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第13集)jingkong法师主讲/美国圣荷西

admin 金刚经讲义节要评论阅读模式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十三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13

MP3下载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一面,最後一行看起:

  「緣合現生,緣散即滅,當體即空,了無所得,就性言則本既不生,今亦無滅。」這一段是世尊教我們了解現象的事實真相。凡夫無量劫來就有分別執著,這是常講的著相、取相,執著的毛病,因為分別執著,這才造成現前這樣痛苦的結果,這是佛法裡面常說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這麼來的。但是這些相雖然是假相、是幻相,這種假相不能說它沒有,就正如同我們作夢一樣,夢中境界不可以說沒有,也不能說有,你說有,醒來之後它就沒有了;實在講不必等醒來,就在夢中也確實沒有,這就講當體即空。佛說法,大小乘經論裡面我們都常常看到他用比喻來說明事實的真相,這部經裡面也不例外,像後面很重要的一首偈子,一開端就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首偈子是《金剛經》的總結論,我們講到後面會詳細說明,實在是非常精彩。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把這些幻相當作真實,這才執著,才取相,這是凡夫的病根。

  佛在這一會上教給我們的方法非常巧妙,就是教我們要發大心,心量要大,用大心量把執著打破。執著的病根就是我執,起心動念只知道有自己,不曉得有別人,這是病根,也是六道輪迴的根本。這個念頭要不破,無論修學什麼法門,修的功夫再好,也沒有法子超越輪迴。所以,這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大問題,千萬不能夠輕視。這一段就是要我們拓開心量,了解這些現象的事實。它一開端,經文裡面講「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句話是總說,後面是舉例,像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等等,在前面跟大家介紹過,這是六道裡面的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在這部經上完全做出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只要向他學習就成了。要像佛發這樣大心,度一切眾生,這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廣大慈悲,要發這樣大心。雖發大心,雖然幫助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但決定不能著相。所以末後一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句話就是教給我們絕不執著。世間人做了一點好事就歡喜得不得了,我又做了多少功德,我有多少福報,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時時刻刻都不能放下,耿耿於懷。這樣雖然修善,雖然積功累德,果報也是在六道裡面享一點人天痴福而已。為什麼福報叫痴福?愚痴,享福裡面又造業,如果他不痴的話,享福不會造惡業。享福多造惡業,所以這個福叫痴福。

  說到眾生,上次我跟大家提到,佛法裡面許多名詞術語,我們叫名相,它都充滿了智慧,從這些稱呼當中讓你覺悟到、覺察到事實真相,而不去執著。佛家稱眾,譬如一個道場寺院裡面,我們要問他,你這個寺院住多少眾,而不去問住多少人,住多少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執著!給你講住多少眾,就是多少個眾緣和合所現的假相,就是這個意思,你就不執著了,曉得眾緣和合的,當體即空,容易放下。所以名詞術語裡頭含義很深。緣合現生,緣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條件,許多的條件,絕不是單純的,這些條件聚集起來現這個相,相生了。可見得生滅是相生相滅,假相生滅。既然相是假的,諸位想想,假有什麼生滅?像我們舉的這本書,假定說這本書,這本書從最粗淺的看法,這是許多紙張訂在一起,訂在一起這是一本書,書的相生了。我們把釘子拔掉,一張一張紙拆開,書沒有了,書的相滅了,生滅是看這個。假如你從這張紙上面來看,沒有生滅,訂起來還是它,拆開來也是它,你要從紙上看不生不滅;從這個書上看就有生有滅,從紙張上看不生不滅,生滅即是不生滅,意思是這樣的。

  所有一切法相,我們講森羅萬象,今天科學家把它分類作動物、植物、礦物,動植礦的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現的。所以要從緣去觀察,緣是不生不滅,只有緣聚緣散,這裡頭實在沒有生滅。凡夫愚痴,要等緣散才曉得這個滅了、空了,不知道正在聚合現相的時候也是空的,也是了不可得的。聰明的人不需要等緣散就知道是空的,就知道是假的。首先我們觀察外面的事物,比較容易契入,外面一切事物是當體即空,回過頭來再看自己,我們自己的身,我們自己的心,一樣也是當體即空,決定沒有例外,這是智慧,這是了解事實真相。明瞭真相,我們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說實在話,私心、妄念就沒有了,私心、妄念是從迷失真相裡面產生的。這是完全就假相聚散而言。如果就性,性是本體,所謂真性,就性言則本既不生,今亦無滅。性是什麼?性在哪裡?性是萬法之本體,所有一切現相是性的起用,用不離體,體必有用。佛教我們離相認識性,離相的離不是說相不要,相哪能夠滅?相沒有辦法把它滅掉,離的意思是不執著,是這個意思。離執著這個錯誤觀念,然後你就能見到性,性不生不滅,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

