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五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05
第六頁第三行,第六小段:
「當知發大慈悲心,便是開此智,依教發心,分別心已融,我見潛消,故令發無上菩提心,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全經不外發揮此義,並忘其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處契入。」《金剛經》可以說自始至終,上半部跟下半部都是為我們說明這樁事情。首先我們要曉得,為什麼說發大慈悲心就是開智慧?開智慧是從心性上說的,發大慈悲是從事相上說的,換句話說,有事必有理,有理一定有事。如果心裡面真的顯示出真實的智慧,而在形象上發不起慈悲心,這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講有體無用,哪有這種道理?有體一定有用。我們的智慧生不起來,也就是智慧顯不出來,如果真正努力在事上去做,也能夠幫助我們開智慧,因為它的理是一個,理能幫助事,事也能幫助理,實際上是相輔相成。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大乘法裡面所說的開智慧,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有一條路子可走,就是從發慈悲心做起。慈悲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愛心,佛法不說愛,要換個名稱,叫慈悲,這裡面用意很深。世間的愛心是從感情生的,佛法講的愛心是從智慧裡面生的,在作用上、在現象上沒有兩樣,可以說無二無別,要是追究它的根源,不相同,一個是感情的,一個是理智的。情裡面有苦惱,它有副作用,從智慧裡面生的沒有,那是真正之樂,情裡面所生的,樂也是苦,樂是壞苦。這就是佛給我們說的三界只有苦沒有樂,三界就是指六道,六道裡頭哪有樂,所有一切樂都是壞苦,都是假的。所以,從智慧裡面生的就有真樂,決定沒有苦。
慈悲稱之為大,這個字很重要,因為大慈悲與「金剛般若」才相應。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慈悲有四種,大慈大悲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清淨的、平等的。比佛境界低一等的,所謂菩薩,菩薩的慈悲叫法緣慈悲,因為菩薩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他認為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是理所當然的,是我們應當要做的,與法相應,叫法緣慈悲。不像佛,佛果地上沒有條件,所以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是完全沒有條件的。這兩種慈悲都是與佛法相應,也就是與自性與真心相應。世間人也有慈悲,他也有愛心,第一種就叫愛緣慈,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情愛,我喜歡他,對他就慈悲,就愛他,不喜歡他,慈悲就沒有了。這個多半對於自己的家人、親屬,愛緣慈悲。比這個更高一等的,我們世間法所謂英雄豪傑,他們的心量大,他們把愛心從自己家親眷屬推廣,能夠愛民族、愛國家、愛世人,這個心量就大了。這種慈悲叫眾生緣慈悲,跟菩薩的法緣慈悲還不能比,這是眾生緣慈悲。所以說慈悲有這四種,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
我們學佛,要想得真實的利益,一定要學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教我們要發大慈悲心。大慈悲心一發,因為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量一下就擴大了,這樣大的心量就是真心。所以真心、妄心實在講是一個心。那個妄虛妄在哪裡?虛妄在執著,有我執,一切都是由我作本位,這就很糟糕,佛告訴我們,六道生死輪迴的來源就是這個。阿羅漢破了我執,六道輪迴就沒有了,超越六道。由此可知,只要有我、有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身體是我所有的,財產是我所有的,眷屬是我所有的,權力是我所有的,財富是我所有的,只要有這個念頭,就在造生死輪迴業,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愛緣慈是生死輪迴業,眾生緣慈也是生死輪迴業,這就是愛國家、愛民族也不行,你的我執沒有破,情執沒有斷,生死輪迴就沒有辦法脫離。最低限度要學菩薩的法緣慈,智慧開了,真正明瞭事實真相,這才能夠擺脫生死輪迴。所謂是了生死出三界,智慧就開了,這個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在本經裡面講就是金剛般若智慧。
「依教發心」,佛在這個經上教我們發菩提心,換句話說,教我們發菩提心就是教我們發大慈悲心。發大慈悲心還得要不著相,著了相給諸位說,那個大慈悲心不但不是經上講的大慈大悲,連法緣慈悲都不是。一著相就變成眾生緣慈悲,他四相有,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這決定在六道,在六道就是凡夫,就不是菩薩。所以,要依靠佛教導我們這樣發心。「分別心已融」,分別心、執著心他不要斷,融化了,沒有了,為什麼?他念念當中,他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才叫大慈大悲。不是慈心、愛心只照顧這一個地方、這一個地區、這一個世界,那都不行,一定要把心量拓開到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分別心不要斷,執著也不要斷,自然就化掉,就化解。可見得這個「大」了不起,大而化之,這是大乘佛法裡面破我執、破煩惱、破無明最巧妙的方法,就是把心量擴大。
