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第19集)jingkong法师主讲/美国圣荷西

admin 金刚经讲义节要评论阅读模式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十九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19

MP3下载

  請掀開講義第三十面,從倒數第七行,從第八看起:

  「吾人事事依照佛說去行,心中卻一無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雖無其事,依舊精進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金剛經》自始至終講到修行的要領可以說就是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就是經文上所講的「無住生心」。無住就是不執著,不但一切法的相不能執著,連空相也不能執著,非法相就是空相。佛法裡面常講的空、有,像《心經》上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有,就是此地講的法相,法是一切諸法,相是它的相狀,它的相貌、形相。一切法,除了有形相之外,還有名字,每個法我們都給它起一個名字,那叫名字相,佛經上常講的名相,名是名字,相是相狀。這些都是緣生之法,所謂是因緣生法,它沒有自體,它不是實在的,所以講相是幻相,有是假有,不是真有。佛法裡面所說的真假,它的定義,凡是說到真,就是永遠不變,那就叫真,凡是會變化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我們觀察這一切法,可以說任何一個法相都是有變化的,也就是有生滅的,我們講動物、植物、礦物,統統都有變化。乃至於虛空,虛空我們看不出它的變化,所以法相學家把虛空列入在無為法,無為法就是沒有變化的,沒有變化、沒有生滅的。其實虛空還是有變化,而是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出來,覺察不出來。所以無為法裡面只可以說它是相似的無為,它不是真的無為,真的無為只有一種,叫真如無為,真如是真的,虛空不是真的。現在科學比過去進步很多,科學家知道虛空是多元次的,不是單一的。多元次的空間,由此可知,空間的確是有變化,這是科技的發現比從前要進了一大步。

  我們從這個地方聯想到,佛法裡面所說的六道、十法界、乃至於所說的無量無邊的法界,這些事相與科學家講的多元次的空間非常相似。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像念佛往生淨土,古德跟我們講往生的事實,所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個話乍聽之下使我們非常的糢糊,不知道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如果用現在科學家的解釋就很清楚,這是一回什麼事情?是不同元次空間的轉變而已,換句話說,我們從三度空間提升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不知道是多少度的空間,提升到那個空間,時空的轉換,所以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科學家雖然發現這個事情,但是空間怎麼轉換,怎麼樣去突破,現在還沒有法子。在佛法裡面有方法,它的原則實在講就是修清淨心,因為清淨心是真正的無為法,清淨心能夠突破一切不同元次的時空,這是科學家沒有能夠發現。《金剛經》最要緊的就是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所謂了生死超越輪迴的方法,那不就是突破多元次時空的方法嗎?

  這段講得就非常好,我們樣樣事情要向佛學習,就是依照佛所說的去做,佛所說的就是他所行的,這叫做學佛。可是做的時候,心也要像佛一樣的清淨,也要像佛一樣的不執著。我們學佛不能學佛的表面,還要學佛的裡面,他裡面是清淨的,心地是清淨的,沒有染著,心裡面一無其事;也就是我們平常在講席裡面所說的,做一切事情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裡面跟佛就一樣,這才叫不住法相。作跟無作幾乎是相同的,相等的,所謂作而無作,作跟無作是同時,不是兩截,也不是兩樁事情,這叫不住法相。心地雖然清淨,依舊精進去行,這是不住非法相,非法相是空相。合起來就是空有二邊都不住。一定要懂得,作跟不作是一樁事情,作跟不作是同時,要曉得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本經在後半部說得很詳細、很透徹。道理明白了,事實真相通達,我們的生活就會跟諸佛菩薩一樣,生活在真實智慧之中,真正的幸福美滿之中。

  這樣的意思在《金剛經》可以說是很多次的重複,重複的意義是因為我們迷得太久,無量劫一直到今天,這個錯誤的觀念、錯誤的習氣太深了,決定不是一次、兩次的提醒、聞法就能夠回頭的。正是因為我們回不了頭,六根接觸境界的時候往往又犯了老毛病,又迷惑了,所以佛才大慈大悲不斷的在提醒。讓我們有機會多次的薰習,讓這個觀念能夠在我們意識裡頭建立,讓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夠提得起來,這才能談得上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行持。

