号里面,从老板到伙计也能够遵守这六条。见解相同,都能够遵守五戒十善,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你这个公司行号也是僧团。如果运用在学校里面,学校是僧团;如果运用在一个国家,这一个国家就是僧团。所以僧不一定是出家人,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唯独「比丘」是出家人的专称。前面跟大家讲过称和尚、称法师、称僧,在家、出家都可以称的,连阿闍黎在家、出家都可以称的。唯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是决定出家人,在家人不能称,这也是一点佛学常识。

 

「大比丘僧」,这是僧团,人数有多少?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实际上还有五个人,因为它这里是算一个整数,那五个人就包括在里面。这是佛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一生都跟佛的,佛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因此在一切经里面,佛讲这个听众都是把他们列在前面,他们等于说是固定的听众,一个人也不会少,一次也不会缺席,这些是佛的基本听众,所以把他们这个人数表出来。至于这个里面列名字,前面讲过都是代表这次讲经的目的、目标,以及它里头的义趣。并不是说这部经那人听了,那部怎么没看到他的名字?不是的,这些人统统都在里面,而是为了表法才列名。

 

因为这些上首弟子各有各的特长,标哪个人,这个经里头有什么意思在。譬如『舍利弗』,智慧第一,这个经上有他,这部经代表智慧的意思。『目犍连』神通第一,这个经上有他,这个经里头有神通第一,有这个意思在。所以诸位读《金刚经》,《金刚经》只有须菩提,须菩提是解空第一,那你晓得《金刚经》所讲空的道理,是用解空第一来说的。所以一看到经上列的名字,就晓得经的性质,他是代表这个经的性质。本经列的声闻众有十六位,它所代表的意思,「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今天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上首中下次再给诸位详细的介绍。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0日18:37:2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121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