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淨洁 与善相应—《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集) 2010/10/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38-0003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今晚是我们每个星期都有的一个座谈会,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我们上一次将前面四句讲完了,前面四句是这篇文章的总纲领。这个「百病」其实根源都是心,心有病身就会有病。这裡「太上老君」就是老子,他说百病全部都是心病,这个心病归根结柢就是缺乏道德,前四句是讲缺乏仁义礼智信五常德就会产生病,下面就展开来给大家说。我们今天来看第五句:
【憎欲令死是一病。】
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憎恨别人,甚至希望别人死,憎别人憎到要他死,恨不得要将别人置于死地,这个心很恶,所以这个是病。天地之间,因果报应是一个规律,所谓天道好还。当我们想要别人死的时候,这个作用力出去,就会有一个反弹的力,牛顿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个就是因果,这个反作用力回来,自己是要死的。
在宋朝有这样一个故事,真人真事。当时宋朝的宰相叫做王旦,为人很正直无私,他有一个以前认识的人,姓卢,卢某人。这个卢某人希望王旦提拔他,给他一官半职,他乘着黑夜拿了一百两黄金去到王旦的宰相府上,要贿赂他,希望王旦能够帮助他得到江淮发运的职务。王旦就对他说:「你的才能尚不足以担当这个职务。虽然你跟我是好朋友,但是我不敢以私废公,我们还是要为国家、为大局考虑。」结果这个卢某听了以后觉得很尴尬,而且恼羞成怒,当时不敢发作,但内心裡面很不服气,起了一个怨恨的心。他离开宰相府之后,每天晚上到黄昏的时候,他就焚烧一些咒语,这些咒语是毒咒,要咒王旦死。结果咒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晚上他就作了一个梦,这个卢某作了个梦,梦见神明在他梦中骂他,说:「你心地不善,王旦宰相忠心为国,你因为自己的私事得不到别人的帮助,竟然想要咒死别人。上帝因此降罪于你,很快就要给你处罚。」果然没几天,这个卢某就死了。因果报应真是快速,我们憎恨别人,其实这个作用力发出去的时候,对自己伤害最大,对别人未必有伤害。你看王旦宰相正直无私,这个卢某咒他,力量加不到他身上,加不到他身上又会有什麽结果?就好像我们拿一样东西送给别人,别人不接受,你还是要拿回来。这个恶毒的咒语送出去的时候,别人不接受,那就返回来打在自己身上。这个『憎欲令死』,其实别人未必死,自己反而先死,所以这个是大病。
我们上一次就说到,瞋恚心是最大的一个毒,它会在身上产生毒素。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位很知名的教授,他做了一个实验,他用别人发脾气后吐出来的气注入一个试管的水裡面,一个人发脾气,这个气注入水裡叫「气水」,这种气水成为一种澹紫色的液体。然后他将这些气水(不是喝的汽水,是发脾气的气)注射入小白鼠身上,没多久小白鼠就死了。所以发脾气,这种生气、憎恨的心产生的毒素非常严重,可以将小白鼠立即致死。当然我们自己发脾气,身上产生的毒素其实等于慢性自杀,虽然我们的身体比较大,不像小白鼠立即致死,但是常常发脾气,这个人肯定身体就会有很多毛病。现在中医讲究肝心脾肺肾,这五脏都由我们的各种情志来影响。怒气直接伤害的是肝,怒伤肝,常常发脾气的人我们说肝火很大。这个肝在五行当中属于木,树木的木,木最怕火烧,所以发脾气的时候,一把火就将这个木烧了,怒伤肝是这样解释,人真是会气死的。三国时代,你看气死周瑜,周瑜都被气死,这个《三国演义》上说的。这个气、这个火是致病的根,我们想身体健康,一定要控制我们的脾气,不要常常发火,发火其实最伤害自己。
彭博士举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你发火等于将自己吊在梁上毒打,这个很形象,所以不要常常毒打自己。怨、恨、恼、怒、烦都伤害我们的五脏,所谓怒伤肝、烦伤肾、恨伤心、怨伤脾。常常都有怨气,这个人脾胃就不好;还有就是恼,常常恼就是憋气,伤肺。像林黛玉她就得肺病,常常都恼,动不动就会有这种烦恼。恨怨恼怒烦伤害我们的五脏,我们心中如果有怨恨一定要化解,不可以有报复人的念头,要想到人与人之间确确实实是有缘。这个缘不外乎四种因缘,报恩的、报怨的、讨债的、还债的。如果他是来报恩就容易相处,关係会很好、很和谐;但如果是来报怨的,我们说冤家相见,如果我们没有学到圣贤教育,往往被业力所转,见到冤家就会生怨气,这样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一定要化解,要化冤为亲、化敌为友,这个才是觉悟。冤仇宜解不宜结,应该要化解,化解一定要自己化解,不可以要求别人来化解;如果要求别人来化解,可能永远都化解不了,一定是自己将这个冤结解开。其实你将冤结解开的时候,你自己立即得到快乐;你不解开,自己是最痛苦的。所以如果来报怨的,我们甘心情愿来忍受、忍辱。往往人与人之间的关係非常奇妙,「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往往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譬如说自己的先生、自己的太太、父母兄弟,往往是什麽?过去生中可能大家有不喜欢过,这一生感应到一起来了,那应该怎麽办?一定要化解,不可以怨对方,一定要常生感恩心。