  性到底從哪裡見?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真如本性在一切動物的身上叫它做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叫它做佛性,在植物、礦物就叫它做法性。但是諸位要曉得,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剛才說了,所有一切萬物都是真性變現出來的,它變現成動物,我們叫它做佛性,變成了礦物、變成了植物,我們叫它做法性,是一個性。因為它是一個性,《華嚴經》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才能同的起來,如果不是一個性就同不起來。所以一性無二性。在我們身上,《楞嚴經》上說得很妙,世尊舉了一個例子,就舉用眼,眼見。《楞嚴經》上有很長的一大段經文,叫「十番顯見」,用十大段的經文說明見性,見性就是佛性,見性就是真性,見性就是我們本人,才叫真正的自己。我們有沒有?一天到晚用它,從來沒有間斷過,雖用而不知,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佛性,不知道這個東西叫本來佛。《華嚴》、《圓覺》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從哪裡說的?就是從本性上說的。哪個眾生沒有本性?我們的本性跟諸佛如來的本性無二無別,為什麼他叫佛,我們叫凡夫?他不迷,我們迷了。

  性,要記住這個地方所講的定義,沒有生滅的現象,假如有生滅就不是本性。我們今天用的心,這個心叫妄想心,這個心裡頭有念頭,有念頭必然是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念頭生滅不停,這個心就叫妄心,就不是真心。妄心從哪裡來的?妄心也是真心變出來的。怎麼會變出來?把真心忘掉了,迷失了,迷了起作用就是妄念,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起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變六道輪迴的現象,就變成許多苦難的果報,這不能不知道。所以覺悟的人,他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就是六根的根性,那是真的。真的失掉了變成假的,就叫做六識,六識就是妄心,六根的根性是真心。從前交光大師在《楞嚴經》上教給人捨識用根,就成佛、成菩薩,而我們今天是把根性忘掉了,完全用六識,壞就壞在這個地方。識跟性有什麼差別?前面只透了一點消息,性是不生不滅,識是有生有滅的。以眼根來說,眼識是有分別、有執著的,生滅就是分別執著;見性,見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古大德跟我們講,譬如我們眼看外面境界,眼一張開,第一個看到的是真性看到的,就是見性看到的,真的,你一切分別執著都沒有;可是到第二念就壞了,二念就變質,就起分別、就起執著,這一起就迷了。諸佛菩薩永遠保持第一念,他不變質,那就是人家的本事,我們變質了。怎樣保持第一念?在佛法用功的法門裡面講,叫定功。我們看底下這段。

  「妄盡情空,業識既轉,生滅心滅,生死海出,而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謂之入無餘涅槃,為究竟覺果之稱。」入無餘涅槃就是成佛,他所成的是究竟圓滿佛。前面這幾句話是說明佛果地上的境界,妄盡了,完全斷盡,情識空了。我們世間初學的人看到這個字很害怕,情沒有了,情沒有了人還有什麼意思?世間人把情跟愛看得很重。情叫迷情,叫痴情,情重的人、愛重的人,最重的,果報到哪裡?阿鼻地獄,地獄是情跟愛變現出來的。情要愈輕愈淡就往上升,《楞嚴經》上說得很好,《楞嚴》上講情少智慧就多。《楞嚴經》上講想,一個情,一個想,是講六道裡面的,如果說完全是情沒有想,那就是地獄道;九分情一分想,餓鬼道;八分情二分想,畜生道;人道是一半一半的,五分情跟五分想;如果想多,我們有六分想,只有四分情,你就到天道去了。所以,情重不是好事情,這個要覺悟。情空了,沒有了,成佛,佛果地上情完全斷掉,斷掉之後表現出來是什麼?給諸位說,現出來是智慧。情跟智是一樁事情,迷的時候叫做情,悟的時候叫做智;換句話說,覺悟,情就變成智慧,迷惑,智慧就變成愛情,你說這糟糕不糟糕。

  佛菩薩他不叫愛叫慈悲,慈悲是什麼?實在講慈悲就是愛,但是那個愛裡頭沒有情,愛裡面是智慧,完全是智慧,那就叫慈悲。所以,他愛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是平等的。世間人情就不平等,他喜歡的就愛他,不喜歡的就討厭他,不平等。慈悲是平等的,愛裡面是不平等的,一個是迷,一個是悟。必須把妄斷盡,實在講妄就是情,情就是虛妄的,這個要斷盡,完全把它空掉。

  業識既轉,可見得並不是在事上真的斷,轉變了。識就是八識,業識就是指八識,業是講起作用,造業。誰在造業?心、心所在造業。只要妄盡情空,就轉八識成四智,開始轉的是從第六、第七,第六就是分別,現在一切不分別,一切不分別就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妙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七識的作用是執著,執著當然就不平等,一切都不執著就平等了,平等心就現前。六、七只要轉過來,前五識跟阿賴耶識隨著就轉。所以真正轉識成智,功夫是用在第六、第七,就是叫你不分別、不執著。整部《金剛經》就是講無住生心,無住就是不分別、不執著。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了。所以,諸佛菩薩他們用事,就是所作所為完全用智慧,凡夫所作所為是用情識,是感情用事。佛菩薩是理智的,智慧用事,所以他沒有過失。

