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第33集)jingkong法师主讲/美国圣荷西

admin 金刚经讲义节要评论阅读模式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三十三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33

MP3下载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七面第五行,從註解的第十五段看起,「生者,任運而生,無住,無妨隨緣而住,雖住而實無所住」。昨天我們講到此地,接著再往下看:

  「任運而生者,法爾顯現,生而實無所生」,這句話的意思也很深,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所謂任運而生,也就是它自自然然所現的相狀,沒有一絲毫的意思在裡面。如果有一點意思存在其中,就不能叫任運了,也不能叫法爾。法爾跟自然的意思很接近,比自然還要來得自然,這是佛學裡面一個名詞術語,叫法爾,就是說它原來就是這個樣子。生而實無所生,生是指一切萬法,一切萬法在佛經裡面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現代術語裡面講的宇宙人生萬法,意思都是相同的。這麼多的現象生起,在我們觀念當中,常識裡面,都以為是真的有生,真的有滅。這是我們觀察不夠精密,沒有看到事實的真相,如果看到事實真相,確實是佛在經上講的,這一切現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些話在佛的經論裡面我們時時可以看到,但是看到之後總會生起疑惑,不能接受,不能相信。為什麼這些法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明明在眼前是實實在在的,為什麼說它是空?而我們感覺的這個實實在在的,正是一種錯覺,沒有見到事實的真相。

  這個事實的確很難懂,很難理解,所以佛在經上,就是本經也說,他用夢幻泡影來做比喻,說明一切現象的真相確實是夢幻泡影。夢,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裡面有沒有現象?有,確實有現象,有不少人夢醒之後,對於夢中境界還記憶得很清楚,可是醒了之後曉得那是空的。我們再進一步來觀察,正在作夢時候,那個境界到底是有還是空?醒來之後,我們覺得是空的,正在作夢的時候,到底是有還是空?實在講還是空的。所以佛法裡面講空跟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心經》上說得很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不異就是沒有兩樣,「空不異色」,色跟空是一不是二。這個空,在佛法裡叫它做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相有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為空它能現相,雖現相還是空的,這個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真正能契入這個境界,實在講你就得自在,對於一切萬事萬物你不會執著。所謂不執著,就是我們講你真的放下,放下了你就沒有煩惱,於一切法當中沒有得失的心,得到沒有歡喜心,丟掉也不會煩惱;沒有得失的心,那個生活就能夠隨緣,就不攀緣。隨緣過日子,就是諸佛菩薩,我們凡夫過日子,不是隨緣,是攀緣。攀緣裡面有得失、有分別、有執著、有煩惱;隨緣裡面,這些東西統統沒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煩惱,那個生活真正是我們講的自在幸福。心裡面清淨,充滿了高度的智慧,而不是無明。關鍵就在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是不是認識?這個真相是生而無生,有而非有,這才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這就是佛家講的修行,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法?這與事實真相相應。事實的真相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因此佛教給我們無住,因為它是實無所生,無住就對了。雖然實無所生,它確實生起現象,所以教我們而生其心,與事實真相相應。這也就是說,諸佛菩薩他們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他的態度與事實真相完全吻合,這就叫做覺者。佛陀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就是覺者,真正覺悟,徹底覺悟。我們六道凡夫不覺,迷惑,迷惑就是把事實真相恰恰顛倒,這是經上常講,凡夫顛倒妄想。我們把假的幻相當作真相,以為這是真實的,把真實的當作是虛無、假的,不能夠接受的,恰恰顛倒,跟事實真相顛倒。事實真相在《般若經》裡面講的叫諸法實相。

  經上講的一真法界、十法界,講真如、講本性、講如來藏,名詞一大堆,隨便在佛經裡面看一看,你都能找到幾十個不同的名詞、術語,都是說一樁事情,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為什麼它是任運而生,法爾顯現?相宗經論分析得最為細微,《華嚴》也是屬於相宗六經之一。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當然其中就包括一真法界,「唯心所現」,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現。心是體,有體它一定有作用,沒有說有體不起作用的,沒這個道理。有體一定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任運而生,法爾顯現,這是講的一真法界。凡夫迷失了真性,在這裡頭又起了分別執著,這就是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把性變成了識,識是分別。分別心一起來,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說實在的話,是不是一真法界真的變成十法界?不是的。變成十法界是自己的錯覺,法界決定沒有跟著你變,是你自己產生的錯覺。就好像我們戴上一個有色眼鏡一樣,我們戴上一個藍的眼鏡,看到外面統統都一層藍色,是不是外面境界都變成藍色?不是的。是自己的錯覺,外面境界實在講沒有隨我們改變,是我們自己改變了自己的觀念,這是事實真相。如果外面境界真的被你改變,那還得了嗎?那諸佛菩薩跟你在一起,他怎麼能住一真法界?

