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第二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02
第2集 A
第2集 B
今天是我们讲《了凡四训》的第二次。在上一次序文里讲了前面的一段,这一段很重要,是理论的依据。接着祖师又教给我们破除妄念的方法,尤其是他老人家在序文里面给我们开导的,应当常常叫我们的心做到「虚明洞彻,如镜当台」,我们看看许多祖师大德都是这样教我们。如果我们做不到怎么办?印祖这又教给我们,应当在我们妄念刚刚动的时候就要觉悟,觉才能把妄念止住。所以在比喻里面说,好比作战一样,不但我们要阻止敌人侵入我们的疆土,而且还得要把敌人消灭干净,这当然要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从比喻上说。在一般讲,扫除贼寇当然要靠兵力,平素练兵要以严自治,换句话说,一定要严格。这是上次说的意思。
今天接着讲,「毋怠毋荒,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这是应该怎样严以自治?举出具体的事例教给我们修学,也就是在古人当中举三个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想在道业上成就,在德学上有所建树,看看古人,人家是怎么样做的。首先教给我们,毋怠毋荒,怠是懈怠,荒是荒废,这是做学问、修道很大的忌讳,懈怠、荒废必然不能成就,这两点首先要戒除。可是这两点确实很不容易戒除,懒惰,十个人恐怕就有五、六个都犯这个毛病。诸位想想,怎样对治懒惰,懈怠就是懒惰?如何对治荒废?下面就教给我们用功的,这是在理论上讲,克己复礼,要用这个功夫克服自己的毛病,前面指的两大毛病,懈怠和荒废。主敬存诚,换句话说,这是老法师一生当中教诫学人成败关键的所在,就在一个诚、一个敬。如果内有诚,外有敬,确确实实毛病就能克服。
真有这样的志气,有这样的决心,再做不到,那你就学学古人。颜子是颜回,底下有小注,「颜渊善用克己工夫,恪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圣训」,老师教给他的。颜渊就是颜回,他所以能够成就,得力的就是这四句话,他能够守得住。礼是说的节度,礼是讲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到,凡事都合乎礼节,合乎这个度数。四桩事情,在佛法里面讲就是类似的四威仪,这个地方特别着重视、听、言、动,视、听、言、动都要合乎礼。这样说起来,在今日之下相当麻烦,为什么?现在大家不讲礼了,也没有礼;换句话说,我们视、听、言、动没有标准。古书里面,我们看《礼记》、看《仪礼》,那是周朝的礼,在《二十五史》里面,我们读《礼乐志》,那是各朝各代的礼。现在我们民间有一些婚丧的礼节还守着满清时候的礼。所以讲到礼相当之难。现在我们政府公布的国民生活须知,那就是我们民国的礼,我们要遵守,但是他所定的可以说是纲领,不够周详。学佛之后,佛门里面有,换句话说,佛法里面有生活的标准,有佛门的礼节。佛门的礼节,戒律仪规,在家有在家的律仪,出家有出家的律仪,那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定的礼。假使我们视、听、言、动都能够遵守这个礼,那再好也不过了,因为律仪之礼是凡圣的分水岭,我们要想超凡入圣,就应当要学习,比世间的礼更为详细、更为周密。换句话说,我们读《了凡四训》,学佛的人是能够找得到最好的标准,不学佛的人读这个书,现在讲这四句话,这个礼的标准,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曾子之三省,《论语》里面就有记载,曾子也是孔夫子的学生,「曾子善用反省功夫,每日以为谋不忠、交友不信、传授不习这三者密密在身心上勘验」。他每天反省三大纲领,第一、别人拜托你办的事情,你是不是尽心尽力的给它做到了?忠就是忠实,做到了,尽心尽力的做到。也许同修要说,今天没有人拜托我办事,那你就错了。你要是做一个公务员,你今天上班长官交代你的事情,那就是人拜托你的事情;你要是经商,你做一个店员,你站在这个岗位上,那就是人家拜托你做的事情,你是不是在你岗位上尽忠职守把你的事情做好?纵然是出家人也不例外,你在寺院里面,常住有职事,你或者是做当家,或者是做知客,你今天是不是把你这分职务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都属于这一条。第二、交友不信,你对待朋友有没有失信,换句话说,有没有信用?第三、传授不习,习是讲温习、实习,老师教给你的,你有没有温习、有没有照这个去做?习有温习、有练习的意思在里面。曾子也是了不起的人,他的成就是靠每天以这三桩事情来反省、来检点自己。
