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33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结果子路问了两个人都问不到渡口在哪,只好回去了。『子路行,以告』,就告诉孔老夫子,把刚才那两位隐士说的话跟孔子说了。『夫子怃(音五)然曰』,夫子听了以后怃然,怃然的意思就是怅然若失,失望的样子。然后说了下面几句话。那我们会问,为什麽孔老夫子会在这显出失望的样子?从他底下的话我们可以去体会,失望不是问不到渡口而失望,那倒不是大事,他觉得是对这两位隐士有失望。所以底下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鸟兽是生活在山林裡面的,如果说我们在山林裡面隐居,就是跟鸟兽同群。而不跟鸟兽同群,就是不隐居,人跟鸟兽不同类。所以夫子用这个来比喻,他自己还是不愿意隐居。「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意思说,我若不与这群世人同群,而与谁同群?根据邢昺的注解说到,「与,谓相亲与」,就是跟人群在一起。「我非天下人之徒众相亲与,而更谁相亲与?」换句话说,孔老夫子不捨众生,不捨天下人。所以不捨天下人之徒众,相亲与,还是要跟他们在一起。不跟他们在一起,跟谁在一起,难道跟鸟兽在一起吗?孔老夫子就是这样的意思。「言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我要跟这些天下人在一起,不能离开他们,我怎麽能跟鸟兽同群!

 

底下又补充说一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是讲天下人各行其道,各有其道。丘就是指孔子自己,自称。说我不必与他们相为改易,易就是改变的意思。意思是说,我们各行其道而已。这是一种说法,在古注裡面有两种不同说法,我们的师公李炳南老先生就是这样来解释,就是不必跟他们相互改易。这是沿袭《皇疏》,就是南北朝的皇侃,他有个《论语义疏》,《义疏》裡引江熙的话说,「丘不与易,盖物之有道。故大汤、武,亦称夷、齐;美管仲,而无讥召忽。今彼有其道,我有其道,不执我以求彼,不系彼以易我,夫可滞哉」。这意思是说,夫子讲「丘不与易也」,是说万物各有其道,所以你看夫子在《论语》裡面大汤武,就是讚歎汤王、武王,这是圣人,这个大是大讚歎的意思。而又亦称夷齐,夷是伯夷,齐是叔齐,这两位是隐士。伯夷、叔齐他们跟武王同时代,当时都是纣王的一个诸侯国的王室成员,他们都不愿意去当国君,而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又不愿意跟随武王讨伐纣王,所以他们隐居在山中。孔子讚歎武王是圣人,讚歎伯夷、叔齐也是贤人,所以这两个人是各行其道,跟武王完全不同。他们甚至阻止武王革命,换句话说,他们政见不同,可是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持,都能够堪称贤者。所以不与易,也就不必相互改易。像长沮、桀溺他们俩是隐士,有伯夷、叔齐之风。但是孔老夫子跟他们不一样,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要继承文武之道、尧舜之风。

 

美管仲,而无讥召忽,管仲和召忽他们是朋友,都是跟公子纠(齐国原来的公子)一起谋事。后来公子小白称王,就是齐桓公,做了国君。召忽等于是辅佐公子纠跟公子小白争国,结果公子纠被杀了,召忽也就跟着殉死,这是一位忠义之士。管仲他没有去死,反而倒过来辅佐他的对立面,辅佐齐桓公,结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春秋当时是霸业第一人。他对于社会的贡献也是很大,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对他也特别讚歎。美管仲是讚美管仲的德行,他对自己的名节不是看得很重,而是更看重天下生民的福祉,所以孔老夫子很讚歎。这是大公无私的心,甚至连自己名节都能放下的人,他的功业就比召忽要大。但是孔老夫子讚美管仲的同时也不会讥笑召忽,召忽也是难得的忠义之士。这都是各行其道,两者虽然见地和行持有不同,但是都是值得称颂。所以今彼有其道,我有其道,不执我以求彼,不系彼以易我,夫可滞哉。所以当时春秋是天下大乱,圣贤之人各行其道,有的隐居了,有的像孔子一样来帮助社会,彼此都不需要改易。这是《皇疏》裡头的意思。

 