曾经有一对夫妇闹离婚,那个太太去听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课,听完之后她去问蔡老师,说:『你说我们不可以看别人的过失,「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但是我见我的先生全身都是过失,全部都是不好,没有一样好的。』蔡老师很有智慧,他问:「我真的很佩服妳!他竟然一样都不好,妳还要嫁给他。」她说:「不是,我嫁给他的时候挺好的。」其实好与不好是妳的心去观察,他有没有好、不好?其实他本身没有什麽好、不好,是妳的心有分别、有执着。妳结婚的时候因为妳对他很爱慕,所以妳看他样样都好;结婚以后,每天都朝夕相处,当然人就冷静下来,就开始习气提起来。习气是什麽?专喜欢看别人的过失,所以发现他的过失就愈多,看到最后全部都是不好,那个好的全不见了,到最后还要闹离婚。这样的结局哪个造成?不是别人造成的,是自己造成的。蕅益大师说过,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心。境是物质的境界,缘是人事的关係,境跟缘都没有什麽好不好,没有好丑,好丑在自心,看你在哪方面看。曾经有位同修,她的先生有外遇,很烦恼,问我怎麽办?我说,妳不可以生憎恨心,妳如果是真学佛的,妳应该逆来顺受、反求诸己。想想我自己为什麽对他没有吸引力了,为什麽会造成他不想回家?自己有问题,要反求诸己,化解内心对他人的憎恨,应该生感恩心。夫妻一场不容易,过去说过,「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之间的因缘是过去生多生多劫的,互相之间肯定有恩德。
我们应该常念别人的恩,别人即使有一万个过失,只有一个优点,我们都要常想别人的优点;他对我一万个不好,只有对我一次好,我都常常记着那一次。你说这个心多善良,善良自己就得到快乐。你不用自己毒打自己,毒打自己的人,自己过得辛苦,周围的人也因此而觉得非常难受,家人、儿女都会受到影响。明白因果之后,我们以一个平澹的心来接受生活给我们任何的礼物,这个礼物可能是好的礼物,可能是不那麽理想的礼物。但是这些都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我们都应该接受、都应该感恩,培养自己的德行、自己的大德。再进一步,能够对一切人生慈悲心。别人做了错事,你要知道他是一时煳涂,「人之初,性本善」,佛家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本来是佛,他是佛,只不过是一时煳涂,煳涂时还是佛,煳涂佛。你怎麽可以追究他,常常抓住他的过失不放?应该原谅、应该宽恕,这个是慈悲。等待他的觉悟,他始终会觉悟,他会忏悔。想想我们自己也不会没有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怎麽可以别人犯了一些过失就死抓着不放?这些是慈悲、是智慧,可以化解自己的心病。我们再来看第六条:
【纵贪蔽过是一病。】
这个『纵』就是放纵,『蔽』就是遮蔽、遮掩,对自己的贪欲放纵、对自己的过错遮掩,这个是大病。这裡其实可以分开两个来说,「纵贪」是一个,贪欲如果放纵起来是无止境的,成语中有说欲壑难填,欲望的深坑没底,你怎样填都填不满,只能怎样?把欲望放下,知足常乐。老子《道德经》裡面就有一句这样的话,「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一个人最大的罪恶是什麽?多欲、贪。佛家讲的根本烦恼有六个,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贪」字,贪是根本烦恼。在六道轮迴裡面,就是因为贪,造作无限的罪业,如果贪不放下,六道就出不去。多欲是大罪,多欲也是苦本,苦的根本。放纵自己的贪欲,那就不得了,欲望应该尽量减少,欲不可纵。应该倒转过来,知足。知足,即使是贫贱也会快乐;不知足,再富贵也是痛苦。有人说,我现在钱那麽少,如果赚到很多钱我就会快乐了。于是拼命去赚钱,等赚到十万元,他发现别人还有一百万,于是他又去赚到一百万,他发现别人还有一千万。人比人气死人,这个比不来的,始终一山还有一山高。如果用欲望来互相攀比,那就不得了,我们就鑽进一个无限苦恼的漩涡裡面不能够自拔;如果回心转意一想,我现在就很好了,我现在已经是很感恩,我很知足了,你看马上就进了天堂。所以祸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不能够知足,这个人不能感恩。
我们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人,他做生意做得很好,家裡比较有钱,有几部车。他有一天开了宝马出去,结果不小心就撞了车,撞到电线杆上面,撞到车坏了。他将车开回来之后,心裡面很不舒服,见了他的妈妈就说,「今天真的很倒霉,撞了车」。他妈妈说,「幸亏你开了旧车出去,如果开新车不更倒霉?」他儿子说,「我就是开新车出去,这才倒霉。」他妈妈说,「幸亏是你开新车,如果你开旧车,你可能都撞死了,新车比较耐撞。」你看他妈妈多好。看一个同样的问题,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儿子是从负面的角度来看,「我撞了车就很倒霉,我还开了新车,更加倒霉」;他妈妈倒过来看,「你没死,幸亏开了新车,所以你不用死」。你看角度不同,看同样的问题,你所得到的那种快乐跟幸福感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可以很烦恼,一个人可以很快乐、很知足。
