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1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jingkong法师主讲(第二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大方广佛华严经」,今天我们先介绍经题。清凉大师在《疏钞》裡面有很长的玄谈,玄谈就是在未讲经文之前,将全经的大意做一个介绍,介绍得非常详细,当然也有相当的深度。古时候听经的人,老同修都是喜欢听玄谈,所谓的是谈玄说妙;这一部分多半是法师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确确实实可以提供给后学做为重要的参考。但是这一部分如果对于初学的人来讲,他没有读过全经,对全经大意未能够接触,听了之后反而感到茫然,因此近代讲经的一些大德,都把这一部分捨弃掉。除了华严宗为了自己的家风,还有一些人遵循「十门开启」的方式。可是绝大多数讲全经大意多半採取天台的「五重玄义」,五重比十门就省了一半,简单多了。可是五重玄义对于现代人来讲,依旧是很难令人接受,所以今人讲经不但十门开启不谈,五重玄义也不说,只说一个讲经的因缘,然后就开始讲经题,接着就入经文。这固然是一种方便,也适合于现代人的要求,所以我们今天也採取这个方式。将这部经的玄义,我们计画放在全经讲完之后,大家把《华严经》从头到尾听过了,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来谈这个玄义,再谈玄说妙,那就很有趣味。这是预先给诸位同修申明的。

 

这部经的题目虽然只有七个字,七个字裡面所含的义趣是无尽的深广;这个无尽不是一种夸张,不是虚说,是真实的,实实在在无有穷尽。世尊在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的,也就是这个事实的真相。清凉大师解释经题,他把它分作六对。第一对就是「经」这个字,跟上面「大方广佛华严」称之为一对。「经」是教学的统称,佛的教学,这个教学教的是什麽?内容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六个字是意思、义,这就是「教义一对」,这个义是义理。第二对就是经题裡面的「严」字,庄严的严,这是说别题,「大方广佛华」这五个字是别说,「严」是总说,这就是「总别一对」。第三,我们都从下面往上面看,「华」这个字,华是能庄严,「大方广佛」这是所庄严的,有能严、有所严,「能所一对」。

 

「佛」这个字,佛是人,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庄严的这个人,而「大方广」是能庄严的法。由此可知,什麽才叫真正的庄严?世俗的谚语所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佛像要庄严一定要贴金,人要穿华服,华丽的服装,戴上珍宝、璎珞,以这个为庄严。而在佛法裡面,把这种形相用来表法,这个只是形相上的庄严,实质上是什麽?实质上是大方广。你如果明瞭大方广,通达大方广,入大方广,那是真的庄严,那是真实的庄严。这个就是「人法一对」。世尊是我们修行成就的一个好样子,他做出样子来让我们学习,我们如何能够得到他这样圆满的果报;在佛法裡面讲果德,说果德现在人很难听得懂,说果报大家比较容易明瞭。怎样才能够获得像如来果地上这样究竟圆满的果报?你一定要懂得修学的方法,修学究竟圆满的方法就是「大方广」三个字。这部经自始至终,给诸位说,就是讲「大方广佛华严」六个字。文如其题,题如其文,这部大经就是讲这六个字。佛修因证果,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向佛陀学习,都应当知道修因,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佛门常说的「无上菩提」。所以这是人法一对。

 

第五「广」这个字,「广」是讲作用,前面两个字「大」跟「方」都是讲本体,宇宙一切万法的理体跟现相。「大」是说体,「方」是讲现相,有体一定有相,相离不开体,体也离不开相,体跟相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古德对于这桩事情,为了让听众容易明白契机,所以常常用比喻说。比喻裡面最常用的是用金跟器,这是世间人之所爱好,都欢喜黄金。黄金是体,黄金做出来的这些首饰那就叫器,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手镯,这个镯是器;我们用黄金做一个项鍊,这个项鍊是器。金是器之体,器是金的相状。如果我们用黄金造一尊佛像,这尊佛的现相这是属于器;仔细看看它的体,体是黄金。从这个比喻上不难懂得体跟相的关係,是决定分不开。如果说我只要黄金,我不要这些形相,不要相,说实在话金也没有了。你把这个金鎔化成一块,它有一块的相,捏成一坨有一坨的相,你说我相都不要,相都不要金就没有了。所以现相跟性体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体的作用是现相,体能现种种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自性是本体、理体)所现出来的。这一切现相的作用,相的作用是变化,所以我们讲用,有体之用、有相之用。「广」这个字是体之用、相之用统统都包括在裡面,它的作用就广大无边。这个就是体跟作用一对,这是第五对。

 

第六对这是讲「方」这个字。刚才讲了,「方」是现相,「大」是自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能现、能变,所有一切现相是所现、是所变。这六个字就将整个宇宙人生理事、现相、作用统统说尽了。佛虽然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我们听了之后依旧感到非常的茫然,只得到一个含煳笼统的轮廓,正是所谓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要想深究其所以然,那就全经所说的,全经所说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之所以然,说明它所以然的道理。因此这七个字,每个字裡面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他的六个字,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从这个题裡面,你就看到《华严经》上所讲的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就是不思议。普贤菩萨契入这个境界,末后一品叫「入法界品」;四十经裡面经题意思很圆满、很明显,「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一多无碍,一多不二,就是无障碍的法界,你能够契入,深深的契入,你就入了大方广佛华严,这个时候应该称你叫普贤菩萨,你不是普通菩萨,入了这个境界你就是普贤菩萨。用什麽方法入?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能入,大方广佛华严是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能所不二。