另外一个意思也有先儒说过,像朱子《四书集注》裡面有谈到,「天下若已平治,则我无用变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当时孔子说这个话,朱熹认为,为什麽「丘不与易也」?因为天下有道的话,国治天下平了,那我就没有必要去改变它,所以丘不与易也。但问题是现在天下无道,所以要以道来改变天下,所以丘不与易也,这是在天下有道才不易,天下无道就得易,这个意思。孔老夫子跟长沮、桀溺两位仁者他的志向不一样,可以说这两位仁者是小乘,避世。孔老夫子在乱世却是一心弘道,施济苍生真正的恩惠。所以圣人那种心量、志向、德行,跟一般洁身自好的隐士是不一样。所以在这裡我们看到孔老夫子他是怃然曰,他失望,失望在哪?觉得在这样的世道,这两个人怎麽还修小乘?大有像释迦牟尼佛弹偏斥小的味道。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裡面批评小乘,说你们怎麽不发菩提心来救度众生?简直是焦芽败种。孔老夫子是大乘,不过大乘建立在小乘基础上。如果没有小乘,光在那裡好高骛远,俨然一个大乘人的模样,但是自己修身都修不好,那个就是狂妄之徒了。孔老夫子本人自分修行上洁身自好,根本没有任何德行的缺失,而又能发起普济众生的大心,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他讲到,他是用小注的方式来作注,他没有一个整段的评论,我们看他的小注。他是在一段话之后加几个字的小评,我们从头到尾读一遍,也是複习一下。「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子路去问渡口在哪。「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是知津矣」这个话,是长沮说出来的,蕅益大师在这有三个字的评注,说「好赞词!」这是讚歎孔老夫子,他无所不知,是圣人,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渡口也是种比喻,比喻什麽?比喻方法,我们要救世得有方法,就好像你要过河得找到渡口一样,找到门径,找到下手处。孔老夫子用什麽方法来救世?他用礼乐教化,这是好方法。礼乐教化,目的是为了恢复道德仁义,这是他的目标;恢复道德仁义这是因,果就是大同盛世。天下为公,这是建立在崇高道德的基础上,所以下手处是礼乐教化,这是津。那些隐士对于孔子的思想也很了解,说一句话都是一语双关。

 

底下子路又去问,「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桀溺他说出这个话,蕅益大师点评说,「辟人之士,错看孔子」。他说孔子是辟人之士,为什麽说错看孔子?因为孔子不是说只为了一官半职,他把功名利禄早是看得如浮云一样。那他为什麽还要孜孜以求,能够有一个一官半职?这是为了藉此机会可以落实礼乐教化。如果能够做到一个国家的宰相,像在鲁国他做过大司寇,虽然只做了三个月,但是记载上说,三个月当中整个一国的人民全都受到教化而变得很有道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是鲁国因为教化兴了,所以安定繁荣,连齐国都害怕。你看就三个月,就有这样的效果,这是在一个国当中推动。如果一个小小的地方,像在鲁国他也做过中都宰,这是一个小邑,像我们现在小镇,小镇裡面推动,也一样能够把礼乐教化的效果体现出来。这效果,真的,到现在你看都会有效果。我们的恩师前几年在他的家乡庐江汤池这个小镇做实验,三年效果卓着,真正改善社会风气,能使社会和谐。这个事情传出来,轰动联合国,举世都瞩目。用的就是《弟子规》,最基本的礼来教化世人,没想到这效果卓着,证明人很好教。只要你用善法教他们,他们马上就能回头,马上能断恶修善。现在都能有这样的效果,何况二千五百年前孔子那个时代,人心毕竟比现在更厚道,当然他做鲁国大司寇三个月就能够构建出和谐社会,这个我们能够相信。

 

所以孔子为什麽他要求一官半职?他就为了做实验,告诉大家,「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把教育带起来了,社会就安定,这是治国根本的方略。只是这每个国家都不能用孔子,哪怕你见到好效果了都不能用他,这真是没办法了,所以孔子才离开。为什麽不用孔子?我们也想像得出来,都是因为有利益集团的问题,孔子在那裡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不欢迎孔子。那孔老夫子绝对不会搞革命要推翻这个国家政权,不会的。他要搞革命完全可以,手下七十二贤、三千门徒,个个都是人才,要做大事一点不难,为什麽孔子不做?他不给后世留下不好的榜样,他永远守分安命,「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不在其位就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给后世做好榜样。这样是什麽?不会让社会有不安,有更大的动乱,不会。你用我,可以帮助这个社会安定;你不用我,我绝不会造成你的社会更大不安。这是圣人的存心,他没有一丝毫的自私自利。如果有自私自利,那他就是,「你不用我,我就会要推翻你!」这是小人。或者是怨天尤人,骂这个国君有眼无珠,「像我这人才你都不认,你都不能用!」这是小人。孔老夫子都没有这样,不怨天不尤人。所以桀溺说,孔子是辟人之士,是真的错看了孔子。

 

底下,「子路行以告」,告诉夫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个话,对桀溺的评价做了个回应。蕅益大师评注说,「可见不是辟人之士」,就凭这句话,孔老夫子他就不是辟人之士,也不是辟世之士,高于辟人之士,高于辟世之士。为什麽?这是老子《道德经》裡讲的,圣人常善救人,而不弃人。明知天下乱而不弃离天下,这是大圣人,非一般隐士可以能够体会到的境界。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51: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4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