  然後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虛空法界一個人是一個法界,決定沒有相同的。就是對於宇宙人生,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裡面有部分是共同的看法,這個佛法裡面講叫共業。在《楞嚴經》上,佛說的叫「同分見妄」,都是看錯了,但是他看錯的,兩個人相同,叫同分;兩個人看法完全不相同,叫「別業見妄」,都是你見到虛妄的境界。怎麼會變成虛妄境界?前面我們引用《楞嚴經》上「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那個好,真的把根源講出來。這是「同分見妄」跟「別業見妄」,所見的都是虛妄境界。為什麼會產生這個虛妄?我們用的是妄心,我們心裡頭有分別、有執著。如果把分別執著統統捨掉,真心現前,真心現前就好比我們把眼鏡拿掉,看到外面事實的真相。一定要在佛法裡面講,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那見到真相。什麼樣的人才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大乘圓教來說,要初住菩薩,初住菩薩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證一分法身,他見到的是一真法界,他跟諸佛如來所見是相同的。所以佛在經上講的這些他完全承認,為什麼?他都見到了。雖然見到,他見得不夠徹底,不夠廣大,也就是見得不圓滿,為什麼?無明沒有破盡。但是他所見的確實是真的,跟如來果地上的見解相同。

  「果能如是」,這就是圓初住以上的境界,「則法法都顯無住生心,物物莫非般若實相」。這句確實把諸佛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顯示出大圓滿的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諸佛菩薩即使是穿衣吃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他能夠將他從初發心一直經無量劫修持到證果,這些功德都在一樁事情上顯示出來。這個地方把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這就是他在任何一法上都顯示出無住生心,任何一物上都顯示出實相般若,所以諸佛菩薩的生活是生活在圓滿的智慧之中。不像我們,我們生活在無量煩惱之中,苦不堪言。無量無邊的煩惱從哪裡來的?從迷失了自性來的。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迷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點點滴滴裡面都顯示出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無奈,這個苦,根本原因在迷悟。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佛法不能不學,佛法對我們有切身的利益,有真實究竟圓滿的利益。

  「學佛必須依教奉行」,這一句非常重要,學佛要不能做到,那沒用處,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就是不能解決我們在生活裡面無量的煩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我們生生世世的無奈。所以一定要依教奉行,學多少就做多少,學了就做。「教義幽深,必應得其綱要所在。」教義為什麼這麼深?是事實真相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是佛講經說法故意說得這麼深,佛沒有這個意思。事實如此,理事都深,也就是說都不是容易明白的,因此學習要掌握到綱要,所謂有個門路可入。「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一句也可以說是綱要,這句好懂。這個經文我們一定要清楚,「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就是應無所住,後面生心,就是而生其心。不應住聲,不應住香,不應住味,不應住觸,不應住法,這個句子下面就省略了,這就是應無所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是總綱領,這一句是解釋應無所住,哪些東西無所住?說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盡了,一切法不外乎這六大類。這六大類都不能住,住就錯了。不住是不住法相,生心是不住非法相,也就是說,不住是不著有,生心是不著空,空有二邊都不著,與事實真相就相應。

  所以這個句子念法是「不應住色,生心」,不可以把生心連起來讀,那就錯了,它是兩個意思,生心就是而生其心。經文文句是非常的精簡,現在人念很難懂,如果現在人念的話,這上面要加幾個字,「不應住色而生其心」,這就好懂。下面句子,句句都是這樣的,不應住聲而生其心,不應住香而生其心,都是這個意思。這樣念大家就很明白,意思就不會含糊。不住,心清淨,不住就是不染著,心裡頭乾乾淨淨,絕不為境界所染;生心則有受用,不是沒有用處的,有受用。否則的話,自在、幸福、美滿從哪裡來?一切沒有受用,從哪裡來?有受用,有受用而不執著,隨緣而不攀緣,這才得自在。實在講福報真正是無有窮盡,生心是修福。

