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33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然后「使子路反见之」,让子路回去再去看望这位丈人,还要给他传个话。蕅益大师用禅门一个公桉来作评注,说「赵州勘婆子」,勘是勘验,这是一个禅门的典故,一会我们再来说。「至则行矣」,「勘破了也」,这个是什麽?孔子跟丈人心心相印,勘破了。底下的话我们就不再说了,刚才已经重複了。勘破了就是底下子路所说的话,告诉你,虽然是乱世,还是要行五伦大道,礼不可废弃,君臣之义不可废弃,五伦十义不可废弃。其实子路说的话,他现在才说,人家之前一个晚上已经给你做出来了,叫两个儿子出来见,这不就是在行五伦十义吗?可惜子路没悟透,让孔子勘破。

 

我们在这结合一下「赵州勘婆子」的这段公桉讲一讲,因为蕅益大师在早年是修禅的,在禅门功夫上用得很深,真的是一千七百则公桉个个悟透。这一千七百则公桉都记录在《五灯会元》当中,这个公桉(公桉就是故事,都是真实故事)叫赵州勘婆。我们知道蕅益大师参禅二十四岁开悟,一悟一切悟,世出世间法一切都通达了,所以他注《论语》那是通儒通佛,世法出世法兼融圆满,真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五灯会元》裡面这几句话是这麽说,「赵州因僧问婆子、台山路向甚处去」。当时因为禅门公桉记录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目的是为了让当时文化水平极低的人都能了解,这是写作人的苦心。赵州是一位很着名的禅师,唐朝的赵州和尚,他法号从谂(音婶),在禅门史上是一位震古铄今的大师,很着名的「赵州八十犹行脚」,他八十高龄行脚,那是苦行,靠走路走到赵州古城,所以后来人称他赵州和尚,也称他赵州古佛。现在我们还有赵州茶,就是跟他有关係的。他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跟佛的境界是一样的,那就是圣人。

 

赵州因僧问婆子,就是叫一个徒弟,叫一个僧人去问婆子,这个婆子是在走向五台山的路上有这麽一位老婆子。凡是人家要到五台山去参访,都要经过她那裡,往往要向她问路。所以台山路向甚处去,台山就是五台山,去参访五台山怎麽走?「婆云:蓦直去」,婆子说你就直往前去,这话都很有禅味。「僧才行三五步」,结果听话的人往前走了三、五步。「婆云:好箇师僧,又恁麽去」。这意思就是说好个禅师,就那麽去了?这话一说完,当然那个僧人可能就回头来问,妳还有什麽事?这就是什麽?没开悟,勘验出来。「后有僧举似州。州云:待我去与尔勘过这婆子」。于是后来有僧人去向赵州和尚说了这个情形,赵州一听,明白了,这个婆子说的话有深意。他说,待我去勘验一下这婆子。去了。「明日便去,亦如是问,婆亦如是答」。就是台山路怎麽走?直着往前走。「州归谓众曰:台山婆子,我与尔勘破了也」。赵州和尚他跟其他的僧人不一样,听了婆子的话,就直往前走。当然婆子还是问,「好箇师僧,又恁麽去」,你怎麽就这麽走了?赵州和尚不回头,继续往前走。回头告诉大家,我已经勘破了。

 

这一段话跟孔老夫子让子路重回头去拜见丈人,情形就很彷彿、很相似。蕅益大师把这两段话合在一起来让我们参,很有味道。你看看,在这裡孔子听到子路回头说了丈人的这一段情形,他明白了,叫子路回去继续传话,就好比赵州和尚听到僧人说了这婆子的事,他也明白了,只是赵州和尚亲自去勘验婆子,孔子是叫子路去。赵州和尚听了婆子的话,直往前行不回头,这是什麽?经过考试了,人家叫,不回头了。夫子叫子路跟丈人说的话,不也是显示同样的道理吗?夫子在这样天下无道的乱世当中,还是一如既往推行五伦大道,仁义礼乐,也是直往前行,不回头。不管谁来说什麽样的话,夫子不退青云之志,这就勘验出来了,夫子是真的真心。就像赵州和尚经过勘验了,婆子叫,他不回头。人家其他僧人一叫回头了,说明什麽?还是被音声所转,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你会被六尘境界所转,你不能直往前行。直往前行,你就能见性,六根如果被六尘境界所转,耳听声,婆子一叫你,你就回头了,你不是直往前行。换句话说,你对这个话没懂、没透,透了就见性了。直往前行,显我本性,见我本性,任何六尘境界不能诱惑我,不能染污我的自性,明心见性。赵州说,我勘破了。

