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33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三三集)  2011/3/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133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微子第十八」,第五章: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这一段是讲孔老夫子遇到一位隐士,这个隐士是楚国的一位狂者,狂人,他的名字叫接舆。孔子当时周游列国,我们知道他也遇到不少的困境。他在陈蔡绝粮,绝粮七日险些丧命,后来由楚昭王出兵把他保护出来,于是孔子到了楚国。楚昭王很想用孔子,想封七百里地给孔子,但是被楚国的令尹(就是宰相)子西阻止。后来楚昭王去世了,当然孔子在楚国的缘也就中断了。这段话是孔子还在楚国没有离开之前,遇到这位狂人这麽一件事情,这个事也记录在《史记.孔子世家》裡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他这个狂,实际不是真的狂,不是真的疯子,他是装狂,装癫卖傻,其实都是他的示现,内含深机。他来歌唱,用他的歌声想要感动孔子,所以「过孔子曰」,就是在他的门口唱歌,歌声很恳切。他的意思是希望让孔子了解,天下无道,不如归隐。他这个歌是这麽唱的,『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他歌词的内容。「凤兮、凤兮」,凤是凤鸟,凤凰,在古时候都认为凤凰是神瑞之鸟,都是在有圣君出世的时候才会出现的。「何德之衰」,也就是说现在已经没有圣君,有德君子没有了,德衰了。这个凤,实际上就是比喻孔子,孔子要在圣君在世的时候出现那就有大用了。可是当时没有圣君,当时孔子游说诸侯遇不到明君,换句话说,这个歌词隐含着劝孔子归隐了。既然没有圣君,凤凰就别在这个时候出来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个往者是讲事已经过去了,不可谏阻了,来者是未来,还可以追及。换句话说,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要赶紧停止周游,可以归隐了,要避乱了。「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这个意思是说,罢了、罢了,已而已而就是罢了,世乱已极。今之从政者,现在当政的人,国君也好,大夫也好,都是无德,所以他们会有危险。这个殆是危险的意思,换句话说,已经是无可救治的时代了。三个「而」都是语气助词。可见得那种叹息感很强。当然这个歌是唱出来的,我们从歌词能体会到这个歌声一定是非常哀婉,抱着对这个时世已经失望了的态度,劝贤者归隐。换句话说,这个世间救不了(音瞭)了,圣贤没有办法再出世了,人心太险恶,你还不走吗?

 

『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听到了这位狂者的歌声,一下触动了他心裡的这种共鸣,立刻下堂,出门要去找他,想跟他讲话。欲与之言,想跟他言谈。但是『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这位狂人接舆立刻急趋而避之,他不跟孔子见面,不跟孔子谈话,所以孔子没办法跟他对上话。《孔子世家》裡面也详细记载这个事情。《世家》裡面说,孔子听了这个歌声以后,就「自楚反乎卫」,就是从楚国离开,到了卫国。那一年孔子六十三岁,是鲁哀公六年,换句话说,孔子也是到了老年。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又是圣人一个知己。趋而辟之,尤有禅机」。蕅益大师这是画龙点睛的话。这位狂者接舆是孔老夫子的一个知己,当时孔老夫子走遍天下,知音难觅,没人能够赏识他,找一个知己都找不到,真正能够跟孔老夫子是知己的都已归隐了。就像这位狂人一样,他也是一位贤者。这世上圣贤归隐了,当然世上就没有人可以做圣人的知己了,所以孔老夫子也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没有人能体会他的心境。我们问,为什麽孔老夫子不肯归隐,六十三岁了还在周游?这不是一般小乘心量的人可以体会到的,孔老夫子是大乘菩萨,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天下无道,反而他更有一种使命感,要在这世间来弘道。当然天下无道你想弘道,这事情就很难做,道不为人所知,你怎麽去推行道?处处碰壁,甚至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像这位楚国的狂人也体谅孔子,劝他不如归隐,像老子一样。当然归隐也是圣人,入世还是圣人,圣人出污泥而不染,清者自清,避世或者是入世,圣心不会变。孔老夫子选择入世,所以得以将古圣先贤的这些大法都能够结集在一起,集大成,流传于后世。我们今天能够得到完整的儒家经典,要感恩孔老夫子。趋而辟之,尤有禅机,这是讲到这位楚国的狂人不仅用歌声来劝导孔老夫子,还用身行(他的行为)来提醒他,这裡的禅机很深。所谓禅机,像蕅益大师这裡没有跟我们说下去,要说破了,不是我们自己悟的,就把我们的悟门给堵了。所以禅机是要你自己回去参,他为什麽做这个事情?现在没想通,存一个疑,叫疑情。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从这裡去体会两位圣贤的心地,都是救世,示现不一样。我们再看底下第六章: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段比较长,是讲的另外一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裡面也有这个记载。这是孔老夫子跟子路在路上遇到了两位隐士,一个叫『长沮(音居)』,一个叫『桀溺(音弱)』。根据《孔子世家》记载,这是孔子离开叶(音社)邑(楚国的一个邑),到蔡国的路上,途中遇到这两个人。这两个人『耦(音藕)而耕』,当时他们都在耕种。根据郑康成的注解,「长沮、桀溺,隐者也」。这是两位隐士,他们的思想跟孔老夫子的不一样。『孔子过之』,孔子这一行人路过此地,就叫子路『问津』,津就是过河的渡口,在河边。子路就过去询问他们渡口在何处。耦而耕,这个耦字,根据郑康成的注解说,「耜(音四),广五寸,二耜为耦」。这个耜,其实就是一种农具,就像耕犁那个犁上面那种铁片,广五寸,二耜为耦,两个铁片就叫耦,就是耕种用的农具。津就是济渡处,过河的渡口。