  「境與心,法與非法,對待之見未忘,尚未能出世間。」這段我們不能不知道。境是所現的境界,心是能現,境是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境界。嚴格的說,我們身體也是境界,正所謂相隨心轉,心是能變、能現、能轉,境界相是所現、所變、所轉的,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迷人把它看作兩樁事情,兩樁事情就是對立的,今天所謂相對的,相對就是看這個事情。法與非法也是一樁事情,也不是兩樁事情,《心經》上說得很清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法,空是非法,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我們把空、有又看作兩樁事情,對待之見未忘,相對的,空有相對的,心境相對,人我相對,一切都是相對,只要這個念頭你還存在,就不能出世間。世間是什麼?三界六道輪迴,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你修學得定功再深,智慧再高,只要這個念頭沒有斷,你就出不了三界;換句話說,還要繼續搞輪迴,這不究竟,這不算成就。如果這樣算是成就,那我們每個人都成就了,這一生沒成就,過去生中不知道成就多少次,人間天上我們不曉得去了多少次,連非非想天我們都住過。佛在經上為我們印證,我們每位在座的同修,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佛只要說這句話就行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我們都曾經住過,現在從上面掉下來變成這個樣子,所以這不叫成就。要成就一定要出三界,不出三界,說個老實話,你這一生的修學白修了,就像我們過去世一樣,這是必須要提高警覺的。要怎樣才能夠超越世間,才能得到一個結果?在佛法裡面講,真正得到結果,最低限度要證得小乘阿羅漢,他出了三界,他不再搞生死輪迴,這算是個成就。這個成就是小成就,不算是大成就,但是他算得上是成就了,沒出三界不能算成就。

  所以下面說,「故出世法,必須離開分別心」,我們就是分別,起心動念都在分別,真的是分別,「轉凡夫觀念」。凡夫的觀念就是分別,分別就是對待,就是相對的,就是執著,分別是妄想,執著是煩惱,這是二障。「證性須要無念」,應無所住就是無念,有念就有住,要無念。「心中若有無念二字,仍是有念」,一切念都沒有了,他的心住在無念上,他真正做到無念了,果報到哪裡?果報在四禪的無想天。無想天人就是修這個修成功,修無念,可見得他有個無念,所以有個無想天在那裡等著他。無想天在第四禪,佛在經上說那叫外道天,為什麼叫外道?心外求法,落在那個地方。修無想定,果報在無想天,還是出不了三界,為什麼?因為他有個無念。所以說,「必並無念之念亦無」,無念之念也沒有,就是前面所講的心中一無其事,有念、無念統統放下。由此可知,修行真的不容易,真是很難!說、聽好像還不難,真正去做不容易。《金剛經》如果諸位是參透了的話,你一定會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再想想除這一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能叫人在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唯有老實念佛一法。如果你不用這個方法,那麼你去修無念。

  末後這一條,「念即是觀,觀即是念」。禪宗、教下都要修觀,他們的修行,名詞叫修觀,觀照、觀想,教下稱為止觀,實在講止觀就是禪。「當起心動念時,除去分別心,依佛之方法,向內思惟,此為念無念。」禪宗的方法,在古時候多半用觀心的方法,向內觀,心一有念頭就觀察它,念頭從哪裡起來的,這是心要很細,完全離開外面境界,向內觀。這一觀,當然念頭沒有了,沒有了繼續再注意它,念頭到哪裡去了,用這個方法來觀心,觀念頭的生滅,久而久之他得定,心裡頭妄念不生,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要心地很細,如果是個粗心大意的人,沒法子。所以後來祖師大德就換了個方法,叫參話頭,參話頭比觀心實在講容易太多,方法不一樣,目的都是相同的。這個方法,總而言之,這叫念無念,也就是觀無念。這是修行總綱領、總的原則。

  「念佛亦然,久久相應,即能無念,即是覺、正、淨。」念佛很多人不曉得,念佛的理跟禪跟教跟密沒有兩樣,一個道理,只是方法不相同,念佛的方法比那些法門裡面的方法實在講來得巧妙多了。剛才說過了,像觀心、參話頭,那要條件,要是很細心的人,妄想分別執著很淡薄的人,用那個方法能用得上;如果心粗,妄想多、煩惱多,那種方法根本就用不上。所以那些方法,必須有特定的條件你才能修。唯獨念佛這個方法,不需要任何條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根鈍、根利都不要緊,統統都能修,所以叫它做第一方便,好處就在此地。不怕愚痴,也不怕煩惱業障習氣重,都不怕,只要你能夠老實念就行了。它的條件是最簡單,只要你深信不疑,老實念,它就有效果。

