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355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五集)  2016/7/17  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兰彼得校区  档名:02-041-0355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二O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回)》第三五五集经文

第八四四页 末6 辛四、依佛所行 至 第八四五页 末3 能到菩提一分故。」

辛四、依佛所行

【经】依佛所行。七觉圣道。修行五眼。照真达俗。

【解】「七觉」即七觉支,又名七觉分,或七菩提分。觉者,有觉了与觉察之义。觉法分为七种,故曰支,或曰分。七种之名为:念、慧(又名择法)、精进、轻安、喜、定、行舍。此七觉支之义为:㈠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㈡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㈢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㈣轻安觉支,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㈤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㈥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㈦行舍觉支,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又《会疏》曰:「七觉支者,㈠择法觉分。智惠(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故名择法。㈡精进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之苦行,常勤行在真法中,故名精进。㈢喜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生欢喜,住真法喜,故名喜。㈣除觉分(即轻安觉支),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㈤舍(即前行舍)觉分,若舍所见念着之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是为舍。㈥定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妄想,是为定。㈦念觉分,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等三觉分察起。若心浮动时,当念用除、舍、定等三觉分摄。故念觉常在两楹之间,调和中适,是为念。此七通名觉分,能到菩提一分故。」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四十四页,倒数第六行看起,科题「依佛所行」:

 

这个题的意思,佛是怎么修行证果成佛的,我们如果要想一生成就,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这段有个大略的介绍,希望我们能够取法于佛陀。第一个讲「七觉」,七觉支,第二个「圣道」,就是八正道,第三个是「五眼」,后面还有很多。黄念祖老居士注解这部经,用了八十三种经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都有,都涉及到了;可以说这部经的注解,是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大成。引用这么多经典注解,可是我们学起来还不够,还要查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也不少,有不少学习的同学,花了很长的时间,把这些材料统统都抄出来,编成一套书,《净土大经科注参考资料》,上下两册,这参考资料就这么多。真正要学净土的,注解,这样两大册,参考资料也是两大册。

 

所以,这是我们汉学院佛学系里面主要的课程。我们希望,大乘八个宗派都有一个概略的认知,然后在这些宗派里面,自己喜欢,有能力可以修学的,专攻一门。一生真的能够把古大德、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承传下来,再传给后世,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确实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能救中国传统文化,能救整个人类的文明,这是许许多多外国学者、这些汉学家他们所总结的。我们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相信,我有理由相信,最后选择净宗,往生净土是真正能办得到,是决定靠得住的。

 

大乘其他的宗派,必得要断烦恼才能证菩提,没有带业成就的,唯独净宗法门带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等于成就,怎么说等于?到极乐世界,每一个人,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例外,他的智慧、德行、神通、道力几乎跟阿弥陀佛相等。阿弥陀佛教化众生,那个心里头没有分别,不必分别你们程度高下,到极乐世界平等待遇。用什么标准?等觉菩萨的标准,今天我们所说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地藏,像他们这样的大菩萨,跟他们平等,这是太稀有、太难得了。

 

所以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说,不是一尊佛说,两尊佛说,一切佛都说难信之法。我对于这一句经文有很深刻的体验,为什么?我就是难信。难信到最后信了,我用了多少时间才相信?用了三十年。我学佛到今年六十五年,六十五年的时间,用了三十年我才相信。早年初学佛没多久,忏云法师劝我,让我在他的茅蓬读《弥陀经》三部注解,莲池大师的注,《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法师的《圆中钞》。这是《阿弥陀经》最著名的三部注解,我读了,而且还把它里面的科判划出来,印象很深刻,欢喜、赞叹。叫我学,我不肯学,这难信。以后亲近李老师,李老师是多次劝我,专修净宗,我也没接受,真不容易。

 

什么时候接受?我讲过两次《华严经》,都讲很长时间,讲好几年,但是都没有讲完,缘不足,逼着我们不能讲下去。第二次讲的时候是《八十》、《四十》同时讲,一个星期讲三次,一次两个小时,两次讲《八十华严》,一次讲《四十华严》。《四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贞元年间翻译的,一共四十卷经文。讲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忽然想到,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入室弟子,也是文殊菩萨会下第一弟子,他学什么?他是什么法门成就的?这段经文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它总共四十卷,三十九卷。我看到了,这才五体投地回过头来感谢老师,感谢忏云法师,他们真正是有智慧、有道行,把这个经介绍给我,可惜我们自己愚痴,智慧福德不足,不愿意接受。