我还看到一个故事,是说到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欧洲的战场当时有一对情侣,这个未婚夫就想要参加打仗,反法西斯的战争,所以跟他的未婚妻暂时分离,参加战斗。结果几年之后,战斗胜利了,然后这个未婚夫就去找他的未婚妻,最后终于找到了。他的未婚妻在一个村庄裡,当他走到这个村庄的时候,远远看到未婚妻正在晒衣服,那个样子已经跟几年前不一样了,不像未婚少女的样子,已经是一个少妇的样子了。他走过去的时候,他未婚妻也认出他来,就非常惊讶,对着她的未婚夫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话音刚下,从屋裡面跑出来一个三岁大的小女孩叫她妈妈。这个时候,这个男士全明白了,他一句话也不说,只是说「感恩老天,确实我还没死」,然后就走了。像在这种状态裡面,有些人可能会非常愤怒,「为什麽妳会这样做?我们原来不是有山盟海誓的,为什麽妳会这样做?妳背叛我!」可能他的后半生都生活在痛苦和烦恼当中,对方也是痛苦和烦恼,一个家庭可能就会被搞乱,他自己也没有幸福快乐。但是这个男士选择自己默默的离开,而且他存着一个心态,「感恩老天,确实可能我本来应该死的,但是我现在竟然还捡回一条命,已经值得感恩了」。这样等于成全了两个家庭,他原来的未婚妻的家庭还是保持幸福,他自己也可以很幸福去经营他以后的人生。你看,一个心念的不同,道路可能是截然相反。知足多麽重要、感恩多麽重要,常怀感恩之心你才会幸福快乐。纵贪、纵欲确确实实后果一定是很可悲。
我们熟知的,两年前由美国兴起的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使全世界受很大的影响,经济受到很大的打击。这个金融危机,最初只是在房地产市场,局部的、美国自己的危机,但是由局部扩展到全球,最重要的一个事件是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倒台。我们知道雷曼兄弟是一个非常大的金融企业,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当时因为金融海啸的影响,公司亏损了二十亿美金,出现资金短缺危机。当时英国巴克莱银行想要出资十七亿来收购雷曼兄弟,本来这个收购如果成功的话,基本可以稳得住金融市场;如果不是这样,公司破产的话,后果是非常难以收拾的。结果这个雷曼兄弟公司裡面有八名高级主管(CEO),根据美国《公司法》的「金色降落伞」条款(Golden Parachute),这个条款是保护在收购过程中被收购公司的高管,使他们能够有经济的保障。因为公司被收购之后,原来公司的高管一般都被解雇(炒鱿鱼),所以他们会阻碍这个收购的进行,《公司法》裡面就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不障碍收购的进行。于是这八名高管就根据《公司法》裡面的条款,要求巴克莱银行支付他们二十五亿美金的红利(Bonus)。你想想,自己的公司亏损二十亿,别人想来救,他还要别人再给他二十五亿的红利,你说这个怎麽可能?所以,当然最后谈判失败,这个公司因此而破产。
破产之后就不只是这个公司的问题,因为这个投资银行是国际性的企业,像我们香港,我知道有同修都有买雷曼兄弟的债券,都受到很大的亏损,全世界都是这样。它一个破产倒台,立刻使整个金融海啸扩展到全球。几名高管的贪欲,致使金融海啸扩大,殃及到无数的家庭,你说这个罪业有多大?因为这种贪念、自私自利,危害全球人民的利益。他们想贪是不是就能贪得到?贪未必贪得到,如果靠贪可以贪得到,释迦牟尼佛都会来贪、孔子都会来贪、老子都会贪,贪不到!你贪也能够贪得到,是你命中本来就有的,你才贪得到;如果是命裡面没有的,你想去偷、去抢都抢不到。你试试到街上去抢,看抢不抢得到?没抢到就已经被警察铐手铐在手上了。所以偷得到、抢得到的都是你命中有的,你何必要偷、要抢?你不用这些卑鄙的手法也可以得到,所以「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君子将贪心放下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论语》上面讲。君子所想的就是义,道义,适不适合做;他不想自己的自私自利,知道想也没用,一切由因果决定。小人不知道因果,所以他自私自利,以为靠贪就能够贪得来,这个是错误的,很冤枉。纵贪其实是什麽?折损了自己命中的福报,本来能够拿到更多的,因为这样折损了福报,拿得就更少了,你说是不是冤枉?纵贪,下面「蔽过」,蔽过就是掩饰自己的过错。自己有过错了,应该改正过来,这才对的,怎麽可以还要掩蔽它,还要掩饰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个就是病,那个过失永远改不了,只会愈来愈大。有过失不可以怕改,「过则勿惮改」,就是不要怕改,改了就没有了;如果要掩饰,那就错上加错。
我们真正学圣贤之道,最重要的是什麽?每天忏悔过失。用什麽忏悔?我们师父说用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拿来做功过格,对照反省。这一篇「老子说百病崇百药」也是很好的功过格,对照自己的心有没有这些过错,有的一定要改过来。如果有伤害别人的过错,一定要向别人忏悔、向别人道歉、请别人原谅。自己过失不要怕讲出来,如果怕讲出来,你想想你有没有改过的决心?连讲都不敢讲,那说明你不会改的,没决心。你真正肯改了,你才敢说出来,改过是最大的勇气。你说,「我讲出来怕被别人笑,怕别人骂我、讥笑我、毁谤我,怎麽办?」你不用怕,为什麽?人一生要受多少讥笑、多少毁谤都是定的,如果我有过失说出来,给别人讥笑、给别人毁谤,那好,帮我消罪业,现在受了之后,以后就不用受了;如果他毁谤我、批评我过分了,过分了更好,有些过失可能我自己都不知道,一些罪业还没有忏悔的,他一批评毁谤帮我都消掉了。《金刚经》裡面有说到,一个修行人,他依教奉行,他一点过失都没有,但是他还是被别人讥笑、被别人毁谤,这种人前世可能做过地狱的罪业,要堕地狱的,但是因为这样被别人毁谤、被别人讥笑之后,他的罪业由此而清除,他不用堕地狱了,重罪轻报。所以过失不怕讲出来,讲出来过失就没有了,你就改了。
