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143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一四三集)  1999/6/15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2-045-0143

 

请看化乐天长行的第二句:

 

【寂静音光明天王。得捨离一切攀缘解脱门。】

 

天王名号的表法前面都报告过,这个地方我们专门来探讨他所修学得法的法门,他得的是『捨离一切攀缘』。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得比较多一点,他说「攀取缘虑,是惑病之本」,惑是迷惑,也就是说明,惑业苦这三桩事,那个根是迷惑。因为迷惑才造业,造业才受报,所以我们想不受虚妄的果报,那就决定不造业;要能够免除造业,一定要不迷惑。所以这个惑是属于无明,在十二因缘裡面「无明缘行」,那个无明就是惑,它不是根本无明,因为二乘圣者没有能力断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一定要法身大士他才能见到。这个地方,十二因缘裡面讲的无明是属于枝末无明,也就是说六道轮迴的根本,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都在六道轮迴裡面,因此攀取缘虑这个念头每一个众生都有;我们不能讲每个人,六道裡头天人有、阿修罗有,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有。这个现象怎麽来的?佛告诉我们,这是无始劫以来,我们迷失了自性,从根本无明生起枝末的无明,堕落在六道裡面,没有出头的时候。诸佛如来为我们示现,这个地方是示现天王的身分。清凉大师在此地说,第一段善化天王,这是化乐天的第一位,寂静音光明天王都是属于化乐天的,化乐天是第五天,欲界第五层天,示现天王的身分来教导我们。欲界第五天算是相当不错了,真正也算是得到自在,一切受用随心所欲,变化所生,这在欲界裡面福报相当大。这样的福报从哪裡来的?还是修德,不是性德。性德的福报是在十法界之外,十法界之内都是属于修德。他修什麽?捨离,捨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放下。放下什麽?放下攀缘,「攀取缘虑」,清凉大师用这四个字来解释。

 

「若心境无得则捨攀缘」。这从理上讲,我们为什麽捨不了?也就是为什麽放不下?我们总认为心有,境界也是实有。心是能得能取,外面境界是所得所取,认为能所都是实在的,这个认识就错误,这个认识就是惑病的根本,所以对于外面境界,攀取缘虑的念头非常坚固,念念不忘,他怎麽能放下?佛教导我们放下,一定是先教我们看破,世尊确实,在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当中,这是他主要的一个课题。你看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内容是什麽?要是把全部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不可得」。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的境也不可得,所以你真正了解心境俱不可得,攀取缘虑的念头自然就能够放下了。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要没有能搞清楚、搞透彻,这是决定不能够放下的。

 

我们要怎样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佛法虽然说得多,我们听了也不能说不懂,听了也欢喜,但就是做不到。做不到没用处,还是要搞生死轮迴,这一点诸位必须要清楚。解悟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真实的利益是要证悟,解悟不行。悟有两种,解悟跟证悟。解是你明白了,你没有做到,也算是很难得。所以解悟是福报边上的事情,是属于福德,证悟才是功德。功德才能解决问题,福德不能解决问题。六祖在《坛经》裡头也说得很好,这桩事情「福不能救」,福报再大,出不了六道轮迴。出不了六道轮迴,我们就一定要明白,福跟祸两个相比,福小祸害大。什麽道理?福是善因结成的,祸害是恶因结成的,我们想想,我们一生当中,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如果我们很冷静的观察,观察一天,我们从早到晚,晚上在睡觉的时候很冷静的思惟反省,我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我起的恶念多还是善念多?决定是恶念多过善念。一日如是,一年也如是,一生亦复如是,你就会想到,过去生生世世,我们累积的是恶念多、恶业多(恶念、恶业果报在三途),善念少。所以我们到人天来享福,正是我常举例讲,我们出去旅游,观光旅游度假,度假的时间总是短,假度完了赶紧回来,回来就回到三恶道去受报。所以佛在经上讲,六道裡面众生,三恶道是故乡,三善道是出去作客,这话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听了以后要有高度的警觉,这个日子怎麽能过?恶道裡面的状况,诸位念念《地藏经》就明白了,佛对于这些境界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大乘经裡面常常说到。佛在愣严会上讲六道轮迴状况,他讲得细,讲七道,除六道之外有仙道,这比较少讲。但是七趣裡面,讲地狱道的经文佔了二分之一,其馀的六趣佔二分之一,地狱这一道佔二分之一。世尊为什麽要那麽详细的来说?地狱太苦了,地狱很容易堕落;换句话说,进去容易出来难。世尊苦口婆心的教诲,唯恐我们粗心大意堕落在其中,慈悲到了极处。

 

我们要想免除三恶道的苦报,这一次机会遇到了,尤其遇到最殊胜的法门,念佛法门。可是念佛法门虽然容易,你一定要把攀缘心放下,你念佛的功夫才能得力。如果缘虑心放不下,遇到这个法门,只能说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这一生不能往生,那就是李炳老所讲的,你在轮迴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要受,李炳老讲「不免长劫轮迴」。这个机缘遇到不容易,遇到之后一定要真正的把它抓住,放下万缘,一心专念。纵然学菩萨道,弘法利生帮助别人,一定要知道,帮助别人是我们附带的,不是主修的,主修的要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主。帮助别人,有缘就做,没有缘就不做。这个缘是什麽?缘是机缘,自然成就的,不是我们去製造,我们有心去製造就是攀缘;攀缘,你心就不清淨,所以这个自己要常常想。随缘心是清淨的,随缘对于自己的功行没有妨碍,攀缘有妨碍,攀缘是我想怎麽做怎麽做,不行。说老实话,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都随缘。我们细细观察,细细去想想,哪一个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攀缘帮助众生?如果佛菩萨有攀缘的心,立刻就退堕了。小菩萨有,常常退转,大菩萨就不退转。你要问,他为什麽不退转?攀缘的念头没有了,这才能保住不退转。我们拼命去做好事,为什麽做?好事荣耀,好事人家讚歎,这个念头就坏了。所以是非善恶、吉凶祸福,就在极微细的一念之间。佛菩萨在经论裡面教导我们,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才有一个学习的处所。

 

注解裡面引用《维摩经》裡面一段话,「淨名问疾品经云,何谓病本?」这个病是生死之病、烦恼之病、轮迴之病,这个病的根本是什麽?佛在大经裡面跟我们讲这些事情是无量因缘,无量因缘裡面哪一个是第一个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根本,就是病本。答覆「谓有攀缘」,攀缘是生死轮迴的根本,是所有修行人不能出十法界的根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换句话说,因为有攀缘心才有三界。攀缘的心有大小、有浅深不同,愈是往下面的,攀缘的心愈严重;六道十法界,愈是往上面去,攀缘的心愈澹薄,但是他还有。如果攀缘的念头没有了,给诸位说,别说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这个人就到一真法界裡面,我们称他作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算成佛了,禅宗裡面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是分证佛,就算成佛了。由此可知,攀缘这个念头障碍我们功夫,障碍我们精进;由此可知,断攀取缘虑是我们修行裡面最重要的功课。所以佛祖教我们随缘度日,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恆顺众生、随喜功德。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依教奉行,这个人身心自在,我们现在人讲没有压力。攀缘有压力,身心都有压力,我们今天讲生活的压力、精神的压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07:34: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03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