蘧伯玉之寡过知非,这个小注里面有,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春秋时候的人,这个人很了不起,「名瑗字伯玉,年二十已始行反省工夫」,这就很难得了,二十岁就觉悟了,就不迷了,天天反省、天天检讨,每一天都是这个样子。「逐日如是,日日自检」,天天反省,天天检点,他才晓得每一天都有做错事情。事情不怕做错,怕你不知道,知道就能改,改过自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过迁善,常见前非。至五十岁时,犹追咎四十九年之非」。人家这个功夫做得真是贯彻到底,不是做个一天、二天,一年、二年;换句话说,只要活一天,这种克己复礼的功夫就得要做一天。这是祖师举出这三个人,这三个人也正是袁了凡居士他自己取法的榜样,祖师在序文里头提出来,也教给我们学习。
「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厥德。」这还从比喻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两句形容戒慎恐惧的样子。一个人,在台湾是没有这个情形,在中国大陆黄河流域一带,冬天都结冰,人可以从冰上走过去。如果那个冰结得很薄,你走的时候步步要小心,一不小心沉下去,比一般掉在水里面还危险。水里面你还可以游得出来,掉在冰层里面那是游都游不出来。所以要小心谨慎。这是在薄冰上走。深渊,不要说别的,现在你看看苏花公路,万丈悬崖,你走在那里得小心谨慎,丝毫不敢大意。在这个地方以这个形容修心养性、求学,都应该要有这样的态度。
以这个态度与妄想杂念来相对,正好,好像你自己练的精兵与敌人相对,相彷佛的意思。军威远振,贼党寒心,小注里头都注得很清楚,都是从前面比喻里面说的。只要你自己能够主敬存诚,能够做到克己复礼,一切的邪思都不能够侵入。好比贼兵看到对方有这样好的训练,这样好的士气,不必打他就投降了,从此以后就洗心革面了。换句话说,那个邪念与正思惟,给诸位说,从体上讲是一个,并没有两样,体是一个,相不同,作用不同,体无两样。体是什么?昨天在《楞严》里面讲,「如来藏性,随缘现相」,这个地方讲,「尽革先心,聿修厥德」。这是指人人本具的明德,明德就是《楞严》里面讲的如来藏性。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有修德,性德就能现前,这样才能够转凡为圣。
正如同,「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寇仇,小注里面说了,指七情六欲种种的妄念,赤子指的真心、明德、如来藏性。可见得我们只要有修德,烦恼就变成了菩提。「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大家都听说过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要有修德才能够真正的明了,烦恼原来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盘。这个比喻里面好懂,贼寇投降了之后改心革面,原来他就是良民、就是好的老百姓。这个道理在大经里面我们讲了许多,这里也不必再详细的说明了。
「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上行下效,还都是从比喻上说,一修一切皆修的意思。什么叫上行?上行就是从根本上修。根本上修的什么?修的心。这几次在大经里面我们讲三如来藏,这就是讲的上行,从根本上下手,从心地里面着眼,而不是在枝枝叶叶上。心正了,行就正了,心里面没有邪念,诸位想一想,那颜子的四勿当然就做得圆圆满满。如果心要不正,勉强的去做,枝叶上寻求,功夫还是不得力。所以会修行的人从心地上下手。率土清宁,这个率土是指心地,土就是指心地来说的,心清净了,心清净了罪障就消除了。罪业要想消除,给诸位说,不容易,我们造作罪业不是一生一世,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都在造罪业。固然我们常常讲忏除业障,能忏除得了吗?几个人忏除了?为什么忏除不了?大家那个忏除都是在枝叶上用功夫,好比锄草,只把上面剪干净,根没有挖掉,没有两天又长出来,这就是永远没有办法忏除得尽的道理。