「我見潛消」,我執是從我見來的,為什麼會有我執?因為有我見,我見就微細了,我執、我相粗,這是從念頭上說,那個我的念頭不知不覺的也沒有了,潛消了。「故令發無上菩提心」,佛因為這麼個道理,才教我們、勸我們要發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落實在事相上,就是佛所說的「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佛與菩薩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事業就是這個。佛門裡面常說如來家業,如來家業是什麼?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這句話就是說幫助一切眾生成佛。滅度所有眾生,著重在滅字,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幫助,幫助所有的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滅是什麼?滅煩惱、滅妄想、滅生死輪迴。無餘涅槃是究竟,如果不達到無餘涅槃,縱然說是滅妄想煩惱,還不究竟,還有絲毫沒滅都不是究竟。譬如經上講的,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哪是等覺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都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不究竟。這個發心真的發得大,要令一切眾生究竟成佛。這是事、這是相,要教我們去做的。
經上許多的行法,行是修行的方法,實在講修行的方法就是生活的方法,換句話說,佛說一切經就是教給我們怎樣過日子、怎樣生活,生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生活當中真正得到幸福快樂圓滿,佛就是教我們這個東西。我們今天學佛錯在哪裡?錯在學佛是學佛,生活是生活,學佛跟生活扯不上關係,這就大錯特錯,不知道學佛就是生活。此地給我們講的「我見潛消」,這句是講起心動念,你的妄念,錯誤的念頭、錯誤的想法,自然就消失,就沒有了。可見得發大心量是大乘修行最巧妙的方法。從哪裡下手?我們還沒有讀到經文,讀到經文諸位就曉得,可以說自始至終佛常常提到的讀誦受持,這就是我們下手之處。讀誦是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妄想、煩惱的習氣太深、太重,哪有聽一次經、兩次經就明瞭的,就能夠消除的,這是決定不可能。一定要用大乘佛法來薰修,就是每天要讀經,讀經就是聽佛菩薩為我們開示,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一天不提醒,又迷惑了、又顛倒了,所以要時時刻刻提醒。
然後要受持,什麼叫受持?受就是接受,受就是實行,把它用到自己生活上去。我們從早到晚,《金剛經》一開端就是從生活上示現給我們看,從哪個地方做起?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要做到才叫受。持是永遠保持,不能說做個一天、兩天,那不管用的,永遠這樣做法,你會愈做愈快樂,愈做愈歡喜。所以,真正依照佛法修學的,也就是說真正依照佛教生活的人,法喜充滿,快樂無比。人快樂就有福,就幸福。我們世間法常講,人之會衰老,是憂能使人老。一個人妄想多,分別、執著多,煩惱多、憂慮多,可憐,那很苦。他再富有,權力、地位再高,他要是離不開憂慮、離不開煩惱,日子就過得很苦,哪有樂?一生無論怎麼樣繁忙,忙的都是搞生死輪迴,這一生苦,來生比這生還要苦。這都是事實真相,要不是佛為我們說明我們怎麼會覺悟?佛為我們一說,我們仔細想想,不錯。冷眼觀察,看自己很難,世法、佛法都這麼說,佛教我們看別人,看眾生,自己是眾生之一,看看別人,一下回頭就知道自己了。
經上說,人命無常,國土危脆,我們冷靜觀察這個社會、觀察這個世界,一點都不錯。許多地方的道場我們每年去一次,每次去我們都聽到老同修又有幾個不在了,這就是人命無常。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人的一般壽命是一百歲,一般的壽命。佛是出現在減劫的時代,每一百年減少一歲,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現在有三千年,那就減少三十歲。現在這個世間,七十歲的人就是上壽,能超過七十歲的一定有特別的原因,過去生中或者是現在生中他修的有大善大福,他的壽命能延長。四十、五十而去的都是很正常的,懂得佛法就知道,七十歲這是上壽。真正看清楚,看明白,我們想想,人生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味道?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忙的些什麼?為的是什麼?如果我們常常能這樣省思就會覺悟。
大多數人糊裡糊塗過一生,這是佛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生活有沒有真正的情趣、真正的樂趣?有,唯有心住在般若智慧裡面,你的生活充滿了智慧,那就有情趣,有意義、有價值。生活在無明裡面,生活在煩惱裡面,那就毫無意義、毫無價值,這是佛法裡講的隨業流轉,不過是來酬償果報而已。過去生中修的有善,這一生來享福,糊裡糊塗享福;過去生中造惡,這一生受罪,也迷惑顛倒在受罪,就幹這個。這才知道佛法之可貴,才知道般若智慧不能不開,般若智慧是自己本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來的,不是佛菩薩給我們的,是要我們自動自發。怎樣把自性般若智慧開出來?把心量擴大,要發大心,修大行,大心就是我真的去做,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世間人很可憐,聽到佛說的也點頭,很好,但是自己就不肯做,為什麼不肯做?自己有個堅固的自私自利,這個錯誤的觀念打不破,認為我替一切眾生做事情,我得什麼好處?他頭一個就要問,我這樣做我能得什麼?我要什麼都得不到,我去做幹什麼?