 

结果子路就上前询问,首先问长沮渡口在哪。『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这位长沮没有回答子路渡口在哪,而是反问他,夫执舆者为谁。这个舆,根据皇侃和邢昺的注疏都说这属于辔(音配),就是御马的缰绳。因为子路做孔老夫子的车夫,给他驾驭马车,因为要下车去问路,这个时候马的缰绳就交给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就执舆。他在车上抓着缰绳,所以长沮就问那个抓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曰:为孔丘』,这是报上自己老师的名字。『曰:是鲁孔丘与?』继续问,是不是鲁国的孔丘。当时孔子已经是大名鼎鼎,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隐士其实也知道,在这裡是明知故问。子路就答曰是的,『是也』。底下长沮又说,『曰:是知津矣』,这个话的意思说,鲁国的孔子周游列国,他是圣人,圣人是无所不知,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不必去问人了。结果还是不告诉子路渡口在哪。

 

子路没法子,又『问于桀溺』,就向第二位隐者来请问渡口在哪。『桀溺曰:子为谁?』桀溺也没有回答他,也是反问他,你是谁。前面那个是问他老师,现在是问他自己。子路就有问必答,『曰:为仲由』,自己自报上自己的字。『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桀溺又问他,你是不是鲁国孔老夫子孔丘的那个门徒?『对曰:然』,子路说是的。『曰』,这是桀溺说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滔滔,是讲天下浊乱滔滔。天下皆是也,天下都是这样的浊乱,真的是五浊恶世。当时各国都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礼崩乐坏,天下都是如此。「而谁以易之?」这个易是改变,谁能够改变?底下又说,『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且而」的而字作汝字讲,就是你。况且你与其跟从「辟人之士」,那倒不如跟从「辟世之士」。这个意思就说你就别跟孔子了,不如跟咱们。因为这两个人是辟世之人,隐者,那个辟人之士就是指孔子。说孔老夫子是辟人之士,为什麽叫辟人之士?因为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到处去寻访,希望找到机会来推行礼乐教化,实现大同之治的理想,可是到哪裡都不得其人,没有人能够用他。这个国家没人用,他就到另外一个国家,所以周游列国,因此隐者称孔子是辟人之士。这裡没人用他,他就辟往他处,这就辟人。辟世之士是桀溺自己做比喻,我自己就是,自比隐士。他跟子路说了这个话,还是没有给子路说渡口在哪裡,很有意思。看到他『耰(音幽)而不辍』,桀溺说完,继续耕种。郑康成的注解说,「耰,覆种也。辍是止也。覆种不止,不以津告」。继续在那裡耕田种地不停止,不理子路,不告诉他渡口在哪。覆种的意思就是说,把种子下到地裡,把土埋起来,覆盖上面,就是播种。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51: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4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