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84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我们看经文当中讲到,『门人不敬子路』。门人是孔子其他的弟子,听到孔子讲子路、批评子路,于是就对子路不恭敬,生起骄慢心。当然,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个门人,应该是个别人,孔门三千弟子,难免有这种俗人,凡夫俗子,听到老师批评学生了,自己就生骄慢,对子路也就不恭敬。子路是贤人,虽然没做到圣人,但他至少是贤人,他的成就也相当了不起,怎麽因为弹奏不好就不敬人家?孔子知道了这个事情,所以他又说,『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这裡又用了一个比喻来解释,说,仲由(子路)的造诣已经到了升堂的阶段。就好像我们到一个房子裡面,主人在内室,我们要到内室去,先要穿过厅堂。如果看古代的房子,那就更讲究了,要过个中堂,然后进去内室。这是比喻说子路的境界已经升了堂,登堂了,但是还没有入到内室,就差这一步。给子路把这话说回来,目的是什麽?让弟子们不能够不尊敬子路,这也是点拨其他的门人,批评他们不敬子路,这是错误的。孔子的弟子们每个人境界都不一样,有的人入了门,就像进一个厅堂裡面,他入了门。入了大门,还要进到院子裡面,要上阶,上个阶梯,然后再登堂,最后入室。入门、上阶、登堂、入室,这由浅及深,弟子们程度各别,孔子三千弟子裡面,这四类人都有。最难的当然是入室,谁入室?颜回入室,夫子最讚歎颜回。子路、子贡这都还没有入室,但是他们也升堂了,这也不容易,很难得了,要再进一步,他就入室了。如果我们见到子路就生骄慢心,看不起人了,说老实话,别说登堂入室,门都没入,还在门外。

 

要入圣门,我们恩师给我们开出个条件,就是放下十六个字。哪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要放下,你才入门。贪瞋痴慢的慢,傲慢,如果有,也没入门。当然,我们恩师讲的标准更高,他说,把十六个字放下,你就到大门口了,再跨一步,就进去。这十六个字没放下,大门口都没到,你还在很远的地方。这个是佛门的门槛,比儒家要高,放下十六个字,到门口。再进一步,你得放下见烦恼,断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要把这见惑断了,你才能叫入门,你证得小乘须陀洹果了,那叫入门。佛经裡面讲入流,入圣流。

 

蕅益大师《注解》当中说,「收之,则升堂。拣之,则门外。可参」,可参就是让我们好好参。这个参不是想,参和想是不同的。想,是你用自己的第六意识思惟,在那推理、推敲、琢磨,思前想后,想出来的不是智慧,想出来只能叫知识。你想明白的,那是你第六意识心裡面作用,不是真智慧。智慧怎麽来的?不要想。不要想,就叫参。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我们一下不明瞭,怎麽办?存疑,要不断的读诵。像禅宗裡面参话头一样,参话头,问你一句话,「父母未生前,什麽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个问题你不能想。你想,父母没生我前,是不是我在娘胎裡做胎儿?你这一想、一推理,全错了,全不是那样,不能想。但是,这个话头重複在心裡,叫参话头。所以,《论语》每一章都可以做为话头一样参。蕅益大师给我们提个话头,说「收之,则升堂。拣之,则门外」,你去参,不断的重複这句话,忽然明白,这就悟了。参悟,唯有靠参,才能悟,靠想不能悟,反而把悟门堵上。我们这裡不是讲禅,我们是讲教,所以不管你明不明白,我们都把这意思给你说一说,透一透,你明白就明白了,不明白那就回去慢慢再参。收之,则升堂,是说夫子收了弟子,收了子路,子路是算孔门弟子,哪一类弟子?升了堂的弟子。可是,拣之,拣是拣别,拣别他算不算真正孔门传人?不算,门外汉。所以,他这裡讲「奚为于丘之门」,他不是我们孔门之内,这个标准就高了,门槛很高。

 