  「生滅心滅」,生滅心就是妄心,就是指八識,識心是生滅心。連阿賴耶識也是生滅心,這在《百法明門》裡面排列的最為清楚,排在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你看有為法裡面,第一個部分就是心法,第二個部分心所法,第三個部分色法,第四個部分心不相應行法,全是屬於有為法,都是生滅心。生滅心滅了,生死海出了,超出,就是說六道輪迴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頭說得好,「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不見了。好像我們睡覺醒過來,「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一覺醒過來,六道沒有了,覺醒過來。如果生滅心沒有了,六道輪迴這個相也就沒有了,這叫出生死海。

  「而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六道輪迴沒有了,展現在面前是什麼?《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圓明性海就是一真法界。這個環境不是假的,是真實的,為什麼?因為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所現的真相,實相,大乘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性是體,有體一定會起作用,起作用當然會現相,作用裡面,一個是覺悟的作用,一個是迷惑的作用。六道三界是迷的作用,一真法界,像阿彌陀佛的淨土西方極樂世界,它都是覺悟所起的現相,那個相我們叫它做諸法實相,它是真常,不生滅的。我們讀《無量壽經》,諸位要仔細去觀察,西方世界不但是一切人無量壽,無量壽從哪裡看?他沒有變化,也就是他沒有生滅。我們世間的人年年在變化,一年比一年老,豈但是一年一年的變化,實在講一月一月的變化,一天一天的在變化,一剎那一剎那在變化,這是生滅的現象,這就是假相。西方極樂世界人身體相永遠不變,不但一切人永遠不變,植物這些花草也永遠不變,花是常開,沒有看到它謝,西方世界所有一切法都是永恆不變的,這大家讀《無量壽經》細細去觀察。凡是有變化的就是有生滅的,沒有變化的就沒有生滅,一真法界裡頭,所謂一真,一是什麼?一是一心,一心就沒有生滅,二心就有生滅。由此可知,不生不滅的心就是一心。一心能變,一真法界是所變,它是一心變現出來的。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世間是雜亂心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一切法都是生滅法。這才叫入無餘涅槃,入無餘涅槃簡單的說就是證得一真法界,這叫究竟果位,成佛了,這是究竟佛果。

  「入無餘涅槃者無他,滅識色欲之生滅心,便度生死海,而達涅槃之彼岸矣。」涅槃兩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這個名詞也翻作無為,也翻作圓寂,圓是圓滿的意思,寂是清淨寂滅,圓滿的清淨寂滅。用圓寂來翻無餘涅槃,意思很圓滿,因為圓滿就無餘,如果還有餘,那就沒有圓滿。為什麼說還有餘?大乘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通稱都證得般涅槃,雖然證得般涅槃,不圓滿。為什麼?無明還有餘,還沒有斷盡,必須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那叫無餘。由此可知,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他還有餘,還餘一品生相無明,那一品無明斷盡,就無餘,無餘才圓滿。

  怎樣是這個圓滿境界?「滅識色欲之生滅心」,識就是分別,這是講心,生滅心,色是講現象,欲是講欲望,這統統是凡夫邊上的大煩惱,是生死的根源,總而言之叫做生滅心。如果分開來說,識色欲就是《百法明門》裡面所講的有為法,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九十四種,全是屬於生滅心,要把這個統統斷盡。「便度生死海」,這個生死海不同我們前面所講的生死海,前面講的生死是六道輪迴的生死,這個比前面意思更深。六道輪迴裡面叫分段生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夫在六道裡頭生死疲勞。《地藏經》上說得很明白,絕大多數的人死了以後四十九天他又去投胎。四十九天是個概數,有些人比這個時間短,也有少數人比四十九天還長,但是決定大多數不會超過四十九天。可見得這個身捨掉,他又去找個身,又生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疲勞,永遠不停,搞這個事情。佛眼睛看這個現象可憐憫,非常可憐。這種現象就好像我們一個人天天作惡夢,本來沒有這個事情,都是妄想心、生滅心在作祟,一定要把它認清楚,一定要把它斷掉,我們才能夠一了百了,永遠不再做這些顛倒的事,而達涅槃的彼岸。彼岸、此岸是比喻,我們這裡六道輪迴叫此岸,諸佛菩薩圓滿寂滅的境界叫彼岸,這是個比喻,也就是了生死成佛道。