 

因此如果说「大」,七个字都大;说「方」,七个字都方。譬如我们讲大,「大」这个字是体大。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诸位要知道,大小之大是相对的,相对的大不大。这个大是不思议境界,没法子说,不得已用这个字来形容它、来讚歎它。所以这个大是讚歎的意思、是形容的意思,不能够落在数量上,大小是个量,落在量上就错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大而无外。世尊在《愣严经》上说了一个比喻,他把我们的心性,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真心本性,这个才是自己。禅宗裡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麽?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自性也叫做本性,那才是真正的自己。有多大?佛把它比喻作虚空。我们现在感官裡面最大的,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是虚空,虚空很大。世尊把我们的心性比作虚空,而把现在我们感官裡面最大的太虚空比作一片云彩,云彩在太虚空裡面,诸位想想哪个大?整个虚空法界在我们自性裡面就像虚空裡头一片云彩一样,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包太虚,给诸位说是理,要从这上面来讲是体、是相。我们的心包太虚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诸佛如来心包太虚,我们每个人的心也包太虚。所以佛看到一切众生合掌恭敬,为什麽?你也是佛!我是佛,你也是佛,佛跟佛彼此很客气、很恭敬。我们今天哪一样不如佛?量不如佛,他量周沙界,我们那个量很小,两个人还要吵嘴打架,都容纳不下,今天我们要学的,如何把这个量放大。心没有问题,那是理上的,那跟佛是平等的,心真包太虚,我们是不知道自己心包太虚。不知道没有关係,不知道也包太虚,知道不知道都无所谓。要紧的是量太小,这个不行,量要大,我们的受用就自在,你就得大的受用、得大的果德。所以「大」是讲性体,「方」是讲现相。

 

明白的人、觉悟的人,也就是心量大的人,真正到心包太虚,有那麽大的心量,所现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一开头有六品,十二卷经文,讲毘卢遮那佛他的生活状况,他的福德庄严,那是什麽?那是觉悟了、明白了,心量拓开了,所感得的福报,证明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句话,「依报随着正报转」,一点都不错。依报是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随我们自己心来转变,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决定不能够怪罪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好,不好的原因在哪裡?是我们的心量太小;换句话说,我们用心不善,感得依报环境不好。如果我们用心要是善,什麽叫善?什麽叫不善?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就善,与大方广佛华严不相应就不善。大方广佛华严距离我们很远很远,很远不要紧,再远都不怕,只要我们方向对准就算善。这个意思诸位要细细听,要听懂,方向对准就是善,如果方向错掉、偏差就不善;如果方向跟它是一百八十度正好相反,那是最不善。

 

我们再举个比喻,方向完全对准确的,菩萨,这个人就叫菩萨,他只要循着这个路走,他一定达到;方向稍微偏一点点,偏的幅度还不大,辟支佛;又偏一点的,那就是阿罗汉;如果偏到四十五度,往这边来的,那是六道轮迴;偏到一百八十度,正好跟它相反,阿鼻地狱。我用这个方法来说你们好懂,你们容易懂,确确实实如此。所以我们跟佛距离遥远不要紧,凡夫没有关係,凡夫可以学《华严》,凡夫可以契入大方广的境界,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明白告诉我们的。昨天跟诸位报告过大心凡夫,什麽叫大心?方向很准确,对准大方广佛华严,这是真正对准了;对准极乐世界,对准阿弥陀佛,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方向、角度一丝毫都不能差错,真的所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我们的方向目标决定准确!如果这部经纵然用上三年、四年的时间,我们在此地学习圆满,我们三、四年的时间把我们的方向调整,调整得一丝毫都不差,成功了,这一段光阴没有白费。也是我们这次讲这部经的目的,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帮助每一位同修调整方向,对准大方广佛华严就相应,相应相就大、用就大,作用就大。

 

「佛」这个字,佛是果报,修行证果,果大,究竟圆满的果报我们称之为佛果。「华」这个字是代表因大,这是我们佛法裡面用这个做表法。植物先开花后结果,所以用果代表我们性德,就是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一切的无量是我们自性裡面本来具足,不是从外头来的,真正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一点都不错。可是我们无始劫来起了无明烦恼,把我们本有的性德障碍住,性德虽然有,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我们享受不到,所享受的是完全变了质的性德。大家能懂吗?无量的智慧(自性般若智慧)变成无量的烦恼。大家要晓得,烦恼就是菩提。烦恼无量无边不怕,转过来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烦恼没有了,智慧也没有了,那还得了!它是转变。为什麽把智慧转变成烦恼?迷了,迷了就是迷失了自性。今天哪一个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心包太虚,谁知道?没有人知道,那你就是迷。你要是肯定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自己这个心确实是包太虚空,你就觉悟了,你自性裡头的烦恼慢慢慢慢它又转变,又转变成智慧了。一念觉就是佛菩萨,一念迷就是凡夫,凡夫跟佛没有差别,就是迷悟不同。佛对我们的恩德、对我们的教诲没有别的,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迷,你感的果报是苦,你的生活状况苦不堪言。十法界裡头,从上往下,愈往下愈苦,地狱是最苦。你觉悟了,境界转过来,你就向上提升。悟得愈大,悟得愈深,你的转变逐渐逐渐就恢复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是一真法界,迷失了就变成十法界,迷悟不二。「华」是代表修因,通常把它归纳成一个纲领,这个纲领就是佛经裡面常讲的六波罗蜜,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六个原则。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7日19:18: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798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