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33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底下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你看夫子心怀天下,希望天下有道,世界大同,这样他自己就无需要改易了,天下无道他就要改易。所以蕅益大师说,「菩萨心肠,木铎职分」。菩萨心是大乘心,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不捨离众生。木铎,这是《论语》当中有提到的,木铎是金口木舌的铃,敲起来很响,摇铃的时候声音很响,能够响彻云霄。这意思是说,能够震动天下,夫子的教化可以震动人心,所以《论语》中说,天以夫子为木铎。换句话说,夫子来到世间他有这个使命,这个天职就是教化人心。所以他不捨众生,他不会辟人,也不辟世,随缘度众生,看看哪裡有缘,他就上哪裡,所以周游列国。周游的目的,绝不是为自己名闻利养,真正是天下为公,这礼乐教化在哪裡实行都好。如果能够在一个地方创造一个榜样出来,然后进行推广,在一个国建成功了,全部诸侯国都来效法,这就能恢复王道。所以夫子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和谐天下,这个圣人之心我们要细细去体会。

 

孔老夫子跟子路说了这个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完就放下了。虽然那两个隐士对夫子根本不理解(也不能说根本不理解,理解了一部分,不能理解全部),夫子也不去跟他们说明,这什麽?不求人知,而求天知,这真诚心!一般凡人听到被人误会了,马上去跟他解释,生怕人家到处给他去造谣,把这误会扩大。孔老夫子这些念头都没有,你误会就误会去。所以夫子说,不患不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担心的是自己没有什麽可以让别人知道的东西。自己的德行、自己的学问、自己的修养和境界,足不足以让人知道之后感佩?人有不同种的人,不求人知,只求天知。不求现在的人知,求后世、万世之君子知,心多麽豁达!所以君子坦荡荡,他无欲无求,连求个知己都不求,这个事情该做的就一味做下去,人知与不知都无所谓,更不会故意装做出个样子让人家知,也不必跟人说明。

 

所以大家注意一下,第六章最后,跟前面我们刚学的第五章最后不太一样。前面第五章,「孔子下,欲与之言」,那位楚国的狂人他是孔子的知己,这个人比长沮、桀溺的境界要高,孔子想找他来谈谈。谈,也不是要求他知道自己,而是知音难遇,遇到知音当然是不亦乐乎,跟他谈谈。只是没谈上,他走了。当然这裡有深机。你再看第六章,孔老夫子没有欲与之言,听到子路回来向他汇报之后,只是怃然叹气,就算了,没有跟这两位隐者再解释什麽。这种行为表现不一样。换句话说,长沮、桀溺这两位隐君子固然是很不错,但是还不足以做孔子知己。我们再看下面第七章,这三章连在一起看,很有意思,第七章也是讲一位隐士。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穀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个话我们也来研讨一下。『子路从而后』,这个从是动词,跟随着孔老夫子。而后,就是落在后面,大概他落在队伍后面追不上孔子。结果遇见了一位『丈人』,这位丈人就是一个老人。『以杖荷莜(音吊)』,这个莜是指古代耘田用的一种竹器,拿他的拐杖挑着这个竹器。结果子路就向他请问,『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您见到我的夫子了吗,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这问的口气也比较鲁莽一点,你看他也没有说他老师叫什麽名字,长得什麽样,突然就问别人。丈人给他回答了,『丈人曰』,这老人家说了,『四体不勤,五穀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这个植就是立起来的意思,芸(通耘)就是除草,他在那裡除草。这个老人家答覆子路就说,我是一个农人。

 

四体不勤、五穀不分,这个说法有两种。两种解释《雪公讲要》都引用了,都可以合参。一个是引用包咸的注解说,「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植五穀,谁为夫子而索之耶?」这老人家说,我手足不勤劳,五穀不能分植,谁有这个心思去给你找夫子?是这麽样说。所以这个话不是这个老人责骂、批评子路的话。另外一种说法,是说老人家批评子路,而不是说自己没空去找你的夫子,这是《朱子集注》裡面说到的,「五穀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就是对五穀、农作物都分辨不清。「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这是在批评子路,你怎麽耕田都不会,不去从事农业生产,而跟随你的那个老师到处游,周游列国?你看这丈人也不是普通人,他都知道孔老夫子的行踪,说明他也是一位高人。这两种说法可以并存。《雪公讲要》当中就更倾向于第一种,就是老人家可能不至于这麽样的不讲情理,见了面就马上责骂子路,只是说,我自己都忙不过来,谁有功夫注意别的事?我不知道你这个夫子是谁。大概这样说就比较合情合理。所以植其杖而芸,他就继续干他的农活,在那裡除草。

 

底下『子路拱而立』,子路很有礼貌,毕竟是夫子的学生,很讲礼仪,所以他拱手恭敬而立,在他旁边站着。『止子路宿』,这老人家于是就留子路在家裡住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这个黍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小米饭,黄米饭。这个是盛情招待了,杀鸡、做黄米饭招待子路。食(去声)之,就是供养,供养他食物的意思,读去声。『见其二子焉』,这个「焉」是表示给子路,「见(音现)其二子」,这个字念现,就是叫他两个儿子来见子路,这也是很有礼貌。『明日,子路行』,第二天子路就离开了,于是追上了夫子,『以告』,就把前一天遇到这位丈人的经过向孔老夫子报告。『子曰:隐者也』,孔老夫子说,他是一位隐士。孔老夫子的境界确实比子路高很多,子路有点懵懵懂懂,丈人的这种行为其实裡头有禅机,子路没看出来。回头见了孔老夫子报告了之后,孔子就明白,这位是个高人,他的一举一动那都含有深刻的含义。于是『使子路反见之』,就叫子路返回去再见这位丈人。『至则行矣』,结果到了以后,没想到这个丈人已经外出了。

 

然后底下又说『子路曰』,子路就到了丈人家裡,没见到丈人,就向丈人的家裡人(就是之前见到的他的两个儿子)转达一个话。说『不仕无义』,仕就是讲替国家办事,仕则有君臣之伦。五伦关係当中,君臣是对出仕的人来讲的,就是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係。这是讲一个读书人、一个士人,如果隐居不仕,不出来为国家、为天下人效力,便是废弃了君臣之义。《礼记.礼运.大同篇》裡面讲到,圣人教人「治人七情、修十义」,十义当中就有君仁臣忠。义是义务,义者循理,如果不义,就是不符合道理,不合情、不合理。所以夫子他到处都是为了希望能够替国家、替天下做事,这个话应该是孔老夫子叫子路去传达的,子路估计还没有这麽高的水平说出这样的话。后面蕅益大师有提到这个问题。就从他前面遇到丈人他的这种行持,没看出来,回来之后报告孔子,孔子才告诉他这是个隐士、高人。从此可以见到,子路还没有悟透,所以他不可能说出这麽有见地的话,应该是孔子的话。所以这段话也是孔子对我们的教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51: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4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