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28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八集) 2010/10/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28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我们接着看,学者哪些心态有偏颇的时候教者一定要很清楚。而刚刚讲到的「或失则易」,这个易,比方希望快一点,想找捷径,这就不老实了。所以《弟子规》说,「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这些经句其实都是对治我们不妥当的心态。比方这个易,他是把学问看得太容易,这个就是「轻略」,所以《弟子规》说,「勿轻略」。有时候看得太容易,学得也求快,赶紧看到效果,急于求成,这都不妥当。「宽为限,紧用功」很重要,要循序、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这个易还有一个意思是见异思迁,本来在研究这一部经典,又听到人家说那一部也挺好,比这个还好,一下子,好像挖一口井挖到一半又不挖了,又去挖另外一口井。那见异思迁到最后,挖了一百口井,没有一口井挖到水的。所以「有恒为成功之本」,不可见异思迁。

 

「或失则止」,我们看到这个止,有意思是画地自限,就觉得「我不行了,我学不成」。就像冉求对着孔老夫子讲,我不是不崇敬您的道德学问,「力不足也」,我力量不够。这个就是自己对自己都没信心了,或失则止,自己止步了,不愿意再迈向前了。怎么克服这一个错误的心态?用《弟子规》,「勿畏难」,是吧?「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对治我们怀疑自己、退缩的这个不对的心态,转过来。《弟子规》在谈学习这个部分,其实点出了我们很多在学习当中容易错误的心态。大家去体会到这个「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就能很全面的看到学习错误的心态,进而把它改正。

 

所以底下讲,「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四个错误的心态,学习者都不大一样,教学者要清楚。因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明白他的学习的心态有哪些不对的地方,才能把它导正。说到这里,我们从事教育的,马上有一个反观,那我们自己的学习心态我们自己看清楚没有?我们现在的心态对吗?假如我们看自己都看不清楚,能看得清楚学生吗?所以欲助人者要先自助,自觉才能觉他,自己觉悟了才能觉悟他人。我们今天学习,我们自己会不会畏难?我们克服了没有?我们今天会不会把学问看得很容易,学习起来不实在,有点轻浮、应付了?我们有没有急于求成,欲速了?我们有没有懈怠,而不能勇猛精进?这个都是学习可能出现的状况。有没有萎靡不振作了,愈来愈提不起学习的一种志气、动力了?有没有因循?有没有这些心态?这个心态一出来,学习就上不去了。所以首先要知自己的心,调正自己的心,自己成为一个很好的圣贤学生。看自己看得清楚,就知道学习过程会出现的状况,就很容易理解后面学的人同样也会有这些情况,不会指责,反而是能够感同身受,进而去协助他们。

 

而这个学问确实都是厚积薄发,不可能求速求快的。因为现在的人比较普遍的心浮气躁,那都是因为贪、求快造成的。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陶渊明先生学问很好,有一句话叫「不为五斗米折腰」,大家听过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很美的一句诗,一句词。那他是享有盛名,所以他辞职之后回到家乡来,很多读书人就很仰慕他,赶紧跑来跟他请教怎么求学问,就问他,有没有快一点的方法?结果陶渊明笑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都得下功夫,哪有什么捷径?

 

虽然他这么讲了,看到这几个走那么远来的读书人好像还是不死心,还是盯着他,希望他讲出个好方法出来。看他们这么执著,陶渊明先生也恒顺他们,接着走出自己的房子,到前面的一块田地上,对着他们讲:现在是春天,你看春天这些麦苗,你们刚刚有没有看到它长高了?读书人说:没有。接着又走回家门,就在家门的旁边,刚好有一颗磨刀的石头,因为已经磨很长时间了,中间已经凹下去了。大家有没有磨过刀?「现在科技、物质太发达了,还磨什么刀?不能用了换一支,省麻烦。」我们小时候都看过磨刀,凹下去的。他就问这几个人:这个磨刀石凹下去,你们看到它凹下去吗?说没有。

 

接着,陶渊明先生讲了,「勤学」,一个人很勤奋学习,「如春起之苗」,春天冒出来的秧苗,「不见其增」,没看它增加,「日有所长」。学问都是这样点滴累积起来的,哪有什么一蹴可几?「辍学」,一个人学习中断、懈怠了,「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每天在那里磨,其实都一点一点在减少了。我们懈怠了,学问都一点一点在退步了,但是自己有没有警觉到?好,要不要写一下?我看你们很无奈的看着我,我有一点讲不下去了。「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就是中断学习,「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所以「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接着,我们经文上面,「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所以「教也者」,教育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这个教育者,长他的善心,调整他的过失。而这里所提到的重点在学习正确的心态。再把它延伸,从德行的角度,那怎么了解要长孩子哪些善心,救哪些德行上的过失,我们要很清楚现在学生的问题,才好导正。其实老祖宗讲的「五常」,做人最重要的常道,「仁义礼智信」,就是要长他这个五常。救失,就是没有符合这个五常,就产生这些过失了。我们看,孩子要长仁慈之心,而不能长自私自利的心。有孝、有仁慈,他这个自私就慢慢淡了,就转化掉了。人在教育、救失当中,长仁孝之心,而不是长他的自私。我们教给孩子功利,他这个自私就在增长了,这不符合仁的精神。

 

「义」,道义非欲望,责任非依赖,长他的责任心,不是依赖。依赖久了又变成理所当然,那就病得更重了。这两个态度。这个道义非利欲,在我们父母那一代可以感受得非常深刻。好像父母一生没有说为自己做什么事情的,全部是为父母、为兄弟姐妹、为家庭,那无形当中孩子的人格就是道义,很有责任心。《朱子治家格言》开头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整个家庭他都有责任,从小他的心就能观照整个家庭跟家人的需要,责任非依赖,什么都给他照顾得好好的就变依赖了。

 

「仁、义、礼」,这个礼是恭敬,不要长傲慢。现在要找不傲慢的孩子愈来愈难,而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有没有留心,曾经讲过傲慢的言语、态度出来。我很感激我的父亲,他在我记忆当中,就是做主管。我父亲在银行上班,记忆当中好像是襄理,后来是副理,最后是经理,都是算当官的,但是我父亲从没有在我们面前批评过他任何一个同事和他的下属。我自己长大以后再这么回想,佩服自己父亲的修养,从来没有骂过人。因为人一骂人,这种傲慢的气焰就传出去了。尤其当领导,「气死我了,不听我的」,无形当中可能那个态度。而且大家注意一点很微妙的事情,学好,学一年都不一定学得稳;学不好,一次就会了。像我们男孩子念初中、念高中,读文言文读了几十次都背不起来;人家讲那个「奸巧语,秽污词」,一次就学会了。所以这个好的环境很重要,「里仁为美」,只要有这些不好的示范,学得都快。恭敬非傲慢。

 

还有一点,勤俭。一个人不勤奋,失礼、失本分,不节俭、糟蹋东西,无礼。对人要有礼,对一切物品都要有礼。诸位朋友,糟蹋食物,对不起食物,对不起农民;糟蹋衣服,对不起做衣服的人,对不起父母买!糟蹋东西一定糟蹋人,那必然的,连在一起的。所以勤俭就是一个人的恭敬。非懒,懒惰就跟勤奋颠倒了,还有奢侈,这个都是无礼了。一个人很懒,父母长辈都叫不动,这就是已经无礼了。我们小的时候,父母长辈一叫,赶紧跑,赶紧去服务,做得很高兴。所以吃亏是福,愈勤劳、愈热心的孩子以后就愈有福气。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1日04:40:4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54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