  「經云,佛種從緣起,又云,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又云,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這幾句話很重要,前面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完全是平等的,所以說一切眾生皆當作佛,理當要成佛。《華嚴》、《圓覺》裡說得更乾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說的真是直截了當。但是佛是這麼說法,我們還是眾生,沒成佛,佛說這個話是從我們性上說的,是從本性上說的,我們今天是從相上講,相上講我們沒成佛,我們是生死苦惱的凡夫。佛是從不生滅的真性上說,本來成佛,佛講的一點都不錯,《楞嚴經》就說明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凡夫如何恢復到本性?這是我們學佛最大的一個目標。這經上講了,佛種要從緣起。佛種意思是說我們本性迷了,現在要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需要因緣。因有了,沒有問題,因是真如本性,這各各都具足,一切眾生各各不無,問題在哪裡?緣,因要遇到緣才會結果,遇不到緣不會結果,有因也沒用處。譬如植物,植物的因是種子,種子是因,單單種子能不能開花結果?不能。假如我們把種子裝在水瓶裡面,裝一百年它也不會發芽,它一定要遇到緣。植物的緣是什麼?土壤、水分、陽光、肥料,這都是它的緣。緣要統統具足它就長得非常好,緣要缺乏一點,它也能長,長得不好,緣要完全斷絕,它根本不能生長。所以,我們雖然有佛的種子,佛種,要緣才能生起來,就像植物一樣,緣很重要,經上常講善根福德因緣。

  緣是什麼?緣是佛法。所以你要能夠遇到佛,佛法是佛說的。如果我們出生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沒有佛出世,沒有佛法,這一生空過,決定不能修行證果,一定要遇到佛法。遇到佛法不容易,世尊跟我們講的,以現前的例子來說,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世間,到今年,以中國人的算法大概三千零二十一年。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往後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就沒有佛法,有佛法的階段只有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前這個世間沒有佛,一萬二千年以後這個世間也沒有佛,你要想做人得人身,一定要在這個時間,剛剛好生在這個時候,這就不容易。雖然生在這個時候,像我們運氣算不錯,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末法一萬年,我們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很難得,時的因緣你有了。

  處的因緣有沒有?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有些地方有佛法,有些地方沒有佛法,可見得緣裡面含的條件很多。你要生的處所裡頭有佛法,有寺院、有道場、有佛經,有人講經說法,你要生在這個地方;不是生在這個地方,你也算空過,時間是對了,處所沒對。好,處所也對了,你聞的是不是正法?這個時代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遇到的佛法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不幸遇到假的,那也空過了,你要遇到的是真正的佛法。這一層一層淘汰下去,你就曉得這個緣是多麼的珍貴,多麼不容易,遇到是大幸!真的是經上講的,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決定不是偶然的。遇到佛法,遇到正法,有善知識幫助我們理解,幫助我們深入,使我們覺悟,這是緣。

  下面都是經上說的,凡是有心,定當作佛,這就是他具足作佛的因,只要緣具足,必定作佛。作佛,到底需要多長的時間凡夫才能修成佛?說實在話,這個時間是沒有一定的,不能說長也不能說短。什麼原因?這個經上說得好,佛講這個經,佛說經無有定法,換句話說,成佛沒有定法,沒有定法就不能說長不能說短,不能說一定要這麼說法。這當中實在講,從前善導大師說得好,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講的,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太好了。假如你遇到的緣非常殊勝,你這一生就成佛;遇到的緣不殊勝,也許像經上講的,你要修三個阿僧祇劫。所以,在時節因緣上講不定,沒有定法。這個事實我們也體會到,譬如說在我們這個灣區,在中國人的社會裡面,灣區的道場很多,灣區的法師也很多,每個人弘揚不同的宗派,修學採取不同的方法,有些方法比較上費事,修行時間要長一點,有些方法就很簡單,修學起來很容易,這不就是說明了遇緣不同嗎?

  最簡單的方法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就連法相唯識宗開山祖師,唐朝窺基大師也讚不絕口。窺基大師有《阿彌陀經》的註解,叫《通贊疏》,諸位打開來看看就曉得,你看他對於淨土法門的讚歎。他承認這個法門是頓教,為什麼是頓教?經上講得很清楚,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功,成功就是作佛,七天就作佛。凡夫七天就作佛,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不但三大阿僧祇劫不要,三年、三個月都不要。七天成功是真的嗎?真的。《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頭還真有,可見得不是假的。我們今天修學為什麼不能成功?說個實在話,假如今天這裡舉行佛七,七天決定往生,恐怕一個都不會來,這還得了,到這裡來七天就送死了,還敢來嗎?由此可知,我們學佛口是心非,假的,不是真的,嘴巴裡說求往生,實際上對這個世界貪戀得不得了,捨不得去,道理在此地。你看那些念佛往生的,七天走的,他真心,他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