  可是說實在話,這個條件從釋迦牟尼佛用到今天,用了三千多年,根據中國歷史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用這個方法都很有效果。可是在現代的這些人,用這個方法如果不明其理、不得扼要,還是不能成功。原因在哪裡?當然是很複雜,我們現在生活的條件跟古人比差遠了。怎麼說跟古人比差遠了?說實在的話,古人那個時候生活環境對於心理的影響是平和的,這對於修道幫助就很大。現在環境對人心的影響是暴逆的、是不平的,所以對於修學影響就非常之大。像一切新科技的發明,給人們帶來巨大的誘惑力量,這個誘惑就增長貪瞋痴。現代人的貪瞋痴比古人不曉得要強幾十倍、幾百倍,所以古人修行容易成就,現在人修行很難成就,原因在此地。除非你不受誘惑,單靠持名要把心念靜下來,就是剛才講,要不能把所有一切誘惑離開,那就辦不到。

  這也是這些年我在各地勸大家讀經,用讀經的方法來攝心。讀經的好處跟持名不同,因為經把這些事理都說得很清楚,讀經能明理,念佛能掌住扼要。我們先要明理,先明理之後才肯放下,才肯認真求生淨土,理不明,對求生淨土意念不深,求生淨土這個念頭若有若無,不能產生力量。經要怎麼讀?要一遍一遍的去讀。我最初勸人念三千遍,三年當中念三千遍,希望他能夠有耐心去念,一天念三遍,三年就可以念到三千遍,這是第一個階段。念三千遍的人不少,來告訴我,老毛病還是發,還是止不住,問我怎麼辦?我就告訴他,你繼續念。也有不少聽話的,念了一萬遍之後他告訴我,有一點得力了。由此可知,現代人煩惱很重,一萬遍才能伏住,沒有這個遍數不行,伏不住煩惱。一萬遍念了之後,心定下來,清淨了,道理、事相逐漸明白了,往生的意念踏實了。實在講,這一萬遍念下去之後境界會轉。心清淨,道理明白了,智慧增長,首先你得到的受用就是健康,過去身體有些毛病,現在都沒有了,不需要醫療就沒有了,身體健康。精神一定比從前好,體力跟精神一定比以前好,相貌一定比從前圓滿,相隨心轉。一萬遍念了之後,相貌不轉沒有那個道理,相貌會轉,身體會健康,體力、精力都能充沛。但是要繼續不斷的用功,如果著在這個相上就壞了,把念佛當作果報,就得一點健康長壽,這個太不值得,這個果報太小了。縱然你健康,活到兩百歲,你還是出不了三界。我們不能用健康長壽這個果報就很歡喜、很執著,那就錯了,一定要繼續不斷的努力。所以念佛效果很顯著,我們看到不少人確實是這個樣子。

  久久相應,即能無念,這才是念佛人真正的目標。如果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住生西方必定是上上品往生。這就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學佛要求的就是求覺正淨,是以這個為目的。剛才說過了,相貌圓滿、健康長壽那是附帶的,那不是我們的目標,不能拿這個附帶當作目標。

  再看底下一段,第十五節,「顯釋其故」。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住就是不著,就是心裡面若無其事,住相就是心裡有,念念不忘,那就是住相,一定要在生活行持當中去勘驗。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就證實這樁事情很難。有個朋友向你借錢,借去的數目字很大,你有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如果放在心上,你住了相。學佛的人怎麼樣?決定不放在心上,事情忘掉了,還很好,不還也很好,沒事,這才行。若是心裡還想著這樁事情,糟了。這很現實的,為什麼難?就難在這個地方,難在放不下,捨不得。「住於境則心不清淨」,我學佛是要學清淨心、是要學覺正淨,世間所有一切法都不能夠染著。不但剛才舉的這些外財不放在心上,就是連弘法利生也不能放在心上,為什麼?那也是法相。佛之弘法利生一切隨緣,放在心上就是攀緣,你已經著了相,一切隨緣那就得自在,生活就自在。剛才講了,受用裡面,為什麼人不老?他沒有憂慮、他沒有煩惱、他沒有牽掛,他怎麼會老?中國古德講得好,憂能使人老,一個人常常有憂慮,常常有煩惱、有貪瞋痴慢,老化就很快;如果心裡頭若無其事,什麼都沒有的話,老化就很慢。所以要注意到我們學的是清淨心,修的是清淨心,一切佛法如果不能幫助我心清淨,這就不是佛法,不但不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也不是。佛法修的就是覺正淨,大小乘都一樣。

