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64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又云,『未知生,焉知死』,便是死生一致」,这个话是孔子对子路讲的。子路有一天心血来潮,向夫子请问,「敢问死?」死的学问很少听夫子讲,他突然想了解了解死了以后是怎麽办。夫子回答他,「未知生,焉知死?」你生的学问还没弄清楚,还想弄清楚死的学问?换句话说,死的学问比生的学问更大,那是轮迴。真正什麽在生死?只是你肉体在生死,你捨身受身而已,还有一个不死的,不死的在哪?就在你那个生死的身中,在你那个能生死的身体当中有一个不生不死的。你才了解原来死生一致,生死都不二,为什麽不二?因为根本没有生死,这个身体你看到有生死,但是它的性是不生不死。真正你能做到生死一致、生死不二,你就超越生死了。所以这是什麽?出世间的学问。

 

生死与不生不死都是一、不是二,这叫「死生一致」。比方说,菩萨有能力重回生死来度众生,在六道裡面度众生,他要示现生死。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他示现有生有死。可是你看他有生有死,他是不生不死,生死和不生不死不二,他住在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而幻现出一个生死的身相。实际上你说他真有生死吗?没有,那是幻现的假相,他的性如如不动。如果这个很难理解,我们举一个比喻,像诸位现在都在看这个银屏,看到这个形相,锺茂森在这儿讲课。我们的讲课两个小时,刚才锺茂森出生了,现出来在银屏上;两个小时之后他死了,离开银屏。你看到这两个小时,譬如说这两小时是锺茂森的一生,他有生有死,那是你看到的相,那个相是假相,不是真相。

 

你看到的是什麽?实际上是屏幕上那些电流把光子显现出来,你的银屏上显现出一个由无数的光子形成的图桉,就像电视机,是电子打在萤幕上。你现在看的是投影,投影是光子打在银幕上,银幕才是你真正看到的。银幕有没有生死?银幕没有生死,它一直都在那儿,两个小时之后银幕上不显现影像了,可是它还在,它没有变化。我们用银幕代表不生不死的自性,用我这个锺茂森的人来代表生死的身相,你就了解了。你看到他生死,他实际上没有生死,自性如如不动。自性虽然能现相,像银幕现出这个相,但是不会随着那个相而变化,不会随着那个能生死的相而去生死,它不会变化,本不生灭、本无动摇。而它上面,即使现相的时候,跟您讲,它还是自己没有相,还是清淨的。我锺茂森不会一下蹦到那个银幕上,没有。你看到的那个只是个假相,银幕还是银幕,你去摸一摸,它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不增不减、本自清淨,虽然现相,也是清淨,不现相也是清淨。你看本自清淨,但是它能生万法,什麽相它都可以现,随着你的心,随着节目内容它会现相。节目是哪来的?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宇宙万法是我们的心,我们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每一个种子现一个相,就是这样而已。

 

你真正明瞭了,这叫闻道。闻道之后,夕死可矣!真的,你还会害怕死吗?实际上就根本没有死,这叫死生一致。孔子入了这个道,曾子还没有,「故知曾子只是世间学问,不曾传得孔子出世心法」,他没有得到孔子真正的出世心法。谁得到了?只有颜回得到了。蕅益大师讲,「孔子独歎颜回好学,良不诬也」。孔子说这个话的时候,颜回已经去世了。有人问孔子说,你的弟子裡面谁最好学?孔子说,有弟子者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说现在没有了。你看孔子讲这个话曾子在,孔子有三千门徒,他谁都不讚歎,只讚歎颜回好学。孔子了解弟子,每个人的境界他了解,谁真正得到他的心法?真的只有颜回,「良不诬也」,这是讲的实话,没有骗你。颜回不仅得孔子世间学问,也得孔子出世心法,所以讲到儒家,这两个人都是圣人,孔颜二人,师徒二人都证得这个境界了。什麽境界?不生不灭境界。曾子还没证得,但是已经很难得了,他是世间的圣贤。但是还没有出世,也就是说,他没了生死,没出三界六道,像他这样的人,一定是在人天善道,不会堕落恶道去。

 

江谦补注就讲到,「横遍十方谓之弘,竖穷三际谓之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谓之重。死而不已,谓之远」。江谦老人家把弘、毅、重、远四个关键字做了个解释,解释得很好,这是根据蕅益大师的理路下来的。蕅益大师可以说得孔颜心法,江谦先生也得到了,江谦是跟蕅益学,可以说江谦是蕅益的私淑弟子。江谦是民国时代,蕅益是清朝初年,相隔好几百年,但是都成就了,江谦先生最后念佛往生淨土。他讲到,这个弘是讲横遍十方,刚才我们提到了,弘大、宽广无边。「竖穷三际谓之毅」,毅就是讲时间上,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弘毅讲什麽?就讲的自性。

 

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就是讲立志回归自性,这就是菩萨四弘誓愿。这个士人,就不光是对世间人讲了,要力求出世,这是士人。所以你看佛法裡面出家人,出家人叫比丘,比丘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叫乞士,乞是乞讨,士就是士人。因为这些修行人出家,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他们一天只吃一顿饭,去乞讨,讨来的饭食,做乞丐;但是他们有道德、有学问,是士人,他们专门做弘扬佛法的工作,自己修行,然后普度众生,他们是士人,所以叫乞士。他们也真正是做到弘毅,他们的目标是为了回归自性。所以修行人,这是士人,以回归自性为我们的最高目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我们修行的宗旨。上求佛道是自度,下化众生是度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到了圆满,这就成佛,所以这个使命重,没有任何使命比这个更重。「死而不已,谓之远」,江谦先生用蕅益大师讲的死而不已。死而后已还不够远,死而还不已,生生世世不已,尽未来际无量劫不已,这叫远。你看这样一解释,把原来曾子的话提升了。我们来看下面第八章。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章孔子讲了三条。我们来看《雪公讲要》裡面,他引用《集解》,这是三国时代何晏的《论语集解》,《集解》又引包咸的注解,这是东汉的经学家。「包曰:兴,起也。修身当先学诗,礼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这讲到学习主要是这三方面,一个是诗、一个是礼、一个是乐。『兴于诗』的兴当「起」字讲,就是最初下手处要先学《诗》。为什麽学《诗》?《尚书.舜典》裡面说到,「诗言志」。换句话说,学《诗》是为了要立志,学贵立志,要学,你首先得立志,所以要先学《诗》。什麽叫志?根据「《毛诗序》说」,《诗经》是大毛公所会集,他在每篇诗前有一篇序。《毛诗》有「大序」、有「小序」,它这个大序裡头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所以诗以言志,《诗经》裡头其实是表达内心中的志向。孔子删订的《诗经》,三百篇《诗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每首诗讲的都是正念、正见,所以读了诗之后,真正让人发起学圣贤、学君子的志向。这个志向,孔子讲「志于道」,道在人间来讲是伦常之道,五伦关係是大道,这是就人与人之间关係来讲;就整个宇宙来讲,这就《中庸》裡面讲到的,「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顺着自性,也就是你能够回归自性、你能顺着性德,你才是真正证道。这都是诗所言之志,所以「兴于诗」是先要立志。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55: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8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