  《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記載的宋朝瑩珂法師,那個故事一點不假,他念三天佛,他是真的想求往生。這個人說實在話真正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警覺心,他是個出家人,出家不守清規,破戒、犯戒,自己曉得罪業深重,必定墮地獄,要不往生就不得了,將來一定墮地獄。他深信因果,覺得自己的前途太可怕,決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念了三天三夜,傳記裡告訴我們,他不吃飯、不喝水,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用功,十年之後我再來接引你。這個法師說,十年壽命我不要了,現在跟你走。為什麼?因為我禁不起誘惑,如果再過十年,不曉得又造多少罪業,算了不要了,十年壽命不要了。阿彌陀佛點點頭,那好,三天以後我來接你,好不好?行,跟阿彌陀佛約定了,三天。念三天佛把阿彌陀佛念來,他沒有生病,走得很自在,很瀟灑,三天之後真的走了。由此可知,我們念佛是假的,裝模作樣,不是真幹,真幹確實七日成功,這就是遇緣第一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我們今天研究《金剛經》,探討《金剛經》,目的何在?就是希望我們的妄念能夠斷掉。《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假相,不是真的,不值得貪戀,貪戀就是不捨六道輪迴,這個就壞了。

  「又云,有性無性,齊成佛道」,這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性是有佛性的,無性,它沒有佛性但是它有法性,佛性、法性是一個性,所以統統成佛。這就是大經上所說的,菩薩成佛時,觀察大地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這句話對我們初學的人是個很好的啟示,我們要曉得自己到什麼境界、到什麼程度,你就用這個方法來勘驗,你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自己成佛了,看一切眾生各各都是佛,這就成佛了;如果覺得我成佛了,看這些眾生可憐,他還沒有成佛,保證你是眾生,你沒有成佛,你的境界沒轉得過來。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由此可知,善人看一切眾生都是善人,惡人看一切眾生各各都是惡人,沒有一個好人,境隨心轉,要明白這個道理。經上常講「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像不像一個善男子善女人?你看所有一切眾生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覺得都善,自己就入了善男子善女人這一類;如果還看到這些人都不善,那自己決定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這是檢點我們自己功夫境界的一個很好的標準。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一定要等待緣生,這就說明佛法講緣生,修行證果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

  「學性宗者,往往執性而昧種,如執性廢修,學相宗者,又往往執種而昧性,皆不明經旨之過也。」這一條是講學佛人常常犯的兩大毛病,這兩大毛病也是《金剛經》要破除的,一個是執空,一個是執著有。學性宗的人,像禪宗、空宗、法性宗,都是從空入門的,他執著空,對於佛種緣起他疏忽,疏忽怎麼樣?在事上他不修,執性廢修,像這部經上教給我們的,持戒修福,他完全廢棄掉,這叫執著空。實際上他有沒有空?沒空,他心並沒有空,他心裡執著空,有執著就沒空。所以古德教導我們,「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因為執著空的人,嚴重的時候連因果都不相信,惡取空,胡作妄為,以為那是菩薩不著相的境界,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樣去修學,果報一定在阿鼻地獄。相宗的,法相宗則是著相,又往往執種而昧性,執著在事相上修,實在講,比上面,當然都是毛病,對於初學的人來講,執種昧性還能有成就。為什麼?不墮空,不造惡業,他深信因果,佛法裡面縱然不能有大成就,人天福報決定會得到,所以比前面那個的確是好得多。這兩種人都是不明瞭佛在大乘經上所講的旨趣,沒有能深解,才犯了這個過錯,兩種都是過錯,這是《金剛經》要破除的。《金剛經》教給我們法與非法都不可以取,都不可以執著,性宗就是取非法相,相宗就是取法相,非法相是空,法相是有。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句話是離相,「觀照無生無得之理,乃真實無,非假想無也」。觀是觀察,照是明瞭,觀察是用智慧,這裡面離分別執著。所以佛法修行,觀是個非常重要的方法,跟世間的研究不相同。世間人他用分別心,研究一個問題、觀察一樁事情,他用分別,換句話說,他用的是意識心。佛法,學佛的人不用心意識,這叫觀,但是觀有功夫淺深不同。觀照是入門,入門還是用的分別心,我們離開分別心不會用。必須從這個上再往上提升,升到另一個階段,照住,照住的時候分別心還沒有完全捨掉,已經捨了不少,沒有完全捨掉,真性起作用逐漸純熟,照住。再往上提升,照見,分別心完全沒有,完全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叫照見。禪宗修行這是三個階段,從觀照入門,照住就得定,就得禪定,照見就開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是照見。像《心經》裡面講「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就是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那是功夫達到最高的一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也不例外,但是我們用的名相術語不一樣。淨宗裡面講的功夫成片,念佛功夫成片相當於觀照,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所以我們用的是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名稱不相同,境界、功夫完全相同,這一定要曉得。首先教我們從這裡入門,觀照無生無得之道理,就像佛在此經所說的一切法緣生。