  「無論修何法,行住坐臥不離這個,才有入處。」這個入,簡單說有兩重意思,一個是我們的生活進入佛菩薩的生活範圍,超凡入聖。我們現在是凡夫生活,剛才說了,凡夫生活是煩惱、憂慮,苦不堪言,生死輪迴。佛菩薩的生活是自在快樂、幸福美滿,不生不滅,他沒有六道輪迴,「入」是有這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明心見性,這是從理上說,破無明,顯自性,這是入。「而自性清淨心,才能透露出些消息」,唯有這樣做法。所以修行,此地說得好,無論修何法,佛法裡面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論你修哪個法門,這個法門就是你修行生活的綱要,也就是我們生活的原則。依這個原則,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都不違背這個原則,這叫做一門深入,你就有入處,入處就是我們俗話說你就能證果,就能夠證得。自性清淨心的現前,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這才有明心見性的消息。念佛法門也離不開這個原則,我們看到有些念佛人,一句佛號,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功夫用久了,他就見性,他就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所謂事一心,他得定,事一心是禪定,理一心是開悟,是見性,理一心就見性。

  「所修之法,亦可望有成就之期也」,他所修的法門得到成就。淨宗的成就,絕對不是說死了以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成就,這個講法只說對了一半,不是全對。全對是怎麼個說法?現在這個肉身在世間就沒有生死,世間人貪生怕死,他沒有生死。什麼叫沒有生死?他生死自在,這是真的,是事實。他願意什麼時候走,他就什麼時候走,想在這個地方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他有這種功夫。世間人生活有憂慮、有煩惱,他沒有,他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他充滿了智慧。沒有成就的人依舊是煩惱重重,成就的人,心裡頭只生智慧不生煩惱。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那裡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讀了這段文,想想自己很慚愧,我們是心中常生煩惱,人家心中常生智慧。什麼原因?他的心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生智慧。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心在迷、在染,所以起作用就是煩惱,無明煩惱。念佛念到功夫成就,現在就得利益,現在生活實在講跟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兩樣,這才叫真正的證得。見阿彌陀佛、見十方一切諸佛,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才能夠每天去拜訪無量無邊諸佛。沒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念到事一心、理一心,功夫好的人,不必說打坐,在定中就可以去見一切諸佛菩薩,行住坐臥都行,這高級功夫。一動念頭,境界就現前,就能夠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才是真正的成就。

  為什麼有些人有成就了,好像著急著趕緊就到極樂世界去?這是什麼回事情?佛法當中常講佛法因緣生,我們對他不知道,他自己清楚得很,這個世間在現前緣盡了,緣盡了他就走了,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去。這個地方將來再有緣的時候他又來了,他來去自由。諸佛菩薩住在世間沒有別的理由,就是緣,正所謂佛不度無緣的眾生,眾生有緣他就來了,沒有緣,他就走了。哪個地方有緣哪個地方就現身,所謂功夫真的到家,不用說到理一心,事一心就行了。到事一心,就不止一個身,我們現在很可憐,執著身只有一個,不能分身。到事一心就能分身,能分無量無邊身,像《普門品》裡面說的觀音菩薩,哪個地方祈求,他在那裡就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沒有一定的身形。他身的形狀真的是千變萬化,這叫得大自在。

  所以這段的總綱領我們要記住,一切成就的關鍵就是在無住生心,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到。在日常生活當中,生什麼樣的心,佛怕我們不知道,在這部經上教導我們,生六度心,要無住。我們在世間,不但是在現前這個世間,乃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都叫世間,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譬如眼見色而不住,心乾淨,也就是說,決定不能心裡頭有牽掛;心裡頭有分別執著、有牽掛,那就大錯特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牽掛,這個心多乾淨,這是自利。然後生心,生什麼心?生布施供養的心,對上供養一切諸佛,對下布施一切眾生。我們所看到的這些色相,就是諸佛、眾生,從法性上說,他是諸佛,從跡相上講,他是眾生。所以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

