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14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蕅益大师又引李卓吾先生的话。这是明朝李贽,也是一位大儒,他有一个《四书评》的注解。他说,不是以义为质,这个「不是」贯穿到后面,也不是以礼行之,也不是以逊出之,不是以信成之。你看,就把字调换了一下。孔老夫子讲义以为质,不是以义为质;礼以行之,不是以礼行之;逊以出之,不是以逊出之;信以成之,不是以信成之。从这就看出君子的境界就高了,这种君子已经是跟圣贤的境界相当了,就是他已经恢复性德,他已经得到了义,礼、逊、信他都得到了,然后他只是去表现出来。没证得自性的人,我们讲凡人,凡人就要学,所以以义为质。我们本身沾染的习气太重,好像本性都已经变坏、变恶了,现在要倒过来,要以义为质,等到你真正恢复性德、成就圣人,你就义以为质了。我们现在没有恢复性德,要以礼行之。学《弟子规》,这是以礼行之,如果不以礼,那你行出来的全是非礼,所以要以礼行之。等到恢复性德之后,简单的说,做到自然,自然合乎礼了,就礼以行之,你的礼是得到了。所以你所行皆是符合礼的,不用再特意、作意去行礼,它是自然的。出言也是这样,自然就谦逊,不用刻意,以逊出之是刻意,我还得想想,话未出口,先想想该不该出口,是不是谦逊,这叫以逊出之。以信成之,这都是有作意,都不自然,这种人是在学的阶段,还没成就君子,但是很难得,是个好学的人。成就君子了,一切都自然而然,因为他本质恢复了。所以方外史说,须向君子二字上着眼,这是我们求学的目标,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做到君子,基本上世间人看就是圣贤,只是他自己还没满足,还没有真正做到圆满的境界。我们这一章就学到此地,再看下面第十八章: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这个话对学习传统文化的人特别重要。雪公《论语讲要》引了包注,就是东汉时代包咸的《论语》注解,说「君子之人,但病无圣人之道,不病人之不己知」。所以『君子病无能焉』,这个病可以当作愁字讲。他愁什麽?他愁的是自己无能。这个无能是没有能够做到圣人,病无圣人之道,他不能恢复性德,这是他忧愁的地方。但是他不会忧愁『人之不己知』,不己知就是别人不知道自己。我们自己学习传统文化,心态有没有摆正?这一学习了,是不是想着别人都要知道我?我在学《弟子规》了,我做得很好了,恨不得新闻媒体天天都给我报导,这就是希望人家知道自己。君子没这个念头,即使谁都不知道他,他一点不会发愁。你看《论语》一开篇第一章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话也是这个意思,这种话在《论语》裡面出现很多次,这是夫子给我们纠正学习圣贤之道的心态。学圣学贤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知不知道自己无关,我学而时习就喜悦,不亦悦乎,这个喜悦不是从外面来的。别人知道我,我就喜悦了;别人不知道我,我就不喜悦了,那是从外面来的,不是真正的悦。这个悦是从内心,像一股清泉一样汩汩流出来。从哪裡得到?学了你去习,你就得到了。这个习是实践、实习,就是你真干。

 

《论语》你看五百多章,你学一章做一章,你这是学而时习,这个时是时时刻刻都在习,无时不习、无时不学,这叫学而时习,你怎麽不快乐?肯定法喜充满。《弟子规》也是这样,裡头讲的一百一十三桩事,你学一条做一条,做到了你就不亦悦乎。等你做到了之后,自然有人跟你学,你不用求人家,他看到你这麽喜悦、这麽幸福,就把他感动了,他也跟你来学。这也很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是什麽?来跟你学习的人。因为你学有所成,你喜悦无比,你感动了别人,别人就来向你学习。首先,当然先感动周遭的人,先得感动家裡人,如果家裡的人都不能感动,你想感动千里之外的人,那是假的。就像一个灯光,它肯定照是先照最近的,然后慢慢远的地方它也能照到,光肯定是先照近的,最近的地方照得最清楚。你的灯火力愈大,光环就愈大,由近及远。这裡是有朋自远方来,那肯定是近的朋友都已经度了,他们都已经被你感动,已经在向你学习了。现在你的名声传播到远方,所以有朋友自远方来,向你求教。当然这也是一桩乐事,多一些人一起学圣贤之道,不很好吗?不要光自己受益,希望圣贤之道能够利益更多的人群。我们现在有高科技,这个就方便很多,你自己在这学,学有所成,你天天可以在摄影机前去分享你的学习心得,然后播放出去。那朋友都不用从远方来,就在他家裡,自己打开电脑、看光盘,他也能够学到,你也能够不亦乐乎。当然,大家能来,那也很欢喜,我们这裡,你看天天有不少大陆的同学,从东北来的、从西北来的、打西南来的,这都很令人快乐。来当然只能来几天,香港是进出只能是七天,但是大家可以把光盘都带回去,多多的带,带回家裡,天天在一起学习,这真是不亦乐乎,学习是最快乐。

