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84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底下经文说,『参也鲁』,参是曾参,孔子的另外一位弟子曾子,这也是相当有名的。你看《孝经》,孔子是对曾参讲的,曾参也是位大孝子,「二十四孝」裡面也有他。根据《集解》,《论语集解》裡面讲的,「孔曰」,这个孔是孔安国,西汉的经学家,孔子的后裔。他注解《论语》说,「鲁,钝也」,参也鲁,「曾子性迟钝」,这是曾子比较不太敏捷,叫鲁钝。但是曾子难得的地方是,他虽然不敏捷,他用功很勤恳,很有恆心。他的功夫用在什麽?我们看到《论语》中他给我们讲,「吾日三省吾身」,每一天他都做反省检点、忏悔改过的功夫。所以圣贤用功天天不间断,天天都是反省自己。我们恩师现在提倡让我们用三个根做为我们的功过格,天天做反省,这不就是「吾日三省吾身」吗?这个三,我们现在应该可以落实在三个根上,天天对照自己,看看《弟子规》哪一条我没做到,没做到打个叉。《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条,看看能做几条,犯了几条,犯了的,第二天要改过来,不能再犯;《感应篇》也是,《感应篇》一百九十五条,也是天天改,天天对照;《十善业道》亦复如是。如是天天改过自新,那你就能够成为圣贤了。曾子,在《论语》中还讲到,他悟明白了孔子之道,孔子有一天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明白了,明白什麽?别人问曾子的时候,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曾子一定是一生笃行忠恕之道。忠是尽心尽力,做什麽事都尽心尽力,叫忠,「尽己之谓忠」。恕是什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夫子教导子贡一生受持一个字,就是恕道,这样一生可以无大过,一生能够有大成就。曾子是这样一个人,都是很难得的贤人。

 

底下说,『师也辟』,师,我们前面讲到了,子张。这个辟,古人有多种讲法,像马融说这是邪僻。可是李炳南老先生讲,这样说邪僻不太准确,邪僻属于反面的,贬义词。子张是位贤人,他才智过人,但是还不至于邪僻,而且也没有根据。所以,我们看到李炳南老先生赞同另外一些讲法,这裡他引了黄氏《论语后桉》这本书讲到,「辟,偏也」。如果当辟(音僻)字讲,可以做为邪僻,就有人字旁;如果当作偏字讲,这就念辟(音毕),所以应该是念「师也辟(音毕)」。看当什麽意思讲,辟就是偏颇。「以其志过高而流于一偏也」,孔子前面评论子张为人是过,过犹不及,他是过了,跟子夏正好相反,子夏不及。所以他志过高,有时候流于一偏,他就有偏颇了。《朱子集注》它讲这个「辟」是「便辟也」,便辟是讲话不那麽诚实。因为我们可以想像出来,子张才智很高,大概也像子贡那样很能说话,辩才很好,但是话说多了,也可能有时候就缺乏一点诚信了。所以这裡讲,「谓习于容止,少诚实也」,他在表面上功夫做得很足,容是容貌,止是举止。容貌、举止这方面修饰得非常好,但是,如果过于修饰表面,内心就少了诚实,这是朱子的评论。这些说法都可以并存。

 

下面又说,『由也喭』。由是子路,根据《集解》当中说的,「郑曰」,郑康成注解说,「子路之行,失于畔喭」,子路的行为比较粗卑,畔喭(音盼艳)是属于粗卑。根据《邢疏》(邢昺,就是北宋的一位经学家,他注解《论语集解》,他有个疏),这个注疏裡面讲,「字书,畔喭,失容也」,畔喭是属于失去了礼容,就是失态了。「言子路性行刚强,常畔喭失于礼容也」,这是子路,他有时候会比较粗俗一点,不讲究威仪,比较大咧咧的、不修边幅的这种人,性格是很豪爽,可是有时候不太注重外表和举止,很率真。

 

这裡提到的四个人:高柴、曾参、子张和子路四人,他们虽然都是贤人,但是各有各的不足,都没有到达中道,还没有到达圣人的境界,都有他们的习气,孔子也就看得很清楚。

 

底下,『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这个回是指颜回,孔子另外一个弟子,颜回是孔子最讚歎的学生。其庶乎,这个庶乎就是差不多的意思,差不多什麽?差不多成为圣人,颜回是最高的。这个屡空,我们看「《集解》有两说」,有两种说法,都在《集解》裡面讲到。「一说颜子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这是一种说法,讲颜子,就是颜回庶几圣道,他差不多能够成就圣道了。可是他的命运却是比较不好,很穷困。庶,就是指他的命数空匮,这个空字是当空匮讲,他很贫乏。你看看《论语》裡面孔子就评论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讚歎颜回很有贤德,他一箪食、一瓢饮,吃饭只能拿竹篓子来装饭,连碗都没有;喝水只用葫芦瓢,连杯子都没有;居住在陋巷裡面。这样穷困的生活,人家不知道多麽担忧,可是颜回却不改其乐,乐在其中,这是非常贤德。贤德在哪?他所追求的是道,而对于衣食享受一点都不放在心上,安贫乐道,这是孔子所讚歎的,这是一种说法,说屡空的空是这个说法。

 

第二种说法,「一说屡犹每,空犹虚中,因为不虚心,则不能知道」。另外一种说法,屡当作「每」字讲,就是每空,这个空当虚中讲,中是自己心中,心要虚,不能够有一物,这叫空。因为凡人不虚心,则不能知道。如何才能知道「道」?你把心空掉就行了,空掉就是放下,先把执着放下,再把分别放下,最后妄想、起心动念都放下,心真正空了,这个时候你就能够证道。这个说法就讲到圣人的境界了,圣人心空寂、常虚,没有任何的牵挂,所以孔子自己说他自己是空空如也。人家会问,「你有没有所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没有,空空如也。人家来问我,我就他的问题给他回答,回答得也很详尽。人家来问是叩问,像叩钟一样,一叩,我这边就响了,有没有预先准备?没有。内心裡面绝对没有什麽预先准备好的这些答桉,他是空空如也的,这是圣人地位。颜子还没达到圣人的地位,其心屡空,已经接近了。这两种说法都很好。实际上这两种说法也并不矛盾,一个是教我们下手处,另外一个是讲结果,成就了之后的境界。我们希望把心空掉,怎麽空?你得放下,要捨。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8:46: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