  我們的布施供養同時修,就在一樁事情上這兩樣事情都修了。從心性裡面,我們是以真誠恭敬,跟供養諸佛菩薩無二無別,我們對他供養;可是在事相上,他是凡夫,我們一定以凡夫的方式來幫助他、來布施他。一樁事情,用心是對法性,事相上是對眾生,眾生在禮節上有差等,這是講怎樣去修布施波羅蜜。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是有條不紊,那就是持戒波羅蜜。一定是依照規矩去做,依照順序去做,對諸佛菩薩,這是恭敬,這是供養;對一切眾生,這是教導,給眾生做個好樣子,這是布施。所以,持戒波羅蜜也是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全在一樁事情裡面完成了,沒有分開來做,一樁事情裡頭完成。

  在穿衣裡面,穿衣裡頭具足六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就是具足菩薩萬行。前面我所說的,菩薩從修因到證果,無量無邊的功行,就在一樁事情裡頭他統統圓滿,都做完了,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不具足六度萬行。所以,諸佛如來從修因到證果,都在任何一樁事情都圓滿的顯示。像釋迦牟尼佛在本經,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穿衣,在穿衣這上面圓滿顯示,六度萬行都在穿衣上;吃飯,六度萬行都在吃飯上。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佛菩薩是這樣的,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也是,沒有例外的,如果說我們不是,那就大錯特錯。我們是怎樣的?無量劫來,生生死死,迷惑造業受報,也在任何一樁事情表現無遺。我們吃飯表演這一套,穿衣也表演這一套,點點滴滴統統表演的是這一套,也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些事實真相佛說盡了。我們平常粗心大意,佛要不是這樣詳細給我們說明,我們怎麼會知道?佛這麼一說,我們想想果然不錯,他是圓滿顯露,我們也是圓滿顯露。所以凡跟聖,實在講差別就是一念迷悟,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一念迷,佛菩薩就變成凡夫,就是一念迷悟。

  迷悟我們很難體會,迷悟的樣子是什麼?理我們不容易體會到,我們從相上著手。覺悟的相就是無住生心,這是覺悟的相。迷惑的相,迷惑的相就是處處有住,他也生心,他生的是煩惱心,生的貪瞋痴慢,生這種心。如果我們用六度來說,凡夫生的這個心就是六度的反面,菩薩生布施心,凡夫生貪慳心,菩薩生持戒心,凡夫生造惡心。我聽說現在年輕人,如果說不做點壞事,顯不出他是英雄好漢,不會被人尊敬,你說怎麼得了!菩薩生忍辱心,凡夫生瞋恚心,六度的反面。我們也生心,跟佛菩薩生的心不一樣,佛菩薩生的心稱性,我們生的心跟性德完全相違背,果報當然就不相同。佛菩薩得大自在,他們生活的空間是虛空法界無量無邊,我們的生活空間愈來愈小,愈來愈苦。所以無住生心這句經訓非常重要。我們念佛,如果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要依教奉行,我們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都不是難事。如果你要問為什麼?很簡單,因為你看得破、放得下。

  請看下面的經文,這段是「證以報身不住」。這是佛為我們現身說法,佛教給我們不住,他住不住?他要給我們做一個榜樣。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個地方有「即非、是名」,前面這個意思都跟諸位報告過。『身如須彌山王』,這是講諸佛如來的報身。我們在「讚佛偈」裡面常常念到「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佛的眉毛當中有根白毫,很長,盤旋在一起,好像一個珠子在當中一樣,其實是根白毫。有多大?是五座須彌山那麼大,你想佛的身相多大。佛的眼睛就像大海一樣,像海洋一樣。這都是形容相大,你說他身體多大?所以此地講「須彌山王」,「王」就是須彌山裡面最大的。實在講須彌山,每個小世界有一個須彌山,須彌山很多,大小也不相等。一個小世界裡面最大的這座山叫做須彌山,每個世界果報不相同,所以每個世界範圍大小也不一樣,須彌山的大小當然也不一樣。須彌山王是說眾多世界的須彌山最大的一座須彌山,不是普通的須彌山,用它來形容佛的報身。我們看註解。