 

不过,万一没有这样的机缘,别人真的不知道你,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来跟你学习,你看像现在这个社会,真正认识传统文化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普天之下的人,大部分都是想着名闻利养,想着享受、私利,很多人脑子裡都是想这些,真正学习圣道的人还是少。所以我们要推广传统文化,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人家不认同你,甚至批评你、排斥你,你可不能愠。愠就是恼,你要恼了,就不是君子。人不知,你不愠,这才是君子。君子之乐,乐在自己学而时习,他这个喜悦、这种幸福感完全是内在的,跟外面无关。外面是顺境是逆境不受影响,顺境,他不起贪爱心。很多人跟你学习了,你名闻利养的心起来,真觉得自己了不起,可以为人师,这就麻烦,这是堕落了。如果是遇到逆境,人家都不认同你、笑话你。「现在什麽年代了?还学你那老一套!」批评你,你也不能够起瞋恚心。无论顺境逆境,还是不亦悦乎,这个喜悦只有从你不断的学而时习中得来。你一旦离开了经教,离开了圣贤的典籍,那你就难免会堕入贪爱或者瞋恚的烦恼当中。所以人要想不堕落,只能是天天不离经教、天天不离圣贤书,古德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可憎」。现在社会污染重,一日不读圣贤书,一日不听圣贤教诲,那也是面目可憎。

 

所以君子但病无圣人之道,「我现在还没做到圣人,这是我所忧的」,绝对不会忧人之不己知。这是孔老夫子给我们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志之士一个重要的提醒,这样你天天就活在幸福快乐当中。你会努力精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果心态没摆正,那你学会厌,诲人也会倦。觉得我学习了,人家都不认同,学这干嘛?你就会厌了,是不是?很自然的心理。你很热心,甚至是义务免费的,像我们都是义务的去讲课。我们到哪个地方讲课从来不收一分钱,没有工资、没有收入,把原来很好的工作都捨弃掉,财产都布施掉,现在是一无所有,专干这行。结果还不被人认同,甚至被人笑话,那内心裡会有委屈。你看有委屈,这个是烦恼,你就得回头把孔子这句话拿出来念一念,「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人家不知道我,那是他自己没学过圣贤之道,他可怜,不能怪他,没人教他。我怎麽能够跟他一般见识,跟他烦恼?我一烦恼就不是君子,我也成小人了。所以《论语》每一章、每一句都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下面我们再看第十九章: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根据《雪公讲要》,『疾』字跟病字是相同,跟前面讲的「病无能焉」那个病字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忧愁、忧虑的意思。『没世』就是过世之后。这裡是讲,君子所忧虑的是自己过世之后没有名誉给人称扬,『名不称焉』,这是君子所忧的。《孝经》上也讲,孝道有三个层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最开始的阶段,孝道是侍奉双亲、孝敬父母,这是自己一家裡行孝。第二个层次事君,君王代表的是国家。现在不是君主了,是民主,那我们事君可以换成事民,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叫事君,为国家、为人民,你好好的工作,去效力。这是中等的层次。终于立身,这个终就是终极,最高的层次,是立身,是成圣成贤。《孝经》上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孝的终极,是你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能够得以显耀。像孔老夫子,他是扬名于后世,他的父亲叔梁纥、母亲颜氏都被后人纪念、景仰,这是大孝,这是成圣成贤。所以《孝经》上也讲扬名于后世,跟这裡讲的一样,这裡是反过来讲,君子以不扬名于后世为忧。