做的那些好事我们不要讲,这个叫做阴德。阴是别人不知道的,做好事不说给别人听;做坏事不怕被别人批评、被别人讲,可以发露忏悔,你发露了就没有罪业了。剩下做好事的阴德留在那裡,多好,只有好的留下来,那些不好的就没有了。如果你反过来,做了好事想别人都知道,怕别人不知道,还要给别人说;做了坏事你又不敢说出来。你想想,好事你讲出来让别人讚歎,一讚歎,你的福就享完了,没了,结果剩下的是什麽?罪业,你说惨不惨?所以世间有时候我们看到,「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这个《了凡四训》裡面说。世间所谓的大慈善家,常常做好事,报纸常常吹他的,结果他遇车祸死了、突然病死了,为什麽会这样,是不是因果不灵?为什麽他们做好事没有好报?这裡面的道理很深,你要看深一层。他做的好事给别人一说,全部都没有了,福都没有了;可能他造的罪业别人都不知道,阴恶很多,阴德就没有了,最后死于非命。我们要明白,有过错一定不要怕忏悔,你忏悔以后,你的罪业消除了。如果有别人来批评你,那些罪业就去到他的身上,他帮你揹罪业。我们要谨慎,听别人忏悔的时候,应该发起恭敬的心,向他学习。你看他真的很勇敢,「过则勿惮改」,他不怕改、不怕说出来,真诚忏悔,我们应该恭敬他、佩服他、学习他,不可以讥笑、不可以毁谤。你一讥笑、毁谤,他的罪业就全部来到你身上,你帮他揹了,他就消罪业,你就加重罪业,他不用下地狱,你要下地狱。这个我们要明白,祸与福都在我们一念之间。下面我们看第七条:
【毁人自誉是一病。】
『毁』是毁谤别人,刚才我们说了,我们如果毁谤别人的时候,其实你是帮别人消罪业,那些罪业你帮他揹了,愚痴才会这样做,所以不可以毁谤别人。有些人他觉得,「我去毁谤别人、我去批评别人,显示自己很正直」,好像他的正直一定要从指责别人来体现,这种心态其实很不善。这个善是我们的良心,良心丧失了,他当然会得到天的惩罚。『自誉』是自己讚誉自己,我们做人一定要谦虚,怎麽可以讚自己?你讚自己未必得到别人的认同,反而可能别人不以为然,还觉得你这个人骄傲自大。可能你有少少善行,人家会佩服你,结果你自己讚自己,人家就不佩服你了。你都自己讚自己,别人就不用讚了。自己一定要谦虚,在众人面前多讲自己的缺点、讚歎别人的优点,这个关係多和谐。在宋朝,一个理学大家程伊川先生,这是程颐,颐和园的颐,他叫做伊川先生。我们知道「程朱理学」,这个是二程,二程兄弟,这个是弟弟程伊川,他讲,「君子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而责己当反是」。这句真的讲到我们修养的核心,君子对人一定有个宽恕包容的心。你看,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求一个字,希望能够终生奉行。有没有这样一个字?孔子给他讲了一个「恕」字,宽恕的恕。恕是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就是你要想到别人的心态。你自己希望得到的,你都要给别人;自己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是恕道。一般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认同、讚歎,而不希望别人毁谤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求全责备,我们也不可以这样对别人。你自己不希望别人对你这样,你也不可以这样对别人,这个是恕。
「君子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譬如说别人犯了过失,你说「这个其实不关你事,不是你的原因,可能是其他的一些问题」。譬如说别人迟到,你要帮别人开脱,「今天可能车多一些,堵车了,所以你才迟到」,「今天可能下雨,下雨路很滑,走得慢」,「今天人多」,你都要帮别人开脱。别人有过失,在有过失当中求无过,你看这个心多仁厚。别人听到你这样说,心裡面就会感恩你,他觉得很舒服,他很喜欢跟你在一起,因为你身上没有刺,你不是一个刺蝟。你很温柔、很柔和,个个都喜欢柔和,哪个喜欢跟刺蝟在一起,常常被他刺?「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别人其实没那麽大的过错,我们偏偏拿一个放大镜去看别人的过错,叫做吹毛求疵。这个心刻薄、不仁厚,刻薄的存心,得到的福报肯定是薄的;仁厚的存心,你得到的福才会厚,这个是自然之理。反过来「责己当反是」,对自己要求全责备,自己即使犯了小的过错,都要想到这个是大过错。譬如说我迟到了,这个是对老师不恭敬、对法不恭敬,不能尊师重道,这个是大过,从这些方面去反省。自己没有诚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自己真是要痛切改。这样你自己进步就很快了。绝对不可以姑息纵容自己,为自己开脱,对别人的过失死抓住不放,你这样一定是没有进步,反而会退步。一个人能够责己的心重,责人的心就轻,对自己要求高,他一定会对别人要求低,他不会求全责备;反过来,对自己要求低的人,他往往眼睛向外看,看别人的过失,要求别人很高,这个存心一定要改过来。
真正修行人,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别人的过失看都不看。这个「不见世间过」不是说我看不到别人的过失,不是,看是看到,不看到是没有智慧,看到但是不放在心上,见如不见;对自己的过失,哪怕是很微细都不放过。真正修行人全心放在自己改正过失上面,他怎麽会有这个时间、有这个精力去管别人的过失?所以常常看别人过失的人,一定不是真正修行人,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对别人我们不批评、不指责,只见别人好的优点,绝对不看别人的缺点。印光大师讲,「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见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有自己一人实是凡夫。如果你真正入这个境界,恭喜你,你也是菩萨。菩萨看别人都是菩萨,唯有自己还有很多很多过失,他改自己都改不过来,他怎麽会分心去管别人?看别人都是好,这个心好。你有好心,你才看到好人,你是什麽心,你就会见到外面是什麽境界。你是好人、你是好心,你肯定看到人人都是好人;你如果看见人人都是坏人,说明你的心也是不好。你是什麽心肯定有什麽境界,境随心转,一切法由心想生。你看个个都是菩萨的时候,你就是菩萨;如果你看个个都是佛,就好像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讲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看到众生都成佛了。我们众生看佛都不是佛,是众生;佛看到我们众生个个都是佛,你看境界就不同。我们学佛就要学这点,学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萨,即使那个是坏人、十恶不赦的人,都是什麽?都是佛菩萨示现。