 

我到八十五岁这一年,专修这部经,专讲这部经。过去没有看到念老的注解,我是依照李老师眉注,这个本子是老师讲完之后给我了。老师往生之后,我印了一万册流通,许多人看到生欢喜心,来找我讲演,我前后讲了十遍。以后看到念老这个注解,我讲注解这是第四遍,愈讲愈欢喜,愈讲信心愈坚固,愿心愈恳切。

 

这个里面,世尊所行我们要知道,认识释迦牟尼佛,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在这段经文里面只有四句:

 

【依佛所行。七觉圣道。修行五眼。照真达俗。】

 

具体指出来,七觉,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七觉即七觉支,又名七觉分,或是七菩提分」,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下面给我们解,为什么叫七觉分,叫七觉支。「觉者,有觉了与觉察之义。觉法分为七种」,所以叫支,或是叫分,支、分。七支就是七种,这七种的名,这里举出来了,第一个是「念」。「慧,又名择法」。择法很不容易,释迦牟尼佛一生说那么多经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开那么多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这个方法门径是通无上菩提,用宗门的话来讲,就是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些法门,在中国这两千年历史上所记载的,有不少修学成就的,大乘八个宗派都有,小乘就不必说了,显教、密教都有大成就的人。这就说到择法了,自己没有能力择,选择,老师就非常重要。

 

你说我们,我这一生算是很幸运,讲经没有中断,从经典里面证实老师的选择正确的,老师教给我正确的,我才感恩。如果早年我知道这个法门,理解这个法门,我这一生都会学这个法门,讲这个法门,不至于讲了很多经论,七、八十种,这什么?杂了,乱了。虽然是一部一部的学没错,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没有离开这个规矩,但是学得太多。这个也是缘分,因为我没有道场,居无定所,到处流浪,信众们要我讲什么,希望我讲什么,我就随顺他的意思就给他讲,所以讲了那么多种。

 

以后我们读到昙鸾、道绰,这两个人是东晋时代的人,应当是净土宗的祖师,因为他们的著作在中国失传了,日本人带回去了。他们的著作回来之后,大家就想起来,净宗应该初祖是慧远,道绰是三祖,昙鸾是二祖,善导是四祖。我们现在用的,善导是第二祖,前面两个没有,夏莲老,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都主张要把这两个人补进来。道绰大师一生讲《观无量寿经》几百遍,这个正确,这个难得,一生就讲一部经。中国土地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一千多个县,你每个县里面去讲一次,讲一部,讲到一百岁大概还没讲圆满,好!这是我们早年,我是很有这个意思,没有这个缘分。这个跟善导大师当年在长安劝大家念阿弥陀佛,是同样的意思。净宗念佛的人愈多,这个地区福报就愈大,福地福人居。福人是什么?念佛的人,福地是念佛的地方。

 

我们看了道绰一生的行谊,非常仰慕,很想追随。《弥陀经》可长可短,短讲三天可以讲完,一天两个小时,六个小时就讲完。通常一般法师讲《弥陀经》,七天,七天好,他们都是一天一个小时,七个小时,因为有翻译,不同的语言,要迁就大家,好事情。《无量寿经》前面十次,大概我讲都是一百多个小时,两百个小时。换成这部注解我们在一起学习,我记得我第一次讲是一千二百个小时,一年讲一部,那个时候一天两个小时,一千二百个小时。以后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都是一天讲四个小时。第四次是我们很认真,真正想学,所以说得很细,时间很长。这一次,到今天是第三年了,今年看能不能讲圆满。讲圆满,后面我们就再讲,还是这部经,还是这部注解。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地方,择法不容易。

 

念老底下的注解,「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这句话重要,择法是智慧,真实智慧。海贤老和尚自己没这个能力,二十岁出家,师父看出这个人是法器,看出。法器就是有缘分造就的人才,不是普通人才,他一生当中他能成佛。这种人才很少见,一万人当中找不到一个,稀有难逢。老师,我们相信他的老师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把这个法门传给海贤。告诉贤公老和尚,一直念下去,就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明白了不能说,不能乱说,那个明白了什么?大彻大悟。海贤老和尚确实大彻大悟,大彻大悟那个境界,跟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时候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跟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开悟,大彻大悟,也是同等境界,宗门所说的见性成佛。