  「有人,指發大道心之人」,這不是普通人,就是前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這個人,這個人發了大菩提心。「大心為因,大身為果。」諸佛與大菩薩,為什麼他們的身相這麼大?總離不開因果的關係,這些人發的心大,因此感得的果報也大。「多劫勤修六度萬行,福慧雙嚴,功行圓滿,方能證得,所謂無邊相好身也。」這是把佛的身相,雖然文字不多,給我們介紹的應當是相當詳細。他的身相好。身相怎麼來的?是多劫勤修六度萬行,這個「行」是念去聲,念去聲當作動詞講,不當作名詞,當作動詞。也就是日常生活之中,他所修學的無量無邊,六度是他的綱領,六度展開是無量無邊的行法,修行的方法,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六大類,這叫六度。不是短時間的修學,多生多劫勤修,勤苦的修學,不間斷的修學,他才能有成就。

  福慧雙嚴,因為他能夠而生其心,這修福,因為他能夠一切無住,他修慧。所以諸位要曉得,慧是無住,心有住就迷了,就沒有慧。心要做到無住,那是真智慧,是你的真心,清淨心現前。稍稍有住,你的心裡面就迷了,就被污染,就不是真心。所以福慧雙嚴,功行圓滿,圓滿從哪裡說?從自性完全顯露,這就叫圓滿。經上告訴我們,等覺菩薩還有一品身相無明沒破,這個沒破,就是說他心裡面還有這個東西沒放得下,其他都放下了,最後就剩這麼一點點他沒放下。這一點點再放下,他就圓滿,那叫成佛。所以嚴格的說,等覺菩薩還是有住,他住什麼?住那一品身相無明。等覺菩薩比其他的菩薩可以說是無住,但是跟佛一比較,他還是有住。到成佛,那真的是無住,應無所住才做到圓滿,圓滿就成佛。方能證得,「證得」這是佛身,佛的報身,無邊相好身,相好是性德圓滿顯露出來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我們世間所謂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不足以為道,太渺小了。佛的相,像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毘盧遮那佛,《無量壽經》上見到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報身的佛相,他修行證果所得到的、所成就的。

  「無論果位因地,相與非相,皆不可取。」佛得到這樣殊勝莊嚴的相,我們要問他是不是很高興?如果他還要覺得很高興、很滿意,給諸位說他決定得不到,他是凡夫,他心不清淨。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人講叫七情,情就是迷,情就是顛倒,就是妄想。他還有個喜歡,他的情沒斷,他還是迷而不覺,那怎麼能成佛?怎麼能證果?決定沒有這個念頭。所以說無論是果位因地,如來的報身這是果位,菩薩、聲聞、緣覺都是因地。我們從前面讀過,小乘初果須陀洹,這是最淺的一個因地,都不著,相與非相二邊都不著。小乘須陀洹就不著,所以他能證須陀洹果。

  「若於此理少有未明,則修因時,便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能深契,此佛舉問之微意也。」佛問的意思很深,唯恐我們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對於佛這個教訓沒有能夠深深體會。不能深深體會,從哪裡看?你沒做到。佛法說實在的是知難行易,不是知易行難,不是的,知難行易。因為知難,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為我們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知難。行,佛在一切經裡面我們仔細去看,從來沒有發現,佛沒有領我們打個佛七,佛也沒有把我們召集起來在一起坐個禪,沒有。好像修行各人是各人事情,佛從來不問,從來不干涉,行易,行不難,知難。你說我知道了,做不到。你知得不透徹,你不是真正知道,真正知道,沒有做不到的,這一點我們要清楚。

  《金剛經》讀了,有些人讀了很多年,甚至於有些人都背得很熟,《金剛經》從頭到尾背一遍只要十三分鐘,我見過的,可是他還是煩惱重重,分別執著比一般人還要厲害。經念得這麼熟,不能深契,沒真懂。真正懂了,哪有放不下的?我們看看近代這些往生的人,年齡不大,預知時至,又不生病,說走就走了,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那麼樣自在瀟灑,什麼道理?人家真放下了。佛講的這個經義他真明白、真懂了,真懂是什麼?世間所有一切現相是假的。就像本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真懂、真明白了,所以絕對不把這些假東西放在心上。徹底放下,這一放下,來去就自由,障礙沒有了,就這麼回事情。絕對不是說,他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沒這個事情。他做得到,我們人人都做得到,問題在你自己肯不肯?這個東西不必問別人,與別人不相干,問自己,自己肯不肯放下一切虛妄。