你看佛经裡面讲提婆达多,这个是害佛的人、造五逆罪的人,堕地狱。但是佛看他,说他是大菩萨示现。经上说他确确实实是大菩萨来示现、来唱反角,唱戏都有正角、有反角,他是做反面角色,来害佛、来表演,把佛凸出来,他能够忍辱。提婆达多下了地狱,佛还专门派阿难尊者去看望提婆达多,去地狱裡面探望他。我看了这一段经,我非常惊讶,佛真的慈悲,你看,「别人害我,我都念着别人的恩德。因为你成就我,害我都是成就我,成就我的大德」。所以派自己的弟子去探望提婆达多,在地狱裡面。他在地狱裡面犹如禅天的快乐,为什麽?他成就佛的功德,所以他也有很大的功德,他是在地狱裡面,但是受禅天的快乐。结果阿难尊者入到地狱裡面,问鬼卒:「我想找提婆达多,你叫他出来。」地狱守门的鬼卒问阿难:「你找哪尊佛的提婆达多?」「还有哪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哦,原来是释迦牟尼佛。因为每一尊佛都有提婆达多。」我看到这个经文恍然大悟,原来佛出世,一定会有提婆达多出世,一定会有害佛的人出世,无论哪一尊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燃灯佛也有,每一尊佛都有。你说阿弥陀佛有没有?阿弥陀佛也有。圣人出世扮演正面角色,就一定有反面角色,才映衬出这个圣人的大德,你说这个值不值得感恩?他也是善知识,也是佛菩萨。所以《法华经》裡面说提婆达多将来也能够成佛,佛授记预言说「提婆达多无量劫后成佛,当号天王如来」,他的名号给他说了出来。所以你想想哪有真正的恶人?统统都是佛菩萨。
我们对自己一定要改过,不可以姑息纵容,你才可以成为大德。宋朝司马温公(司马光),这位是很有名的宰相,他在小的时候,五岁大,有一次他想吃核桃,他想剥核桃的皮,剥起来比较难,结果他的婢女就拿热水泡一下核桃,这个皮就很容易剥出来了。结果他的姐姐回来,看到司马光剥皮,用热水泡过之后那麽容易剥,她就问他:「这个办法谁想出来的?」司马光就说:「是我自己想的。」这个是「自誉」,自已讚歎自己。结果他的爸爸在旁边知道这个儿子在说谎,自己逞强,根本不是他的智慧,所以就狠狠的批评他。司马光从此以后就不再敢打妄语了。我们看到司马光一生修一个「诚」字,真诚心。诚怎样去修?从不打妄语修起,他从小经过那一次错误之后,改过自新,一生都不再犯,成为一代明相、贤相,真正的贤人君子。我们再看下面第八句:
【擅变自可是一病。】
『擅变』,擅是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任意改变祖宗的成法和规矩,这个叫做擅变。『自可』是自以为是,一定是自以为是的人才随意来改变祖宗的成法、前人的规矩。要知道前人所定的这些规矩有他长远的考虑,我们未必有这个智慧能够看得出,可能你看得很浅。我们凭着自己短浅的知见,擅自来改变这个规矩、改变祖宗成法,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在三国时代,我们看《三国演义》就知道关公是怎麽死的。关公(关云长)英勇无比,确确实实是一位很难得的大将,很有义气,可以说义勇方面是好榜样,但是他死也死得很冤枉,这个是为什麽?他确确实实有些擅变自可,因为孔明军师(诸葛亮)早就为刘备订立了一个长远的战略思想,叫做「南联孙吴,北拒曹魏」,对于曹操一定要抗拒;在孙吴这边(因为当时是三国,魏、蜀、吴,蜀是刘备,吴是孙吴、孙权,曹是曹操),应该联孙吴,抗拒曹操。赤壁之战是最有名的战役,打成功了,就天下三分。这个政策当然是以孔明很高的智慧,他看得出这个形势,定下来的。结果关公在前线,他说了算数,他是元老,他跟刘备是结拜兄弟。结果跟东吴搞得关係很僵,最后跟东吴打仗的时候,就死在跟孙吴的战斗裡面。我看到这裡就觉得很惋惜,自以为是真的葬送了自己。孔明定下来的战略不可以改变,改变了后果就是自己失败。
祖宗的成法当然包括很多,譬如说我们学习圣贤之道,祖宗定下来的这些伦常道德,归纳起来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个归纳很简单。五伦是五种关係,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伦关係;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你看就是简简单单这几个纲目,如果我们真正落实,我们自己能幸福美满,家庭能够和谐、国家能够安定;如果你将这个推翻了,你不去遵守,那就是乱七八糟,自己也烦恼,家庭也不和睦,社会也会动乱。要懂得古人几千年的智慧是经历了历史的考验,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是经历了几千年的考验,证明它是真理;如果是假的不是真理,它怎麽能够流传几千年?早就给别人推翻了。现在的人真的所谓智慧很高,看到这些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就说它迷信、说它过时。如果它是迷信过时,不用轮到你来推翻,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就被别人推翻了,难道几千年来你是最有智慧的人?几千年的古人都不如你,到你这裡才被你推翻?你「自可」,自以为是,真是太过分了!