 

我们有个疑问,君子是不是也好名?有名利心,他怎麽能称君子,他不是也要名?孔老夫子也要名,他觉得后世不称扬他的名声,他就觉得忧愁,是不是这意思?不是这意思。我们问他,何以能够后世扬名?要知道,后世能得以扬名的,这是你真正有实德,真实的德行,这是你真实的德行所招感的;如果没有真实的德行,那你死了之后没人去记挂你。就像历史这麽多的皇帝,你能够记起他们名字的没几个,但是你们都能够知道孔老夫子、孟老夫子这些圣人,这是因为他们有实德。皇帝是扬名于现世,不是扬名于后世,当朝的皇帝,当然那个时候的人谁都知道,可是事后就没人知道了。孔老夫子《孝经》裡面讲的扬名于后世,没有让你扬名于现世。如果你为了扬名于现世,你是有名闻利养的心,想现在赶紧出名,急功好利、有名利心,这个就不是君子。所以《孝经》裡的话你得要仔细去读,不能随口滑过,就误会了圣人的存心,他教你扬名后世。这裡也是,没世就是后世,身后自己的名声得以称扬。我们看看孔老夫子,他真正扬名是在汉朝,他自己身处在春秋,周朝末年。你看周朝的末年,春秋战国,春秋之后是战国,战国之后是秦统一了,秦完了之后才到汉,汉也到了汉武帝,董仲舒推举儒家做为国学,汉武帝接受了,独尊儒术,那个时候才真正扬名。夫子当年在世的时候也有诸子百家,不是他最有名,他真正最有名的时候是在汉朝,几百年后了,真的是扬名后世。你看一直到现在,两千多年,全世界没有人不知道孔子的,这是他真有百世之德,所以能扬名百世。扬名是果,因在哪裡?因是自己真有德行、真有学问,我们要从因地上下手,不是只想着得那个名声。

 

俞曲园《群经平议》裡面就说到,「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就是德行有大小,它所感召的名声也有大小,这个骗不了人。特别是身后,后世的名声完全是跟你的实德相应,如果在现世没有实德,而已经有了虚名,这个是君子以为疾,这才是君子所忧。你看《了凡四训》裡面讲「名亦福也」,你出名也是福报,你出名就享福了,但是如果没有真正的德行,只享那个虚名,了凡先生讲得好,世间「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为什麽?你福报享完,全部耗尽了,灾殃就来了,特别是奇祸。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那些特别是影艺界的人,他们的名声很大,可是我们仔细看一看,真正一直到老、到寿终正寝,能够得个好死的并不算很多,为什麽?福都享完了。我们推广传统文化的老师们引以为戒,传统文化也能出明星。所以我就很惧怕,现在也是虚名在外,人家听到你讲的,觉得听得挺有味道,就把你奉若圣贤了。自己是凡夫,被人误以为圣贤,那就麻烦了,多有奇祸!所以我都得小心点,谨慎点。当然这个我并不想要,自然它就是这样的一个机缘,我们自己要提起警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好好的修行,把自己德行提升上去。虽然名不副实,但也不能太不副实,还得要差不多,这个奇祸才能免得了。

 

蕅益大师在注解裡面说到,称字念去声,就是念「趁」。就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它就当作称名来讲,就是相不相称,名实相称才行。君子确实所忧愁的是名实不相称。我现在就是挺忧愁这个,名不副实,自己被人讚歎,真正自己要心裡存敬畏,真的是没有实德,所以自己愈要谦虚,对人要恭敬,绝不敢为人师。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别人都称我老师,我实在不敢当。我跟大家都常常这麽讲,我上台不是以老师的身分来讲课,我是以学生的身分来讲课,台下坐的才是老师。我是做学生的,把我学习的体会、心得报告向老师们汇报,请老师们指正。有哪裡讲错了,请多多批评指正,我是来讨教的。确实我也很感恩,真的有不少人给我赐教,纠正我讲课当中的不少错误。用这种心态还比较安全一点,否则真的要小心。所以君子就怕名实不相称,名过其实了就不好。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09:56: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0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