  我們平常在生活當中接觸到一切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常常這樣觀察,都是緣生的,因緣和合現的這個相,緣生就有,緣散就滅,當體即空。你能常常這樣想、這樣觀察,你情執自然就減輕,自然就淡了,那就是有進步。不會像過去那麼樣的執著,會看淡,得失心漸漸少了,你在生活當中當然得到樂趣,那個樂是真樂。宇宙人生的事理漸漸明白了,每天明白一點,天天都明白一點,那是進步,那是真快樂,法喜充滿。每天都有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這個生活才真的有意義,真的有價值。不像世間人醉生夢死,糊裡糊塗過一輩子,那叫真可憐。所以要觀大乘經上講的一切法無生無得,「無智亦無得」,這都是真的,真實無,決定不是假的。明瞭無得,得失心就沒有了,我們在這個世間,大家都求、都要得,要得這個得那個,全是妄念,全是一場空。什麼時候大家才曉得?這個人死了,死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時候才知道空的。沒死就空,沒死也帶不去,他不曉得這個道理,天天拼命在那裡爭,所爭的是一場空。不要以為我還沒死,其實每天晚上睡熟的時候跟死人有什麼兩樣,人家把你身體搬走,你都不曉得,是不是?你想想看,睡著的時候哪樣東西是你的?一樣也不是。每天晚上我們都死一次,還不覺悟!所以經上講夢幻泡影非常有道理,能夠常常這樣想、常常如是觀,就開智慧,曉得什麼?我們人這一生一無所得。

  學佛的人有得,得什麼?得智慧,得明理,得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得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間人,換句話說,一生當中一無所得,得的是什麼?一身的罪業。古德常講,「萬般將不去」,就是你一樣都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你造作的業會跟著你走,業力支配你,叫你到哪裡去輪迴,到哪裡去受報。善業,三善道受報,惡業,三惡道受報,一樣都帶不去,只有造業業力會跟著你走。我們學佛的人?學佛的人不造業,什麼跟著我走?智慧跟著我們走,願力跟著我們走。《行願品》裡面講的十大願王,我們學佛的人臨終時候十大願王在領導我們走,十大願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跟世間人完全不一樣。這是真實無,不是假想的無,因為假想的無錯了,真的是無。為什麼無?剛才說了,一切法是緣聚而生,緣散就滅,身體是這樣的,身外之物哪一物不如是?法法皆如是,沒有一法是例外的。所以要曉得,當體即空,無生無得,這是事實真相。

  「古德以五義作觀」,古大德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從這五方面來觀照。第一個,觀「緣生,四大五蘊之假合,當體即空」。首先是觀人,怎麼個觀法?從早到晚看到每個人,看到怎樣?四大五蘊假合的東西。你看到人是四大五蘊假合的,自己也是人,自己也是四大五蘊假合的,這是智慧,這是開智慧,了解事實真相。四大是物質,我們肉身是物質組合的,四大是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就是組織成我們肉身的基本物質,現在科學家講的原子、電子、粒子,就是這些東西,分解開了就這東西。這些東西組成,現在稱之為排列成方程式,排列成分子,分子組成我們身體,一分開就沒有了。但是那個基本的物質它有四個特性,這四個特性叫四大,四大特性。它是物質,雖然很小,我們在高倍顯微鏡裡面能看到,電子、粒子被我們看到,它是物質。第二個特性,它帶電,帶陽電,陽電我們叫做火大,也就是說它有溫度。第三個特性,它有溼度,溼度就是帶陰電。第四個特性,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態的,它是動的,動就叫它做風大。這是講構成所有一切物相的基本物質它有四個特性,從這四個特性我們就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基本的物質也是假的。為什麼是假的?它是生滅法,它不是真正永恆的常住,它也是緣生之法。這個樣子一觀察,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好像現代科學是比從前又要進步,現在科學家認為物質只是一種波動的現象,這跟佛法愈來愈接近,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存在。你對於這一切物相去分別、執著、貪戀,要把它得到,這不全叫打妄想嗎?這真的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五蘊裡頭第一個就是色,就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我們今天講心理的作用。受是感受,想就是妄想,行就是不住、不停,識就是分別,這是心理的幾個現象。這些現象完全是從妄想裡產生的,所以它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實的,真心、本性裡面沒有這些東西,所以說四大五蘊之假合,當體即空。我們看人、看一切法,只要看到這個東西我很想得它,我很想留著做紀念,你這樣一看,這個念頭馬上沒有了,假的,不可得。你能把世緣放下,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全看破,全放下,就得大自在。那真舒服,真的是解脫,那個境界、那個日子凡夫無法想像的,真快樂,就是說你的枷鎖解除了,解脫了。