《金剛經》實在講,佛說法委曲婉轉,他的方法也是極高明,說到最後告訴我們,諸佛菩薩「無智亦無得」。《金剛經》上半部是教我們離相,教我們發心,勸我們去做,後半部就是告訴我們無所得。無所得才是真的得,有所得,佛不說我們很難理解,因為你有所得,有這麼個念頭,你四相還具足。四相具足你還是迷惑,縱然見性你也不能圓滿,圓滿的見性,這個「我」的念頭是斷得乾乾淨淨。所以前半部是教我們離相,後半部是教我們離見,這個意思就更深了。相是從見變現出來的,在法相唯識裡面講得很清楚,相分、見分,無明不覺生三細,阿賴耶識裡頭三細相。無明業相就是起心動念,那是無明業相,從無明業相裡面就生出了見分,見分叫轉相,轉什麼?轉變。相分就是境界相,變現出山河大地、一切萬物,這是相分,從哪裡變的?見分裡頭變出來的。所以《金剛經》上半部教我們離相,下半部教我們離見,比法相唯識裡面的方法高明太多。因為它簡單,它一下就抓住要領,就教我們從根本上下手,這是它的好處。
當然,這些綱領、原則我們聽了佛的開示也似乎是明白了,清楚了,但是真正要想去做還是做不到,原因在哪裡?習氣太重,那個根太深了。無始劫以來就是自私自利,就是這個念頭,太深了,這是我們不能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得利益的最大障礙。佛教我們發大慈悲心,我們大慈悲心能發得出來嗎?大慈悲心發不出來,本性裡般若智慧就不能現前,本性般若智慧現前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雖不是圓滿佛,他是分證佛。分證佛的能力已經就不可思議,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可以現什麼樣身分給他說法,那種人就是般若智慧現前,他就有這麼大的能力。到這個境界,相破了。我們是堅固執著身相,所以不能分身,不能變化。佛菩薩沒有身相,他能夠隨眾生的喜歡現相,眾生喜歡什麼相,他就能現什麼相;無相才能夠無不相,我們是執著有一個相,就不能現第二個相。這是落實在事上是要我們認真去做,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是真的。
在布施供養裡面,一切事相上的布施供養,《金剛經》上四次比喻,以大千世界七寶去布施供養,以無量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供養,或者是以無量身命去布施供養,都比不上法供養。原因在哪裡?事相上的供養不能開智慧,不能開智慧就不能解決生死六道的問題。法供養能幫助人開智慧,能幫助人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實的,這才不假。所以,會修的人他懂得要修法供養,法供養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千萬不要誤會只限於我們講經說法是法供養,我們印送經書是法供養,沒錯,那是法供養許多環節裡面的一環而已。最重要的法供養,《行願品》裡面講得很清楚,第一句就說「如教修行供養」。釋迦牟尼佛對我們是法供養,《金剛經》一開頭,他做個樣子給我們看,讓我們從這個樣子裡面去體會、去反省、去覺悟,這才叫如教修行供養。所以我們如教修行,依照佛所講的去做,要知道,是做給眾生看的,這就是實行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悲教學。
譬如這部經上常講的,最初下手在哪裡?持戒、修福,這是落實到生活上。持戒的意思就是守法,就是教我們在世間要做個規規矩矩的人,堂堂正正的人,心正、行正這是守法。修福,從《金剛經》的綱領,就是教我們修六度,每一樁事情都是六度,穿衣吃飯都是六度。譬如講到修福,福裡頭的根本法是三福,三福第一個是「孝養父母」。我們懂得孝父母,這個念頭就是智慧,你智慧開了,因為你知道孝養。每天對父母衣食住行的照顧,這就是布施,你就是行菩薩道,就是行布施波羅蜜。財供養,財有外財、有內財,外財是衣食住行的照顧,物質生活的照顧。你必須用你的勞力去照顧,勞力是身體,你必須想許多方法去照顧,那得用腦、用思考,這叫內財,內財、外財在修布施供養。照顧得很如法,有條不紊,這就是持戒波羅蜜。跟老人相處,細心、耐心、恭敬心,這是忍辱波羅蜜。每天每年我們都在求進步,希望生活品質都能提升,更希望自己的清淨心能增長,這是精進波羅蜜。外面一切事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為外境所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禪定波羅蜜。
