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
锺茂森博士主讲(第二十一集)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让我们先恭敬合掌,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念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晚上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四十二面,最后一行第二句看起:
【斯愿若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我们上一次讲到「必成正觉第七」这一品,前面九首偈颂讲完了,最后这一首,这是法藏比丘要求感应,要证明他所发的愿是一定能够兑现的。这裡说的『斯愿若剋果』,这个愿就是上一品经文裡面讲到的四十八愿。「剋果」就是能够有结果,能够圆满了。『大千应感动』,大千世界就会有感动。我们问怎麽感动法,大千世界怎麽会感动?具体的感动的法子,就是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一尊不讚歎弥陀本愿,没有一尊不去宣扬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和淨土法门。确实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都在极力的宣扬这个法门,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他讲《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讲。这部《无量寿经》就是讚扬弥陀本愿功德的。我们自己要是也来念《无量寿经》,也来学习《无量寿经》,当然十方诸佛菩萨也会加持我们。所以我们自己要认真的学习,了解弥陀的本愿功德,把自己的疑惑都断除掉,断疑生信。这个法门最重要的是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无论你修得多好,也不能够成就,关键是信。信裡头不能夹杂着怀疑,所以必须要把淨土的教理弄明白,通达明瞭,我们才能够入得进去。
『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这是法藏比丘在求诸天梵众,这些天神给他以感应。实际上这些诸天听到阿弥陀佛发这样伟大的誓愿,当然他们会感动,他们会欢喜,他们肯定也来护持。「当雨珍妙华」,这是他希求有这麽一个瑞相发生,天上下的不是雨,下的是花,天人用花来做供养。所以前面我们看到诸佛菩萨感动,他们来弘法,宣讲这个法门;诸天大众也感动了,他们来护法。所以这个法门是诸佛护念、龙天护佑,咱们学修这个法门,真的是最保险的,高枕无忧,为什麽?他们都来护持,我们是平平安安,除非我们不是真干,我们是来假的,他们就不一定护持。只要你是真干,真发愿求生淨土,哪能说这些诸佛菩萨、龙天不护持你?所以这个弥陀法门是佛度众生的根本法门,要令众生当生成就,出三界、成佛道,唯有靠这一个法门,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又最直捷、最方便。
阿弥陀佛跟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自他不二,所以令众生能够悟入佛之知见,我们讲能够明心见性,见自己的法身,唯有念佛是最直截的。你念佛的时候,你就是跟弥陀不二,融为一体,这句阿弥陀佛正是显出法界全体,你法身的全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正是念念成佛的时候,所以这个法门太殊胜稀有!因此当法藏比丘发了这个愿之后,他立刻就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底下长行的经文就说了: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讚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你看看,法藏比丘偈子刚说完,立刻就有感应,瑞相就现前了。『佛告阿难』,是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尊者,就是继续讲法藏比丘的故事,说法藏比丘他刚刚把这个颂说完之后,『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应时」是感应迅速。这个感应实际上我们每一个念佛同修都会有,只是感应多少有区别。这个感应的多少不是在弥陀那一边,弥陀时时刻刻都在加持我们,都在护念我们,但是我们自己的心没那麽清淨,对于这种感应就感受得没那麽明显。实际上《弥陀经》裡面也都说得很清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这个是经就是《弥陀经》和《无量寿经》,这两部是同本、同部,「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必得诸佛护念,所以你只要真正修这个法门,真的就有感应。只是我们自己心不清淨,没感受出来,随着我们不断的修持,心愈来愈清淨,感应会愈来愈明显。你会觉得身心健康快乐,业障消除,家庭和谐,做事顺利了,福报现前了,修学的环境愈来愈有利于你的提升,你对于经教的理解会愈来愈深刻,就愈来愈有悟性,这些都是感应。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应,这些话不是在这裡吹嘘,确实会有,而且这个感应不用说修很长时间,你只要用功个半年,就能够感受到。如果你是勇勐精进的,你比这个更明显,你可能现前就见到阿弥陀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真有感应。
