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3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真正好学才能得到圣人的真传。好学,怎麽好学?孔子又讲,「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举了两条,形容颜回是怎麽样好学。第一个不迁怒。迁怒,一般我们粗浅的理解,是我们发了脾气转移到别人身上,这叫迁怒。这种解释很浅,一般人都能,稍微有点涵养的都不至于迁怒于人。颜回怎麽仅在这样的一个小境界上面?所以怒应该怎麽解释?怒是代表烦恼,一切的烦恼。当然,怒这个烦恼是最严重的,它是属于瞋恚,贪瞋痴。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我们这个烦恼不能够往后迁移。前一念起了烦恼,后一念立刻要放下,不能让它相续,这叫不迁怒。换句话说,前念刚起是烦恼,后念立刻就觉照,把它放下。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怕是怕你自己「觉」得太慢。念头起,我们不用害怕,这是习气,无始劫来的习气,你肯定会起这些恶念。一起,立刻就要把它观照住,把它放下,这叫不迁怒。

 

不贰过,跟这意思有相似,就是讲忏悔,犯了一次,没有第二次。譬如说我们造作的不善,觉悟了,自己错了,忏悔,第二次不再犯了,一生都不再犯第二次,不贰过。除非我自己不知道,只要知道了,永不再犯。所以颜回他能做到终身都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包括身口意三业,视和听,这是指身业,身业不犯过失,不做违礼的事情;言是讲口业,口不讲非礼的话;动是讲心地,念头上,意业。意业不起贪瞋痴,就是《大学》裡讲的不起好乐、不起忿懥、不起忧患、不起恐惧,没有贪瞋痴。身口意三业造作都是纯善无恶,这叫好学。十善业,就是讲身口意三业,身不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不造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是骗人的话,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的话,恶口是粗鲁、伤人的话,两舌是讲是非的话,口都不讲;意业不起贪瞋痴,十善圆满。

 

这是好学,所以好学还是重视在行门。不是说他喜欢读书就叫好学,不是。读书只是第一步,明理,明了理之后得依教奉行,真干,改过自新,这叫好学。当然这个境界陈亢达不到,实在讲伯鱼也没达到。所以伯鱼死的时候,他死得也是比孔子早,孔子的伤心程度还没有颜回死的时候那麽伤心。为什麽?因为圣人更重视的是自己法脉的承传,至于是自己的亲缘,这种血缘承传,反而都没那麽重视。虽然也伤心,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儿子走了也会伤心,但是远及不上颜回死的时候那样伤心。孔子讲,「天丧予,天丧予!」天是不是要灭我?说出这麽样极度哀痛的话。为什麽?因为真的,当时除了颜回能承传孔老夫子的心法,别的弟子都没有办法,就是别的弟子都没开悟,得不到孔子的衣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颜回一走,孔子叹自己是不是无后了,所以曾两次在那裡感伤,说「天丧予」。因此晚年他自己写书,他作《春秋》,删《诗》《书》,定《礼》《乐》,解释《易经》,留下这些着作以传后世。现世没有弟子能传,希望以后有。孔老夫子的这种用心真的是仁慈,不希望古圣先贤的血脉到他这裡就断了,所以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希望将来有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后世有没有?有,真的不少,蕅益大师就是其中一人。蕅益大师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他是在哪开悟的?他在佛法上开悟,开悟之后回过来读四书,他懂得了孔子的心法。所以他的解释都是直指人心,点化我们去悟入,悟是开悟的悟,悟入孔子的境界。

 

这一段蕅益大师有什麽评论?他讲到,「未得谓得,枉了一个空欢喜。可笑、可笑!」这个有点像禅门的机锋话,这一棍子打下去,看看有没有人开悟。这一棍子打谁?打陈亢。未得谓得,什麽意思?没有得到那个境界,他说自己得到了。你看陈亢他自己说,「问一得三」,他说自己得了。他得了吗?没有得。他喜什麽?「陈亢退而喜曰」,他喜是空欢喜,没有得。那是误会,以为自己听明白了,实际上没听明白。所以,蕅益大师在这给他棒喝,可笑可笑。这话,真的,蕅益大师才敢说,我们一般人哪敢说?孔子的弟子,虽然不是圣人,也是贤人,谁敢这样评论?蕅益大师肯定境界超过他们,你看这样来评。那我们仔细想想有没有道理?太有道理了。