諸位想想,從一個孝養父母,是不是六度都全了?不但六度全了,普賢菩薩十願也圓滿,這個我們就不必再細說,細說說這一點兩個小時也說不完。你才曉得佛門當中,一一行法裡面都含一切行法,所謂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菩薩行、菩薩道在哪裡去修?就在日常當中穿衣吃飯,就在你每天工作對一切人、對一切事,這裡面就是菩薩道、就是六度萬行、就是普賢十願,你怎麼會不快樂?你怎麼會不幸福?自己認真做到,旁邊人看到,就是化他。我們做出一個很好的榜樣,別人看到心裡生羨慕,他就會去反省,為什麼他的日子過得這麼快樂,過得這麼充實,我為什麼過得這麼煩惱,過得這麼徬徨?引發他、啟示他,讓他去反省,讓他去覺悟,讓他來學習,這是身教。所以佛法不是在口頭上,是實際的生活,佛法跟生活不能脫節,《金剛經》一開端就從這裡發起。《金剛經》如是,所有一切大小乘經典,哪一部經典不如是?所以,有人要問佛法是什麼?確實,最正確的答案,佛法教給我們過最真實、最幸福、最快樂、最美滿的生活。世間教育固然好,還有很多所學非所用,大家在學校裡學的東西,現在在生活上你能用到幾成?大多數用不上。佛法教育不是這樣的,一字一句統統用得上,你要說用不上,那你沒搞懂、沒搞清楚,你不會用,一句廢話都沒有。
末後這句話重要,「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句話是徹底離一切相,前面是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是即一切法,底下是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跟即是同時的,離不著有,即不空,空有是同時,不可以把它分開,分開就錯了。也就是說,佛菩薩為什麼過得那麼快樂,那麼充實?他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空有同時,決定不能把它分做兩截。我們不明真相,把它分作兩截,所以凡夫著有,小乘人著空,唯有真正明白事實真相的這些大菩薩們,他們曉得空有同時,他二邊都不執著,那就過得很自在。全經都是發揮這個道理。「並忘其為菩提心」,忘其為菩提心在《金剛經》後半部就有詳細說明,「忘」就是發菩提心也不能著相。菩提心要不要發?當然要發,你不發就不是菩薩,你是凡夫;發了如果著相,你還是凡夫,你還不是真的菩薩,《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真的菩薩。發也要離相,也要不執著,不執著才有真正的幸福美滿。譬如我們世間人,講到最小的範圍,一個家庭,現在社會問題很多,父子不能相處,婆媳不能相處,什麼原因?要把原因找出來,然後把原因消除,不就和睦了嗎?都是有個我見、我執,各人執著各人的,麻煩就大了,著了相。佛教我們不著相,不著相就自在。不著相,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這個方法非常高明。一個著相,一個不著相,不會有衝突,為什麼?不著相的人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能恆順。恆順當中,時間久了,所謂潛移默化,會把對方那個著相的能轉變他的觀念。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舜王是最孝順的。舜的父親跟他的繼母,根據歷史上記載,以我們現在人觀念,簡直不像人。那麼孝順的兒子,惡意的虐待他,多少次要置之於死地。可是舜的孝敬沒有一點改變,對他父母對他的態度沒有一絲毫的怨恨,只知道盡孝是正確的,連那樣的人都被舜感化了,到最後一家和睦。堯王知道這個事情了,他對於他父母這樣的人都能感化,所以就把王位傳給他,他能感化一個家庭,就能感化社會、就能感化國家,這叫真正有智慧。心地真正清淨,真正沒有染著,現在人講他真放得下,真能看破、真能放下,道理在這個地方。所以佛法的修學是只求自己,不求對方,這是它最高明的地方,最究竟、最圓滿的教學法。只求自己,不問別人,我們才能真正得到清淨、得到平等。世間人修學得不到真實利益,就是他處處看別人,他不看自己,這是很大的障礙,不能成就的原因。所以佛教給我們,就連發菩提心也要忘記,度一切眾生這個念頭也不能夠執著,也不能夠有。這樣去做,就像普賢菩薩所說的無有疲厭,他不會疲倦,他不會厭倦,為什麼?他沒有執著,疲倦、厭倦都是從著相而生的,離相則沒有了。
「直令向一念不生處契入」,一念不生那個心是真心,那就是本性,佛法裡講真如。可見得這部《金剛般若》的確是大乘究竟了義的經典,它沒有枝枝葉葉,直接從根本上教導我們下手。
再看底下這段,「一切眾生,以不覺十法界同一體性,妄想分別,起人我見,遂生三毒,造罪受苦,輪迴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縱有善根遇善友勸令發心,皈依三寶,以夙世障緣,疊起環生,欲修不得,修亦難成,故懺悔業障,極關緊要」。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一切眾生是指六道眾生,六道裡面,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愈是往上面去的,他的定功、他的智慧、他的神通道力,我們凡夫眼睛裡面來看都不可思議,其實他們還是出不了三界,由此可知出三界之難。所以古德常常在這些論疏裡頭說,修行人這一關是最難突破的。