 

你看,这话都是听言外之音你才能听得懂,公桉全是意在言外。禅门公桉你要是去参,只在语言文字上参,参上一百年也不开悟,就得什麽?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裡面说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要得孔子心法,也不例外。你看夫子说,我欲无言,天何言哉?换句话说,只点明白你离言说相。孔子欲无言,但是他不是不言,他还讲了这麽多话,你看整个《论语》都是他讲的,后人记载下来的。为什麽说无言?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圣人心地清淨,哪有说法?都是什麽?应众生机感而发。譬如叩钟,钟本身不会响,你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这就是应众生之机感,众生有感,圣人有应。而自己心是空的,夫子讲空空如也,自己是空空如也。我们学夫子之道也要懂得,听而无听,无听而听。

 

你要是读《论语》,在语言文字上抠着,那你训诂学搞得再好,到最后不开悟,你只能成为一个儒学专家、教授、学者,但是你不能成为圣人。为什麽?言说相没放下,心缘相没放下,名字相没放下。抠着语言文字,这就是言说相、名字相;心裡面在那裡推测、考虑、思考,心缘相没放下,你怎麽能体会孔子空空如也的境界?你怎麽能体会夫子「吾欲无言」的境界?所以一定要把自己这些妄念放下,真真诚诚的,用自己的真诚心来接受圣贤的教诲,这你才有可能悟入。还要用至诚恭敬的心来学,稍有诚敬不足,就是自己学道的障碍。

 

你看孔子所有学生裡面,为什麽他特别讚歎颜回?颜回对老师最为恭敬。这《论语》裡面他有讚歎老师的话,说老师「仰之弥高,鑽之弥坚」,讚歎到极致。这个讚歎是他内心中真诚的想法,不是故意阿谀奉承,所以他真正传得夫子心法,他老实、听话、真干。子路确实比他要差,夫子的一些做法,子路不理解的时候还不悦。你看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公山弗扰、佛肸(音必西)要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也是不悦。他不理解老师,就不满,心就不平了。为什麽不满?执着自己的意见,自己有成见,他怎麽能理解老师?老师心是空的,他的心是实的,满满的都是妄想分别执着,他怎麽能体会老师的境界?就像这裡你看,看见了丈人,丈人已经给他做示现,全然不知,溷溷沌沌。这真的,凡夫就是看不出圣人的落脚处。虽然子路也称为贤人,但没开悟,贤人不知圣人落脚处,整个就不知,不是说贤人知道圣人百分之五十,不是那样,完全一点都不知,境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就像《华严经》裡的四十一个位次的菩萨,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落脚处,二地菩萨不知三地菩萨落脚处,整个就不知道。这是什麽?孔老夫子也在点化子路,同时也教导我们世人重视伦常道德。但是更深的禅机在裡头,我们要自己好好悟。

 

蕅益大师最后有个评注说,「此数句,绝不似子路之言」,这是讲最后子路说的那段话。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这段话,这段话绝不像子路自己说的。为什麽?前面已经看出来了,他没那个境界。「想是夫子教他的。幸得丈人不在,不然却被丈人勘破」。这话可见得蕅益大师完全已经体会得夫子的境界了,这个话也是过去先儒没讲的,说老实话,先儒也没看出来,没悟。蕅益大师我们相信那真正是佛菩萨再来,境界不在夫子之下。所以你看他的点评真的是点睛,让我们一看就拍桉叫绝。子路这些话确实正显出圣人的见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能够在这乱世当中立起伦常大道。在这个乱世、天下无道的时局当中,夫子推行礼乐教化,怎麽能够没有烦恼?正因为夫子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无心。无心,他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你要有心做,就会有烦恼。一有心,有什麽心?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执着当然就会带来烦恼。这对我们现在推动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来讲很有启发,如果你没有真正放下执着,你在这个推动过程中肯定会有烦恼,而且这烦恼可能超过凡人。或者是生起名闻利养的心,或者是生起控制佔有的心,或者是生起傲慢嫉妒的心,或者是执着于自己成见、左右法运的发展,这都是背因果的。所以,没有真正高的见地,没有断烦恼的功夫,做不了大事。怎麽办?好好修,跟着老师学。子路就是得这样,子路没开悟,得老实跟着孔子,他要是出去,准会出乱子。你看他前面第一句话问,「子见夫子乎?」问丈人。蕅益大师就看出来,问得莽撞。这个什麽?烦恼没断尽,见地还没开,所以问出这种话。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51: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4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