  「須一無所為方可,何故處處言不住,又處處言福德乎。」這個經上講『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福德不是求的,不是心裡頭想要,它自然現前,現前就受用;現前一定要不要,你也著了相,那就不是隨緣。隨緣就是一切都隨其自然,貧賤的時候隨其貧賤,也不故意去捨棄貧賤,富貴的時候隨其富貴,也不要去故意捨富貴。因為你起心動念你心就不清淨,就錯誤,一切都隨緣、都隨順,就得自在。在貧賤,他心裡頭不著相,無所謂貧賤,他在富貴之中他也不著富貴相,也無所謂富貴,他的心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清淨的,這是我們要學的。諸位要曉得,清淨平等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真常。

  佛說福德,這是相,相隨心轉,心轉了外面境界當然轉。「修行即有境界,不是不要境界」,境界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託境方能起修,方能下手」。我們講的功夫,用功,真正用功就在歷事鍊心,歷是經歷,事是事相,就是外頭境界相,在境界相裡面鍊心,鍊什麼心?鍊清淨心、鍊平等心、鍊正覺之心,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所以真正修行不能離開事,離開事沒得修,到哪裡去修。我們在本經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引用他過去作菩薩的時候修忍辱波羅蜜,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境界,沒有那個境界,忍辱波羅蜜到哪裡修?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人輕視你,沒有人侮辱你,你的忍辱波羅蜜從什麼地方表現?沒地方表現。所以,修行離不開境界,成就都是在境界上得到的。會修行的人知道真正修行的就是自己一個,除自己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境界都是善知識。《華嚴經》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的就是這個例子,一切人都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老師,他教導我。善人給我做了個榜樣,我們曉得那是善,應該跟他學習,惡人是老師,給我們示現惡的榜樣,教我不能跟他學,都是老師。順逆都是好境界。我們能夠辨別善惡,智慧開了,能在一切善惡裡面如如不動,定功成就,能在一切事相上斷惡修善,大悲心生起來,那叫大慈大悲,這才叫修行,才叫真正懂得修行。所以修行一定要託境,託是依靠的意思,一定要依靠境界。在境界裡面去勘驗我還有沒有分別,我還有沒有執著,我還有沒有起心動念,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這就是我們下手之處。

  「本經說不住六塵」,《金剛經》上說的,「而淨土三經全說六塵」。我們這裡念佛人多,你看《金剛經》跟淨土經典完全相反,《金剛經》教我們一切都不執著,一切都要離開,而淨土經裡面教我們念佛,教我們憶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念六塵。「看似相反,實則相同」,不會看的人覺得這是兩樁事情,一個是著空,一個是著有,高明的人看是一樁事情。「且正可見淨土境界之高」,淨土境界之高,不是高明的人看不出來,一般人都認為淨土很低,著有、著相。如果真的它著相,真的是著有,真的是很低的一個法門,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這個事實往往被人疏忽掉,沒有去深入研究。西方淨土正是託境起修,人家高就高在這個地方。離相修難,太難了;立相修容易,立是建立。淨土宗是指方立向,指定你西方,指你一個方向,建立形相,你有依靠。特別是對於著相的凡夫,沒有辦法離相的凡夫,對他們來講實在講是最大的方便,所以淨宗下手容易,成功高。因為他那個相,要依我們凡夫來說那是大福德之相,真正是不可思量的大福德。這個殊勝莊嚴之相怎麼來的?是阿彌陀佛不住相布施的成果,果報!我們著這個相,實在講就是著了阿彌陀佛不住相布施之相,這麼回事情;住相布施沒有這個福報,這是我們要知道。底下這段簡單說一說。

  「觀想極樂世界之六塵,即不住空」,不住非法相,「由此而脫離五濁之六塵,即不住有」。心裡面專想阿彌陀佛,專念極樂世界,一心求往生,不再有絲毫掛念娑婆世界,這就是捨離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塵,這不住有,不住娑婆世界之有,這就是大方便。「故佛法治心,不重降伏而重轉移」,念佛修淨土是轉移,把念頭轉一轉,轉變。降伏難,我們要想把煩惱斷掉難,把妄想執著斷掉更難。淨宗說不需要斷,不需要降伏,念頭轉變一下就行了,也就是說你現在不要貪圖這個世間,世間沒什麼好貪圖的,太苦了。你縱然得到一點,你想想你要付出多少代價,你才能得到那麼一點短暫的快樂,細細想想太不值得了。冷靜去思慮一下,你這一生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你得到的是什麼?你付出的是些什麼?生活艱難,得到的溫飽,付出的代價,勞累太多了,勞身、勞心太大了。再想想西方極樂世界衣食自然,不要勞神也不要操心,這個地方為什麼不去?為什麼留戀在這個苦地方?

