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第6集)jingkong法师讲于美国达拉斯

 

凡夫是谁?凡夫是我自己一个人。千万不要把自己当作佛、别人都是凡夫,那你修的是凡夫道,你成不了佛。你一定要记住,凡夫就是我一个,除了我一个,统统是佛、统统是菩萨,你这一生决定成佛菩萨。应作如是观,这就讲如是观,一行三昧。我们讲《弥陀经》的时候讲一行三昧,六祖大师在讲禅宗里面也讲一行三昧。由此可知,一行三昧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总纲领,一里面没有二。一行三昧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们《弥陀经》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这个名词是梵华合译,一半是梵文,一半是中国话,一行是中国话,三昧是梵文。三昧翻成中国意思就翻成定,也翻作正受,就是正当的享受,正常的享受。一心才是正常的享受,就是以平等心待一切人、待一切事。平等心是一心,不平等那就是三心二意。所以用真心、平等心待人接物,这就是一行三昧。见佛无数,发深广心,住坚信位。这个信心才真实,才坚固。

 

「于奢摩他、毘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随所修学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着。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奢摩他、毘婆舍那都是梵文音译,是两种定的名称,《楞严》、《圆觉》都讨论了这个问题。《楞严》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楞严大定这三种定,就是奢摩他、毘婆舍那、禅那,这三种,《圆觉经》也是讲的这个三种。这个三种在中国的翻译翻得很多,有的把它翻为止与观。奢摩他翻作止,就是止息,把一切妄念统统息掉。毘婆舍那翻作观,天台家所讲的「三止三观」,前面我们也曾经提过,空观、假观、中观。也有人说,这个名词里头止观两种意思都含着有。所以圆瑛法师注解这三个名词,他就把古大德所讲的统统写出来,他不下结论,让你们自己去选择。这是老法师他这楞严讲席上这样的指导我们,我们今天读这个《楞严经讲义》你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总而言之都是两种大定的名称。所以这两种观道,观里面有止,止里面有观,决定信解,你能够理解,你能够相信,这都是属于菩萨们所修的大定。

 

随所修学诸禅三昧之业,这个三昧无量无边,不管你修哪一种,你决定没有贪爱,决定不执著,这个乐就是爱好,爱好就是贪爱。无论修哪个法门,没有贪心,没有爱好的心,心都是平等的、都是清净的,没有执著,这叫真修行,这叫真修。举个例子来说,譬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很好的例子。善财童子在修学,什么境界他都接触。佛境界他去参访,魔境界他也去参访;善境顺境他去,恶境逆境他也去。他去干什么?他去成佛,他去修行。他修什么行?他修的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顺境里面,到那里去修什么?修不起贪心,顺境不起贪心,修清净心,不著顺境的相,修如如不动。逆境里头也是修行,修什么?不起瞋恚心,也修清净心,也修不着相,也修如如不动,这个修成、学成的。跟佛菩萨接近,不著佛菩萨的相;跟那些魔王们接近,不着魔的相,一味平等,他所修的就是一行三昧。我们今天在境界里头统统是起心动念,心一接触境界,就像那海水一样,波浪、波涛好高,这不能成功。所以真正修行人,晓得一切顺逆境缘都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没有它我们怎么能成功、怎么能成就?

 

《金刚经》上那两句话可以说是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修的就是修这两句话。要在所有境界里头,所有人事环境里面,把它做到、把它兑现,真的不着相,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看定成就了,奢摩他、毘婆舍那、禅那统统成就。一切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智慧圆满了。你要不亲自去接触,你智慧不圆满。他样样都接触,样样都看,智慧圆满;如如不动,三昧圆满,这叫修行。小乘人所以他很有限,他不敢这样修法,为什么?本来心就很乱,要入了一个乱的环境就更乱。所以他外面境界统统离开,找个深山里面去修定去,那叫小乘法。大乘法不是那个修法,大乘法要在红尘里面修,小乘法是离开红尘修,这是不一样的。小乘法修成功了,还要到都市里头,还要来接触大众,才能修大乘法。否则的话,他智慧不能开,他的定也是有限度的定,只能到九次第定,像奢摩他、毘婆舍那、禅那他没有,没他的分,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

 

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再怕生死。为什么?晓得生死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一般众生不了解这个真相,贪生怕死。明了这个真相,晓得没有生死。生死像什么回事情?像我们穿衣服、脱衣服。我们把我们的人身比喻这一件衣服,衣服穿的时间久了、脏了,你把它脱掉你去换一件,你换得很自然、很自在。我们这个身用了几十年,老了、旧了、坏了,不要了,换一个,再换一个新的身体,就是这样的。真的没有生死,只是六道里头换个臭皮囊而已。你要觉悟的,那你天天换好衣服穿。人天的身,福报就好衣服;三恶道,那就坏衣服。迷惑颠倒就是换坏衣服,愈换愈糟,愈换愈坏,觉悟的人愈换愈好。没有生死。真正要觉察到没有生死,在什么大难里面你不动心,人家吓得脸色苍白,你若无其事。为什么?你晓得没有生死。若无其事这是大定,你处那个境界应付就非常的善巧,就能够应付裕如,这知道没有生死。

 

「不乐二乘」,二乘是小乘,声闻、缘觉都是小乘,不学他们那一套。这个乐是爱好,修学不学他们。「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这个依当作因讲,就是因为他是依照能习,习是修习,习是做到叫习,比学又要进一步。学是你在学,习是完全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到,这叫习,习是练习,他真正在做。向就是前面讲的一向,你修的这两种观。最妙巧便,巧是善巧,便是方便,妙是空有二边不著,这个妙。著了一边都不是妙。晓得心境一如,二边不著。空有是二边,烦恼、菩提也是二边,生死、涅槃也是二边,统统不著,这个才妙。凡夫著,多半著在有的这一边,著在生死的这一边,著在烦恼的这一边;二乘人也著,他著在空的那一边,著在涅槃的那一边,著在菩提的那一边,他著。一著就错了,就不妙了;二边不著,妙。

 

所以无论是唯心识观或者是真如实观(真如是专门观察本性的,就是禅家所讲「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它的原则统统都是二边不著,所以才叫中道。众智所依,众智是一切智慧,我们讲的后得智、权智,都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也就是从这两种观照当中生出来的。行根本故,这是讲修行,我们的生活行为所依据的大根大本。如果能够依照这个原理原则,我们的行为就是佛菩萨的行为,与佛菩萨没有两样。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3日20:13: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835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