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3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这一段话就是教我们礼,教我们言语。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例子,《论语》裡面特别把它记录下来。当然这裡头也有深义,我们会把它讲到。在此章开头就讲『邦君之妻』,前面没有讲「子曰」或者「孔子曰」,所以后儒有的怀疑这段话不是孔子讲的。但是依孔安国注,孔安国是西汉的经学家,他也是孔子的后裔。他的注解裡面讲,他认为这是孔子讲的。他说「当此之时,诸侯嫡妾不正,称号不审,故孔子正言其礼也」。当时,就是孔老夫子讲这个话的时候,诸侯等他们的夫人妻妾名分都不正,所以称号也就没有办法经过严格的讲述,比较乱。孔子为了把这个礼正过来,所以正言其礼也。真的,如果没有人教我们,我们都不知道怎麽样称呼。称呼也是一种礼节,《常礼举要》裡面专门有教我们怎麽称呼人,称呼的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就不符合礼了。所以这一章是孔老夫子的教导,这是孔安国的意思。

 

《雪公讲要》裡面也是赞成这种意思。他又引到程氏(程树德)《论语集释》,特别有一个评论,认为这一章在《古论》、《鲁论》裡面都有(就是《古论语》、《鲁论语》裡面都有),所以不是后人任意的附记在此地的。「邦君之妻」,这就是国君的妻子,邦就是国,国君的妻子。『君称之曰夫人』,国君称自己的妻子叫夫人。夫人对于国君『自称曰小童』。「小童」是指未成年人,这是谦词,对自己都很谦虚。你看礼的精神就在这,对人称呼要恭敬,自称要谦虚。哪怕是夫妻之间互相称呼也应该是这样。所以国君,那是一国地位最高的,称自己的夫人都叫「夫人」,「夫人」是很尊敬的称呼。夫人对国君自称叫小童。

 

『邦人称之曰君夫人』,「邦人」就是这一国的人,国君的臣子们称国君的妻子就叫「君夫人」,这也是尊称。所以我们现代称某某夫人这也是很好的尊称。譬如说李先生的太太,我们称李夫人,或者李太太,现在大家都晓得,不能说「李先生的妻子」,这听起来有点好像隔路了。底下『称诸异邦曰』,「诸」,是之于的合音字,就是称之于异邦。本国的臣民向外国人称呼自己本国国君的夫人,称什麽?叫『寡小君』。寡字,是指自己本国的国君,国君自称寡人,所以臣民们也就称他的夫人叫「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外国人称我们国君的夫人也叫「君夫人」,这也是尊重。

 

这一段《论语》表面上就好像教我们怎麽称呼,没什麽特殊的东西。而且现在也不会这麽再称呼了,因为也没有国君了。那我们从这裡头能学到什麽东西?其实要学的内容就多了,我们要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我们看江谦先生的注解。蕅益大师在这没有评注,江谦先生有个补注。他说,「一邦君之妻耳,而各各称之不同如此,可悟『性一而名与相万殊』之旨。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其为致良知,一也」,这引申得非常好。所以读《论语》,会读就不一样,读出的意思都可以极其的深广。我们读《论语》有没有像江谦先生这样读出这种味道?他怎麽说?「一邦君之妻耳」,我们现在讲这称呼,就称呼同一个人,一国国君的妻子,就称呼这个人。「而各各称之不同如此」,同一个人,外面不同的人称呼同一个人,名号就不一样。国君称她叫夫人,国民称她叫君夫人,她自己称自己叫小童,你看都不一样。国民向外国人称自己的君夫人叫寡小君,名号都不同。虽然不同的名,可是同一个人。我们从这裡悟到「性一而名与相万殊之旨」,旨是旨趣、宗旨的意思。可悟这个悟,就是你要开悟,要有这个悟性。有悟性的人听到一点他能触类旁通,不是只是读这些名相,读完了枯燥无味,「有啥意思?跟现在有什麽关係?」读完就算了,这是没有悟。没有悟性,读古圣先贤的典籍很难入境界。往往这些典籍的言语所含的意思,都是意在言外。

 

