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109集 文字/mp3)jingkong法师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admin 楞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楞严经  (第一O九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7-001-0109

第109集A

第109集B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四十五面第一行: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部经,现在才晓得有许多同修都发心学《楞严》,这是很难得的一个好现象。既然发心学的多了,而我们现在所讲的,乃是《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全部经典精华之所在是第六卷。真正要在《楞严》上下功夫,全经都不能够轻易的放过。我们看看将来如果有时间,我们单独找一天,一个星期我们用一次的时间专门做为《楞严经》的研究讨论,也就是答覆诸位的疑难,不讲解,单答覆大家的问题。可是我们读注子也要有个范围,如果注解要是看得太多太杂,那还是不得其门而入。我们现在修学都以圆瑛法师的《讲义》为主,可以参考交光大师的《楞严正脉》,我们只限于这两种书。诸位如果要提出问题,只在这两种注解里面提出来,我答覆;如果你其他注子里面提出来,我就不答覆你。我们要把范围缩小,这样的研究才能够有心得,时间我们再研究,看看哪一天比较适合。凡是没有讲过的部分,诸位自己看,有问题一定要提出来研究讨论。

 

今天我们继续看这一段经文。这一章我们细讲,所以前面两次给诸位介绍观自在菩萨,因为这一章里头是观自在菩萨为中心,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观、什么叫做自在,这一章的旨趣你就很难体会得到。前面介绍了观世音菩萨,又给诸位说明了发菩提心。『彼佛』,就是他的老师观世音佛,教他怎么修?教他『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就是说明修行的方法。「闻思修」也是很不容易体会到,如果我们说望文生义,闻这是听闻、思这是思惟、修这是修正我们的错误,你要是这样去会意思,你就错了。这样去体会这个意思,这是佛教的初学,我们谈文字学,初学。在这个地方观世音菩萨已经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要是依净土法门来讲,他已经证得一心不乱,已经入不二法门,哪里还有闻思修这三桩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佛法常讲,小乘人所学的是三学,三慧比三学要高得太多,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三慧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慧是什么?就是戒定慧的慧。换句话说,没有慧,哪来的闻思修?闻是慧、思是慧、修还是慧,这叫三慧。所谓闻,只取这个字的意思,内容你一定要能够会得,耳根接触音尘,它是用这一个字来做代表,实际上它所说的是六根。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接触上来讲,我们称之为「闻」;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这就叫「思」。可见得绝不是通过思惟,这里面决定不用第六意识,也是八正道里面所讲的「正思惟」。我们要讲八正道,八正道还有大乘、小乘,小乘的正思惟还是第六意识,大乘的正思惟离心意识。这是讲思的意思,可见得思,它绝不是用第六意识思惟想象,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修是么意思?就是你一接触就觉悟、就明了、就通达,从明了通达称之为思。明了通达当然你就不迷惑、不颠倒。从不迷、不颠倒上,叫做「修」。你们想想这三个字,闻思修,实在讲是一个意思,这是大乘菩萨之所修学。

 

现在我们要问,我们能不能做到?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慧。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承认,千万不要「我有智慧」,那你是迷惑颠倒,这是增上慢、贡高我慢,决定没有智慧。为什么说没有智慧?因为你没有禅定,智慧是从定生的。你没有禅定、没有得一心,你哪来的智慧?今天我们所讲的智慧,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诸位要晓得这一点,千万不要把世智辩聪当作智慧。我们今天不但没有禅定,甚至我们连戒学都没有,佛法常讲「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开了慧之后才有闻思修三慧。学佛,我们在讲席里面给诸位提出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开悟,开悟就是要开智慧;第二个目标要证果,我们佛才没有白学。如果真正要想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从哪里学起?一定要从戒定学起。戒学,出家的同修依照莲池大师的《沙弥律仪》就很好,以这个奠基础就可以了;在家的同修一定要依照印祖所说的,《了凡四训》与《感应篇》做基础,奠定学佛的根基。戒学,诸位要记住,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帮助我们得定、帮助我们得一心的。我们今天不能得禅定、不能得一心,就是没有戒学的基础,由此可知戒学的重要性。希望大家真正想有成就的话,要在这个地方多多的留意,要特别的留意。

