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经裡面,「垢」的意思更深更广,因为它裡面所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我们现前充其量只能够说远离见思粗重的烦恼,见思烦恼裡面轻的、微细的我们都不能够觉察。菩萨在此地是要离极其微细无明烦恼,与自性完全相应,所以这是法身大士,他不是普通人。又何况这些神众,确确实实都是诸佛如来化身而来的,真的是应以什麽身得度,他们就示现什麽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会修行的人,我们眼前所有一切的众生,我跟诸位说过,真正是诸佛如来的示现,凡夫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我们这一生就决定得度。是不是佛勉强教导我们这样修学?教我们要这样子想法?如果是说诸佛菩萨、善知识强迫我们这样做,教我们应当作如是观,这个话也讲得通,不是讲不通,也讲得通。是对初学,换句话说,这对六道众生讲的,同样是这句话,意思就浅了。如果给你说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这个意思就深。还是这麽一句话,佛对谁说?佛对四圣法界所说的,佛对法身大士所说的。真的,千真万确,一点都不假,确确实实是诸佛如来示现的,正如本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示现的人无心,他是佛菩萨。
也许有人说,我看到这一切众生他都有心,你怎麽说他无心?佛菩萨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些众生真的是无心,我们没有发现,没有看出来,我们看得太浅,只看到表面。表面他们是在演戏,演给我看,我看了觉悟了。我为什麽看到觉悟?我为什麽看到明白?他在我面前示现的,正是诸佛如来加持他。我们世俗人常讲鬼魂附身,真有这个事情,同样一个道理,佛菩萨也附身。佛菩萨附在他身上表演给我看,我觉悟了,等我觉悟了,佛菩萨就离开他,怎麽不是真的?所以他一切表现,有心也是无心,有意也是无意。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作如是观,我们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成佛哪裡要那麽长的时间?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品位一定高。为什麽?念念与性德相应,自性裡面圆满的诚敬心显露了,对人、对事、对物一片真诚,对善人、对好人真诚;对恶人、对欺骗我的人、对陷害我的人也是真诚。为什麽?欺骗我的、陷害我的是佛菩萨示现的,帮助我断烦恼。示现善的境界,帮助我离开贪烦恼;示现恶劣的境界,侮辱我的、毁谤我的、陷害我的,帮助我离开瞋恚的境界。诸位想想看,岂不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当中,都是在修六度波罗蜜吗?没有这些境界现前,你的六度万行从哪裡修起?
大经到末后,教给我们修行一个总原则,叫「历事鍊心」,历是经历,事就是一切人事物,你要经历一切人事物裡面去鍊心,鍊什麽?真心。善导大师教给我们,「一切从真实心中作」,就是这个道理,而后你离垢才离得乾淨。要知道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都是尘垢,不仅说是一般人讲烦恼,厌烦叫烦恼,欢喜也是烦恼,只要动了心都叫烦恼,都叫做污染,所以离染污要离得乾淨。离染污是真正的忏悔,是真正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切人、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物之中,修自己的清淨心,重要!就事相上来讲,佛教给我们修学十善业道,这是最初下手之处。我们来对治烦恼、对治七情五欲,恢复自性清淨平等,十善决定不能够疏忽。善跟戒有差别,事上好像是没有两样,十善前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五戒裡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好像都是一样的,条目一样,用心不一样,目的不一样。修五戒,戒的目的是要得定,所以他用心、果报不相同。修善的目的是要得福,要得福报,他不是在得定。所以持戒是功德,行善是福德,这个不相同。事上是一样,用心不一样,愿求不一样,一个是世间法,一个是出世间法;五戒是出世间法,十善是世间法。所以这两者我们要合起来讲,一定要认真的去做到。
不杀生,不杀生裡面包含着不恼害一切众生,如果要叫一个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破了戒。这裡面在事相上来讲很细微,不能不知道。不杀生的反面是仁慈。单单不杀是消极,一定要仁慈厚道,我们常讲忠厚、仁慈,你这一条才做得算是有了成就,你有福,仁慈的人有福,厚道的人有福。不偷盗,形相非常非常微细。这任何一条,两个小时都讲不完。不但不偷盗,我们还要讲道义,乐意帮助别人、成就别人,决定不可以伤害别人。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细行,不能不留意。我们生活微细之处,点点滴滴说不尽,佛给我们讲的只是举几个例子而已,我们从这几个例子要能够想到整体。所谓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佛大乘经裡面讲「一闻千悟」,要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要从理上讲,人人都具足,今天你没有这个能力,是你的烦恼习气太重,把你这个能力障碍住了。哪一个人不是一闻千悟?烦恼轻的人就现前,烦恼重的人就没有法子。可见得烦恼是障碍,你不断烦恼怎麽行?断烦恼的方法就是五戒十善,帮助我们破除第一重的烦恼。
而烦恼裡面说实在话,最容易犯的是口业。《无量寿经》上讲到修行的根本法,善护三业。要按着顺序来讲,一定是身口意,可是它没有按顺序,它把口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口业裡面,最严重的是挑拨是非。在道场裡面,如果对这个道场主持的人、领导的人,走得比较近一点,常常在他面前打小报告,这个人这裡不对,那个人那裡不对,好像对的只有你一个,除你一个,别人都有毛病。做真正领导的人他有智慧,他要没有智慧,他那个道场领不起来的。真正有智慧的人,决定不听这些閒言语。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想想看,一个老实的人,心地仁慈忠厚的人,怎麽会说人家的过失?别说人家没有过失,看到人家有过失他也不说。所以我们要知道,意见多的,喜欢说这些是非的,这个道场裡有德行的人、有智慧的人会对你特别防范,吃亏的是自己,不是别人,受害的到最后还是自己。那就应了古人讲的一句话,来说是非者,你确实是个是非人。所以口为祸福之门。观察一个人,真正是一个领导人不简单,他有慧眼,他对于每一个人,优点他知道,缺点他也晓得。用你的优点再慢慢帮助你改正你的缺点,这叫善知识,这是真正的慈悲、真实的智慧。所以这些理事我们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不但你修行有障碍,你在这一生当中,世间法裡面你都有障碍。下面一尊:
【深远妙音主空神。】
『妙音』指说法之音。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宣扬妙理,这都是妙音。妙音裡面最极微妙的,念阿弥陀佛的音声。怎麽知道?我们在讲席裡面讲过好几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归结到最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才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浅而言之,以释迦牟尼佛做个例子,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总归纳起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华严》是一切经的根本,归到根本就是这部经。这部经再归纳,就归纳到《无量寿经》,因为本经,《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隋唐大德曾说,《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导引是什麽意思?要是我们用佛经三分来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导引是序分。《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阿弥陀经》是流通分,一点都不错。这就结归到《无量寿经》,全部的《无量寿经》归到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又总归结到第十八愿,十八愿是讲「十念必生」,所以到最后归纳的,一句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