我就跟您说我爷爷的例子,我爷爷现在九十二岁高龄,在念佛,我去年一年护持他,帮助他走上修行的轨道。原来他不念佛,不过他是很老实的一个人,我就把极乐世界、把阿弥陀佛的本愿、接引往生的这些道理,跟他简要说明了,也不知道他懂还是没懂,反正他也就念佛了。念着念着,有一次就病了,病了之后一看好像很危险,九十多岁,随时有可能都会往生的,我们一看,那个时候他是整个人好像没有精神一样,气也提不起来,吃不下饭,结果我们几位同修就给他开始念佛,我们当时就发心要送他往生。他自己也说有病他不上医院,知道上医院是折磨人,给你一插上管子简直就是人间地狱,他说我都九十多岁了,够了,不再需要治疗了。所以我们就给他念阿弥陀佛,不断的鼓励他,不断的给他开示,就等于给他助念,二十四小时轮班助念,一直念,这一边又有人给他念《地藏经》,这一边就给他二十四小时助念。念了整整两个礼拜,他的气很长,两个礼拜,二十四小时轮班助念,也很辛苦,就劝他,我说你得求阿弥陀佛来,大家给你助念也都挺辛苦的,你要不然就走,要不然你就赶快求佛力加持让你恢复。他说我要走。好,我们就一直给他念,他也在那求。两个礼拜没吃饭,就喝一点水,水也喝得不多,我们看他是不是把身体都排空了,要走了,两个礼拜都不吃饭,好人也得走,更何况九十多岁的病人。
念着念着,后来我就说,你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你就得狠下心来,下定决心求往生,感动阿弥陀佛,你得感,阿弥陀佛才会有应。怎麽感?按照《弥陀经》。《弥陀经》,全部的《弥陀经》他念不下来,他说念了前面忘了后面,念了后面忘了前面。我说乾脆这样,《弥陀经》还嫌长,我就把《弥陀经》也做了一个节要,按照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科判做了个节要给他,就把那些他看不懂的,然后经裡面稍微次要一点的部分,把它省略掉,不改动原文,只是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文字,让他每天就念这八百字。原来是一千八百字的本子,改成八百字,让他每天就是念这一张纸,念十遍,所以他对这个经裡头的内容还是比较能够有印象。我说《弥陀经》裡教我们,你真正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你可以说是善男子,「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你看很清楚,你就得真干,若一日,先一日来,一日念得一心不乱,我说你能不能够一日不睡觉,跟着我们一起念?他说好,于是我们就干了。
真的,他这老人家也不简单,我都很佩服,你看一个多礼拜没吃饭,还跟我们干一日一夜,不睡觉,我说你就是再睏你也要提起精神来。他也是很难得,睏的时候就拿手拍自己的脑袋让自己清醒,然后我们甚至扶他起来走两步,因为他也是很虚弱,这麽多天没吃饭,很虚弱,走两步就坐下来,清醒一下,或者拿个冷毛巾擦擦脸,就这样念。后来实在撑不住了,一直念了不到一日一夜,他就实在撑不住了。我说你撑不住了,你就睡吧。他一睡就睡了将近一天一夜,后来就好过来了。原来有病,咳嗽咳得很厉害,结果就好过来了,没吃药也没看医生,就好过来。好过来我一看,他大概还有寿命,就得赶快准备进食,慢慢他就恢复过来。
之后他就跟我们讲,他说那天念佛的时候他看到阿弥陀佛了。我说在哪?他说阿弥陀佛看到两次,一次就在门外那个空中,一次是到他屋裡来了。我说你见到阿弥陀佛,怎麽没请他带你走?他说我忘了。我说你看看,你念是使劲念,把阿弥陀佛都念来了,结果你的愿力不强,结果你就没走成。我说也好,阿弥陀佛加持你,你病好了,你继续念。所以他现在还在念着。这是给我们证明,你真正努力的精进勇勐的去念佛,真的能把阿弥陀佛念来。但是走不走,就看您老人家自己了,你要不肯走,念来也没用,是不是?平时自己愿力要坚,坚强,随时放下。我爷爷就是教理还是听得少了,因为他听不懂国语,我们师父讲经听不懂,我就给他讲一些粤语的,讲得太複杂他也听不懂,只能是慢慢的去让他的淨业成熟,不断的去劝他。
所以我想到,他都能够感动得阿弥陀佛来,我相信你们诸位每一个人肯定比我爷爷好,这是肯定的。你看,你们能听《无量寿经》,你们对教理的理解肯定比他强,所以你们如果真正像他那样念,也决定可以往生。我爷爷才念了一年多时间,你只要真干,没有去不了的。我爷爷,你看他就是教理不明白,他还问我这些问题,他说自己到底什麽时候能往生?自己又很愿意去。我说你每天读的经文不是写着吗,「其人临命终时」,你要到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才会来接你。他也挺着急,他说我什麽时候才临命终?这一问可把我问住了,我说我也不知道你什麽时候临命终,不过我说,我知道你肯定有临命终那天。对吧?每个人都有临命终那天。你就老实念下去,你管它什麽时候临命终,你到临命终阿弥陀佛准来。他平时挺着急,结果真见阿弥陀佛他就忘了,这还是教理没懂。所以这个淨土法门,真的你那个信心很重要,就是把教理弄得很清楚、很明瞭,这叫「闻我名号」,你这是闻名功德。我爷爷还不能算真正闻,他没明白。真正明白了,一点怀疑都没有,信愿非常的恳切,那决定往生。
法藏比丘在这裡「说此颂已」,马上「普地六种震动」,这感应就现前。这个六种震动,是大地它有震动,这个震动实际上不是说地震,不是那意思,地震就挺可怕的。不是海啸,不是地震,是真正一切众生、诸天善神非常的欢喜,他们的感动。大地有东、南、西、北、中、边,这是六个方向,六种震动。这个震动我们想一定是很柔和,令人欢喜的那种,不是像二OO四年底印尼海啸那种,那不是的。因为,所有的众生因为法藏比丘发了这个愿,而从此有了得度的因缘,可以很顺利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大家都生大欢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