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圣贤教育,我们只有谦虚学习的资格,根本没有资格去批评。有些人说,传统文化裡面有精华,还有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什麽是糟粕?曾经有人问过我们师父上人,传统文化流传到现在,这些经典裡面有没有糟粕?师父说有糟粕,那些人看不懂的就是糟粕,看得懂的他说精华,看不懂的他就说糟粕。这样你说麻不麻烦?看不懂的是自己境界不够、智慧不够,怎麽可以说它是糟粕?我们只是自己用心学习,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古圣先贤的教导不理解,不理解不是古圣先贤错,是自己错。有这个谦虚的心才可以,怎麽可以自以为是,擅自去改变祖宗的这些教诲,怎麽可以?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九条:
【轻口喜言是一病。】
这个『轻口』就是讲话很轻率、不谨慎;『喜言』就是喜欢说话,讲的话很多,叫口无遮拦,那就很容易犯过错。这个也是大病,不是小病。讲多就会错多,因为口为祸福之门,这个三寸之舌往往就是製造祸福的一个工具。如果不留意,往往讲了错的东西,为害不浅;如果是批评别人,喜欢随便去评论、批评,别人听到这个批评以后,内心就可能产生怨恨,他就会报复。自己讲了以后可能都不记得了,结果别人怀恨在心,到他报复的时候,自己还不知道为什麽。历史上面这样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多,所以圣贤教导我们一定要谨言,讲话一定要谨慎,不可以随便说话。在《论语》裡面像这样的开示有很多,孔老夫子教导我们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要敏捷,讲话一定要慎重,讲的要少、做的要多,多听、多看、少讲。你看人长着两个耳朵、两个眼睛,只有一张嘴,说明什麽?要你多听多看,长两隻手要多做,讲话要少,起码少二分之一。在《论语》裡面有这样一句话,「司马牛问仁」,司马牛是宋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哥哥叫司马桓魋,是宋国当政的大夫,有谋反的意图,他哥哥想谋害宋国的国君宋景公,想要篡位。这个事情他弟弟知道了,他弟弟跟孔子学习,有仁义之心,所以知道哥哥这样不对,这样是大不义。但是又不敢说出来,为什麽?因为讲出来,自己家族肯定有灭门之灾,这个是诛连九族的。所以他很为难,对他哥哥又不敢多说,多讲的话哥哥可能都会杀害他。你想一个人连国君都能够杀害,所谓弑父、弑君之人,他什麽事都能够做出来。
司马桓魋后来还想杀孔子,结果幸亏孔子逃跑得快,避过一场灾祸。这个时候「司马牛问仁」,什麽叫仁?因为孔子讲仁道,仁是圣贤追求的境界,是很高远、很高深的。孔子怎麽回答?「子曰:仁者其言也訒」,仁者是仁慈的人,圣贤人讲话一定是谨慎的,訒就是谨慎,甚至谨慎到有点像不会讲话一样,有些笨嘴笨舌的样子,叫做訒。司马牛又问,「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矣乎?」那是不是讲话很谨慎就是仁?他这样问。「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讲话是一门学问,是不容易的,所以讲话怎麽可以不谨慎?这个是什麽意思?司马牛听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讲话一定要谨慎,仁者一定是讲话谨慎。结果他听反了,他说「讲话谨慎就是仁者」,这样很简单。孔子提醒他讲话谨慎,是因为他当时处在历史背景下面,如果说话不谨慎,可能后果不堪设想。他一边是自己的兄长,另一边是自己的国君,这个两难的处境,如果讲话稍微不谨慎,那就很难收拾场面。而司马牛本身的特点就是比较躁,叫做心浮气躁,讲话就不谨慎,所以孔子在这裡教他一定要谨慎是对症下药。
其实仁者有很多优点,孔子单提出讲话谨慎这一条提醒司马牛,是对他的病症下药,不是讲话谨慎就是仁者,不是。仁者是讲话谨慎,但是不只是讲话谨慎就算是仁者了,仁者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孔子是提出这样来说,司马牛把它解得很浅,所以孔子在这裡提醒他「为之难」,这个不容易做到。为什麽不容易做?因为你要做仁者,仁者不容易做,从哪裡入手?从讲话谨慎入手。「言之得无訒乎」,怎麽可以不谨慎?换句话来说,我们有什麽毛病,像司马牛的毛病就是讲话不谨慎、心浮气躁,孔子要他从这个毛病下手改自己,毛病很多,但是从最大的毛病开始改起。就好像我们有病,全身都有病,先医治哪个病?当然是先医最重的病,那个病是要命的,当然一定要先医治,把最重的病先治好,其他的病就容易了,孔子在这裡医治他的病。其实讲话不谨慎是一个大病,我们自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如果有一定要改。往往在世间得罪人,甚至引来杀身之祸,都是因为这个口轻率,口业如山。如果轻率的说话,不谨慎,讲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随心所欲的讲,这个罪业就很多。
你看《无量寿经》裡面,阿弥陀佛在做法藏菩萨的时候,他修行三条纲领,善护三业,身口意三业。第一个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第二是「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第三个是「善护意业,清淨无染」。身、口、意,他先说口业,你想想这个多重要,为什麽先讲口业?因为口业最容易犯,犯的时候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堆积起来口业如山。最重的口业是什麽?讥他过,讥笑别人、批评别人的过错,这个就是口业。如果是当面去批评别人的叫恶口,背后批评的叫两舌。两舌的过失,这个罪过是破坏团体最大的。团体和睦,我们在那裡讲是非,讲这个长那个短,最后就是团体和睦被破坏。像我们现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要提倡修六和敬,六和敬裡面有「口和无诤」,我们的口业一定要清淨,不可以讲别人的过失、不可以批评别人,更不可以在背后批评别人。你想看,在背后批评的时候,别人知道以后真是咬牙切齿,「你在我面前说还好,你在我背后讲」,让这个当事人听到之后,他会觉得像刀插在心上一样愤恨,所以伤人莫过于口业。真正修行人,他肯定是寡言少语。讲话愈少愈好,愈少讲你就愈少错,造业就少。一个人讲话少,他的信用就高,多言就少信。这个信字是人言,人之言一定是信,如果没有信就不成人言,就变成禽兽的语言、畜生的语言。