  「使眾生心轉向佛境之六塵,即脫離五濁之六塵。」這就是前面所講的淨土境界之高。我們這個地方種種享受,是自己業報變現出來的,苦!我們福很薄,智慧淺,煩惱迷惑深重,苦不堪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享受阿彌陀佛的福報,享佛的福,那個地方是如來無量劫不住相布施的成果,我們到那裡去是享受佛的成果。這種方法就是二邊不著的下手方法,「二邊不著之下手方法,即在此」。空有二邊不著,取西方極樂世界,不著空,捨離娑婆世界,不著有。這個辦法確實比大乘法裡面其他法門所講的二邊不著容易太多了,這也是諸佛如來為什麼極讚淨土,道理在此地,唯獨淨土一法能夠普度法界一切眾生。我們修淨土,淨土是大乘法,是大乘圓頓大法,它所具備的條件就是發大心,心不大不能生淨土,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大心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願一定要在一生當中完成,這個叫大心、大願。一生當中果然能成得了嗎?能,怎麼能?求生淨土就圓滿成就。不生淨土,這個四願一條都成就不了,淨土境界之高!

  四願裡面第一願,我自己念佛求生淨土,怎麼能夠完成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道理都在心量。我們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心要大,心不大不能出輪迴,心一定要超越輪迴的,就是三界的範圍,你就出了三界,出了輪迴。那就是起心動念、生活、作為念念都要想到一切眾生,我們跟佛學,佛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就照做,佛教給我們不能做我們就決定不做。淨宗的典籍少,只有三經一論,即使後人補充進去的,也不過是五經一論,我們就依照五經一論這六樣東西就行了。這六樣東西分量都不多,首先熟讀、熟記,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都不違背佛在經典裡面對我們的教訓,這就叫上求佛道。我們認真去做,就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認真去做,做出個好的樣子給一切眾生看,這叫下化眾生,不用說話,做出來的就是。做給哪些眾生做榜樣?一定要曉得,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要有這個意念。不是做給我周邊人看的,不是做給我這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人看的,不是做給這一個世界人看的,我是做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看的,這就叫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心量要大。一心專求西方極樂世界,對於世間一切法相再也不貪著,煩惱就斷了,一個法門成就了,一切法門都成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圓成佛道。所以你才真正了解,往生西方這個四願一生當中圓滿了,不求往生,這個四願是空願,不可能圓滿的。所以對於淨宗沒有深刻的研究,細心的觀察,不知道它高明之所在,往往輕視了淨土,這是我們自己很大的不幸。

  「江味農居士極讚淨土」,這是一生專門研究《金剛經》的,我們這個講義就是從《金剛經講義》裡面摘錄出來的,所以是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的節要。「見地精確,令人起敬,語在《講義》卷二,九十三頁第二行。」諸位可以去看《講義》,你看他自己怎麼說的。再看底下這節文,世尊用比喻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這個字要念去聲,破音字,可否之否。下面說:

  【不也。世尊。】

  『不也,世尊』這是一句。下面又問: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這是佛問的話,下面是須菩提尊者答覆的話。

  【不也。世尊。】

  這個問答,語句都很單純,可是意思很圓滿,像我們這些人要是單單聽這句話聽不懂他們在講什麼。古德為我們一解釋,我們再一想,這裡面確實是妙不可言。第一個答覆裡面,「不也」,這不是否定之詞,「含有唯唯否否之意,不完全作否定解」,你完全做否定解意思就錯了。實際上這個「不也」意思是不好這麼說法、不能這個說法,有這個意思在,所以它不是個否定詞。為什麼不能這樣說,不可這樣說?因為是亦可亦不可,換句話說,看你從哪個角度上去看。