這一段文字不多,把這個問題的起因、結果都說出來了。從哪裡起因的?從不覺,不覺就是迷,不覺就是不曉得,不曉得十法界同一個體性,這就是無明,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瞭。十法界就是整個宇宙,佛經裡面叫它做法界,現代科學家他不叫法界,他叫時空。科學家講的我們生活在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一直到無限度的空間,跟我們經上講的法界是同一個意思。科學家發現了時空的次元是無限度的,這也相當聰明,他發現有這個現象存在,但是用什麼方法來突破,現在還不曉得。果然能突破,我們的眼界就大開,我們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能看到此界、能看到他方,六道、諸天你都能見到,因為什麼?他們的境界跟我們是不同元次的空間。
要嚴格的說,每個人生活的時空次元都不一樣,在佛法裡面稱之為共業、別業。我們能夠在一起這叫共業,共業裡頭有別業,我心裡所想的你不知道,你心裡所想的我不知道,這就是別業。證明大的次元是相同,微細的次元不相同,要果然真的相同的話,你心裡想什麼我知道,我心裡想什麼你也知道,界限沒有了,那就同了。所以法界無量無邊,十法界是大分,從共業上分的;從別業上,無量無邊的法界。可是佛說有方法突破,什麼方法?清淨心,修清淨心就突破了。為什麼會突破?先要曉得這些不同次元的發生是為什麼?就是不覺,就是從這裡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你覺了,覺了界限都沒有了,覺了以後就是一真法界。因為不覺,就起了妄想分別,從妄想分別裡面起人我見,這就愈迷愈深,於是乎就有我執、有法執;從人我見裡面就生三毒,三毒是貪瞋痴;有了貪瞋痴一定是造業,所謂是損人利己,就幹這些事,自私自利;你既然造業,業一定有報,下面就受苦,受苦你一定要承受你的果報,所以輪迴六道。
六道裡面,你造的是善業,三善道受報,你造的是惡業,則三惡道受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沒有法子逃避,也沒人能夠代替,這個諸位要知道。縱然是孝順的兒女也沒有辦法代替,大家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就知道了。婆羅門女、光目女那真是天下第一孝女,母造罪業不能代替,這是一定要曉得的,果報一定是自己要承受。於是愈迷愈苦,愈苦愈迷,他苦的時候他有怨恨心,他有不平心,看到別人享受他嫉妒,認為老天爺對不起他,為什麼自己不如人?怨天尤人,罪業就造得更深了。這些現象,我們看到、我們聽到、我們接觸到太多了,從這個事實現象我們就能夠明瞭,不能超越六道輪迴的人,在輪迴之中決定是一世不如一世。我們這一世過得很苦,來生怎麼樣?來生比這一生還苦;要想來生比這一生能過得好一點,那要修行,不認真修行不行,得不到,一定你的善業力量超過你的惡業。輪迴的現象,業力是強者先牽,哪個力量強先受報。我們想想看,我們貪瞋痴的力量強還是戒定慧的力量強?如果戒定慧的功力超過貪瞋痴,那沒問題,來生可以得人天福報,比這生更享福,這才有可能。假如我們貪瞋痴的念頭超過戒定慧,來生決定是三惡道,比這一生要苦很多倍。
這就是我常常勸勉同修,提醒大家,如果不出輪迴都算是空過。來生享福,享福又怎麼樣?我們看到現前做大官的、做總統的,發大財的大企業家,這都是過去生中修大福報的,看看他們這一生,我們還不明瞭嗎?做大官、發大財,造大業!他造的罪業比我們重。他的福享完,三惡道去了,有什麼了不起?有什麼值得羨慕?看穿了事實真相,才曉得非出三界不可,六道輪迴絕對不是人住的地方。要想超越六道輪迴,最有把握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金剛經》裡面的理論、方法是好,我們做不到,也就是說我們要達到《金剛經》的標準很不容易。的確,佛在經上講得好,佛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這個話說得沒錯,這才是他的對象,我們不是發大乘的、不是發最上乘的。但是聽到這部經,明白這個道理,實在講有助於念佛。我們佛號為什麼念不好?為什麼念得沒感應?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太重。《金剛經》為我們分析、說明這個道理,我們明白之後,對於世緣多少會看淡一點,會看輕一點,對念佛就有幫助。所以,念佛法門要求的條件沒有《金剛經》這麼高,帶業就能往生。