  佛在此地問這個話,意思就很深,一般我們看經文粗心大意,看不出經文裡頭的門道。佛這幾句話,『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佛就問這麼幾句話。須菩提尊者懂得佛的意思,答得好,他答的裡面,說『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非身」有兩個意思,「一約證果,所證乃清淨法身之體,非此報身之相,則非身指報身言」。成佛了,證果了,證果證什麼?證法身,證清淨法身,而不是指證的報身。所以非身,佛證的是清淨法身,不是報身,這個非身就是指報身。第二個意思,「約證果,既是法身體,法身周沙界,其大無外,遍入微塵,其小無內,無形相,無數量,淨名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意顯約體言,故說非身,則非身指法身言」。前面一個意思,非身是指報身,後面這個意思,非身是講法身。一個從事上講的,一個從理上講的,後面是從理上講的,他證的是法身體。

  法身決定不能執著他是一個身,法身是什麼意思?法是萬法,一切萬法實在說就是一個自己。所以一切法就是自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個很難懂,初學的人愈聽愈迷惑,怎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實在講虛空法界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是自己的本體,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真心本性是一個。所以經論曾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說十方三世佛,把我們都包括在裡面,一個都不漏,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三世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我們都包括在其中,共同一法身。這就好比大海,佛在經上常用這個做比喻,而我們每個人就像大海裡面起的水泡,水泡從哪來的?大海裡頭起的。水泡沒有破的時候,好像我們有一個範圍,這就好像我們現在執著身體是自己,身體之外都不是自己。哪一天水泡破了之後,才曉得整個大海是自己。佛在經上舉過這個例子,教我們從這個例子裡面去思惟去想像。

  夢境也是個好例子,我們作夢的時候,夢裡面有自己,也夢到很多人,夢裡面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世界。如果我們夢醒之後,自己冷靜去想想,整個夢境從哪裡來的?都是自心變現的,離開能變的心,哪有夢境?如果你發現這個道理,你才肯定,原來夢中所有的統統是自己。夢中自己那個人是自己,夢中所有一切人都是自己變的,還是自己。夢裡面山河大地、虛空都是自己變的,除了自性之外什麼也沒有。佛告訴我們,現前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真如自性變現出來的,前面講「任運而生,法爾如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一切諸佛也是自性變的。所以淨土宗給你講理的時候,叫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從哪來的?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心性,一法也不可得。自性變現出來的一切萬事萬法全是自己,那個叫做法身。所以法身不是指一個身,法身的意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法身是這麼個意思。因此諸佛菩薩在一切世界裡面現身,他現得那麼容易,現得那麼自在,隨時現身,隨處現身,為什麼?能現的是法身,法身充滿了宇宙,哪個地方有緣,就立刻現身。

  如果諸位要是想不通這個道理,現在科技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啟示。譬如電視,你看頻道一撥,畫面不馬上現身了嗎?任何一個地區,你打開電視頻道一撥,馬上就現身。撥頻道就好比是緣,緣一具足,立刻就現身。他為什麼會現身?因為電波是每個空間、每個角落無處不在,電波就像我們講的法身一樣,無處不在。有這個緣,我有電視機,把頻道一撥就現,這是緣,緣足了他就現身;現什麼樣的身也要靠緣,隨類現身。經上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沒有一定的,真的是千變萬化,真的得大自在。我們凡夫因為執著這個身是自己,就不能現第二個身。諸佛菩薩我相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沒有,所以他就能現一切身,他沒有執著。法身是這個意思。

  法身不能說他是一個身相,所以叫非身,非身的意思是講法身。佛的大身、報身是從法身裡面現出來的,這個現的是自受用身,自己受用的;教化菩薩,現他受用的報身,他受用的報身,大小、相好又不一樣,隨著被度化的眾生,隨著他的境界,報身大小也不相同。由此可知,身沒有定相,真的是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凡夫一切法是自己心想生的,諸佛菩薩沒有心想,所以諸佛菩薩所有一切化身,度化眾生的事業,是眾生心想生的。眾生心裡想,喜歡什麼樣的相狀,佛菩薩就現什麼樣的相狀,總現出來讓你很歡喜,很願意接受,所以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不是佛菩薩要現一個什麼身,沒有,他沒有意思,是隨著眾生的分別執著,隨著眾生的念頭而現相。所以諸佛菩薩無論是因地果地都不執著。

