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8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蕅益大师在注解裡面讲,「的当之甚,刻毒之甚」,的是的确,当是恰当。的当之甚,就是非常正确、非常恰当的讲法。孔老夫子讲的话句句都是到位的,非常的准确。这种比喻,蕅益大师讲刻毒之甚,就是尖刻的批评那些色厉而内荏的小人。当然目的就是为了防范,我们不能够犯这种错误。批评得刻毒让我们印象深刻,说这种人就是穿窬之盗,穿狗洞的小偷,你看是不是很厉害的批评?我们知道,就不敢做,太无耻了,教育效果就达到了。尤其是我们学习圣贤教育的人,自己要先做到,自己做到了,才能够帮助别人,自己要用真诚心助人。下面我们再看第十三章: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这个『乡原』,原字读去声(第四声),跟愿望的愿是相通假的。孟子也有讲过类似的话,根据赵岐的注解,注解《孟子》,说「原」当善字讲,善良的善。乡原就是讲,有这麽一种人,一乡之人,乡里的人都称他为善人,这是指乡原。但是孔子认为,这种人反而是贼害道德的人,『德之贼』,贼是贼害。乡原为什麽是德之贼?在《孟子.尽心篇》裡面就有详细的解释,这篇裡头是孟子的学生万章跟孟子的对话。我们知道孟子是读孔老夫子的书,虽然平生没见过孔老夫子,但是他就师从孔子,做孔子的私淑弟子,他是专读孔夫子的书,专学孔老夫子,学得很像。所以后人将孔子称为至圣,将孟子称为亚圣。这是没见过面的师徒,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只要有这些学习的资料,要不要跟老师常常在一起?也不需要。有这个因缘固然更好,没有缘,我们听老师的讲课、看老师的书,一样能够成就。万章问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万章在这裡是就孔老夫子《论语》这一章来问的,所以孟子这段话是这章最好的注解了。万章问,一乡的人都称这个人是原人,就是善人,这个人是好人。无所往而不为原人,确确实实每一个人都称讚他,到哪裡都说他是善人,这种人孔子还把他认为是德之贼,何哉?为什麽?孟子回答说,孟子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这个话孟子讲得很清楚,乡原这种人,一乡都称他为善,他们就很善于掩饰自己的罪恶,别人看不出来。以至于非之无举也,非之就是你要去诽谤他、要去批评他,你举不出什麽事,拿不出什麽根据,说这个人是坏人,拿不出证据来。你感觉他是不怎麽好,但是你又拿不出证据说他不好,就是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刺是讽刺他,当然,要找他的缺点来讽刺,好像又找不到,找不到可以去讥刺他的这些缺点。然而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你仔细观察,他是跟这个世间同流合污、随顺于流俗,而自己又善于掩盖。所以居之似忠信,这种人,你看他在家好像也有忠信,像有点那个样子,听他说话,还有那种口吻,「言必信,行必果」。行之似廉洁,好像他还挺廉洁的,好像他也不太贪污,你抓不住他有些什麽毛病。这种人往往众皆悦之,他能赢得大众的称讚。实际上他是刻意在装扮自己,迎和大众的口味,博得大众的讚歎。可是内心裡自以为是,他实际上不是忠信廉洁的人,傲慢,内心觉得自己了不起,但是外表还装作谦恭有礼,虚伪。所以底下孟子说,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这种人不可能跟他一起入尧舜之道。尧舜是圣人,圣人的心是至诚。这种人的心完全是虚伪,完全是迎合世人。

 

所以孔老夫子讲,这是德之贼,这叫伪君子,伪善。伪善的人确实是贼害道德的,乱德惑众,让众人以为这就是有德的人,误导了。所以夫子对这种人反而更加痛恨,还不如那种明摆着就是痞子流氓的,那还好一点,人家知道他是痞子流氓,就不会对他期望值太高,他也不可能误导众生。所以孔子到最后说,「孔子曰:恶似而非者」。孔子对这种人特别厌恶,恶似而非,就是讨厌这种似是而非的人、虚伪狡诈的人。

 