 

这是什么佛?分证即佛,虽然不是圆满,他是法身大士,往生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圆证三种不退,圆是圆满,证得位不退,阿罗汉就位不退,不会再堕落为凡夫;菩萨行不退,圆教三贤菩萨,他不会退转成阿罗汉,弘法利生再辛苦,他都会做下去。海贤老和尚如是,你在他一生当中看到,位不退,行不退,最后念不退。念不退,念念都向着究竟佛果这个方向、这个层次,他不退转。也就是他往生实报土,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个位次,他逐步的向上提升,他不会退转。

 

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共同走的这一条康庄大道,但是时间很长,要无量劫。所谓三大阿僧祇劫,是专指大彻大悟之后证得究竟佛果所需要的时间。这个三大阿僧祇劫在哪里修?在实报庄严土修,不是在普通世界,实报庄严土你有那么长的寿命。报身,证得报身。佛从常寂光净土,因为报身菩萨有感,他只要生到实报土,法身如来立刻就现报身,为什么?到实报土去度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还要圆满佛果来加持他,来帮助他,让他平平安安顺利的提升,达到究竟圆满佛果。

 

所以择法的真伪非常重要,特别是现代这个时代。怎么办?哪个是真的,哪是假的?老师告诉我,现在真正善知识找不到,择法怎么?取古人。譬如我们学这部经,我们找谁的注解?找古人注解。古人跟现在人不一样,古人出来讲经都是开悟的,没有大彻大悟也是大悟,才有资格出来讲经。要是注疏,给书做注解,不是大彻大悟不能做注解,大彻大悟跟佛的知见完全相同,就是他有跟佛相等的智慧,不会说错了。

 

我们学《华严》,参考资料找谁的?找清凉大师的,找贤首大师的,找宗密大师的,这决定不会错。过去我学《楞严》,我找交光大师的,找长水大师,宋朝的,交光是明朝的。古大德,历代高僧大德都肯定这个注注得好。现在人呢?现在人著作的,我们自己没有那个程度,比他比不上,还是用古大德的比较安全、比较可靠。老师教我这个。古大德的注解注得有深度,有些时候看不懂怎么办?找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是《佛学大辞典》,找这些资料。

 

我们这个书的资料,从许多参考资料里头找出来的,这都是非常珍贵可靠的资料,《净土大经科注参考资料》。都找出来了,都在里头,这是很用心,用了功夫,非常难得。我们汉学院的时间并不长,总共只有七年,本科三年,硕士一年,博士三年,七年。我们学这部经,七年的时间够用了,真正彻底搞清楚。自行化他,自己依这部经修行,再劝导大众。

 

所以这个七支,第一个就是选择法门,认识真妄,我们要相信古人的话。今天专家学者都用科学的态度,都抱着批评,实实在在讲,他的戒定慧能不能比得上古人?如果戒定慧不如古人,你怎么能批判古人?现代人喜欢批判别人,把别人批评倒了,打倒了,自己就上升了,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读《华严经》,看清凉大师注解,能够把清凉说错的地方指出来,自己就在清凉之上了。真的能不能达到?难!不简单。所以黄念老有智慧,你看,生在这个时代,谁也不相信佛菩萨、圣贤人,黄念老要是自己来注解没人相信,人家瞧不起他。他这个方法用得妙,用经论来注解,你没话说了。八十三部经论,用古大德,这些古大德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都是在历史上有名,被人称赞的,世世代代读书人、学佛人提起都恭敬赞叹,用了一百一十个人,就凭这一点,我们就佩服念老。他选择的这个注子,真的就如同一个人做注解,天衣无缝,你找不出它的缺点,这个太难得。

 

所以,我今天是劝大家,就依这部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就依这部注解,黄念老。夏老我们没有缘分,没有见过面,可是念老晚年我们认识了。认识之后,一年总有一段时间我去看他,他在世的时候,一年至少三次,一次到北京去住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都在一起;不是他来找我,就是我去找他,深受法益。

 

第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注得不多,非常精华,跟经典没有两样。一定要勇猛精进,在哪个地方用力?断恶修善,离邪行是断恶,行真法是修善,要真干。

 

第三,「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法喜充满,我们在学习经教当中有,很多同学都有,要真正深入。好书,特别是佛书,永远读不厌,一遍比一遍欢喜,这是一般的典籍做不到。再好的小说、文学作品,中国小说有四大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小说在文学上地位很高,你从头到尾去念,你能念多少遍?顶多念十遍就不想念了。可是你读《四书》,你读《无量寿经》,你读上三千遍还想念,还想念三千遍,三千遍念完了还想念三千遍。这是什么力量?这东西是真的东西,它不是假的。法喜充满,法喜充满是念透了,无数遍,才真正法喜充满,生欢喜心,生大欢喜心。念到功夫成了,念到事一心,念到理一心,心想见佛,佛就现前,心想见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现前,你怎么会不欢喜?

