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第25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admin 妙法莲华经评论1阅读模式

 

实在讲菩萨的心还是有病,不过他的病自己能控制,可以叫它不发作,这叫菩萨,真正完全没有病那成佛。所以菩萨我们叫觉有情,因为他觉,觉他有病,他的病没有什麽大的障碍。众生叫迷,迷了那个病他就起障碍。不要说菩萨,菩萨以下声闻、缘觉都有病,他那个病还是有障碍,声闻、缘觉有法执,法执就是他的病根。六道凡夫有我执,我执就是病根,就能够招来六道轮迴种种的不自在。刚才说了,菩萨他人我执、法我执虽然已经离开,但是离得并不彻底,但是他觉,叫觉悟之有情,他觉悟。声闻、缘觉与六道凡夫都叫迷有情,不过是迷得轻重有差别。菩萨虽然是觉,也有觉悟程度差别不一样,我们所谓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真正到心没有病是如来地,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药王」他代表的意思就是我们自性裡面有这分功德,能为一切众生调理、医治身心两种病痛,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第八位『勇施菩萨』,我们一看这个德号就晓得他代表的意义,「勇」是勇勐,「施」是布施。这位菩萨所代表的是欢喜布施,能以世出世间一切法宝,「遍施众生,而无有疲厌」。这也是提醒我们自己,勇施,换句话说,就是勇敢的放下一切,唯有勇敢的放下一切,才能够速成佛道,才能够了脱生死,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学总是以布施为第一个纲领,特别是在《般若经》裡,佛以布施摄六度,以六度摄八万四千菩萨法门;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布施是纲领。我们只要抓到这个纲领,一切法门无不具足。所以我们要勇敢的放下,勇敢的去布施,这样才能够达到身心清淨,才能够体证得万法一如,入如来不二法门,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这是第八位「勇施菩萨」。

第九位『宝月菩萨』,经裡面所讲,意思是说「所证三谛,可尊如宝」,能证的三种智,这三种智是说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圆满照明如同月光一样,所以称之为「宝月」。《思益经》裡面说,「菩萨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况身受」,像月亮一样的清凉自在,所以称之为宝月。《思益经》裡面所说的这一段,也是菩萨修行裡面的一种方法,所谓是童子梵行。这个童子得要以从前人来说,现在人不行。在以前的人因为社会风俗淳厚,儿童能够保持相当长的一段天真稚气。从我们老一辈的人来观察,在以往,这个童子差不多能够保持到十一、二岁;换句话说,十一、二岁他不懂得人情世故,一片天真。如果照我们中国古书来看,二十才行冠礼;换句话说,到二十岁才能够通达人情世故。所以在十九岁还称之为童子。但是十一、二岁以前,保持着天真可以说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由于科学的发达,电影、电视的普遍,儿童已经不天真,甚至于二、三岁的儿童他就能察言观色,他就懂得大人的心理,这就是说明了天真的丧失,这在人生当中讲是一种不幸。

所以佛经裡面教我们修童子的清淨心,换句话说,就是教我们要保持着童心,这是最为可贵的,所以称之为宝,比喻作月。为什麽?你看童子的时候他没有分别心,他只晓得肚子饿了要吃饭,冷了要衣服,除这个之外,他对于什麽人都是平等的,对于一切物也是平等的。譬如说我们平常也能观察得到,这个小孩,如果在几个月大的小孩,这个时候还不懂事,他肚子饿了,你给他糖他吃得很有味道,甚至于他自己吃大便他也吃得很有味道。为什麽?他没有分别心,在他的观念裡面是一不是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的眼睛裡面没有善与恶,没有好与坏,一律平等。他在一切法裡面没有贪心,也没有瞋恚心,他的心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是喜悦的。所以他心裡面没有五欲的念头,身体当然没有五欲之受。佛以这个比喻教给我们,要我们学佛的人,修菩萨道的人,永远保持着天真,天真是佛,天真是菩萨。但是佛菩萨与童子毕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裡?童子无知,佛菩萨是大觉。大觉之相跟童子无知的相是一不是二,但是一个是无知,一个是知,这是不相同的。到知与无知是一不是二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所以称之为「宝月菩萨」。

第十位『月光菩萨』,这个意思是说,圆妙的三智能除迷惑烦恼的热恼,就如同月光清凉能够破除黑暗一样,所以称之为「月光菩萨」。智慧一定要深、一定要圆,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裡面告诉我们,般若的智慧要深求、要深入,而且要圆修。为什麽?如果智慧浅,智慧不圆满,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怕的还容易趣向于狂慧,这个样子在菩萨道上就会出差错。也正因为如此,古大德就不常讲《般若经》。在古时候不常讲《般若经》可以,为什麽?古时候的人人心纯朴,忠厚老成,老师教他怎麽修学,他就能够完全接受,依教奉行,所以修学都有个结果,都有一种成就。可是在今天世风薄了,人们每桩事情都得追根究柢,所谓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事理不明,他不能够信受,当然更谈不上奉行。所以在今天一定要把《般若经》往深处讲、往博处讲,必须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叫众生开智慧、破迷惑,然后他才能够相信,才能够依教奉行。所以圆妙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在今天佛教的教学就非常的重要。唯有智慧才能够破除迷惑、破除烦恼,使我们自己得到清凉,也就是清淨心。心地清淨才能够入正法之门,才能够得诸佛所传授的正教。这是「月光菩萨」所表的义趣。

第十一位『满月菩萨』,「满」是讲的圆满,意思是说「三智圆明,无有缺减」,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取月也就是取清凉的意思。从这位菩萨所表现的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佛法是智慧,而且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是从自己心地裡面所生的,不是在外面求得的。向外祈求,在佛法理论上说是得不到智慧的,而佛法称之为叫「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在我们一般人听起来这个名词也不错,世间的智慧,有辩才、有聪明。但是在佛法裡面看世智辩聪,它是八难之一,人怎麽?遭难了。为什麽说他遭难?就他对于真智慧产生了莫大的障碍。佛法裡面讲圆满真正的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性裡面本来具足的,不是向外求的。我们讲如来的智慧、菩萨的智慧,今天世间人虽然不能证得,但是看到佛教这麽多的经论,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的讲学,确实智慧之大,不是一般人能够比得上的。我们拿今天全世界古今中外的人来说,讲到着作,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敢与释迦牟尼佛来比。

佛的智慧从哪裡来的?是不是他学来的?不是的,佛告诉我们,是本性裡面本来具足的。而且佛又告诉我们,一切众生个个都具足,不是说他一个人特别有的,他所有的智慧是每个人大家统统都有,而且大家的智慧是不增不减;换句话说,完全相同。为什麽一般人的智慧不能够透出来?佛在《华严经》上讲过,而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我们把我们自己本能、本有的智慧丧失掉,这个原因就是我们在一切法裡头起分别、起执着、打妄想,所以将我们的本性丧失掉,这个十八位菩萨所代表的功德、义趣全都丧失掉。因此佛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在一切法裡头不分别、不执着、不打妄想,我们的智慧、德能就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我们真正智慧就能够现前,犹如满月而没有欠缺。佛说得这麽清楚、说得这麽明白,几个人相信?几个人能这样做?几个人真正体会到佛法的修学真谛?佛这个话在《华严经》讲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3月31日19:59: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00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