  底下說,「佛說經,隨舉一法,皆賅十方」,賅是包含,「蓋佛法皆從無量無邊性海中流出,故重重無盡」,佛經裡面隨舉一法都含一切法。要不是佛經呢?諸位要曉得,不是佛經裡面一法也含一切法。如果說佛經裡面說一法含一切法,不是佛經就不是一切法,那佛法跟世法是兩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哪有這個道理?隨便拈一法,無論是佛法、是世法,統統含一切法。為什麼?因為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一個性。所以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這個一不是專一,是任一,任何一法,這諸位必須要知道。然後你才能看到佛法真的是平等,真的是清淨。佛法裡面修學講本尊,特別是密宗講本尊,本尊是第一大,本尊不是獨一,是任一。譬如我們修淨土的,阿彌陀佛第一大,所有一切諸佛都在阿彌陀佛底下,像我們大會一樣,阿彌陀佛是主席,諸佛如來都坐在下面。這個主席下台了,另外一個主席上來,他又是第一大。所以,一不是專一,是任一,任何人都可以上台來當主席,是這麼個意思,它是平等的。譬如說在中國,有不少修觀世音菩薩法門,有不少人修地藏法門,修地藏法門,地藏菩薩第一大,所有一切諸佛也站在地藏菩薩下面。這就說明,一是任一,不是專一,你要認為是專一那就錯了,專一不平等,任一。

  像經典也是如此,我們今天修淨宗的,推崇《無量壽經》第一,其他經都貶在下面,修般若的,《金剛經》第一,《無量壽經》也放下去了。任何一部經典都第一,這是《華嚴經》上講的主伴圓融,主是第一,伴是伴從的。但是誰是主?任何一個人都是主,任何一尊佛都是主,任何菩薩都是主,任何一部經都是主。這個是主,其他的都是伴,是這麼個意思,這是佛法裡講的真平等。它的理都是從無量無邊性海中流出,所以它的相是重重無盡,重重無盡,《華嚴》裡面說得詳細。

  「十方非定法,可知一切法均是假名,無有定法可得,所以不可住」,也就是說不可執著。不但名相不能執著,形相也不能執著。名詞,名相,我們講名詞術語,法相唯識學家所說的,那是遍計所執。遍計所執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假設的,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可是形相,形相是依它起性,依它起性就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所生,沒有自體,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換句話說,也不能執著。就以我們的身體來說,身體是假相,不是真的,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四大五蘊因緣和合現起這個現相,不是真的,幻相,假相。假到什麼程度?不可思議。我們認為這個東西真有,我們錯認了它,這個相實在講就跟電影銀幕、電視螢幕上現的相沒有兩樣。不過現在電視螢幕裡面現的相是平面的,不是立體的。現在也有立體的電影,我們現在現的相是立體的。這個相是剎那生滅相,我們所見的是一種相續相,剎那生滅的相續相,它根本就不存在。

  就像現代科學家發現的,所有一切形相是波動的現象,這個講法跟佛法講的非常相接近。這就說明物質根本不存在,根本沒有物質存在,現象怎麼來的?波動的現象。所以現在科學實在也很能夠令人敬佩,從前還以為有物質,現在曉得沒有物質。因此,一切形相這個現象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因為它是假的,它當體即空,有什麼好執著的。諸位要曉得,不執著你能夠得其用,可以用,可以享受,不生煩惱,煩惱從哪裡來的?執著裡頭生的。得其用,自在,很快樂,不生煩惱,知道這一切是幻相,剎那生滅,了不可得。所以,現相跟名詞術語統統不可以執著。十方也不能執著,十方更是一個抽象的名詞。

  「一切法皆是同體,在性體上原是一個。」這個觀念非常重要。所以古人修行要先開悟後起修,所謂開悟就是把事實真相道理統統搞清楚,然後才能下手修行。也就是說在生活當中應該怎樣做,與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能夠相應,能夠不抵觸,相應就是不抵觸,與事實真相完全相符,這是正知正行,這就是佛菩薩的心行。而我們是不明其理,生活行為與事實真相相背,所以才生無量無邊的苦惱,這是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憫者。第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要曉得盡虛空遍法界同一個理體,現在哲學裡面講的本體,同一個本體,本體是什麼?是自性,佛家講的真如、本性。這樁事,就這一個體,佛用了幾十個名詞來表達,為什麼用這麼多名詞,而不用一個名詞?佛怕我們執著一,用許多名詞來表達,告訴我們名相是假的,不需要執著,怎麼說都行,只要說的是這樁事情就可以了,破我們執著名相的習氣。所以他用了好多的名詞,道理在此地,讓我們曉得名相是假的。

  體是一個,這一個體現出無量無邊的境界,這往往叫我們初學的人想不透,我們的心性,就是自己的心,不是別人的心,我自己的心,自己的心現出我自己的人,怎麼又會現出你們這麼多人來,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怎麼回事情?這裡面的道理就很複雜,《華嚴經》上講的無量因緣。但是這個複雜的現象如果我們要想稍稍體會,實在講也不很困難。譬如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作夢,夢境現前,夢中有你自己,為什麼也現別人?為什麼也現山河大地?一樣的道理。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今天科學家所說的,無量無邊多元次的空間,都是我們自心變現出來的,同一個體,一個本體。因為同一個本體,平等心才能夠生得起來,萬法確實是平等的,同一個真如、本性變現的,怎麼不平等?

