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 发大誓愿第六(第十六集)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发大誓愿第六评论阅读模式

发大誓愿第六    2010/1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淨土大经解演义02-039-0208集)  档名:29-204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链接MP3链接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五十四面,倒数第四行从经文看起: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这一段是「寿命无量愿」。接着看底下: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十六「声闻无数愿」。这一章黄老注解裡面,「此章含第十五寿命无量愿,及第十六声闻无数愿。至于寿命无量愿中,既指佛之寿命无量,兼明国中无数声闻天人寿命亦皆无量。今此一愿,在《魏译》分为两愿,可见今此会本之四十八愿,所摄弥陀愿德,广于任一古译。」这就是会集本确实会集得好,将五种原译本裡面,精要全部都蒐集在这个本子裡头,所以读这一个本子,五种原译本就全都读了。「第十五寿命无量愿中,首为彼土教主寿命无量」。古大德有所谓这一愿是淨宗第一德,德是讲德能。十方世界天人寿命都有一定的,换句话说,十法界裡面的众生包括二乘、包括权教菩萨,都是有生有灭的,变易生死裡面讲有始有终的。唯独西方极乐世界,二乘跟人天寿命都跟阿弥陀佛相同,佛无量寿,所以连天人都无量寿。这一愿非常重要,没有这麽长的寿命我们学习就不能够圆满,寿命长,有的是时间,所以一生能够圆成佛道,这是第一个条件。我们这个世间修学,无论怎麽用功,寿命太短了,还没有到开悟,寿命到了,那就没法子。这一生修得很好,来生不失人身,依旧会到这个世间来,但是来出生他又变成一个人,至少当中要断掉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断层再起来修总有困难。所谓是每一次都有隔阴之迷,凡夫有,前世的事情不记得,要想学东西都得从头学起。人天如是,二乘也不例外,菩萨有隔阴之迷,再来投胎,前世的事情比我们聪明,可是他还是有障碍。这就是他方世界的众生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人家寿命长。

  

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我们在前面学过,人的相貌相同、体质相同、生活环境相同,所以分别、执着的心生不起来。我们这个世界这种妄念、情绪很容易生起来,原因就是不平,不平等,譬如相貌、容貌,容貌好的人容易起傲慢心,容貌不好的人就有自卑感、有嫉妒心,他这个东西生起来了。所以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参观那麽多诸佛刹土,这些事情他了解得很透彻。他建立这个新兴的道场,把这些问题全都解决,把它避免掉了,生活在平等的世界。我们在这部经典,这部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将极乐世界给我们做出详细的介绍,在这部经典裡面没有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有政治组织、有政府组织,没看到。经从头到尾没有听到西方世界有中央政府、有地方政府,没有这个话;没听说这裡头有国王、有上帝,没听说过;也没有听说这裡面有士农工商,什麽各行各业也没听说过。给我们讲的,让我们看到的,极乐世界彷彿只有两种人,一个是佛,一个是菩萨,就这两种人,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好像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学校一样,有班级,你看它有四土三辈九品,不就是班级吗?学生程度有高下之分。除这个之外,这个社会状态很特殊,跟十方国土都不一样,这是一个清淨、平等的世界。

  

下面说,「如《法华》说山海慧如来」,《法华经》上有这麽一段话,「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这是说佛的寿命,山海慧如来,从名字我们就晓得这个如来有慈悲心、有大智慧,用山跟海来比喻。山,我们中国人常讲「寿比南山」,山是比寿,寿命高,高寿;慧是用海做比喻,慧海,智慧之海。你看这个名号就晓得,这一尊佛是寿命长、智慧很大。为什麽要这麽大的智慧、要这麽长的寿命?以愍众生故。他在这个世间住的时间久,教化久,许许多多众生都有机缘亲近佛陀,接受佛陀教诲,是为了怜悯众生,为了普度众生。下面说,「盖教主住世时短,则化事短促」,这个化就是教化众生的事业,时间就短促,「众生难遇」。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八十年,从事于教学教化众生的事情真是非常勤奋,一天都没有休息,经上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哪一天去度假,没有看到。天天在教学,一天不中断,教了四十九年,这是做给我们看的。虽然四十九年没中断,时间还是很短促,如果释迦牟尼佛无量寿,那我们今天不是也能够亲近到他吗?

  

释迦牟尼佛为什麽不现无量寿?他能现,他不是不能。是因为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居民根性太劣,如果佛要真是现长寿,我们把佛会看成神仙,他不是人,我们也不敢跟他学。那神仙,我们是凡夫,怎麽能够学得到?所以他的示现跟我们人一样,佛出世那个时候人的寿命,平均寿命大概是一百岁。这是佛法裡面讲劫,小劫有这种计算法,小劫,是人寿最短的时候十岁,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就到头了;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再减到十岁,这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是佛法裡面计算时间的单位。释迦牟尼佛出现是我们人的寿命在减劫的时候一百岁,一百年减一岁,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七年,一百年减一岁那就减三十岁,所以现在人寿命平均七十岁。所以古人有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这讲平均年龄,这样算法的。所以世尊示现,真的是《愣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没有意思要住世长短,众生机感不相同,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