 

轻安,「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这在现代的社会讲,压力,咱们每个人都有压力,压力没有了就轻安了,这个大家好懂,没有压力。心理没有压力,精神没有压力,身体没有压力,工作没有压力,生活没有压力,你多快乐!这就是七觉支里头的第四句「轻安觉支」。

 

第五「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这有特别的说法,念,念什么?明了、记住,记是明记,他不会忘记。明记什么?定慧均等,不能够偏重。偏于慧,就是慧多定少,这个人虽然有智慧,心浮气躁。慧是什么?慧是分别,他的妄想多,我们一般讲主意多,点子多,这大家就容易理解,这是慧超过定。如果是定多慧少,容易昏沉,精神提不起来。这个都是修行的障碍,所以一定要记住,定慧均等。定慧均等的方法最妙的,这是我体验出一点点,就是读经。读经什么都不想,连经的意思也不想,只是把经字字念得正确,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从头一遍一遍的念,这是定慧均等。

 

不要想经里头的意思,一定要知道,佛说经,心地里头干干净净,一念不生,这样流出来的,不是他怎么想想出来的。落在想里面,思想里面,就变成阿赖耶识,妄心,妄心流出来的不是真智慧;一定要真心流出来的,是真智慧。所以古人修定,这就是说,为什么现在人没有办法跟古人比,古人心清净、平等;现在的人心不清净,里面夹杂着贪瞋痴慢疑,夹杂着是非人我,这样的心,所流出来的是烦恼、是习气,不是真智慧。所以要知道,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留下来这些著作,都是自性流出来的,自性流出来的是智慧,这里头没有烦恼、没有杂念,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要遵守。

 

古人所讲的我们望尘莫及,一定要知道比不上,什么比不上?戒定慧比不上,在根机上就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定要懂得尊重古人。现在人喜欢批评人,连佛都批评,菩萨以下更不必说了。我们在这种现象里面,受不受影响?有人批评《华严经》是假的,《楞严经》是假的,我听了做何感想?世间一个善人君子都不愿意说假话,都不愿意批评人,这种批评人的人,心态狂妄自大,以为一切人都不如他。我们从古圣先贤典籍里面看,古人有一句谚语说,「学问深时意自平」,真有学问,真有道德,他的心是平的,不起波浪。佛到究竟圆满了,佛批不批评人?批评人,有,佛怎么批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看他批评得多好。只有佛才会有这种批评,清净平等觉里面看到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什么样的人批评?佛也是众生,他说的有没有错?实际上说得不错,众生跟佛是平等的,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我们这样理解就没错。也肯定他,你也不错,跟佛没有两样,这一笑了之。所以,批评人不简单,唯有英雄才认识英雄,唯有佛菩萨才认识佛菩萨。

 

凡人批评佛菩萨那是造业,业自然有果报,我们不必去理会它,只是我们自己要不断的向上提升,那就要赞叹、要恭敬,不可以轻慢一个众生。为什么?《坛经》大家都很熟,惠能大师开悟最后一句话要牢牢记住,「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里头包括动物、植物,包括山河大地,包括小草,包括泥沙。它从哪里来的?法性变现出来的。法性能生能现,诸佛如来、阿弥陀佛也是法性所生所现,平等的,没有差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个经是真的,那个经是假的,如果遇到佛菩萨,他去讲这个假的,假的也变成真的,妙!那要是遇到假的,假菩萨、假佛,讲佛的真经,真经也变成假的了。

 

这些都在七觉支里面择法,我们对于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要用什么态度?要用觉知的态度,不迷。不管什么人说,他都不影响我,当然更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们都赞叹,平等赞叹,真正知道是一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华严经》上说的。如果我们拿宗教来说,一切宗教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一切宗教,入不二法门,这是大方广佛华严,什么问题都化解了。只有凡夫在里面起分别、起执著,批评这个对那个不对。遇到通家全通了,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看到真的。惠能大师的五句话,他看到真的,最后一句是看到整个宇宙的真相,看到万法的真相,跟《华严》、跟《楞严》、跟《法华》里头讲的没有两样。