  末後教給我們,「不必著有,不必著無」,有無二邊都不必執著,「然後修因時,便能不取我相,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矣」。這是在修行功夫上說無住生心,完全在修行功夫上說。只要一切不執著,空有二邊都不執著,我們的清淨心就現前。清淨心現前就是智慧現前,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請看底下這段經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

  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恆河流域,所以世尊往往講到數量大的數字,他就用恆河沙來做比喻。經論上恆河沙的比喻非常之多,是這麼一個緣故,舉比喻愈近愈好,大家都看見,都能夠體會得到。恆河是印度很長的一條河流,這是我們現代人都知道的,而恆河的沙非常細,跟我們一般的沙確實不一樣,很細很細,細得像麵粉一樣。這條河裡面多少沙?太多了,佛用這個比喻說明數量之多,如恆河中所有的沙數。

  【如是沙等恆河。】

  這個意思是把恆河的沙,一粒沙再把它變成一條恆河,恆河沙數的恆河。每一條恆河裡面又有那麼多的沙,這個數量怎麼個算法?

  【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

  就是一粒沙把它比作一個恆河,恆河沙數的那些恆河,河裡面的沙。

  【寧為多不。】

  多不多?實在說,一條恆河的沙已經就很多了,再把每粒沙變一個恆河,這簡直沒法子計算。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尊者的答覆跟我們的想法完全相同。單單說一條恆河的沙已經是數不清,已經是太多了,無法計算。何況是你再把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所有的恆河沙,那怎麼計算法?太多了。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

  『實言』這一句這個字眼很重要,說明佛講的話真實不虛,絕不是假話,老老實實告訴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前面比較福德,佛是以大梵天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那個數量已經相當可觀。這第二次用的恆河沙數的恆河沙,比大梵天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因為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我們能夠計算得出來,這個恆河沙的數量就太大了,簡直是沒有法子計算。沙的數目都不能計算,佛這裡又加了一番,大家看到了,把恆河沙數每粒沙再比喻作三千大千世界。換句話說,前面那個大梵天王他的布施只是一粒沙而已,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一粒沙。現在這個人布施是恆河沙數的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怎麼能比?無法比。得福多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無法計算。小註裡頭,「實言告汝,說在此,而意在下文」。真正的意思比較在下面,這個地方只舉出這個事,作個大前提而已。「使知所說、持說之福,更多於此,是真實語,不可不信。」受持、為人演說的福報,比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還要大,這是佛實在說的,不是說假話,說的是真的。

  「恆河無量,河沙無邊,借有為法之極大福德,作一比例。」他為什麼比不上受持《金剛經》為人演說的福報之大,就是他這裡是有為法。有為法的福報再大,有享盡的一天,他那個福報會享得盡的;無為法沒有窮盡,所以不能比。學佛的人最要緊的地方,是把我們現前有為如何把它轉變成無為,那你就真正是佛弟子。你能夠轉境界,轉識成智,識是有為法,智是無為法。天親菩薩在《百法》裡面給我們排列得很清楚,八識五十一心所有為法,真如無為是無為法。清淨心是無為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無為法。

  我們看底下這段,佛真正的意思就在這段,「顯持經勝」,顯示受持《金剛經》的福德殊勝。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這個意思就是講不必受持全部《金剛經》,在《金剛經》裡面能夠『受持四句偈』,四句是一首偈,《金剛經》上任何四句都叫一首偈,並沒有指定哪四句。也就是說,當你在讀誦這部經的時候,你與哪四句有緣,你很喜歡,你下定決心要依教奉行,這叫做受持,是真的接受,真的要這麼做。四句是一首偈,兩句是半偈,半偈一句說實在的話都是一生受用無窮。果然認真受持而不失掉的話,半偈一句都能證果,都能契入。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一即一切,這是它真正的原理。一切即一,所以任何一句、兩句都可以。

  「四句偈等,極言持說極少之經,尚福德勝前,則持說全經,其福更勝,不待言矣。」那還用得著說嗎?「受持,則能自度」,受持意思前面都說過,決定不能忘記,決定不能錯解。學佛的同修,有不少人以為每天把經念一遍,這叫受持,那是完全錯了,那個只叫讀誦,不是受持。讀誦的福很小,因為你讀誦還是有為法,受持才能轉境界,才能把有為轉成無為。受是完全沒有懷疑,沒有夾雜的接受了,完全接受。接受之後就完全照做,譬如前面講的兩句,半偈,「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是半偈,兩句,你真的明白,我真的照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正在學不住,學無住。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認真的去學菩薩的六度。認真去學,盡心盡力去學,那叫生心,這才叫受,這是受字的意思。持,永遠保持而不失掉,所以持就是相繼的意思。受,在淨宗裡面講,就是淨念,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就是此地受持的意思。你看淨,淨就是無住,有住就不清淨,應無所住就清淨。念是生心,相繼就是持,保持而不失掉,這樣能自度。

