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佛教裡头叫大问,根本的问题,就是无明怎麽来的,无明是几时起来的,什麽原因起来的,我想很多学佛的人都有这个问题。我过去在各地方讲经,讲到这个问题很多同修来问我,来问我无明怎麽起来的,因为这是宇宙人生的根源。现在科学家也在找,在研究、在探索,太虚空当中星球怎麽形成的,世界怎麽形成的,生命怎麽生起来的,都在探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三千年前,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出来。他问得还好,一切众生他修行证果成佛了,断了无明了,破无明、证得法身,成佛之后,什麽时候还会再起无明?你看他问的问题,问得很周到。这些问题释迦牟尼佛在《愣严经》上详细的解答,他怎麽解答法,这个话我不说了,你们自己去读《愣严经》,去参去。我要说破了就很对不起你,为什麽?把你的悟性堵塞了,你就很难开悟。要你自己去读,你自己有悟处。
所以禅宗的教学,实在讲一、二句话就可以说穿,为什麽不说?等你自己悟,你悟出来之后,你向老师报告,老师给你印证;老师决定不说,只给你印证。这是宗门教学的方法,让你自己契入境界;如果讲解给你听,你是听说的,你自己入不了境界。这是宗门跟教下的手段不一样,宗门的手段的确是高明,让你自己契入这个境界。佛确实讲得清楚,确实讲得明白,你去看去,你要看不懂再看,一遍看不出来看第二遍,二遍看不出来看第三遍,你把《愣严经》看上一千遍、看上两千遍,也许你就懂得了,你就觉悟了。古人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要很有耐心去读,你才懂得佛说话的义趣。所以落实在我们自己生活裡面,我们要晓得怎麽离障。这是讲二障。
三障就是讲的惑、业、苦,惑业苦三障。「惑」是迷惑,「业」是造业,「苦」是受报,这叫三障。三障的意思实际上跟二障是相同的,起惑就是所知障,造业、受报是烦恼障。我们在迴向偈裡面常常念到,「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瞭」。用什麽方法来破三障?用戒定慧。所以佛讲经说法不外乎三无漏学,戒定慧三学,三学就破三障。这个地方讲「离障安住」,安住是安住在法空,离障安住在法空,与主空神就相应。由此可知,此地讲的离障安住,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要安在无住上,那就对了,这是第四尊菩萨教导我们的。
第五尊,『广步妙髻主空神』。「妙髻」是比喻。「广步」,广跟前面讲的普是一个意思,都是与法性空寂相应,它才广,广是遍虚空法界。「步」跟前面第二尊「游」的意思接近,这个地方是偏重在化他,「普游」偏重在自行,「广步」偏重在化他。前面说深广是比喻法性,自性的体、相、德用;此地妙髻也是比喻权实二智,这是用在教化众生方面。世出世间哪一法是最高的?智慧。所以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学是智慧之学,佛是表智慧的。「佛陀耶」这个名词,它的体就是智慧,作用是觉悟;觉是用,智是体。古德为我们解释佛这个名词,在智裡面讲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是体;讲用是讲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讲三种智、三种觉。你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就了解整个佛法讲的是什麽?它讲圆满的智慧。这才叫妙髻,妙髻就是妙高的意思,权实二智皆妙。智讲得很多了,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会说到。
广步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就现身。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用「广步」两个字来形容。这就是说明诸佛如来有能力应机说法,有慈悲不捨众生,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捨一人」,慈悲到极处。只要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这个感,不是我们有一个恳切希求的愿望,这个未必。为什麽?那些愿望都是从妄心裡头生的。佛对于我们这个假心,虚情假意,太了解、太明白了,虚情假意的希求佛笑笑,理都不理你;如果是真心希求,立刻就有感应。真心现前的时候,也许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有一念的真心,往往这一念真心自己都不能觉察,但是佛知道,知道了佛就来应现。所以有很多同修,初学佛的时候有很多瑞相,来给我说见到佛相、见到光、闻到香气,很欢喜。现在学佛多年,统统没有了,是不是退转了?不见得是退转。你在初学佛的时候,你没有心学佛,可是阿赖耶识裡面佛的种子偶尔一现行,那个波非常微弱,自己都没有觉察到,佛知道了,所以佛给你这些瑞相,让你感觉得惊讶、惊奇,加重你的信心。你信心已经建立了,佛就不需要再来,常常来那就变成怪事,不是好事。不能常常有,感应不可以常常有,常常有就变成魔障,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不可以常常有的,正常的是不常有的。常常要是见到佛菩萨、见到瑞相,你就要记住《金刚经》上讲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定要见如不见,根本不要理它是好境界,一执着就是魔境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怎样去防范,一定要记住。今天就讲到此地。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五十三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0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