  「若領會得,方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是能現,佛跟眾生都是所現,佛跟眾生差別在哪裡?佛對於這一切真相明瞭,眾生對於一切真相糊塗,不明瞭。不管他是明瞭不明瞭,起作用是相同的,不是說明瞭就起作用,不明瞭就不起作用,不是的,起作用是相同的。所以說迷悟不二,生佛平等,佛在大覺之位,眾生在迷惑顛倒,在六道輪迴受苦受難,跟諸佛菩薩實在講沒有兩樣,從性上說絕對平等。佛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眾生也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而眾生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佛說了,是因為他自己有障礙,障礙是什麼?所知障、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不是別人給他的,是他自己迷惑造成的,不是別人給他的,而自己本性上確實沒有障礙。所以這個障礙不是真的,障礙也是假的,但是他執著這個假的,那就沒有法子。他如果哪一天明白了,這是假的,再也不執著,他障礙就沒有了。障礙沒有了,他的本能智慧德能就現前,就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所以要曉得,生、佛、眾生三無差別,意思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樁事情。這就是佛法不同於哲學,這是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所說的,佛法非哲學非宗教。現代人把佛法看作哲學,學校裡開課開佛經哲學。為什麼佛法不是哲學?哲學裡有能所,佛法裡頭沒有能所,佛法講能所,能就是所,所就是能,能所是一不是二,這跟世間哲學基本上不同的觀念在此地。

  佛法說整個宇宙是一個整體,是一體,六道、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就是一個整體。我們學佛必須先要建立這個觀念,佛法講信解行證,我們行的是什麼?與這個整體相應;證的是什麼?對於這個整體徹底明瞭,就是這個。與整體相應,這是得大自在,看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才是真正的美好,沒有一絲毫缺陷。

  「十方皆在虛空中,使知十法界,同在吾人一念心中。」十法界依正莊嚴在自己一念心中,一念就現十法界,無念,十法界就沒有了。法相宗裡面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源頭就是一念,一念不覺。諸位要曉得,念就是不覺,覺就無念,念頭多了還得了,一念就不覺了,念愈多就愈糟糕,就愈迷愈深。所以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一念就是無明,從無明生三細,從三細生六粗,十法界依正莊嚴就這麼變現出來。我們中國古大德也了不起,他們說的像儒家繼承的一個道統,講「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太極就是一念。從一念裡面就生出二儀,這就起變化,跟法相宗裡面講的很類似,又有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一念心中,「因果森然,而不礙同一性空」。佛說緣生,緣生跟因果是同一個意思,緣生就是因果。因果也不是定法,為什麼?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我們講果,是前一個因之果,可是現在這個果又是底下果之因。從一個植物來看,那非常明顯,植物的種子我們說它果,種子種下去之後,長成植物那是植物之因,因又結成果,果又變成因。也就是說明世界、人生是個非常複雜的因果現象,是這麼一樁事情。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果,這是定律,沒有人能改變,佛菩薩不能改變,神仙、上帝也不能改變。這些因因果果從哪裡生的?就是從我們一念當中生的。修行對於這樁事情不能不謹慎,我們要有好的果一定要種好因。因果森然,森然是講非常複雜,現的相也無量無邊,因為我們心的念頭實在講太多了。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因果,我們粗的念頭自己還能夠覺察,微細的念頭自己根本就不曉得。這就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實在講就是這個複雜因果所現的現象,變現出來的現象,這現象不礙同一性空,性體實在說無量無邊。