  第二「同體,相雖別而體同,一法界也」。十法界是我們錯誤觀念變現出來的,實際呢,實際是一法界,一法界是真。什麼時候你能見到一法界?只要你一心,就見到一法界。真正是證實了世尊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相隨心轉,心能轉境,我們心一,外面境界就一,就是一真法界;心要亂了,外面境界就無量無邊。所以,十法界是凡夫觀念當中變現出來的,佛與大菩薩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無量法界是眾生的觀察,是眾生心變現出來的,都是虛妄的境界,真實的只有一真。所以要曉得體同,十法界,無量法界,同一個自性,都是自性變出來的。《華嚴》上說「唯心所現」,唯心所現的就是一真法界,心是體,所現的境界是相,有體當然有相、當然有作用,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離不開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是十法界,無量無邊法界,識是什麼?分別,分別執著就起了很大的變化。所以說六道輪迴是識變的,雖然是識變,但跟一真是同體,這一定要知道。知道這個道理、這個事實,就有信心我們可以回復到一真。正如馬鳴菩薩所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就是一心,本有,一心、一真是本有的;不覺是迷,是分別執著,是十法界,本來無。本來無的當然可以除掉,《金剛經》上講把它斷掉,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這是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讓我們從這個理上建立信心。

  第三「本寂」,寂是清淨的意思,「本無生滅,安有涅槃」。由此可知,說涅槃是對凡夫說的,凡夫有生死,從生死對面建立一個涅槃,生死沒有了,涅槃也不可得。因為它是相對建立的,這邊沒有了,那邊當然沒有,那才叫真清淨。如果生死這邊離開了,那邊執著有個涅槃可得,還是凡夫知見,並沒有到真正清淨寂滅。所以清淨寂滅,清淨心是本來有的。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是他見到清淨心,本來清淨,就是本寂的意思。

  第四「無念,若無有念,則眾生無,得亦無」。念是什麼?妄念。諸位要曉得,有念皆妄,天天在起妄念、打妄想,這怎麼得了!世間人為什麼無量劫來都在那裡搞生死輪迴?就是念頭不斷。學佛的人為什麼不能成就?為什麼得不到一個結果?病根也是妄念沒斷,不知道自性清淨心裡面本來沒有念,有念就妄。但是我們的妄想、我們的妄念不是這一生的,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已經變成一個習慣,今天聽到佛這麼說,我們也相信佛沒說假話,佛說的是真的,可是我們體會不到,我們妄念斷不了,想斷都沒法子斷,這是病根。須菩提在這部經上一開端就把這個病根說出來,請教釋迦牟尼佛「云何降伏其心」,那個心就是妄念,就是妄想,怎樣把妄想伏住,把它斷掉。這一部《金剛經》就是說這樁事情,教給我們怎樣斷妄想。縱然《金剛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詳細跟諸位同修在此地來做一番研究討論,大概到結束,經講完結束了,我們妄念還照樣,還是斷不了。不但我們不行,江味農居士也不行,所以他只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求生淨土道理就在此地。不但江居士不行,古來一些祖師大德也不行。所以這些大德們到最後,經教搞清楚了,明白了,統統放下,念阿彌陀佛,老實念佛,這時才老實,什麼都不想了,專想阿彌陀佛。

  這個方法好,以一念破一切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是一念,還沒有到無念,還是一念,但是這一念是不是妄念?給諸位說,這一念不是妄念,這一念能見佛,這一念能通到無念,那就是真的。這雖然是個妄念,但是它能通到無念,其他的妄念沒有辦法通到無念,只有妄念愈來愈多,結果是這樣的。唯獨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念到最後妄念是愈來愈少,念到最後無念了,它通到無念。這是淨宗比其他法門容易成就的道理,而且它的方法很簡單、很方便,這都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要曉得無念。如果無念,眾生也無,為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識所變的,念就是識,識沒有了,就轉成大圓鏡智,大圓鏡智裡頭沒有念,那個時候顯現出來的是一真法界。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沒有,這個妄相沒有了,就是永嘉所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一切眾生相沒有了,得當然也沒有,所以諸位要曉得,無得之得得的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得的是這個;有得之得就得那一點點,那才叫可憐,才真的愚痴。無得之得是圓滿的,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真心變現之物,沒有一樣是真心之外的,既是真心變現之物,怎麼不是自己?所以無得真的就得了,有得是一樣都得不到。

  第五「平等」,這些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從一切人、一切事物裡面去觀察,平等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這個話是世尊自己說的,生佛平等,為什麼平等?性平等,眾生跟佛與一切萬物平等,這一切萬物無論是植物、是礦物,也是自性變現之物,哪有不平等的?這個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很難體會。好在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今天晚上大家回去睡覺作夢,夢醒的時候,坐起來想一想夢中的境界,大概還會記得很清楚。夢裡面一定有自己,不可能做個夢裡頭沒有自己的,一定有自己,你也會夢到很多人,也有山河大地,一切萬法,一醒過來想想,夢裡面自己是自己,夢裡面那些人是不是自己?都是自己心變的,夢裡面山河大地也是自己心變的。如果要問,這心像什麼樣子?在作夢的時候就很容易答覆,夢境就是心,夢是妄相,佛法裡常講全妄即真。真是什麼?能變夢境的心是真的,所變境界是妄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心是體,起作用現的相,夢中哪一法不是自己?連夢裡面山河大地,夢裡面一草一木,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都是自己,離開自性別無一法可得。然後以這個例子來觀察我們現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跟夢中境界一樣,何況佛在經上說,比這個範圍更廣更大。