《弟子规》裡面讲,「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怎麽可以欺诈、打妄语?一个人如果话讲得很多,难免裡面就带很多水分,肯定的。你仔细听那些很喜欢说话的人,叫做口沫横飞,他肯定有很多水分,不真实;反而一个讲话很少的人,大家信任他,觉得这个人很可靠,有些什麽事都不怕跟他说。我们自己想一下是不是这样?我们如果心裡面有心事想给别人说,你是找一个口沫横飞乱说话的人,还是找那些很少说话、沉默寡言的人?你当然会找后者,这个是自然的,你觉得他很诚信、很靠得住。我们修行,语言愈少讲愈好,诚信。一定要讲就讲正法,劝别人断恶修善,劝别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实在没什麽好讲的,就对着别人念阿弥陀佛,这样最好。念阿弥陀佛愈多愈好,这个叫做淨念,淨念相继。我们再看下面第十句:
【快意逐非是一病。】
『逐非』是为非作歹,追逐非义之事,这个『快意』是以此为乐,觉得很痛快,作恶都觉得很痛快,叫做以恶为能。这个世间确确实实这种人也不少,造作恶事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放纵自己的欲望去逞自己的恶心,这个造业就尤其重,果报就尤其大。在唐朝,历史上记载的,在《旧唐书》裡面有一个「乔知之传」,有个人物叫做乔知之的传记。当时武则天,我们知道唐朝唯一一个女皇帝,她当时在想自己的皇位将来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还是传给自己的侄儿。自己的儿子是姓李的,唐朝是李家的;自己的侄儿是姓武,武则天是姓武的,到底传给哪个家族?如果传给李家,还是唐朝;传给武家,就等于换朝代了,所以她在考虑当中。
当时朝廷两派势力都在争。武则天有一个侄儿叫做武承嗣,他很想做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但这个武承嗣为人不是很正义,贪欲很强。你看他很想争皇位,权力欲很强,一个人欲望高往往对什麽欲望都高,一般讲五欲,财色名食睡都会高。他当时看到乔知之有一个婢女叫做窈娘,这个婢女长得很漂亮,能歌擅舞,乔知之对她很爱慕。结果武承嗣知道乔知之有这样一个婢女,就将她抢过来据为己有,当时乔知之非常怨恨,但是因为自己只是一介平民,人家是皇亲国戚,将来可能是做太子,很有势力,所以只能忍气吞声。他因为思念窈娘,所以他写了一篇叫做「绿珠篇」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情,偷偷请人送给窈娘,结果窈娘也是个多情女子,看见这篇文章之后,她就含恨自杀了。这个事情令武承嗣非常愤怒,知道这件事是乔知之做的,令自己喜欢的婢女自杀,所以他很愤恨,他就利用自己的权势编了一个罪名加给乔知之,就将乔知之弄死了,这个是杀了两条命。历史上记载,本来武承嗣是有可能做太子的,但是因为当时朝廷有几位大臣,像狄仁杰、吉项,这几位大臣力主武则天一定要立李家的皇子做太子,最后我们知道历史,武则天还是把这个皇位传给李家,还是唐朝。武承嗣做太子的梦想就破灭了,最后他自己也是忧愤而死。这个忧愤而死是花报,我们知道果报一定是堕恶道,因为他有这种仗势欺人的心,这个是大恶,「快意逐非」,不只为非作歹,还要逞能,以强欺弱。他令别人忧愤而死,像窈娘忧愤而死,他自己也忧愤而死,他害死两条命,将来都要还债。当然历史只是记载他的花报,地狱的果报我们就看不到了,但是我们想像得出来。
在唐朝的时候,还有一个人叫做李林甫,这个人也是曾经做过宰相,叫做口蜜腹剑,为人很奸狡阴险,而且很毒辣。表面上对你满面笑容,对你很和蔼可亲,但其实内心裡面就好像毒蛇一样毒。他当时在唐玄宗的时代,玄宗皇帝李隆基(唐明皇)当时用李林甫的时候,他就用自己的权势阴害忠良,弹劾、杀害了不少的忠臣。结果到他自己死的时候,他见到有一个青面獠牙、非常恐怖的鬼来拿他的命,这个冤鬼、厉鬼来拿他的命,结果他就七窍流血而死。像这样自己一时得势之人,如果不能够用权势来帮助国家、帮助众生,反而用权势来谋自己的利益,纵欲、快意逐非,这种人一定不得好死,而且死了之后一定堕恶道。你想想,当一个人做不义的事情、为非作歹的时候,他已经引耻为荣、引耻为乐,你说他的良心是不是都丧尽了?本来一个人做恶事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总是觉得自己心裡面不安,这样还算有一点良心存在。但是如果做恶事反而觉得很快乐,那就叫做丧尽天良,这个恶报怎麽可以逃避得了?这个原因确确实实就是因为缺乏圣贤教育、缺乏论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才致使天良会丧尽。
过去孟子曾经讲过,人有一个这样的规律,「人之有道也」,有这个规律,「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饱食就是吃得饱,煖衣是穿得很暖,所谓吃得好、穿得好,逸居是居住很安逸、生活无忧无虑。我们想想,现在好像很多人都是这样,吃得饱穿得暖,基本上对生活都没什麽忧愁,特别我们现在的年经人、小朋友都是这样。这种人「无教」,不去教育他,就是没有接受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那会有什麽后果?「则近于禽兽」,跟禽兽、跟畜生没什麽区别,这个是孟子说的。我们想想是不是就是这样?确确实实,如果是不学圣贤教育,不知道是非善恶,反而以恶为善、以非为是,快意的去追逐恶事,那后果不堪设想。
曾经在香港的报纸裡登过这样一则新闻,我偶然看到就把它剪下来做为我们的教材,我相信香港这样的事情很多。一个不孝子去深圳跟别人私下赌博,结果输了钱,回来找他妈妈拿钱,他开口说借钱,其实是有借无还,借了几次以后,他妈妈后来就不给他。结果有一天,这个儿子回来问他妈妈拿钱,他妈妈不给他,她说,「我的钱自己也要用,不可以全拿给你」。结果这个儿子就爬上窗台上面,威胁他的妈妈说,「妳如果不借钱给我,我就死给妳看」。我们知道香港都是住高楼大厦,很高层的,十几层。他妈妈看见这样,自己亲生儿子竟然拿亲情做威胁的手段,你说多痛心!结果正在这个时候,这个儿子在窗台上面一失手就跌下去了,当然跌下去肯定是死了。这个是什麽?上天成全了他,他说死给她看,真的死给她看了。这个是什麽?快意逐非,做这些恶事一点耻心都没有,不以为耻,反而还在逞能,上天就真的觉得没有必要留你在世间,收回去了。现在上天收人收得很多,经常都会出现很多奇祸收人。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心存正气,要断恶修善,如果不是,怎麽可能逃过劫难?