底下說,「縱有善根,遇善友勸令發心」,這是指世間一些遇到佛法的人,沒有善根遇不到佛法,遇到佛法他排斥,他不接受,這沒善根。佛經裡面常講的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意思就是沒有善根,排斥佛法,拒絕佛法,這是沒善根的人。凡是能夠接受佛法,能夠歡喜佛法,不排斥佛法的,就是有善根。縱有善根,你又遇到善友,遇到善知識,朋友當中有學佛的,比我們學得早的,比我們學得深入的,他來勸告我們,來勉勵我們,勸我們發心,勸我們皈依三寶。我們學了佛,學了佛有沒有成就?沒有成就。為什麼沒有成就?多生多劫的障緣。
「疊起環生」,疊是重複、是累積,無始劫來累積的業障,環是連環,這就是常講的業障習氣深重,心想發,發不起來。具體來說,也就是說內妄想、煩惱很重,外面禁不起誘惑,就是這個現象。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我們一接觸就起心動念,所以這個心發不出來。何況在現在這個時代,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現在全世界都在談仿冒,智慧財產權,仿冒,佛法裡面仿冒的可多了,今天佛法假的比真的多。你遇到的佛法到底是真的是假的?這我們不能不知道。假的佛法,形式上做得好看,沒有內容,實際上不能減低貪瞋痴慢,不能叫你心地清淨。真的佛法,它能幫助我們心清淨,能減少我們的煩惱,那就是真的佛法。假的佛法這一項做不到,它表演得再熱鬧、再莊嚴也沒用,形式的,不是真實的。所以佛法真假從哪裡去觀察?從覺正淨,或者是《無量壽經》上標準就擺得很清楚,在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凡是能夠叫我們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年比一年清淨,這是正法;要達不到這個目的,這個佛法就靠不住,即使是正法,對我也沒有一點好處。能幫助我們自己達到清淨平等覺的,這是正法,這對我們有真實的利益,有真實的好處。
所以說「欲修不得」,譬如現在我們常常看到的三皈依,皈依三寶。這是入門真的是第一堂課,第一堂課就錯了,一開頭就錯了,諸位要曉得,一錯到底,這一皈依是皈依某個法師,就完了。我們看看蕅益大師《五戒相經箋要》,這是《五戒相經》的註解,蕅益大師作的,末後他就把這個毛病說出來了。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的人,距離我們現在四百多年,在那個時候這個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大家把三皈已經錯會。何況又經過這四百多年,真是愈迷愈深,怎麼能得到佛法真實利益?三皈是皈依自性三寶,是以這個為主,自性三寶就是覺正淨。我們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就是自性三寶,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就是佛寶,這才是自己真正的皈依處,怎麼能說皈依一個法師?皈依一個人?錯到哪裡去了!晚近印光大師講三皈五戒,他老人家在三皈後面也講得很清楚,告訴大家,我給你們授皈依,絕對不是皈依我這個人。很多現在印出來的東西,後頭這段沒有了,被刪掉了,我們不曉得是誰幹的,他的居心我們可想而知。我過去在香港看到這篇文章,印成一個小冊子,後面有,沒有被刪掉。但是在台灣,許多印光法師的法語,這段都被刪掉。所以皈依就皈依錯了,這就是迷了,這個法師是我師父,其他的都不是,你看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不皈依,分別妄想還少一點,一皈依,又增加這麼多,這不是大錯特錯嗎?這就是說這是假的佛法,不是真佛法。
這就說明,為什麼我們想修沒有法子,修也修不成功,從開端就錯了,因此「懺悔業障」就非常重要了。而怎樣懺悔,大家現在也搞錯了,這真難!怎麼懺悔?一般法師教給大家發露懺悔,你在佛菩薩面前把你做錯的事情說一遍,求佛菩薩原諒你,求佛菩薩饒恕你,這對不對?錯了。你在佛菩薩像面前把那些罪過又做一次,因為你又想一次就又做一次,想兩次就做兩次。叫你要懺除業障,你把業障遍遍再增加,你豈不是顛倒嗎?什麼叫懺除業障?你要把你所做的那些罪業把它忘得乾乾淨淨,沒有了,就懺除了。你還記在心上,還要常常去想它,想一遍就又造一次,你的業障沒完沒了。所以佛菩薩教我們懺悔業障的方法,是教我們念實相,實相無相。不能念實相,念實相就是念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實相,《金剛經》上對於這個道理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不能用這個方法的話,念阿彌陀佛。前清慈雲灌頂大師,是乾隆時候人,這是我們佛門的大德,他的註疏很多,日本《卍續藏》裡面收了差不多有二十多種。他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就說了,他說世間人造的罪業,造極重的罪業,所有的經、所有的懺法都不能懺除的,還有一個方法可以把它消除得乾乾淨淨,什麼方法?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消災滅罪沒有比這個更有效的。