 

所以念,我们念念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了不起,阿弥陀佛让你法喜充满。人家跟你讲真的,阿弥陀佛;人家跟你讲假的,也阿弥陀佛;人家跟你讲善的,阿弥陀佛;跟你讲恶的,也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二法好说,阿弥陀佛是一,全归一了,万法归一,一即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第六个「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我们就是把这个心定在佛号上,一心念佛。七觉支这七个法门里头第六个法门,定。

 

第七,「行舍觉支,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意思,舍是放下,把一切都放下,不但世间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过,他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个字,谁要说释迦牟尼佛说法,那叫谤佛。释迦很厉害,把话说绝了,你还能批评他吗?他没说一句话,你要说一句话你已经就在谤佛了。那些对佛法、对经教批评的人,都应该好好记住这一句,真正通的人笑话你,你要知道。怎么比咱还是比不上佛,还是佛高明。

 

这个七条重要,这个七条,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讲经教学,无论他是说法还是行道,都不离这七句,他统统具足。一切时一切处,自行化他,全具足这个七条,我们要懂得。这个第七条尤其好,平心坦怀,更不追忆,为什么?你才有机缘开悟。平心坦怀是大定,心是平的,我们这个经上经题「清净平等觉」,这就是平心坦怀。更不追忆,不起心不动念,大彻大悟。世间人做到平心坦怀,得大自在,他能不能得定?他不能。为什么?他起心动念,还有许许多多的习气,会不定什么时候就冒出来了,习气、妄想断不掉。晚上作梦那就是习气不能控制,有禅定的功夫,晚上没有梦。

 

所以经题太重要了,本经的经题,上半段是果报,下半段是修因,修因证果。修清净心证阿罗汉,修平等心证菩萨,修觉成佛,清净平等觉;果报,大乘,大乘代表智慧,无量寿代表福报,福慧庄严。唯有福慧是真正的庄严,不是盖大道场,金碧辉煌,不是的。释迦牟尼佛没大道场,什么庄严?福慧庄严。所以无量寿庄严,你看。这种庄严是自性的庄严,是性德的流露,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相干,自性本自具足。大乘无量寿庄严讲绝了,究竟圆满,阿弥陀佛做代表。

 

所以,我们用什么庄严?要用福慧,不要藏一些珍贵的东西。我一生喜欢用什么?人家名贵的一些字画,我喜欢用复制品,为什么?挂在那里没有人要。挂名人的东西,人家把你的拿去了你生烦恼,这个人家拿去了我也不生烦恼。送给我珍贵的这些供养品,我统统不要,转手就送别人。为什么?我没地方放。所以现在财物方面的供养,我统统转过来供养英国汉学院。我自己天天想的,想的极乐世界,想的阿弥陀佛,九十岁要想回归极乐了,极乐是老家,其他的什么都不想。

 

我们看《会疏》里头七觉支,「择法觉分,智惠观诸法时」,这个惠,恩惠的惠,古时候通用,在此地我们读智慧的慧,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这一条我们有没有?是不是很会简别真伪?七觉支是真的,它的反面是假的,要清楚。极乐世界是真的,阿弥陀佛是真的,无量寿是真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这个世界,物质世界是假的,聪明智慧是假的,不是真的,是要天天上学慢慢去学;凡是学来的都不是真的,记住这句话,你是学来的。真的什么?真的不要学,开悟了,自性里头是真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

 

释迦牟尼佛没有人教他,他虽然参学十二年,十九岁到三十岁,广学多闻,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学过,所有的学派他也学过,印度是哲学之国,他都学过。学了之后怎么样?觉得没用处,不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不生不死这个问题它解决不了。所以放下了。十九岁放弃王位出家,做苦行僧,是放下烦恼障。你看世间人要争的,要争着做王,他有这个地位不要,他明白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间的学问他学了十二年,最后是不能解决问题,到菩提树下入定,再不学了,放下。在入定的当中豁然大悟,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智慧现前。从这里就开始讲经,讲阿含,这是个大的系列,十二年;接着讲方等,阿含好比小学,方等是中学,前面继小学,后面发展是大学。方等八年,再向上提升,大学,大学讲般若,讲智慧,真实智慧,讲了二十二年,经典也最丰富,《大般若经》六百卷。最后八年,研究所,把这些大乘菩萨统统提升为法身大士,办研究所一样。

