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8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所以闻道之后一定要去落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道要去习,习就是实习、实践,这才是不亦悦乎,你喜悦,你法喜充满。然后你才能教人,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人是做老师,做老师一定是你自己要有对道的体验,然后你才能够教,否则就是道听涂说。所以温故而知新,不是说只在语言文字上,我今天备好课,我《论语》要这麽讲,备完了之后我就跟别人讲。一般在学术机构,教授、老师都是这麽讲的,我以前在大学裡上金融课都是这样,把这教科书好好的读,自己读懂了,然后就跟人家讲,这就叫道听涂说。不过那个也不是道,那些只是金融常识而已,现在学《论语》是听道了。不是说我把这些书都能够学通了、都会背,跟人家讲,不是自己的境界就不可以为人师,那叫记问之学,不可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怎麽个说法?就是你自己对圣贤道理已经入了几分,然后你不断的再提升自己。通过把古圣先贤这些道理进行学习之后,这叫温故;融会贯通,内化成自己的境界,然后你才有悟处,这叫知新。知新不是说再读新的书,不是。是你的智慧又上一层,境界又提升一层,你的境界换新了,这叫温故而知新。你知新是你在原来修学的基础上提升的,你没有温故当然不能知新,你没有基础怎麽能提升?有基础了要提升,不断的提升,你才能够有资格做人的老师。为什麽?你对道有体验,因为你正在做,这种人是老师。如果他全做到了,就像孔子一样,那是圣人,这就不只是国家的老师,是国家的宝了。以前古德讲,「能说不能行」,不能行是他没有真正完全做到,但是他在做,能说不能行的,「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就是国宝。

 

所以夫子在这裡重在落实,这些圣贤的道理要说到,还要做到。如果做到了才说,这是最好的,是圣人;说了就去做,也能做到一些,没做圆满,是贤人;如果说了不去做,叫骗人,这就害人了,德之弃也。所以学道者不是为人而学的,是为自己学,先在自身上落实,自己得到真实受用了,你才好教人。教人是别人向你请教,这时候你把自己的体会跟别人一说,他就得利益。所以自行而化他,正己而化人,一切圣贤的教育都是以修身为本,自己把自己修好,这个最重要,不是为了去说的。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似乎都是对我们现在社会的点评。古人是讲古代的圣贤,他们学这些道理为了自己提升,为自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是什麽?向人去炫耀一下,自己的学问很不错,知道的很多,讲得也很精彩,博得人家的讚歎、掌声,那都是为人,自己没得利益。

 

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说,这是把两章合在一起评论。他说,「乡原,只好偷石人石马。道听涂说,连石人石马也偷不得」。这话很有味道,乍听起来还不太懂什麽意思,我后来也参悟了一下才明白。前面一章是讲「乡原,德之贼也」,这种人只好偷石人石马,什麽意思?我们先把石人石马表的意思要说一说。在古代一般帝王,或者是这些达官贵族,他们死后,陵墓前面都会有些石人石马的凋像,用石头凋的。这个意思是表示与世长存的意思,就是他能够永垂不朽,这个意思明白了就好理解。乡原,只好偷石人石马,这个偷字用得太妙了!偷是讲前面说的穿窬之心,偷一下,试试看能不能偷得着。也就是说这种人的心理是什麽?他想名垂青史、与世长存,但是他内心不是真诚,他还是好名利的心。他以为博得现在人的讚歎,将来也就会在历史上留名了。这是乡原之人,一乡人说他好人。譬如说他做很多慈善的事情,让乡里人都讚歎他,实际上他心裡是为了名利,不是真正为大众的利益,所以他做的善事、好事一定要留名,如果没有名、没有利,他不去做。他很希望自己将来青史留名,让后人讚歎他,「这是个慈善家,这是一位大善人」。但他这种心因为不真实,「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不真,果肯定不真。所以他想留名留不了,不可能做得到,为什麽?历史是最公正的,往往死后他一文不值。我记得以前念书的时候念过一首臧克家的诗,说,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可是这个名字比尸体烂得还早。这个话大概就属于对乡原的人说的,他想偷个石人石马与世长存,偷不来的。所以最后也是名不见经传,后人早就把他遗弃掉了。

 

