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六讲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admin 礼义廉耻评论阅读模式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六讲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六讲

 

「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从过去历史当中得到教训,

智慧才能超过前人,整个社会才能更安定。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

 

我们这几堂课谈的是礼,礼敬。「礼者,敬而已矣。」礼的本质是恭敬,恭敬具体落实在人与人的关係当中。人跟人的关係离不开五伦,所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相处都属于礼,伦常就是礼,要用恭敬的态度来经营这五个关係。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五伦关係能相处融洽,这是真实的学问。

 

我们上次还提到,《中庸》讲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治理天下国家有九个重要的精神纲领,一是修身,二是尊贤。我们一提到天下国家,有人可能会想,我又不是国家领导人,这些道理好像跟我没关係。假如是这样的心学中华文化,受益就有限了。我们不是在文字表面上学,要学它的精神。我曾经遇到一个朋友,他把《弟子规》打开,第一篇「入则孝」,他说我没跟父母住一起,所以「入则孝」就跳过去了。接着「出则悌」,他说我是独生子女,所以这一篇也跟我没关係,也跳过去了。我们要取其精神,「入则孝」不是说在行为当中孝顺父母,直接接触父母才是孝顺;时时心上有父母,时时不以自己的言行去辱没父母,能以言行去荣耀父母、让父母感到欣慰,这就是孝顺。又有人说,我父母已经去世了。《弟子规》说,「事死者,如事生。」《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所以这一份孝心,不受时空的影响。包括「出则悌」,自己没有兄弟姐妹,还有堂兄弟堂姐妹;连堂兄弟堂姐妹都没有,还有一句叫「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孝的精神是知恩报恩,悌的精神是恭敬友爱,人与人相处都应该守住这样的心态。

 

我们今天没有治理国家,但我们的生命当中也有很多亲戚、长者,他们比我们有智慧,他们也爱护我们,我们肯尊重他们、听他们的劝告,人生能少走很多弯路。假如我们没有恭敬、尊重的心,身边有贵人也帮不了我们,所以尊贤是每个人都要的。包括我们今天打开《论语》,打开经典就像面对孔夫子一样,这也是尊贤!这样的心境,得最大的利益。以前的人求学问、求智慧,都是跪着求的,有的跪三天三夜。我们想想,我们现在能否有这样的心境去求学问?所以得利与否,都是自己的心境决定的。

 

我们上一次谈到《说苑》裡的一个章节,裡面举到很多历史的公桉。夏朝夏禹是开国的,他能够王天下,可是另一个皇帝桀,却灭亡了。商汤王天下,成为天下的榜样,但纣却灭亡了。还举了吴国、晋国、齐国、秦国这些例子。兴盛时的君王和灭亡时的君王,他们的功绩差异有天壤之别,关键在所任用的人不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接着,举到周朝的成王,那个时候周成王还是个婴孩,在襁褓当中,诸侯却能够非常尊崇他,主要还是因为周公在治理天下。赵国的赵武灵王,本来也把赵国带得很强盛,但是最后饿死在沙丘,也是因为他用错了人。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佐,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去世之后,任用三个佞臣,谋反弄权,结果齐桓公死了之后,六十七天都没得安葬,尸虫都流出宫外,才被发现。所以齐桓公一生,光荣跟耻辱都发生在他的身上,关键在哪?在他所任用的人。用对了,成就功业;用错了,死无葬身之地,很悽惨。

 

我们接着看,「故魏有公子无忌」,又讲到战国时候,魏国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他让魏国被秦国夺去的地又能够复得,而且还领五国之军打败秦国,非常有能力。「赵任蔺相如」,赵国任用蔺相如,「秦兵不敢出」,不敢出函谷关,函谷关在河南省西北边界那个地方。「鄢陵任唐雎,国独特立。」鄢陵是指魏国。当时齐国跟楚国一起攻打魏国,魏国求秦国来支持他。秦国一开始没有答应,最后鄢陵君任用了唐雎出使秦国,才说服秦王。当时唐雎已经九十多岁,秦王看到这样的长者,话都还讲就已经佩服他了。我们也感觉到,在国家危难之际,「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往往是那些有智慧,又有人生历练的老者,能够真正扭转乾坤,拨乱反正,他们有定力、有智慧。所以魏国才没有灭亡,「独特立」就是还能够立足。

 

「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位」,当时楚国被吴王阖闾攻打,申包胥也去请秦国出兵相助,在秦国的王宫外整整站了好几天,在那裡哀号。几天没睡觉、没吃饭,而且还颳风下雨,后来秦王感动了,就出兵帮楚昭王复位。「齐有田单,襄王得国。」齐国被攻打,已经丧失七十几座城池,剩两个城池就要亡国了,后来田单创火牛阵,齐襄王才得以复位。「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贤佐」,贤能的辅佐者,「俊士」,俊杰的读书人。国家没有贤佐俊士的话,不可能成功立名,甚至转危为安,继绝存亡。「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所以,国不一定要很大,最重要的要得到民心,民心团结一致,国家才稳定。现在企业界,很多人觉得大就代表成功、代表有地位,结果往往因为快速扩大,最后内部人心不团结,就垮掉了。其实一个国家跟团体的发展,不是急于求大,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自自然然感召很多的人来归附,它自自然然大的。假如有急功近利的心、好大喜功的心,组织会非常脆弱、松散,最后就会垮下来。所以这些古籍,其实对我们修身齐家、创业都是非常好的提醒。「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辅佐的人不必很多,重要的是有贤俊的才士。「得民心者民往之」,得到民心,不只自己国家的人民嚮往,甚至其他国家的人都来归附。「有贤佐者士归之。」假如得到贤德之人的辅佐,甚至其他国家的读书人都会来归顺。这是民心的向背,用贤德之人是民心所向,用无德之人,是民心所背。其实,民心是看不到的,但往往决定成败的都是看不到的部分。大家看,很多亡国之君,他的仓库裡面钱多不多?看不看得到?可是他为什麽亡国?他看不到的民心已经完全失去了,「财聚民散,财散民聚」。所以民心的向背,往往在于我们的言行。言行跟道德相应,马上很多人的力量都汇集过来;言行跟道德相背了,可能隔天很多人就离开了。所以愈上位者,愈要慎言慎行才好。

 

「文王请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从」,周文王奉献很多的财物,甚至献了洛西之地,请求商纣王把炮烙之刑去除掉,他是为天下人请求废掉这个刑罚。商朝的人民听到周文王这样的仁慈,纷纷归附于他。所以捨掉的是有形的财物,得到的是民心。「汤去张网者之三面而夏民从」,商汤有一天看到打猎的人把东西南北四面都用网围起来捕猎。商汤不忍心,就建议去掉三面,用一面来网就好。这个情况传出来,老百姓都觉得商汤很仁慈,所以夏朝的人民都尊崇他。「越王不隳旧塚而吴人服」,「隳」是毁坏,「塚」是坟墓。他虽然统治了这个国土,但是不破坏人家祖先的坟墓,这也是表示对当地人民及其祖先的尊重。「以其所为之顺于民心也。」刚刚举的文王、商汤、越王的例子,都是顺民心的做法。「故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声同」就是讲出来的话,义理相同。纵使处在不同的地方,还是能够相应。「德合」,道德的见解很相同,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互相仰慕,「相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3月31日19:55: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99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