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9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二九集)  2011/3/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129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今天课程换一下,改学《论语》,因为明天我要出行到深圳讲课,后天回来。我们这个礼拜的全部晚上的课程都改成《论语》,到礼拜五晚上就暂停了。因为我们礼拜五和六、日,有一个《群书治要》小型的研讨会在此地举行,所以我们週末的课也暂停。礼拜天的「修行与生活座谈会」会在晚上继续照常。我们来看「阳货第十七」第十五章: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孔老夫子在这裡说,鄙夫,是指没有品行的人,贪图名闻利养、自私自利、行为卑鄙,这种人就叫鄙夫。孔子在这裡提出个设问,『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意思就是说鄙夫可以事君吗?这个事君就是事奉领导。底下夫子自己回答,说明这种人不可能事君。这个「可与事君」的与有两种解释,一个是根据南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讲这个与字,是跟谁、与谁的与,意思是说鄙夫这种人,我们可与之一起事君吗?但是在《论语讲要》当中,我们师公李炳南老先生引了王引之《经传释词》当中的意思,说可与这个与字应该当以字讲,就是可以的以字。过去的文法也有这麽用过,所以「可与」就当作「可以」讲,这种讲法应该更为合适。因为鄙夫他不可以事君,当然也包括不可与之事君。这个事君,也就是说他为国服务、办政治,现在我们讲做公务员,当然也泛指事奉一切领导。领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导,每一个团体都有领导人,就像学校校长是领导,企业老闆是领导。

 

为什麽夫子说鄙夫不可以事君?底下特别就指出来了,『其未得之也,患得之』。这个意思根据何晏的注解说,「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这个患得就是患不能得。意思就是说,鄙夫他追求名位利禄,追求自己的名闻利养,还没有得到的时候就唯恐得不到,所以不择手段去攀求。『既得之,患失之』,等得到了又恐怕失掉,这就是患得患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个「无所不至」的意思,根据郑康成的注解说,「无所不至者,言其邪媚,无所不为」。这个人他追求自己名利的时候,可以说使出浑身的解数要夺取名利,心地邪曲,形态谄媚,无所不为就是不择手段。这种患得患失的鄙夫,因为他心裡面只有自己的名利,而没有真正想着为国家、为人民。因此这种人要是从政的话,那一定是祸国殃民,他既然只想自己,就不可能想着别人。所以这句话对从政者来讲,或是做事情的人来讲,都是一种警醒。

 

蕅益大师在这裡评论说是,「照妖镜,斩妖剑」,六个字确实是点睛之笔。妖是什麽?不是外面的妖魔鬼怪,是我们自己内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邪曲谄媚,这些种种的心态叫妖。我们不是拿着这个照妖镜去照别人,要照自己才对。《论语》通篇,要记住,不是用来看别人的,是用来反求诸己的,看看自己有没有。我心裡面还有没有自私自利,还会不会追求名利?如果有,这心裡有妖,那就要用斩妖剑把它斩除。确实这桩事情,在现在妖邪非常多,有几个人说没有自私自利的?如果有自私自利,夫子在这说不可以事君,换句话说,你就不能够做为国为民的事情,要做了你肯定在造罪、造孽。一定要有大公无私的心,那才真正叫有资格从政。

 

从政者都要有这样的品性,如果是从事弘扬圣贤教育的人,自己发心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出一分力,首先要把自己心中的妖邪斩除掉。我们师长常常劝化我们,从事弘扬圣贤教育的工作,自己要有圣贤的品德,首先要斩绝掉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以贪为根本,自私自利,这是贪;名闻利养,这贪图也是贪;五欲六尘,这都是贪;瞋也是因为贪而不得才会瞋;痴就是这裡讲的患得患失,就是痴,还是基于贪。所以要把这个贪心斩除掉,这才能够入圣贤之门。夫子讲有登堂的、有入室的,像颜回这属于入室弟子;子路登堂也、未入室也,都是不错了,都是圣贤人物,为什麽?他们都把自己的妖斩除掉了。如果这个贪心还没有斩断,门都没入,不要说登堂入室。所以我在五年前把工作辞掉,发心走弘扬圣贤教育的道路,工作原来很不错,在大学裡做教授,我自己没有家累,生活很自在。发心之后,把这个工作捨掉,很多人觉得也是挺讚歎的,觉得「你很了不起」。我自己觉得没什麽了不起,是原来不怎麽行,原来心中罣碍这些,这心中有妖。现在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刚跨出去,虽然说把身外物能够捨了,但是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感觉到还没捨乾淨。这妖还有一点尾巴在,要把它斩除掉,斩除了之后方可说到门口。古人讲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界是指身外物,身是身体,心是心中种种的忧虑、罣碍、贪着、烦恼,贪瞋痴慢这些都得要捨掉。我自己反省,现在真的才做了一点点,只是身外物能够放得下,但是身体还不能完全放下。