 

修学基本的态度,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很多,六祖大师告诉我们的非常明白,因此修学固然讲求方法,实在说态度比方法还要重要。成功,百分之九十在于修学态度正确与否,方法只不过是占百分之十而已,也就是十分之一而已。讲到态度,一定要晓得,学佛是自己学佛,不是叫他人学佛,这个观念要搞清楚。戒律是自己持戒,不是看别人持戒。我自己戒律很清净,可是天天看到别人犯戒不清净,我自己也不清净了,这就是修学态度上错误。为什么?因为除了自己之外是境界,境界里面没有好丑、没有善恶、没有是非,境界是一真。所有的是非、邪正、善恶,都是从自己心心所里面生出来的,与外面境界相不相干。如果与外境相干的话,没有一个众生能成佛,你们诸位想想,对不对?正因为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关,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我们修学最基本的认识,要搞清楚。由此可知,成与不成自己要负责任,与人事、与环境都没有关系。成与不成,在于你自己的认识正确与否,你的信心坚定与否,你的修学方法正确与否,是在这些地方。因此不但小乘戒是自律的,是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大乘菩萨戒也不例外。菩萨戒是入众的,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私生活的规范,大乘戒是在大众当中的规范,在大众当中也是自律,而不是律他,这是佛法戒律的一个特色。

 

如果认为戒律是禁止别人的,这个事情不能做、这个事情又不能做,应该要如何如何,那你错误了。大小乘戒都是自律的,帮助我们身心清净,帮助我们得一心。如果我们的心一缘外面境界就散乱,就不能得一心,不得一心你怎么能开智慧?诸位如果在这几句话里面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你这一生证得一心,从一心再进一步修行证果,我可以说是决定有把握。如果再看到外面境界这个是、那个非,张家长、李家短,我们这一生必定又空过了,不但一心你不能证得,恐怕功夫成片都成问题。功夫成片成问题,换句话说,带业往生就不可靠了。因此,菩萨道上只有一个人,你们看到《华严经》善财童子,只有一个,没有两个。有两个就怎么样?两个就有分别心,一个没有分别心。一个,学生只有一个人,除了我一个人之外,其余的都是善知识,善知识就老师,其余的统统是老师,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的老师,所以善财童子一生成佛。佛是我们的老师、魔也是老师,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在境界里面去锻鍊,锻鍊什么?锻鍊自己的心地清净,无论在什么人事环境当中,心都是清净的,历事鍊心。五十三参就是锻鍊,在境界里头鍊自己的平等心、鍊自己的清净心、鍊自己的慈悲心,历事鍊心。所以外面的境缘,境是讲物质的环境,缘是讲人事的环境,统统是老师、统统是善友。

 

五十三参里面的善知识,可以说包括各行各业,里面有佛菩萨、也有恶人。像甘露火王根本就不讲理的,非常的凶狠、残暴,那也是善知识;胜热婆罗门的愚痴,就是代表我们的世间形形色色,统统是善友。对一个真正修大乘的人来讲,此地闻思修就是这个意思。在《华严经》说得详细,四十卷的经文来说明善财童子修闻思修,他来修三慧。在本经里面只有这一句,如果我们像做文章来说,本经这个地方「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就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内容就是《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善财童子表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你问他怎么成佛?怎么成为等觉菩萨?他就是这样修成。我们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了,自己在生活当中历事鍊心。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不一样,小乘佛法是保守的,大乘佛法是开放的,保守的容易学,开放的不容易学。保守的虽然容易学,成就不大;开放的不容易学,如果一旦学成,那是最为殊胜。保守的不能见性,它可以得到定、得到慧,它那个慧是什么?慧是根本智。但是那个根本智它不发生后得智,因此它的慧不起作用。我们常常讲小乘人有定没有慧,小乘人没有般若智慧。在三德上来讲法身、般若、解脱,小乘只能够得半个解脱,没有证法身、没有般若智慧,这是保守人的成就。大乘菩萨成就那就不然,他能够证得法身、能够证得解脱、能够证得般若,这是不相同的地方。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7日18:41: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959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