底下,道听而涂说的人,德之弃也,这种人他说连石人石马都偷不了。为什麽?道听涂说,连现在世人,活着的人都知道他是不真实的。他听来的道跟别人讲,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别人看看他的行为都不符合,「你自己说的自己都没做到!」所以他等于是自弃其德,众人当然就不服他,怎麽可能再给他立碑立传?所以连石人石马都偷不了,还不如那乡原的人。蕅益大师的评论很有意思、很有味道。所以圣人宁取狂狷之人,不取这些乡原,更不取道听涂说者。

 

我想把前面《论语》第十三篇裡面讲到的一章再提出来,给大家再複习複习,再去领会领会这个意思。第十三是「子路第十三篇」,裡面一章有说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在这裡讲中行,就是中庸之行,依中庸之道而行的人,这是圣人。孔老夫子说,这种人如果找不到,不得中行而与之,与之是与之同处,想跟随这种人,找不到。必也狂狷乎,找不到有中庸之德的人,那只有找狂狷者。什麽叫狂狷者?底下讲,狂者进取,一个人有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但是他也不符合中道,他过于进取了,这就显得有点狂,我们讲狂人,但是他的心还是正直的,只是做事有点偏激。狷者有所不为,狷者是不肯做不善的事情,他知道不善的他不去做,有所不为,就是不为不善。这种人往往是比较谨守,跟狂者正好相反,过于保守。往往是什麽?他持戒、他守礼守得很严格,那也不符合中道,有点过了。但他的心总是真诚的,他只是不能够有那种智慧达到中庸。但这两种人还算是可取,唯独是乡原之人不可取,为什麽?其心不真诚。

 

所以狂人也好,狷者也好,就是进取者或者是保守者,只要他们的心是真诚去学道,就值得讚歎。但是有世人往往对他们这两种人不理解,而且还毁谤。看到狂人,说他们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入非非,太过分了,根本不可能实现;对狷者,说他们谨小慎微,什麽都不敢做,什麽都不敢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什麽都不敢动,嘲笑他们。这都是什麽?现在流俗之人往往都会有这种情形,不仅是狂狷之人会遭别人的批评毁谤,甚至连中行之人,就是依中庸而行的,也难免会遭到毁谤。因为现在社会,大家没有学习圣教,对于圣贤所讲的这些道理一无所知,所以就会落得自以为是,傲慢、看不起人,认为自己是对的,对那些真正学道、修道的人反而诸多批评毁谤。所以在这个世间要弘扬圣贤教育真是不容易,要下定决心,不怕人毁谤、不怕人陷害,这样的人才能够走得成功、锲而不捨,否则真的很容易退心。

 

我辞掉工作走这条路,当时也有人批评我,说我不负责任,「你看学校对你那麽好,你也应该知恩报恩,你怎麽就辞掉工作不做了?你父母也是靠你赡养」。批评我选择走圣贤教育的道路,当然我是不搭一句话,每个人境界不同,讲不明白的,只好不放在心上。我们要真正有高见地,才有高行持,一般流俗之人没这个见地,他就不理解。不仅对我,对释迦牟尼佛都很多不理解的,「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就离开王宫,王位都不要了,父母妻儿都不要了,出家,搞什麽玩意儿!」都会批评。我就遇过有些人对我这麽样说,他说对释迦牟尼佛讲的法都很敬佩,很玄妙,但是他对他这个做法不理解,认为这是太偏激。他不理解,释迦牟尼佛那是真正博爱,他的爱心不只是对自己父母、家人,不仅是对自己一国之人,是对整个宇宙一切众生,十法界一切众生。他要出家修道,他能够证悟,证悟之后他才能彻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众生的苦怎麽来的?就是因为迷惑颠倒。迷惑了一定会造业,造业必定会受报,受苦报。所以让众生真正离开苦报,唯有让他觉悟,这是释迦牟尼佛干的事业。别人不理解,别人毁谤,释迦牟尼佛只是置之不理,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他就障碍自己修道了。等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下来,人家就理解了,到现在众生都能感受到他的恩德。对不理解的人,也不必一定要他们理解。就好像两隻青蛙,一隻青蛙在井外头,一隻青蛙在井裡头,井外头的青蛙看到蓝天说,「这天好大、好美!」井裡头的青蛙说,「不是,我看到的天就是这麽一个圆圈」。怎麽给牠说,天有多大,牠就是不信,「我明明看到那就是一个圆圈,这就是天」,牠的境界就如是。你给牠再怎麽说,牠说眼见为实,我看到了我才相信,我看到蓝天就是一个圆圈,你怎麽能说是那麽大?这就不能够去跟牠太多辩解,等让牠以后跳出井了,牠就能明白。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36: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3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