  佛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才看到人法界,十法界裡頭的一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怎麼不平等?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頭就像在夢中一樣,作夢不曉得什麼,誤以為夢境是真的,看到喜歡的人貪愛,見到討厭的人恨透了,不知道全是自己,自己愛自己,自己恨自己,不就這麼回事情嗎?,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就這麼一樁事情嗎?所以顛倒錯亂。回過頭來想想,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你要能這樣觀照,平等心容易現前。平等心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處事待人接物就會做得很圓滿,所謂是合情合理合法,做到真正圓滿。

  明白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後面這兩句話什麼意思。佛應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是自然的,感應裡面沒有念,眾生有念,想佛了,佛應身無念,應的時候無念。佛現種種身相,為一切眾生開示無量法門,明明是佛在度眾生,而佛是度而無度,因為佛沒有動念頭,沒有起心動念,度而無度,無度而度,這就是經文裡面所說的「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眾生是怎麼度的?眾生自己開悟的,佛菩薩為我們做個增上緣而已,我們遇到這個緣,聽經聞法覺悟了,覺悟就度了,自己度自己,不是佛度我們,自悟、自修、自度。所以佛絕不執著他來教導我們,他來度我們,佛沒有這個念頭。我們對佛菩薩很感激,佛心清淨絲毫不染,這就是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

  總之,性是真的,學佛的人要見性,相是虛妄的,相不礙性,所謂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只要你不執著、不分別,你不執著你就沒有煩惱,你就不造業,但是還不能見性。怎樣才能見性?不分別就見性。所以不分別比不執著的功夫還要高,不分別就見性,因為不分別就平等;不執著還不平等,要到不分別才真正平等。「證真實性,於一切境界,不著相而歸於自性,乃為真實。」所以相,經上常常講離相,離相實在是離分別執著的相,不是事物之相,事物之相是真心變的相分,你怎麼能離?如果要離了,性也沒有了。古人比喻很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器是相,譬如一個金鐲子,我不喜歡這個鐲子,我不要了,金我要,你鐲子不要金也沒有了,相跟性不妨礙,只要不執著不分別那個相就對了。所以相沒有關係,相不礙性,性也不礙相,不執著就歸於自性,歸於自性就是見性,禪家所謂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真實。

  「觀照純熟,當體即空」,觀照是功夫,這個功夫不能間斷,用功綿綿密密。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人要真誠,對事要負責,樣樣做得圓滿,樣樣做得美好,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為什麼?曉得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既然一切皆空了不可得,為什麼還要去做?不做你就落在空裡去,做了你要著相你就落在有裡面去,與性德違背,也就是迷於自性。因為自性是空寂的,你不能著有,但是自性能夠生一切現象,所以你也不能著空,才與自性體相用完全相應,你就得大自在。性德圓滿現前,你完全得到受用,這個就是我們常講的真善美慧的人生,只有覺悟的人有,只有佛菩薩有。凡夫真善美慧有名而無實,佛菩薩真有。我們的修學,希望做到美滿的生活,我們不講一生,因為一生是凡夫,是虛妄的;永恆的,覺悟之後真善美慧是永恆的,實在講,真正覺悟之後就入不生不滅。

  「起念則有,若無於念,一切皆無,故知本來平等。」起念就有,念就現相。我們中國文字,念就是想,想心裡頭就有相,你看想那個字,那是會意的字,心上有個相就想。一動念,心裡就有相,我想一個人、想一樁事,它馬上就有相,所以有念就有相。若無於念,一切皆無,由此可知,念不是真的,念是妄,所以念叫做妄念。真性裡頭沒有念,故知本來平等,無念才平等,有念就不平等,佛法平等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怎麼平等?我有我的看法,我有我的主張,我有我的意見,你有你的意見,怎麼平等法?你們大家意見都錯了,聽我的,這也不平等,我錯了聽你的也不平等。每個人都把意見捨掉,統統沒有意見,平等了,佛法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真的會讓人心服口服。佛高明,跟其他宗教不一樣,其他宗教教主都是至高無上,人都要聽他的,他牽著你鼻子走。佛法不是的,各各人頂天立地,佛不牽我們鼻子走。佛教我們放下一切妄念,佛自己也沒有一切妄念,這樣平等,自性平等是真正的平等。《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那個平等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一定要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一個妄念都不生,心清淨了,清淨心就是平等心,清淨平等就是覺心。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金刚经讲义节要(第13集)jingkong法师主讲/美国圣荷西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23日09:29: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76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