 

你把它看清楚了,释迦牟尼佛不像是一个什么宗教教主,他是个社会教育家,你看他一生所干的。告诉我们宇宙从哪里来,宇宙是从念头变现出来的,跟今天量子力学家发现的完全一致,完全相同。所以量子力学家对释迦牟尼佛佩服得五体投地,科学搞了四百多年,才把物质是什么搞清楚,没有想到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得比他还清楚。你看物质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相由心生,一切法从心想生,多清楚、多明白,被现在量子证实了。所以我相信,再过个二十年,应该差不多,量子力学家再把一个「念头是什么」搞清楚了,然后,大乘佛法就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学,科学家承认了。

 

所以我们常常介绍给大家,佛法是什么?佛法有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里面,讲伦理、道德、因果,出世间法里面,讲哲学、科学,都达到登峰造极。那么它是不是宗教?是,中国宗教两个字它完全符合。中国宗教两个字的意思,是人类主要的教育,第二是人类重要的教学,第三是人类尊崇的教化,大众都尊重、都崇拜的教化。中国宗教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学当之无愧,它是真宗教。所以这个我们不能不搞清楚的。这个经典真的是经典,永恒不变,任何一篇翻出来,我们两个小时都讲不完;甚至于一句一个字,讲上一个月,讲上半年,也没讲完,妙义无穷。这什么?这是智慧。

 

东方人求智慧,西方人求科学,科学是知识,知识用这些方法求可以,智慧不可以。智慧要用另一套方法,什么方法?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因为智慧是自性本有的,这些妄想杂念它是障碍,把我们智慧障住了,它出不来;必须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智慧就现前。所以戒定慧三学开发智慧,教我们万缘放下,这是戒律,戒律你遵守,你去修,认真去修学,从放下;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一念不生,智慧现前。

 

智慧观诸法时能简别真伪,然后我们就懂得取舍,假的、虚伪的我们就不要。物质是假的,念头、七情五欲是虚伪的,不是真的,人情变化太大,今天好了,明天恼了。父子多亲,长大之后儿女不孝,还得杀父杀母,何况其他?所以要晓得,情是虚伪的;事,物质是事,是假的。物质是假的,情是虚伪的,假的、虚伪的都应该放下,这叫择法。什么是真的?我们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真的,你能够证得;「大乘无量寿庄严」,真的,你能够得到。只要心地回归清净平等觉,你必定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来找你,会带你去。生到极乐世界,大乘无量寿庄严就全部出现。取舍,如果我们留恋这个地方,往生极乐世界就靠不住,必须舍得干干净净。好事怎么做?为往圣继绝学,好事,认真去做,做了怎么样?不放在心上。心上放什么?放阿弥陀佛,就对了。要把这些好事放在心上,将来是人天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一念之间关系太大了。天道寿命虽然长福报大,它有尽头,时候到了还是要搞六道轮回,出不去。这是决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这叫择法。

 

第二条讲「精进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之苦行,常勤行在真法中,故名精进」。这一条也说得很清楚,必须善能觉了,特别是对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是接引八万四千种遇缘不相同的、根性不一样的众生而说的,不是对一般人说的。你的根性跟它相应,很容易成就,如果不相应就很难,一辈子工夫白费了,无论是宗门、是教下,是显教、是密教,择法比什么都重要。老师有慧眼,老师有戒定慧,为我们选择的法门,决定跟我们的根性相应;如果不相应,他传给我们,那错误在他。他有这个智慧,他有这个德能,帮助我们选择;如果遇不到善知识,遇不到这些高明人,佛说得很好,选择净土就都对了,净土无师自通。

 

海贤老和尚这个人我们知道了,还有不知道的人不晓得有多少,《净土圣贤录》里面记录的,《往生传》里面所写的,我相信有很多很多人。不会少于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那是历代修禅人成就的,大家公认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多少?一千七百多人。修净土,从净土里面达到理一心不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地位跟宗门相平等的,我相信人数比它多十倍都不止。这是能想像得到的,这不是夸大。我们搞了这么多年,逐渐逐渐体会到、认识到,这个法门太殊胜了。年轻的时候无知,好高骛远,学了不少,也有一点好处,大家提起来,这常识还懂一点,功夫是没有。这才回过头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靠得住。