  

下面说,「教主长住,则化缘无穷,利生无尽。」这一句用在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是事实,极乐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故澄宪讚曰:佛寿无量,化道至德也」,化道就是教学,佛菩萨的大德是教化众生,「谁不渴仰此愿哉」,人人都希望佛菩萨长久住世。我们现在明白,诸佛菩萨没有寿命,他应化在十法界没有寿命,住世长短完全是感应,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消失了,应就没有了,道理在此地。我们要求佛菩萨住世,我们对佛菩萨的感就不能中断,因为这是因!感是因,应是果,感属于众生,应属于佛菩萨,感是有心有意,应是无心无意。用现在的话,就他是一种纯自然的反应,他没有起心动念,更没有分别执着。我们用什麽感?用真正对于善法的爱好,特别对佛法,想学习、想听闻,这样才能感得佛菩萨住世,为我们讲经教学,我们也非常认真的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这叫感应道交。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愿望,佛菩萨是不是真的长住世间?愿望下面还要加上修行,修行还要有证果,信解行证圆满具足,我们就相信,佛菩萨就长住世间了。如果我们懈怠、懒散,贪爱世间五欲六尘,佛菩萨就走了,就不再示现,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口头上求没有用,要用行动,得真干才能感动佛菩萨。

  

下面说,「又弥陀是报佛」,报身佛,「极乐是报土」,实报庄严土,实是真实的,不是假的。不像六道、十法界,十法界都是《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十法界无常,报土真常,它裡面没有变化。十法界裡头刹那刹那在变化,念念不住,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所以跟十法界一比,一真法界那个地方没有一切变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住修行的处所,就是实报土,居住实报土的人也是报身。我们加个实报身,为什麽?我们现在这个身也是报身,我们是什麽报?业报。前世做的善业,这一生来享福,做个富贵人享福,福报!如果前世做的业不善,这一生就得受罪,贫穷潦倒要受苦受难,这报身,也是报身。跟实报土那个报不一样,他那边报是福慧的报身,我们是善恶业报,不同地方在此地。「教主寿命无量,是真实无量,非有量之无量」。有量之无量,讲得很长,我们没法子计算,那称之为无量。而实际上来说,他们所现的相,极乐世界所现的相不能说有量的无量,也不能说非有量的无量。为什麽?他的性确确实实是非有量的无量,一点都不假;但是佛应化在实报庄严土,也是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感,他应现的,他应现的这是有量的无量。从相上讲是有量的无量,从性上讲是真正的无量,这两种是一体,没有办法分割,它是一体的。

  

我们在前面也向诸位报告过,常寂光土裡面妙觉果位的佛陀,应化在实报土是什麽样子?同一个道理,愣严会上佛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有这个能力、有这个神通、有这种道力。实报土裡面的菩萨有四十一个级别,像《华严经》圆教所说的,有十住菩萨,这都是明心见性的,往上面去十行菩萨、十迴向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他所见到的佛,每个人所见到的跟他自己的级别相等。我是初住菩萨,我见的佛是初住,我初住这个感,他应的是初住;那个人是初地菩萨,他见的佛也是初地菩萨,跟他级别是相当的。诸位要晓得,同是一个身,同是一个相,各人看的不一样,这个才妙!每个人看的不一样。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众生无法想像。确实是这个样子随心应量,我们在那边修行,住一段时期了,从初住升到二住,二住升到三住,我们看那个佛相也跟着自己变化,所以根性还是有差别。等觉菩萨向上再提升就到妙觉,他在实报土的相就没有了,他回常寂光。但是回常寂光的时候,实报土裡那些菩萨有感,他也有应。不是回到常寂光就没事了,到常寂光的时候完全是应,依旧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黄老说「以现在语言表之,寿命无量,指绝对之无量,非相对之无量。」这个意思我刚才说过,真的来讲不能讲绝对,也不能讲相对,相对跟绝对是一不是二,这才妙用!

  

「此愿下明」,这愿下面讲,「国中人民寿命亦皆无量」,古人说的此地有,「澄宪云:人民寿命无量,淨土第一德也」。古德说这句话说得好,淨宗第一德。「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这就是讲不退难,生死你想不退也退转了,你这裡死了,那裡生了,纵然你的功夫好,这边死了立刻就去投胎,又到人间来,你还经过母亲十个月怀孕,生下来之后至少十几岁,你能够聪明、有智慧闻到佛法,至少也要退转个十来年,估计十五年是决定要退转的,中间断了十五年,一切都再来,统统生疏了,所以这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退缘的根本。「见佛闻法,值遇众圣,供养诸佛,亲近善友,自然快乐,无有众苦,其德非一。若寿命短促者,遗恨几计(难计),如玉杯无底故。」这个玉杯是宝,它下面破了,没有杯的作用,它不能盛水了。这是六道裡面很大的一个遗憾,因为必须要有寿命,你才能见佛闻法,你才能够遇圣贤善知识,这属于师道。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所以不能不孝。在佛法、在世法古圣先贤教育当中,不孝这是根就坏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日18:33: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04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