你想想看,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哪有罪業?念佛就是消災,念佛就是懺悔,念佛就是消業障,念佛就是了生死,就是出輪迴,大家不知道。絕妙的方法,沒有比這個更殊勝,可惜不會用。《金剛經》的方法,得離一切相,業障才能消除,離一切相難,太難了!淨土法門講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容易,比離一切相容易太多了。教你一天到晚心裡頭只有佛,心裡面除佛之外其他東西都沒有,你不業障全消除了嗎?不是叫你去想你的罪過,一遍一遍去想,想一遍就又多造一遍,想兩遍就又造兩遍,那還得了!所以,懺悔的意義、懺悔的方法一定要知道。我們讀經是懺悔,念佛是懺悔。不讀經、不念佛,給諸位說你又造業了,你又會起心動念打妄想。而這些妄想當中,必定是自私自利佔決定大多數,你說這怎麼得了!古德教給我們,佛號不離口,主要原因就是對治這個毛病,讓我們一天到晚想佛,一天到晚念佛,這才能有效果把業障消除。業障就是妄想,業障就是煩惱、就是雜念。
底下這一條,「經云,端坐念實相,是名真懺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這是《法華經》上說的,佛教我們懺悔的行法,就是懺悔修行的方法,這是從最高原理上所說的。端坐,大家不能望文生義,一天到晚坐在那裡,端端正正坐在那裡,你要這樣看就錯了。正如同禪宗裡面講的坐禪,坐禪是老老實實在那裡打坐嗎?不是這個意思。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他是怎樣解釋坐禪的?坐是表不動,禪是表離相,是這個意思。離相就是不執著,對一切外境不執著,就是禪;內裡面不起心動念,就是坐,坐就是定,是這個意思。我們要了解經裡面文字的含義,往往它說這邊,意思在那邊,我們要能夠體會。因為我們在生活當中,佛家常講行住坐臥,坐的相是不動的相,用這個來比喻心要不動;身坐在這裡不動,心裡還打妄想,那沒有用處。要緊的是心不動,心不動那真正是端坐,是這個意思。
坐就坐,何必要一個端?端是端正,與實相相應那就端正,與實相不相應,雖坐不端正。心裡面在一切境界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心定了,這種定叫無想定,那就不是端坐。無想定的果報在四禪天的無想天,這個定修成了,也不過就是到四禪無想天裡面去,空空洞洞。腦袋裡頭一片空白,什麼也不知道,這就不是正定,在佛法講叫邪定,定是真有,不正,錯誤的。佛法裡面的定有止有觀,它是活活潑潑的,也就是有定,定裡面有智慧,智慧是一切明瞭,它不是死定,跟無想定不一樣,無想定有定沒有慧。實相就是慧,端坐念實相,端坐不住有,念實相不落空,還是空有同時,還是二邊不住,這叫真懺悔。我們要想懺罪,要想消業障,你不懂這個道理、不懂這個方法,徒勞而無功,用什麼方法去修都沒用處。
有許多人來問我,罪業深重,拜個「三昧水懺」能不能消業障?拜個「梁皇懺」能不能消業障?甚至於打個「水陸」能不能消業障?我常常碰到有人來問,因為這樣的法會到處都有,在中國、在外國都有。我就反過來問他,業障是什麼?你自己覺得業障很重,業障是什麼?這個東西不可以含糊籠統,先要曉得業障是什麼。業障就是妄想、雜念、煩惱、憂慮、牽掛,就這個東西。你自己想想,你去打個水陸,去拜個梁皇,回來之後果然這些東西都沒有了,那就很有效,真的消掉了;如果水陸法會做完了還是照樣子,那麼你的業障沒消除,沒有效果。經上講的,從前人做這些儀規確實能消得掉業障!沒錯,從前的人真能消業障,為什麼?在這些修行儀軌裡面,就是他這套方法裡面,人家去做這個佛事有覺有觀,他有效。我們今天做這個,照儀規念念,甚至儀規裡面所講的都不知道,那能得什麼效果?與你自己的覺觀毫不相關。所以,這些修行法事,從前人用了有效,現在人用沒效。
我們圖書館這個道場每個月也有一個超度法會,是我們自己主動發起的,超度在這個月當中全世界無緣無故死難的這些眾生,我們做一次超度。我們用三時繫念法事,用這個方法,做了不少年,也有一點效果。可是我們覺得還是不足,修行的人對於儀軌的內容不了解、不清楚,於是效果就不大。所以把這個儀軌詳細講過一遍。在修這個法事的時候,無論是法師、無論是同修們,只要是參與的,展開法本都能夠隨文入觀。讀到這段文字,自己心境就能夠跟它相應,那就有用處,否則的話,就沒有用處。由此可知,如果要打水陸,水陸的儀規,裡面的經、咒、開示你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做的時候自己確實能夠契入境界,那就是端坐念實相,那才是真正的懺悔。如果儀規做得很熱鬧,自己入不了境界,對於裡面的經咒、開示一無所知,照著文字念念,有口無心,那有什麼用處?