谁真正是门内,关门弟子?那只有颜回。除了颜回以外,其他人还不够资格,这是夫子在《论语》裡面很明确说出来的。为什麽子路还没到达入室的弟子,就是他还没成为圣人?根本原因还是有放不下。要做圣人,没别的,不是往外求,是把内心中种种烦恼放下就行。你放下就升堂、就入室,放下愈多,你入得愈深,升得愈高。佛法裡面讲,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执着的人,这种人出了三界六道,这个人才叫登堂入室之人。颜回达到了,子路没达到,子路还是属于门外汉,为什麽?生死未了,他没真正大悟。把执着放了,还要继续提升,那就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放下了分别是菩萨,放下起心动念,成佛了。成佛叫圆满,颜回还没圆满,所以颜回死的时候,夫子非常的悲痛。悲痛什麽?颜回,第一个他自己还没有真正到成就,就已经寿命到了;第二个,最有希望能够传自己法的就是颜回,他一走,这法就很难再传,所以苍生就苦了,为此而悲痛。我们学习儒,也要努力去做孔子登堂入室的弟子,要立这个大志向,千万不能得少为足,不肯进步。圣贤,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特别我们学儒,现在还能够兼学以佛法来做为我们的修行指导,入儒的境界就容易了。我们再继续看下面第十五章: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这裡子贡向老师提问,他问两个同学,子贡比较喜欢看人,他问,『师与商』这两个人,哪个更为贤明?师是子张,商是子夏。子张和子夏两个人谁比较高明?子贡问这个问题。夫子就回答了,『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孔子对弟子们都非常了解,他讲到子张(师)过之,子夏不及。子贡又问,『然则师愈与』,愈就是胜过,那是不是子张就更好?过了,是不是更好一点?胜,就是胜过子夏。孔子就跟他解释说,『过犹不及』,你过了跟不及,这两个都是平等的,两个是一样的。就好像走路,你要以到达目的地为准,你过了目的地,像我们开车在高速公路上走,没到目的地,你在前面那个路口下车,这就不及;或者你过了那个出口,到下个出口,那就过了。过了和不及都是一样的,都没到目的地。所以过跟不及都一样,这是夫子讲求中道,要无过、无不及。

 

《朱子集注》裡面,他这一大段解释也很好,我们提出来学习。他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这是解释为什麽孔子说子张「过」,他是才华很高,「意」是他的志向很广,也包括他的兴趣很广泛,这是一个很能干、很聪明的人。所以他做事好为苟难,喜欢挑难的做,就是喜欢挑战自己,所以做起来往往会过中,这个度数就掌握不好了。「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子夏跟他刚好相反,这两个人性格是刚好不同。子夏是笃信谨守,这个人很老实,他什麽东西、做事都是中规中矩,非常的谨慎,他不会妄动。所以他的规模就显得狭隘,比较小,心量也不那麽大。子张正好相反,他那个人意气风发,有时候有点张狂,子夏跟他完全不同,他非常的谨小慎微,所以常不及。朱子下面又说,「道以中庸为至」。所谓圣贤之道,圣贤所追求的是道,这个道最究竟圆满的境界,就是中庸。中庸是什麽?无过、无不及,这是中庸。「贤知之过,虽若胜于愚不肖之不及,然其失中则一也」。贤就是贤人,贤人他们有没有过失?当然也有过失,没成为圣人之前,都会有过失。那麽我们看到贤人,他们比那些愚人、不肖的人、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会胜过他们,这些愚不肖之人不及。可是贤人如果过了,那都是一样的过失,所以「其失中则一也」,失中是失掉中道,偏离了中道。圣人的标准是中道、中庸,失了中庸的标准,都是过失。一就是可以一视同仁,都是过失。

 

底下引「尹氏曰」,这是宋儒尹彦明讲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所以,圣人的德是中庸之德。中庸的德叫「其至矣」,至就是圆满,没有超过中庸之德,圣德,那是什麽?圆满的智慧处理事情,才能够有中庸。所以过之和不及,均也,这是一样,过跟不及是一样的。「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差一点就差,就不是中庸,就不是圣德了。所以,圣人教育我们都是「抑其过,引其不及」,如果我们过了,走过火了,他就把我们稍微抑制一下,让我们回到中道;如果不及,他引我们往中道上靠拢,目的都是「归于中道而已」。怎麽才能够成为中道?我现在想要中道,能不能到达中道?我可以告诉你,你肯定到达不了中道,为什麽?中庸之德是性德,你要证得自性以后,这个性德自然流露,那就是中庸。如果你想要去行中道,你有这个想、有这念头,已经不中。禅门裡面讲的,「说似一物即不中」,你刚要想说一个东西,已经离开中道,为什麽?你起心动念了,一起心动念,就偏离了中道。中道讲什麽?讲自性。你有起心动念,你就离开自性,所以起心动念障碍了性德流露。你怎麽样回归中道?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就自然从容中道。这个境界我们知道了,但是不能执着,下手处就是放下,不断的放下内心裡面的分别执着、起心动念而已,连那个中道也要放下。中道不放下,还是偏离。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8:46: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