 

为什麽蕅益大师说陈亢没有得?因为你看,陈亢他的分别心没有放下。他分别什麽?分别内外,分别远近。觉得孔老夫子的儿子,跟他们一般普通弟子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是分别内外。用自己凡夫的见解,去测度圣人的心量。所以他问伯鱼,子亦有异闻乎?这是什麽?他错以为孔老夫子会有异传,错以为孔老夫子有分别心,特别关照自己的儿子,这个就可笑了。然后听了伯鱼这段话,他也没听懂。伯鱼告诉他,父亲怎麽教诲他?学《诗》,「不学诗,无以言」;教诲他学礼,「不学礼,无以立」。伯鱼讲了之后,陈亢听懂了没有?当然这时候我们看《论语》,要把自己当作陈亢,不能说这是陈亢,我们好像看别人表演,看戏一样,自己在局外,不可以。你自己置身于其中,直下承当蕅益大师的棒喝。你立了没有?你能言了没有?你要是学了礼还没立,等于没学;学了《诗》也无以言,等于没学。

 

怎麽才能立?夫子教导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首先我们立志,志于道。我们立了没有?是不是要像圣人一样悟道、证道、行道、弘道?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没有入这个境界?我们至少立志向这个方向努力。努力要据于德,依据的是道德、修德。宇宙人生真相,人人都可以明瞭,就是人人都能开悟。什麽障碍着我们不能开悟?就是因为我们习气、毛病、烦恼。所以修德来去除这些障碍。还要依于仁,仁是仁爱,仁者爱人。自私自利这种心态就不仁。你看仁字是人字旁一个二字,合在一起叫仁。两个人一体就是仁,自他不二,人我一体,你有这样的存心,这叫仁。游于艺,你在这个社会上要熟悉一、二门技术。艺就是技艺,百工六艺。懂得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社会大众,表现你的仁心,这也是你修德,然后帮助你证道。所以游于艺,游是要游刃有馀,你要非常精通,技艺要精良。这叫立,立身的内容包括这些。当然六艺当中,儒家讲六艺,第一是礼,礼、乐、射、御、书、数,第一是礼,礼我们要懂,要通达。所以自己立了然后才能立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叫真正立了。

 

这个能言(不学诗无以言,能言),我们再看陈亢,也是有点口出狂言。他认为自己问一得三,他得到了。这就不懂得怎麽言语,说话还是不够谦虚。而且是未得谓得,这个谓是称谓,说自己得到了。当然我们在这裡不是批评陈亢,陈亢也是在给我们表法,让我们觉悟。学习是无止境的,不能够得少为足,更不能够未得谓得。

 

江谦补注裡头补充的这意思更加的具体,江谦先生是民国的大儒。他说到,「圣人视一切众生如子,有何远近之分乎?」这就说得很具体,圣人眼目中看一切众生跟自己儿子没两样,所以在教化上面平等的,就像上天洒甘露一样,洒到哪都是平等的。当然每一个人造化不同,根性不同,诚敬心也不一样,所以所学、所得就不一样。同样,孔老夫子教伯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伯鱼听了,现在转述给陈亢,陈亢也听了,但他们所得到的利益会是一样吗?也不一定一样。我们相信这个话孔老夫子对颜回也曾经说过,但颜回所得到的肯定利益就更大。圣人没有分别心,所以没有远近之分。这是真正己立立人,自己成就了,现在来帮助别人。我们现在要想成就,也要把分别心起码要澹化,不能一下放下,至少要把它程度上减轻。对于亲疏、贵贱、好丑、善恶、是非等等,不要太着意分别,这你才有可能得圣人的教化之意。这个教化的精髓,没有别的,就把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放下,你就得到。所以圣学,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完全是我们自性中本有的学问,心性的学问。圣人他得到了这个学问,无非是把分别执着放下了,他就得到。如同拨云见日一样,太阳就在天上,当空朗照,现在乌云挡住了。这些乌云是什麽?自己的分别执着。你把分别执着打开了,自性的太阳就现出来。这一章,当然意思可以发掘得很深,我们先讲到此地。再看底下第十四章: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22: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2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