  「為他人說」,隨時隨地真誠、熱心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他喜歡聽,給他講,不喜歡聽,也給他講。給他講了他罵你,罵你也無所謂,佛法當中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聽進去,阿賴耶識裡落印象,那個印象他不會去掉的,這就是你把佛法真正介紹給他。他這一生不相信,那個種子永遠不會消滅,說不定來生來世,後生後世,他這個種子起現行,起作用,他發心學佛。所以種子可以在這一生種,不一定在這一生成熟。很歡喜接受的,這一生有成熟的希望,不願意接受的,這一生不能成熟,我們曉得後來會成熟。這一生他罵你,到後來他會感激你,幸虧你在這一生給他種了種子。所以為他人說,則能度他。

  「自度度他,是菩薩行,故福德極大也。」自度度他裡面,為他人說只是言說,言教,而自身受持,諸位要曉得那是身教。你自己這樣做了,做給別人看,讓凡夫看到佛菩薩的生活,怎麼會不羨慕?怎麼會不歡喜?我們跟人家說佛法,人家不肯相信、不肯接受,原因在哪裡?我們沒做到。你勸他,他一看你學佛學這麼多年,還不是一天到晚生煩惱,我們就沒話好說,沒做到。必須自己先要做到,自己的生活確實幸福、快樂、美滿,表現在外面,最低限度,佛經裡頭講的法喜充滿,一天到晚歡歡喜喜、快快樂樂,人家看了才羨慕。如果你學佛,學得一天到晚愁眉苦臉的,人家一看你這樣子,佛不能學,你看學成這個樣子,那還能為人演說嗎?可見得受持不但是自度,自度是度他的根本,這個要知道。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叫你自己鄰居、你常常接觸的人,看到你跟別人不一樣,你一天到晚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只要有這個表現,你不去度他,他就來找你。

  我們在達拉斯,道場附近住的一些外國人,我們言語不通,但是他問英語好的這些同修們,那些人為什麼生活得那麼快樂?他就感受到。我們住在這個小地方,我住的地方是一個小社區,附近的外國人向悟學打聽,問我們這些人是幹什麼的?為什麼他們生活得那麼快樂?問悟學。由此可知,要真的去做,做出來之後,你看這些外國人來找我們,我們要告訴他生活快樂的做法,他一定會接受,他想快樂,他想過得幸福。我們在達拉斯建立那個小道場,道場開幕的時候,第一天我們就開放,招待這些鄰居。幾條街上靠近我們的,每一家我們都送一個請帖給他,我們茶點招待他。那天來了很多外國人到我們道場來參觀,我們把這個道場向他介紹,當然我們供奉的佛像也要向他們介紹。

  這些外國人問我們,是屬於佛教哪個宗派的?他們也有懂得佛教的宗派很多。我就讓翻譯的同修告訴他們,我說你不要說淨土宗,說淨土宗他們不懂,愈講愈迷惑,那個就麻煩了。我說你告訴他,我們學的是阿彌陀佛宗,這樣介紹給他。他聽了之後,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他就問我們,我說阿彌陀佛是快樂的意思,他點頭,這個他要,他要快樂。極樂世界,快樂的意思。阿彌陀佛是長壽的意思,他也要,他要長壽。阿彌陀佛是清淨的意思,他說這個他也要。我說那好,以後我們星期六開放,希望你們都到裡邊來。他們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星期天你們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來,沒有衝突。到我這個地方來你學什麼?學快樂、學長壽、學清淨心,這很容易就來了。你要說淨土宗,那會搞得他們一塌糊塗,他就不容易接受。可是我們跟他介紹的完全是教義,一絲毫都沒有違背。所以,對他們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很歡喜,很樂意的就接受。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刚经讲义节要(第33集)jingkong法师主讲/美国圣荷西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24日11:28: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84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