底下举几个比喻,「恶莠,恐其乱苗也」。莠就是禾田裡头的杂草,跟那禾苗一起长出来,跟禾苗有点相像,实际上它不是苗,它结不出稻穗,它会乱苗,把营养成分都给佔去了,反而让禾苗枯死。「恶佞,恐其乱义也」,佞就是口才很好的人,讲话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一说话好像都有道理,人家听了他讲的,挑不出他的毛病,甚至被他迷惑,对他还挺崇拜。可是他说的东西不是真实圆满的道理,乱义,把正义给打乱了。现在这种人很多,弘扬圣贤教育的也有,你听他说话都头头是道,挺精彩,很有口才,博得大众的掌声,掌声不断,或者是听了觉得他讲的真是很有趣,从头到尾笑声不断,实际上讲的不完全是正法,乱义。「恶利口,恐其乱信也」,利口也是指很会讲话,这个很会讲话往往是什麽?振振有词,好像讲起来他这个人很有诚信,实际上他内心裡是虚伪的。这种利口反而乱信,因为信的根本在于诚,如果没有诚,怎麽能有信?

 

底下又讲,「恶郑声,恐其乱乐也」。郑声是郑国那些音乐,当时春秋时期的郑国音乐都属于靡靡之音,引人邪思的这些艺术节目。当然现在可能更多了,色情暴力这些影片,还有那些让人迷惑颠倒的音乐、歌曲,这都是属于郑声,恐其乱乐。真正的乐叫雅乐,可以使社会和谐,人心能够调和、社会能够和谐。郑声就乱雅乐,所以这些所谓的文艺节目,色情暴力、贪瞋痴慢、杀盗淫妄充斥在世间,正的音乐、正的节目反而不行,没有市场。人们慢慢就不爱看好的电影,不爱看正面的这些节目,都喜欢看杀盗淫妄、色情暴力了。你看现在电影要是没有一点色情的内容,好像都没有市场,这就麻烦了,这就是乱,乱乐!所以孔子很厌恶。「恶紫,恐其乱朱也」,朱是红色,红色是正色,紫色不是正色,这是干扰了正色。紫色和红色有点相像,这是比喻,不是说我们不能够要紫色。紫色有紫色的好处,穿衣服有人爱穿紫色的,这也并没有说犯法,这是比喻。

 

还有一个,最后「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厌恶那些乡原之人,一乡人都说他是好人,这种人虚伪、不真诚。所谓的老好人,他能够左右逢源,跟人面面俱到,不得罪人,所以别人都说他好,他能跟人同流合污,这种人乱德。所以这是教导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做,不要心地上有虚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们学圣学贤不是只为了跟这一乡之人打好关係,不是这样,真正是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做圣人、做贤人。可能你的行为有时候不被人理解,智慧不足的时候,可能别人会误会,你也无怨无悔,你走的是正道,这样就好。底下我们再看第十四章: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这两章可以合在一起看。『道听而涂说』,有的注解说道和涂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讲路上,是有这样的说法,也能讲得通。但是我们的师公李老说,这个道字跟涂字不是同一个讲法,涂是讲路途,在路上。道是指什麽?是指大道,圣贤之道,孔子讲「志于道」那个道字,这不是道路那个道,是真理、真道。这个「道听而涂说」是讲道听了,听到道了,然后就在路上去说,跟人家传。这是『德之弃也』,弃就是不取的意思,抛弃。这是不足取的,是有德之人不足取的。为什麽这麽说?我们看朱子的注解,朱熹《四书集注》说,「虽闻善言,不为己有,是自弃其德也」。虽然听到了善言,道是善言,听到道了,而自己没有入境界、没有真正悟道、没有真正证道,那道不是你自己的,是别人的,是古圣先贤的。可是你听了之后就给别人讲,自己没有道而去跟人讲,叫自弃其德,把道德都抛弃了。所以道和涂两个字不要按照道路同一个说法,这样讲意思更深、更好。这个话也不难懂,孔子的教育宗旨是为了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当然需要去学习,认真的学习。可是学习,不是说我耳朵听了、眼睛看了,这叫学习,不是。真正学到心裡去,变成自己的境界,你自己能够在待人处事接物当中用道,就是你的生活,道就是生活;如果道是道,生活是生活,把它分为两截了,那没有入道,就不是你所有的,是别人的道,不是自己的道。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36: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3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