我们学了圣贤教育之后,反省自己确确实实恶多善少。什麽叫恶?这个标准就是,你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为别人的就叫做善,为自己的就叫做恶。如果我们为自己打算,这个就是恶,你想想我们一天到晚二十四个小时,是善多还是恶多?为自己的时候还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现在的人都是这样,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是错误的,错误的话人讲得多,好像都变成正确了。所以大家都为自己,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反而那些为别人的善人被人看成不正常、另类、异类,全天下个个都为自己,就只有他为别人,真是不正常,这些都算「快意逐非」。不正常的变成正常,正常的变成不正常,这个叫做颠倒,社会就会大乱,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圣贤教育。
我当时在昆士兰大学做金融教授,教金融。我教的时候还觉得自己不错,年纪轻轻就受到学校的重视,给我一个终身教授的职务,自己写的文章(paper)可以在世界知名的杂志上发表,发表了二十多篇,然后还常常得到大奖,还以为自己不错。后来有一次,师父就说,现在教师误人子弟,将来会堕第十九层地狱。这个故事大家都听得多了,庸医杀人,他自己没本事给别人医病,医死人的,那些堕十八层。一个庸医堕到十八层之后,跺脚问阎王爷,「为什麽要把我判到十八层地狱?我都不是有心杀人的,我是自己医术不高明、运气不好才害了人」,在跺脚。结果下面有人说:「你不要跺了,跺这些灰尘落到我身上。」「我在十八层,难道下面还有十九层?」他问,「你是做什麽的?」「我是教书的。」所以教书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还要罪业大。师父说现在的教师教人唯利是图,就是等于庸医杀人,比他还重,误人子弟。我听了师父这样讲之后,我就回来看看,打开我平时教的教科书,Cooperate Finance(《公司财务》),第一章叫做「公司运营目标」,是为了什麽?利益最大化,使得自己公司股票价格最大化,开章就讲唯利是图,惨了!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都是讲利,没有说到义。我想想冷汗直流,将来我是不是要堕第十九层?这些如果不是大德提醒我们,我们都没有想到。现在的学校教的东西,究竟是教道义还是教私利、教欲望?我们虽然学佛,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反正教科书都写好了,就照着教,我教得很熟了,教了八年,闭起眼睛都可以讲得出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后来才知道原来自己在快意逐非,做了这些事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有本事,别人都不如我。不知道这个是造业,造业别人不如我才对!不受教育怎麽可能认识这些问题?
这个是由来已久,你看孟子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见到孟子来,开口就问他,「您老人家千里而来,为我们国家带来什麽利益?」你看开口就讲利。孟子怎样跟他说?他说,你不需要讲利,「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你有仁义、有道德,你的国家自然有大利。《大学》裡面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道德是根本,有德有根本了,自然就有人,人就会归顺你;就会有土地、就会有资源,你就会生财。「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土就是土地、资源,「有土此有财」。你何必讲利?你讲仁义自然就有利,如果你讲利就失去仁义,失了仁义你能不能得到利?你命中有的你才有,命中没有的你得不到,你说你是不是冤枉?人就是这样煳涂,该追逐的、该追求的他不去追求,不该追求的他去追求,这个叫颠倒。
所以,后来我赎罪,将我的工作辞掉了,回过头来专门学习、弘扬圣贤教育,现在讲仁义、讲道德、讲因果,补回以前讲的那些。以前讲了八年,教书教了八年,现在起码要讲八年才能够把过失补回来。现在学圣贤的教诲,才知道原来自己有这麽多的过失,很多过失自己不学就不知道,学了吓一跳,真的。现在我学了这些经典,每天都教、每天深入,有一个什麽心理?觉得自己过去真的叫做无耻。别人觉得你很不错,其实自己发现自己过去无耻,犯了这麽多的过错都不知道,反而觉得自己很不错,这就叫做无耻,没有羞耻心。甚至以恶为能、快意逐非,这样就是无耻,这个就近于禽兽。所以有过错不懂得改,《了凡四训》裡面讲的,「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人不学真是不知道,学了之后才知道过去种种不堪回首,现在一定要痛改前非、改过自新。人有羞耻心就能够改过,最怕是自己不知耻。孔子说「行己有耻」,这个是读书人应该具备的良心,行己有耻就是自己有羞耻心,知道犯过错是不对的。
我们学了佛才知道,自己在六道轮迴裡面是可羞可耻。我们原来都跟佛一样本性是佛,结果佛早已经成佛,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了,释迦牟尼佛也成佛了,他们说我们都是跟佛一样本有佛性。我们现在在这裡造业、轮迴、堕落,你说这个是不是快意逐非?贪瞋痴慢这些烦恼如果不断,就等于快意逐非,就是没有羞耻心,还在六道轮迴不肯出离,这个就叫做无耻。讲到究竟处我们才知道,真是这一生要把握机会,不可以再放纵自己的过错,不可以再快意逐非,以为自己好像还不错。你还在六道轮迴,你就错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就出轮迴、出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当生可以成佛,这样叫做行己有耻。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第十条就讲到这裡。下个星期天我们再来跟大家一起学习这篇文章,大家回去可以多读。今天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大德菩萨多多批评指正。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