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23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所以我们看到孔夫子这些教诲,其实对我们都有很重要的提醒。一个人他假如很注重修养,他言语不敢讲得太快,所以言语都能留三分的,这是比较有修养。言语都会讲超过十分,还十二万分的,那个都有问题。这不是我讲的,我们之前讲过言语这个专题,光是言行一致的态度,夫子在《论语》就不知道讲了多少句。「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子贡口才最好,子贡问君子,夫子,怎么修养自己的德行成为君子?这么多君子的教诲,孔子为什么要挑那一句给子贡?因为子贡口才最好。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你要说出来的话先去做,做到再说,「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觉得最羞耻的事情是他自己言过其实。告诉大家,不要羡慕口才很好,要看说话很实在的,那才好。你比方说女孩子,就特别喜欢口才好的,讲那些甜言蜜语会让她三天睡不着觉的。所以有时候人为什么这一生会遇到很多灾难?就是判断力不够。有这个判断力,灾难就不会掉进去了。好,这个是讲到有智慧找好的朋友。

 

「谓之小成」,他学问能贯通,又有判断力,有知人的智慧,那他等于是面对人事物都有智慧去分析、去拿捏,谓之小有成就。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这个『知类通达』就是触类旁通。这个「类」,就是他对于道理、义理非常的深入了解,然后又达到旁通的一种境界。而这个「知类通达」是解,他对道理的理解贯通。下面这一个『强立而不反』,那是他把理解的东西真正用在他的人生处世当中。用出来能「强立而不反」,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成就。我们看到古代很多读书人写文章、讲话特别厉害,引经据典,别人听了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他禁不起很多诱惑,那他只有解,他没有行。就好像刚刚我们提到的口才好,假如不厚道,讲话都会苛刻。那苛刻就跟孔老夫子的仁慈相违背了,那纵使他对学问很渊博,也是没有成就的。

 

有一位读书人叫王用予,他有一个机会,刚好在梦中,见到有人跟他讲,这一次科举考试你不会考上,这一次考第一名的是周家的周吉。他就很惊讶,他说我们这个地方有两个人学问特别好,一个还是孝子,怎么他们没考上,我也没考上,反而是那个看起来比较老实的人考上?人家跟他讲,周吉他曾祖父就开始行善,他的家庭往后要兴旺三代。当然,假如他的下一代又继续行善,那就是世世代代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为他的曾祖父劝印《忍经》,劝人一切都要忍。家庭要忍,才能和谐;人与人要忍,才不会冲突;国与国要忍,才不会战争。结果梦中人家就告诉他,那个孝子是看起来是孝子,事实上他内心里面常常埋怨父母。虽然讲话都很恭敬,内心对父母不耐烦,可是又怕人家看到,所以都装着让所有的人觉得他是孝子,但是心地不善,尤其是对父母不敬。他本来可以考上,现在已经被削掉这个功名了。

 

另外一个是十六、七岁就考上秀才,那文章写得无人能出其右,怎么他也没考上?结果就分析,另外这个人虽然学问真的很好,但是讲话刻薄。已经统计出来,他讲话伤害别人有二千四百七十多次。所以告诉大家,我们人间有警察在管,整个天地之间有天神、神明在管,那个系统比人间还严。你在家里面干什么坏事,警察管不了,但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统统都记,起个歪念头都记,所以这个慎独重要。所以,本来他可以做到皇帝的老师,五十几岁就当皇帝的老师,但是因为造的口过太多,已经考不上了。假如他再不改善,他的口业超过三千条,他的孩子跟孙子要被记在乞丐簿里面,「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诸位学长,讲话最容易积福,也最容易折福。所以话到口边留半句,想一想,这个是为后代谋福利了再讲;讲出去有伤仁厚,那就不要讲了。

 

所以这里,知类通达,学问贯通。但是更要完全落实在他处世当中,强立而不反。这个强,非常坚强;立,屹立不摇,任何境界来都不能动摇他。所以他面对境界不迷惑,不被这些境界所诱惑。就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我们现在想一想这三句话,我们想像一下,我们现在是大富大贵的人,我们会不会受污染?观察到那些高官,有一些国家元首,太太的鞋子真的超过一百双,一百双我看是少的了。我说他们真是富贵烦恼多。为什么烦恼多?不要说别的,光穿鞋子就是烦恼。我们一双、两双都不烦恼,就穿出去了。告诉大家,有钱,钱太多挺麻烦的,知足常乐,够用就好了。所以富贵能够不沾染这些贪著不容易。贫贱,还很有操守,不动摇,不做不道义的事,不做任何谄媚巴结,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威武不能屈,纵使是面对生死存亡,绝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情。