下面是比喻,「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霜跟露我們常見的,太陽出來就沒有了,就溶化掉。實相就好比是太陽,重罪就好比是霜露,智慧一開就沒有了。智慧是什麼?智慧是清淨心,心地一清淨,罪業都沒有了,妄想執著分別都沒有了。下面講一個更具體的方法,因為《法華經》這個說法我們還不曉得從哪裡下手,縱然明瞭經義,下手實在講也相當困難,倒不如念佛。「持名念佛,暗合道妙」,道就是實相,妙就是什麼?它就契合實相,這個就妙了,就用持名念佛的方法,執持名號。這句阿彌陀佛,無論是四個字、是六個字都可以,心裡頭不斷,而不是在口上,要在心上,心上才起作用,口上不起作用。口上念,心裡頭也有,那才行;口裡頭念,心裡頭沒有,叫白念了,不起作用。心上真正有,心裡有佛,就與實相相應。口念心想,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行深般若」。《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我們也能,我們一心持名,跟觀世音菩薩那個修行的方法可以說無二無別,我們用的方法比他的方法還要巧妙,就是行深般若。
「無異念實相」,跟《法華經》上講的端坐念實相沒有兩樣,心裡頭只有佛號,除了佛號之外別無雜念,就是端坐。沒有雜念,心是定的,就是坐的意思;心裡頭有阿彌陀佛,這是端的意思,端正,一點錯誤都沒有。所以一心念佛就是端坐念實相,就像觀世音菩薩在《心經》裡面所講的「行深般若波羅蜜」。「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即使五逆十惡,要墮阿鼻地獄的罪業都能消除,所以罪業沒有不能消的。佛在經上說定業不能消,那個話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而是佛勸勉我們,他的用意是防止,希望一切眾生不要造重業,是這個意思。所以講定業不能消,其實定業也能消,沒有不能消的業障。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才能放心,極重罪業都能消。消業障最好的方法是一心念佛,極重罪業要一心念才能消除。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業障不能消除,雖然念佛不能消除,我們是雜心念、亂心念,所以力量、效果很薄弱,消不了的原因在此地。果然是一心念、是專念,消業障的效果非常顯著。
業障消除的現象,經上講的,第一個你所得到的是輕安,身心安穩,身體輕快,這是業障消除的現象。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身心健康,這是我們講的輕安。心歡喜,身動作敏捷,一定是這個現象現前,身心健康。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疾病,我們身體功能的衰退,原因都是業障所造成的;業障一消除,身心健康,一切功能都能夠恢復。這是佛把這些問題的根本因素為我們說出來。世間人縱然沒有遠大的眼光,對於身體健康他很重視,怎樣能達到身體健康、不衰老、沒有疾病,這是世間人所求的。佛法裡可以達到,真正可以做到,有理論、有方法、有事實,這就是講懺除業障就達到了。
底下這一段說,「念實相者」,什麼叫實相?實相是真相。「空有不著,雙照二邊」,就是實相,因為實相是空有同時的,因此空有二邊都不能夠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就迷了,二邊不執著你就得自在。所以說雙照二邊,照是作用,是起用。雙遮雙照,遮是二邊不著,照是二邊的用你都得到,二邊的受用你完全得到。有這邊的作用是福報,空那邊的作用是智慧,有福、有慧,這個生活多美滿。有福沒有慧就生煩惱,我們中國人常講,中國人這些成語、詞彙裡面真的是充滿了智慧,世間人講福,福底下有氣,你的福氣好大。不錯,福也大,氣也不小,它不是圓滿的,它都有副作用。所以佛法裡面講福慧,你有大福,你有大智慧,這個享受就是圓滿的,這個享受沒有副作用。因為他雖修福,他不著相,不著相就是慧。
「實相之慧,從大悲生」,大慈悲心,大慈悲就是清淨心、平等心,「以大悲廣修六度,得無量福」,福報是這麼來的。所以我們要懂得,利益眾生是真正的利益自己,處處求自利實在講是真正害自己。所謂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的,也沒有人在做主宰,與天地鬼神毫不相干,諸佛菩薩也管不著這碼事,都是自己造作的。所以真實的福,真實的利益,就是以真實心去利益一切眾生。譬如說我們能夠照顧一切老人,自己年老的時候一定有很多年輕人來照顧你,果報如是;我們討厭老人,連父母年老了都討厭,到自己年老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不討厭你,因緣果報就是這樣子的,這才知道利人原來是自利。我愛護自己的小孩,要照顧自己的小孩,假如你能夠愛護一切小朋友,照顧一切小朋友,你的兒女會得到天下人的照顧,這才是真的,這是真實的。所以心量不能不大。我們自己,一個人智慧沒有開,本性沒有顯,福報是有限的,很小。我們照顧自己一個親人,自己能有多大的福報,能照顧多少,能夠照顧多長的時間,太有限了。心量要一擴大,能夠照顧到一切眾生,福報就大了,你的家親眷屬會得到廣大群眾的照顧,這比自己照顧的周到多了,在時間上來講,長遠得多了。這些事實真相要很冷靜的去多想想,而且一定要認真去做,你才能真正享受得到,你要不肯去做,真正的好處怎麼想也想不出來。理明白之後,我們的行動一定就達到,真實的利益這生就享受到,而且很快的就享受到,為什麼不去做?
我們讀經,尤其讀大乘經,像《無量壽經》、《金剛經》,非常難得。《金剛經》在中國流通非常之廣,在一切佛經當中,《金剛經》知名度大概是排在第一位。不學佛的人,問佛教經典,他們都能說得出《金剛經》,別的經說不出來;知名度排在第一,但是經義真正能夠透徹明瞭的人不多。《無量壽經》經過這幾年的提倡,知名度提高了,讀誦的人多了。因為《無量壽經》的經文比《金剛經》容易明瞭,所以讀《無量壽經》得利益比念《金剛經》得利益更為顯著。《金剛經》一定要講解,要把它講清楚、講明白,受用也是非常顯著。這兩本大經我們有緣能夠遇到,這是值得慶幸的,值得我們歡喜。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