  無量無邊這四個字大家不能把它看作這是大,你要把它看大了,意思就錯會了,因為它沒有大小,有大小就變成對待,沒有大小。怎麼說沒有大小?我們也能體會得出來,像我們作夢,夢中境界就好像虛空世界一樣,夢從哪裡生的?我們曉得從我們意識心裡生的。我們躺在床上睡覺,充其量也不過六尺床鋪那麼大,怎麼會現出虛空?所以虛空,無量無邊的虛空不能說大也不能說小,沒有大小,這是真的。明白這個道理,現在這個虛空,無量無邊虛空,也沒有大小。正因為沒有大小,所以佛才說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沒有大小。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一點點大,像芝麻一樣,須彌山可以裝進去,須彌山大,為什麼?就是根本沒有大小。大小是執著,執著有個大小,好,小的可以裝到大的,大的就沒有辦法裝到小的,那是因為你執著。不執著才曉得事實真相不是這樣的,就是我們沒有見到事實真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在自性裡面,統統在自性裡面,並不妨礙真性;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這無量無邊複雜的因果,沒有妨礙你的清淨心,也沒有妨礙你的平等心,只要你不執著。所謂妨礙是什麼?病就是在執著。《金剛經》自始至終破執著,離開分別執著哪有妨礙?為什麼不妨礙?因為它是假相、幻相,根本不是事實,根本沒有事實,所以它不妨礙。

  「此顯虛空雖無相,而不拒諸相發揮之理。」這個意思佛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世尊用了很長的經文說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說明空有不相妨礙。我們在這個地方也得一點消息,何以不相妨礙?因為它是一,二就有衝突、就有妨礙,空跟有它是一,它怎麼會妨礙?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是有妨礙,好像是看到二,其實這個現象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實在講太粗心大意了,真的是一不是二。譬如說我們拿這個瓶子,我們看這是有,我從這個地方拿過來,拿到這來,在這個地方,放在此地,它這個地方應該有個虛空被它障礙了,我要拿過來這裡,虛空應該缺掉一塊才對,那空跟有就是真的。我這裡拿了,那裡虛空沒有空一塊,拿到這邊來,這邊虛空沒有被它擠破,明明這個事實擺在面前,空有是一不是二,它沒有妨礙。這就說明我們粗心大意,佛在《楞嚴》上這樣跟我們說明,我們才恍然大悟,因為它是一,所以它沒妨礙。

  正如像我們看電視一樣,電視畫面上人物的移動,螢幕沒有跟著它動,是一個道理。我們把螢幕比作空,現象比作有,空有一如,所以彼此不相妨礙。而且這個相佛說得好,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假相,不是真相。我們從家裡面到講堂,離開家裡那個我以及到講堂現在這個我就不是一個我,但是凡夫之人執著這是一個我,其實不是的。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相續相,那個我已經沒有了,這個我生了,這個我滅了,後面的我又生了,因為那個相續相,相還差不多,沒有什麼改變,所以你執著,認為這是一個,其實不是一個,而相的生滅,剎那生滅。佛在經上跟我們舉的例子,是一彈指九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相是假相,不是真的,所以佛教給我們相不能著,道理在此地。一切有都是幻有,都是假有,幻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幻有,真空跟幻有是一樁事情,不是二樁事情。所以世尊跟須菩提這兩句的問答含的意思很深,實在是不可思議。

  我們再看底下這段,前面是用比喻來說明,實際上說的意思是說不住相布施,那個福德就像十方虛空不可思議一樣。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布施我們在前面講過,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點點滴滴無一不是布施,只是我們凡夫沒有布施這個觀念,我們錯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生活果報可以說絲毫都沒有,所造的變成業障,那就冤枉,真的是冤枉。會修行的人就是把他所造的業變成福德,不可思議的福德。福德不是離開我們日常生活、離開自己工作本位另外去修福德,那就錯了,不是的;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那就是的,只要你不住相。「虛空無相不礙諸相發揮,正似布施不住相,不住相布施,正似虛空不可思量,菩薩能如此有而不有,空而不空,方是背塵合覺。」塵是什麼?塵是污染,我們今天講心理污染、思想污染、見解污染、精神污染,乃至於影響到生理的污染,菩薩全沒有。全沒有什麼?清淨心,一切法不執著,心就清淨。「善男女,既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發了覺悟的心,覺了,不迷了,「故教以不住相布施」。因為你想覺悟,不想再迷,所以佛才教給你怎樣才能做到?不住相布施。「此處教之用功,必須達到真能無住,無一絲一毫之未盡方可。」要徹底做到不住,心裡頭沒有一絲毫的污染,沒有一絲毫的念頭,這才是佛所教給我們的意思,教給我們的方法。

  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明天同樣的時間我們再會。

金刚经讲义节要(第19集)jingkong法师主讲/美国圣荷西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23日09:55:2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78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