 

上次跟大家举过范氏的妻子,大家记不记得?她生病了,说要一百只麻雀,喂药,喂到第几天,最后要吃这一百只鸟的脑。她面对她的生死,她觉得我一条命居然要让一百条命没了,这个事我不干,赶紧叫她先生把鸟放掉。「上合天心」,上天有好生之德,她病就好了。南宋朱熹夫子,他有一个旧疾,好像是脚不舒服,很难受。结果有一个人就帮他治疗,治好了,他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感谢他的诗送给他。结果这个医生走了以后,过没几天他的病又犯了,然后他就很难过,他就赶紧,「把我追回来,我要把他那一封信拿回来。」结果人家就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他说我不是生那个人的气,我是怕他拿着我写的东西人家就信任他,他可能又没有把人家医好,或者医错了,那我就对不起那个病人了。所以不简单,都是想着自己做的事会不会贻害到他人,结果这一念心都是念念为人着想,这一念心比针灸还厉害,他病没多久就好了。

 

所以老祖宗讲得很有道理,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一个人健康长寿真正的真因是时时爱护生命,时时为人着想,让人免于恐惧。所以诸位学长,无畏布施好不好做?每一个人每一天随时随地都能做,保持微笑,叫「面上无瞋」。你面上有杀气,可能今天你这个朋友已经心情很不好,又看到你的这么不好的脸色,他可能三天缓不过气来。真的,我们曾经听一个长辈讲,他说儿子对他一个不好的脸色他要三天才缓得过来。你说为人子的怎么能够不柔顺?老人家年纪大了,身体又比较不好,情绪比较容易波动,这正常的,这个时候为人子要时时「怡吾色,柔吾声」才好。

 

所以,这个强立而不反是真正落实了圣贤的教诲。而这个不反是任何情况都不违背经典、违背师长的教诲。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以《大学》来讲就是明明德。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这里『化民易俗』,就是跟《大学》相应的,「止于至善」。『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就是「亲民」,亲近人民,然后教化、感化人民,变化风俗,变成善良的风俗了。我们看,他有了这样的真实学问,这叫正己,正己自然可以化人。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一接触他,被他唤醒这一分善良。这个在历史当中,很多成就道德学问的读书人都有这样的行谊。

 

在《德育故事》里面,有一个读书人叫许衡,平衡的衡。他刚好遇到乱世,宋朝末年元朝初年之间,战乱。结果他刚好经过河南,那时候天气又热,很多逃难的人在那里停下来。刚好旁边有梨树,水梨,大家就蜂拥而上,摘梨子下来吃。结果许衡坐在那里如如不动。然后这些吃的人看着他没什么动作就觉得怪怪的。其实这个感觉怪怪的就是人的良知,是吧?自己做的不是很妥的行为,看人家做对的,怪怪的,不好意思了。其中有一个人就去跟他讲,你怎么不吃水梨?都赶那么多路了,渴死了,你赶紧去摘。结果许衡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非其有,那不是我拥有的东西,那不是我的,去拿,不好。其实从许衡先生的话,很厚道,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不是很好。他没有说「非其有而取之,盗也!错也!」没有这么强烈。所以以前的人讲话含蓄,因为人都有羞耻心,点到为止,不可也。

 

结果这个人接着说了,现在兵荒马乱,没人的,没有主人,这个树没有主人。许衡说,「梨无主」,这个梨树没有主人,「吾心亦无主乎?」树可以没主人,我的心可以没有主人吗?他有没有说人家错?没有。他只是在这一个境界当中,他守好自己的心,这叫正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会影响身边的人。所以他这样的一个德行、行持,没多久他待的那个地方就非常讲廉耻,小朋友看到水果从树上掉下来都不会去捡,连看都不看,都受到许衡的感化。所以教化一方。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0日23:27: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52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