 

下面第三,「喜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生欢喜,住真法喜,故名喜」。这个佛法里面的喜欢,确实是慢慢觉悟了,生欢喜心,决定不是外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七情五欲的欢喜,不是的。是真正觉悟到逐步逐步向上提升,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向上提升,这个欢喜,这是真法喜。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中国有这种法喜,我们在《论语》里看到孔老夫子,写的这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就是法喜,那是喜悦。这个喜悦不是从外来的,从内心,学习圣贤这些教训,自己确实有得于心,这个得是什么?得就是欢喜。

 

所以有人要问,问的人很多,诸位同学要记住,有人问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学佛?甚至说为什么要修净土?一句话就解答了。孔子的一句话,就是「不亦说乎」;释迦牟尼佛的一句话,孔子是放在第一句,释迦牟尼佛放在最后一句,每部经最后一句,你看是什么?「皆大欢喜」。最前面一句跟最后一句是最重要的,最后是总结,皆大欢喜。我们要不要?我们要不要这一生活在这个世间天天都欢欢喜喜,像弥勒佛一样,一切时一切处满面笑容。为什么这么欢喜?他有欢喜处,自己成就了戒定慧。孔子成就了戒定慧,该放下的放下,该舍掉的舍掉,该取的取,该离的离,得大欢喜。自己这样欢喜,家庭一定幸福美满,事业一定顺利,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华严经》最后五十三参,五十三个菩萨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看没有一个不欢喜的,皆大欢喜。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天下太平,不但没有战争,斗争都没有,再进一步,连竞争都没有。

 

争这个字不是好字,它带给人痛苦,从小就教竞争,他就会斗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是战争,战争就毁灭,死路一条。所以那个争字,这个字如何能够在字汇上把它去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争。极乐世界没有,你要到那里去跟人家争,没有人听得懂你在说什么,他不懂什么叫争。我们这个世界可不得了,连三岁小孩都知道,世界乱了,麻烦来了。所以这个字不好,我们要把它开除掉。

 

第四条,我们再看第四条,「除觉分」,除觉分就是轻安,轻安觉支,「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除是开除,是不要,要断除。断除什么?知见,你对于整个宇宙、对于人生种种的看法,无论是正确的还是虚伪的,统统放下。为什么?正确跟虚伪是相对的,有正确就有虚伪,有虚伪才有正确。所以,正确的也不好,二边都不要,好了。这句话的意思很深。所以佛法给我们讲,什么念头最好?没有念头最好,不论是善念、是恶念都不好,善念感应的三善道,恶念感应的三恶道;有念感应的十法界,无念才能到佛道。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家园,那个家园里面的人没念头,那个家园里面人,没有像我们这里这么多人的看法、想法,没有,他没有看法,也没有想法,心地清净平等觉悟,觉而不迷,这是我们要学的。那要办事怎么办?办事智慧现前,别人来问你的时候,你回答的是智慧,不是说「我想想,我怎么解答你」,不是,没有。为什么?自性回答你,回应你,不需要想的,一想就落在意识去了,就不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真心,它是一体,三个阶层,清净是你初得,应付这个世间足够了,在六道轮回里头,你没有不通达的;平等是菩萨,不在六道里头,在十法界四圣法界;如果觉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超越十法界,不但超越轮回,还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就是法身菩萨。我们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不肯放下,你还老是留恋着,你不知道那一念的心、那一念的造作是障碍,对我们没有真正的好处,好处都是一时的,短暂的,不是真的。

 

轻安,我们前面跟大家说的就是没有压力,轻松愉快,身心健康,没问题。特别是别想病,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想病真有病,别想它;有病也不想病,自然就没病了。需不需要医疗?不需要,境随心转,你要懂得这句话,这是科学家证明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没有听说哪个阿罗汉生病了,除非那是装的,示现,教化众生装成那个样子。没有菩萨生病的,这些人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

 