 

身体放下的人是怎麽样的?真正是不怕苦不怕累,为了社会大众、为了弘扬正法他可以捨身。捨身不是说我的身体不要了,去任意的糟蹋它,不是这意思。这样任意糟蹋就不孝,「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个捨身是指不怕艰苦、不怕劳累,持之以恆的去弘扬正法,行起来要中庸,不可以偏激。有的人偏激得很,他要麽就不学习,要麽一学起来没日没夜的,结果把身体搞坏了,这叫短期行为。他有没有捨身?没有捨身,反而把身体搞坏了之后,自己障碍自己,前进就慢了,这种贪快心也是得失心,夫子在这讲的患得患失,就是「未得之,患得之」。我这事情还没做成功的时候,我就怕我不能成功,所以就很偏激、很激进的在那做。结果能不能成功?不能成功。他愈是患得患失,愈是不能成功。要想真正成功,你要坚守中道,不急不缓,以持之以恆的态度来做,恆心要紧。

 

我自己就体会到恆心就是圣贤的心,我们可以一天乃至一个月能够非常的精进、非常勇勐,这不难,难是难在你能不能够一辈子持之以恆的努力。而有的人他一下定决心的时候,勇勐得不得了,一天可能只睡两个小时,这顶多只能坚持一个月,就败下阵来,然后就一直拖下去了,为什麽?他精进不起来了。好比早起,练早起的人,我自己就这样的感受,一天、二天突然早上能够二、三点起来,这不难。但是往往起早能够一个礼拜不错了,一个礼拜之后就变成四、五点起来。再过一个礼拜,闹钟叫,很顺手就把闹钟关掉,然后继续睡,一睡睡到七、八点,八、九点,这是没有恆心。倒不如你就老老实实的,我就早上先从四、五点开始,天天都这样坚持,坚持个三年,那种恆劲更为可贵。所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中就是不偏不倚,不极左也不搞极右;庸是平常,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这就是道心,这就是在行圣贤之道。否则,夫子在这裡批评鄙夫,恐怕我们也有分。所以夫子在这很不客气,当然目的都是为了点醒我们,把得失之心彻底放下。即使是做好事,我们也不要有得失之心,有得失还是贪,贪做、贪功(贪功德),这都是属于贪。圣贤要我们放下的是贪心,不是让我们改一个贪心的对象,我过去是贪名利,现在不贪名利,我贪功夫、功德,这都不对,心还是不清淨。所以《论语》常常读的好处,细细的去品味圣贤人的存心,对照对照自己,我有没有圣贤人所批评的这些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再看底下第十六句: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这些都是讲我们要反省内心。孔子在这裡对照古今之人,说出三种毛病,『子曰:古者民有三疾』,这个疾就是毛病。孔子拿古人跟今人相比较,同样有三种毛病,但是两者是完全有差异,从这个差异当中我们去体会今人跟古人的差距。孔子当时说的今人当然是指那个时代的人,已经跟古人比起来差远了。这裡讲的古人是三代之人,夏商周,乃至更早尧舜禹汤那个时代的人,那时候的人心地纯朴、厚道。到春秋时期人心已经变得诡诈、变得虚伪,不再像古人那样正直厚道,这是夫子在这裡很感叹。孔老夫子距我们现在已经是二千五百年,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再读读孔老夫子这段话,更加感慨万千。我们现在的今人跟孔子那时候的古人又相距更远了。我们读这个要从这些地方去反省,人家有什麽毛病我们不要去理会,不要放在心上,关键是看自己。我们读《论语》不是说拿《论语》去批评人,那是完全学错。我们用《论语》只是对自己,改自己的心。我们来看经文。

 

古者民有三疾,古人有三种毛病,『今也或是之亡也』,就是今人或者连这种毛病都没有了。这个话可不是褒义的,是贬义的,不是说没有古人的毛病,那比古人好了,不是,比古人更差,连这三种毛病都比不上。这三种毛病底下就有说,分别是狂、矜、愚,夫子认为这三种是缺点。「或是之亡也」,这个「是」就是指三疾,它是个代名词。亡这个字就是通有无的无,所以它念法都念无,不念王。这句话是夫子从反面来讲,实际上那个意思就很明显,今人比古人的毛病更为严重,更难治。我们来看底下经文。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39: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3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