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91集 文字/mp3)jingkong法师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admin 楞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再看下面第三段,这一段讲「鼻香处」,是以鼻根的根性接触香性。这个地方我说的,往往说话的意思不圆满;或者意思圆满,言语不圆满,为什么?一切法都是真妄和合。我们眼见色有见性见、有眼识见、有五俱起意识见,都同时的。耳闻声,当然第一个是闻性闻,耳识闻、五俱起意识闻,正如玄沙大师所讲,「各个不交参,句句无前后」。你在这里面才能够见到实相法要,鼻香处当然也不例外。请看经文: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

 

『炉』是香炉,『栴檀』是檀香,香炉里面烧的是檀香。

 

【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这个香之好,燃一铢香四十里都能够闻得到。昨天有个节目报导中国大陆北平一个钟楼,那个地方有个大钟,那个钟敲一下,五、六十里外都听得到这个钟声,这个钟是明朝初年铸的一个大钟。牛头栴檀这种香现在没有了,可是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有,汉武帝的时候西域,就是外国人到中国来进贡,贡品里面就有四枚,一枚有多大?大概像鸡蛋那个大小,但是四枚称一称不到一斤。从前给皇帝的贡品,最低的分量不能少过一斤,如果不到一斤这是不可以进贡给皇帝。但是很巧那个时候长安发生瘟疫,现在所谓传染病,使者就请求把这个香燃一枚,这个香可以去病。这个香一烧,确实四十里都闻得到,闻到香的人他的瘟疫、传染病就好了。有这么殊胜的功德朝廷才重视,不到一斤也收,四个烧掉一个,还有三个也都收起来,晓得这个香有这么好。经上讲的这是事实,在当年确实有这样的好香,四十里同时闻到香气,这是香有殊胜之利。也是显示出鼻根跟香尘,底下讲香到鼻子里面来,还是鼻到香那里去了?跟前面的意思一样,我们闻性,我们鼻根的根性、闻性周遍法界,香气也是周遍法界,所以谈不上离合。下面佛再问他:

 

【于意云何。】

 

你的意思怎么样?

 

【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这个经文一念,诸位就想到前面,《中观》里面所讲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无生,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在此地说了三种,『栴檀木』,这是自生;『生于汝鼻』,是他生;『生于空』的话,是无因生。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

 

如果我们鼻子要是生这个香的话,这个香应该从鼻出来,鼻应该天天生香才对,有鼻就会生香。为什么此时有,别的时候没有?

 

【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肉体的鼻根与栴檀性质完全不相同,它怎么能够发栴檀香的作用?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假如说是我的鼻子出香气,香气从我鼻子出去了,那闻应该是闻进来的,出去了你说闻香,这意思不对。闻是闻进来,不是闻出去,说鼻子吐香可以,说鼻子闻香这意思不通。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如果这个香从空中生的,虚空是常在的、没有变化的;换句话说,虚空要是能生香,香就是常在。为什么一定要在香炉里燃起栴檀香空中才有香气?炉子里不燃香的话,空中没有香气,可见得这个香气不是空中的。这样说来,一定是栴檀木生的?这是我们大家一般的执着,都是栴檀木。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

 

木一烧它就生烟。

 

【若鼻得闻。合蒙烟气。】

 

鼻子闻到烟的话,就会有烟的气味。

 

【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我们就以眼前的香来说,我们这个香点了,那个烟你看到了,这个香不是很好的香,很好的香这里一点,你在那个角落上已经闻到,烟没有到那里去。烟才起来,你怎么在老远已经闻到香味?可见得香与烟又是两桩事情,烟是烟、香是香。烟生起来,你没有闻到烟,却闻到香。佛这样的给我们辩,说明什么?香,你要说是木头里面生的,也不能成立。拿栴檀来说,意义更明显,因为我们晓得,烟不能遍满四十里,但是这个香气是四十里之内都通遍的。由此可知,佛在此地所说的意思是,既然晓得香不是木生的、不是空生的,又不是鼻出的,那香性本来周遍,缘聚而显。我们知道这一法如是,你就晓得没有一法不是周遍法界。佛这样的不厌其烦,真是一而三、三而四,反覆的给我们说明这些事实的真相,然后我们才相信佛所讲的法要,「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些都是法要,都是在《楞严经》上说的。我们要是不听佛这样细说,细细给我们来辨别,佛说这几句话我们确实不懂。

 

这样婉转迂回的给我们说明,我们自己要善于体会,在这里面要体会佛所说的真实义,真实义就是真实的事相。佛有什么意思?佛没意思,佛是真语者、如语者。如语者,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没有意思,只是把真相说清楚而已。说得再多也是说这个事情,说一个字、两个字也是说这个事,说多说少是一样的说法。多少只是言说上,不是内容,内容是不增不灭,说多不增一分,说少不减一分,都是圆满。你说六百卷《大般若经》里面所讲的东西,跟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里面所讲的,不增不减,一样多。二百六十个字里面所讲的,比起《大般若经》绝没有少一点点;六百卷《大般若经》,比起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也没有说多一点点,一样的。言说上有多寡不同,我们说极简单的说法叫法要,众生根性利、心清净则可以少说几句,一说他就开悟;众生的根性劣,分别执着烦恼的力量特别强大,佛就给他多说。可见得说多说少乃随根应量,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说法有种种方便。末后的结论: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7日18:24:0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955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