下面,第五个「舍」,前面讲的「行舍」。行舍里面要记住,「永不追忆」。我们人常常回忆过去,这是习气,增长习气。无论什么事情都不必回忆,为什么?假的,而且假的已经过去了,你还想它干什么?但是,有时候想过去可以帮助未来,读历史好处就在此地,知道过去人所造的吉凶祸福,我们如果能记住,对自己这一生处事待人接物可以做参考,可以不走错路,减少苦难。这个里面,最大的错误就是战争,人类一直到现在还没醒过来。如何能把战争在这个地球上开除,永远没有战争?做得到。实际上战争就是发动的那几个人,这个国家领导人,他们发动的。世间没有不能化解的问题,为什么不用化解的方法,要用这样残酷的方法,这样残酷造的罪业,没有一个不堕地狱。

 

我在前几个月,东北的同学寄了几片光碟给我看。这光碟是什么?二战时候日本人有几个将军,也是在战争里面死亡的,他们现在在地狱道,很可怜,叙述战争所造的罪业都是无间地狱。何必一个人在世间短短几十年,要造地狱业?地狱一堕麻烦可大了,佛经上所谓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一堕五千劫,你才有机会,五千劫这么长的时间才有一次机会得人身。人身不容易!为什么干这种傻事?别人杀我没有关系,我不能杀人,我要杀人,造地狱罪,他造地狱罪业,我不堕地狱。我如果这个人不错,做人还做得不错,来生至少又到人道来。如果累积的功德,善心善行多,他就到天道去,不会到恶道。

 

这种因果,古人常讲,现在人不讲了。印光大师为我们编的这套书,《道德丛书》,这个东西你们大家就看到。这套书要大家常常读,常常讲,都是故事,特别是在广播电台,要长期的来播放,多少人听到不敢造罪业。造作恶业对自己的伤害最大,不是对别人。你把别人杀掉了,别人有福,人天又来了;没有福,他被人害死的,他不是自杀的,自杀有罪,他不是自杀的。所以阎王、小鬼都善待他,都同情弱者,都同情受冤枉的人。人有同情心,鬼神的同情心比我们强烈。所以,恶业决定不能造。觉了这是「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叫舍,不再去想它。

 

第六,「定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妄想」,这叫定,这个定是更深的定了。为什么?得到定,你确实得定了。定中有智慧,定中有慧,得定的人欢喜,修禅有了小功夫,有小功夫,定中有境界,他能够受用到。如果要生欢喜心,要很向往这个境界,那你这个境界可能会失掉,为什么?你起烦恼了,你又起分别执著,又想长住在这里,这错了。一定知道,那也是短暂的境界,你再向上提升,你不能住在那里,住在那里,不但住不了,恐怕要堕落。这叫定。一切境界里头,善的、好的境界都不生见爱妄想,保持心地清净。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所以都比不上念佛。在念佛人心里,念念不忘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外统统不睬不理,不去管它。干再多的好事,做了等于没做,过去做了一些坏事也不要再提,不去想它,未来的也不去想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是真正大定。这个定是阿弥陀佛加持的,是诸佛如来赞叹的,不可思议。

 

下面教我们用功,「若心沉没」,就是我们提不起精神,老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怎么办?「当念用择法、精进、喜等三觉分察起」。这就是对治,对治昏沉。选择,譬如我念佛,坐在那打坐,就打瞌睡了,昏沉了,换个方法,用什么方法?拜佛,拜佛要运动,或者经行,在念佛堂绕圈,用这种方法对治我们这昏沉,用这个方法。另外,这个底下说的,「若心浮动时,当念用除、舍、定」,这是对治念头太多,妄想太多,压都压不住,往外跑,让你不安。跟前面恰恰相反,前面是昏沉,这叫掉举,就是妄念太多了,压不住。那就用什么方法?用除、舍、定,除与舍都着重放下,把你所想的这个妄念要放下。用什么方法?还是用佛号好,佛号一句顶着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我们念头集中在佛号上,用这种方法。人最好是坐在那里念佛,而不是用拜佛,不是用经行,因为你浮躁,你要用定,坐在那里念佛,站着在那里念佛,定在一处,用这个方法。

 

所以,故念七觉,这个念就是七觉支,「故念觉常在两楹之间,调和中适」,这叫念。这在用功的时候常常产生的现象,一个掉举,心念头杂念太多,一个是昏沉,这个七觉能帮助你调和。一定调和均等,定慧平等,功夫就很容易得定。定,一定开智慧,小定开小慧,大定开大智慧,这一点对念佛修行非常重要,不能不注意它。

 

今天我们学到这个地方,这是七觉分,要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念佛堂用得上,禅堂用得上,日常生活当中也用得上,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7月18日17:33: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445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