江谦先生读懂了一点,这一点了不得,知道性相之理了。性是讲宇宙的根源、本体,性就是一,就是本性、自性,这就是一个,而且所有的众生都是同一个自性。自性的名号也很多,名有万殊,相也是万殊。殊是不同,各异。名,你看我们称这个自性,叫它什麽?自性、法性、佛性、真如、本体、根源、道、天命…等等,儒释道三家是这样称。宗教裡面称为上帝、神、耶和华、安拉。那个名都不一样,但是讲的都是一桩事,都是讲这个自性。名虽不同,我们明白它是讲的同一个事情。就好像邦君的妻子,同一个人,她有不同的名号。虽名号不同,还是这一个,所以我们不能执着那个名。《道德经》上讲,「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常名常道,是不可名不可道的,讲不出来的。讲出来的那都是近似的,形容。所以我们又不能离开那个名来谈这个事,但是又不能执着这个名来悟这个事。你懂了吗?所以读经典,这样叫会读。

 

马鸣大士在《大乘起信论》裡面教我们一个原则。读经该怎麽读?三个原则,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要离开这些言语文字,不仅离开言说名字,还要离开心缘相。这个心缘是什麽?你起心动念、你思考、你在那研究,也要离开,这才能够悟到自性。为什麽?自性,你不可能用言语能说出来,更不能说你能够想得出来,它是六根接触不了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根是讲身体上的,眼耳鼻舌身,这个意是思想上的。也就是说你不仅身体接触不到,而且你想也想不到,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闻也闻不到,摸也摸不着,想都想不着。所以叫离言绝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这才能够到那个境界。

 

可是圣人教我们也不可能离开言语,离开言语无话可说。无话可说那我们怎麽能明白?那始终是不明白,他明白了,我们都始终不明白,他还得说。可是他说,我们要会听。会听的人不会执着那个语言名相,也不要动念头。所以大家听课,怎麽个听法?今天教你们孔老夫子的心传,颜回当时就是这麽听,他听懂了,悟了。你们也会听的话,你们也能悟。你听会的,不是知识,真的是你入境界了。不会听的,只能增长知识,好像「这个我听过了,我知道了」,你实际上根本没懂、没悟。所以该怎麽听?专心的听,不要起心动念去想。我在这讲,你能听明白就明白,你要没听明白,别去想,愈想愈不明白,愈想愈煳涂,为什麽?愈来愈远。你一想就不是用悟了,你是用思想,用意根。而圣人告诉我们,意根是达不到自性的,心行处灭,你这个心(念头)是达不到的。所以你能想到的只能是知识,变成有限的皮毛学问。圣人所希望你的是要悟入,用悟,不能用思想。就这样用直心去听,真诚的心去听、去领受。听一遍,你听不懂怎麽办?再听第二遍。现在技术方便,你把它光盘拿来,可以一遍一遍重複去听;或者从网路上下载下来,你听不懂,你就重複的听。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它自己现出来的,那个意思不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想明白的,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圣人的意思。你不去想,你才有可能悟到圣贤的意思。圣贤的意思也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意思,完全是自性性德流露。他开悟了,他讲出来的,性德流露。你也开悟了,你马上就懂他的意思。为什麽?这也是你性德流露。一落到想当中就是分别执着,就变成有漏的知识,解决不了什麽问题,那不叫智慧。所以听课、读经都是要注意这个方法,用诚敬心去领受。你心愈诚敬,领受的就愈多,由这个名相你悟入真实了。

 

在禅门裡面修学,就是让我们破除文字相,这个非常的重视。因为你不破除,就变成所知障,那反而是障碍,不仅不能帮助你悟入真实,反而障碍你悟入。禅门裡面有一个很着名的公桉,叫指月之指。我告诉你天上有月亮,你晚上可以走到外面看月亮,我指给你看,「你看,那是月亮」。你看到了,你是怎麽看到的?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你就看到天上有月亮。如果你执着文字,是什麽意思?你以为我这手指是月亮,「你看,这是月亮」,你把我这手指认为是月亮。「你说这是月亮?好,我就把你这手指当作月亮」,那你真的就看不到月亮,你只能看到手指。这不是圣人的意思,圣人是用手指帮你指月亮的,你得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看,不是让你固执在这手指上。圣人讲的这些经典也是如此,讲这些经典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帮助我们悟入真实,但是它本身不是真实,它本身是「指月之指」。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22: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2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