诸位现在晓得忏除业障,或者在家礼佛,或者是念佛,或者是拜忏,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再去请几位法师给你拜几天梁皇,你的罪业就忏掉了。实在讲,刚才所说的,好比那个草长得太不成样子,找个人来修剪修剪,没有除根。除根的那个忏悔法,别人帮不上忙,不但别的法师帮不上忙,十方诸佛菩萨你把他请来还是帮不上忙。那怎么办?要你自己去干。几时你的心清净了,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全都消除了。所谓是罪业如霜露,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好比露水一样,你心清净了,清净心里面生智慧光明,好比太阳出来了,没有多久霜露就消除了。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心地不清净,业障就没有法子消除干净,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样说起来,我们的心地没有达到究竟清净,但是我们向清净的路子上走。你心地清净了一分,消除一分的业障;清净两分,就消除两分的业障,不是没有效果。到了究竟圆满的清净,那就是成佛了,无始劫以来的罪障全都消除掉了,这叫做真正的修行。我们会不会?还要是不会,下面祖师再举圣人开导我们用功的方法来教给我们。
「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这些话是孔子公的话,实在讲与佛陀教给我们的没有两样,这几句话我们要好好的记住。从哪里做起?从格物做起,从致知做起。格物致知,小注里头说,「因攻治罪过而觉照」,这就是格物致知,将来入了正文还要讲。物是指的物欲,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物质的诱惑,物是当这个讲,格是拒绝的意思,格物就是你要有能力拒绝物质上的诱惑。由此可知,五欲六尘包括在物这个字里面,五欲六尘诱惑我们六根,我们六根要跟它格斗,要能够抗拒它,不为它所动,不为它所诱,这就叫做格物。诸位想一想,我们六根要为六尘所动摇,你哪里还有智慧?没有智慧了,你就迷惑了。如果你要是有智慧,你就不会为物欲动摇。所以格物之后才能致知,正知正见才能现前,这一个知就是智慧,本性里面的智慧,而不是世间的聪明才智。为什么不是世间的聪明才智?因为这个知是从格物里面得来的,世间聪明才智没有格物的功夫。可见得这个知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觉照,就是这个功夫。
由致知而克明明德,小注注得好,「因觉照而回复本具真心,照曜天地之本能」。这就是我们的明德,在佛法里面讲恢复了本性,禅家所说的明心见性。诸位同学要明了,明心见性孔老夫子也做得到,为什么他能做到?他这个功夫路子对,正确,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诚意,由诚意而正心,所以才能够明心见性,而后发挥全体大用,作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老夫子所教诫的,那不是菩萨道是什么?后世人不如孔子,为什么不如?他不懂得格物两个字怎么讲法。你看后来的大儒,格物大概是研究这些物质的道理、研究物理,变成现在的物质科学,完全用分别心、执着心、妄想心去研究观察外面这些境界,这些物相,那怎么能见性?怎么能得到真智慧?换句话说,怎么样能够得到圣人的智慧?可见得你一个字错解了,根本上错了,后面完全都错了。格正物欲这个说法,在古人我们所看到的,司马光就是这个说法,这是宋朝的宰相,司马光是佛教徒,是个学佛的,受了菩萨戒的在家大居士,他的讲法跟我们佛法讲法没有两样。
诚明一致,上一次说过了,祖师在这一篇序文里面一开头的两句话,「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就把这两个字标出来了。诚明要一致了,这就成圣了,诚是定、是体,明是慧、是用,诚明一致就是定慧等用,也就是体用不二,这才能够证入。佛法里面讲证、讲入,你看看《华严经》里面末后一品叫做「入法界品」,怎样才叫入?不二就叫入。诚就是明,明就是诚,分不开家,诚是体,明是作用。应当从哪里修起?要从诚字修起,诚他就会放光明。你要从明上修起不容易,相当之难。明了这个道理,可见得千经万论,无量的法门,都是教我们修定的,修定就是教我们学诚。曾国藩解释这个诚字,他将这个诚字下个定义,什么叫诚?心里面没有一念的时候叫做诚,动了一念就不诚了。心里面一念不生这是定,在佛法里面叫三昧现前。可见得儒家并不是不懂,他懂这个道理。可是现在对这个字的真正意思还有许多人不知道,说个诚、明,我很诚心,都以为自己心很诚,以为自己很明,我看东西大概不会看错,我有明,一天到晚在胡思乱想,他还以为他很诚。这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没有颜回的反省功夫,没有曾子、蘧伯玉每一天检点自己的功夫,自己有了过失还不知道,所以没有成就。如果自己晓得自己过失,天天改进自己的过失,几时到定慧等用、诚明一如的时候,你不知不觉你已经证得圣果了。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这再举一个例子,怕的是我们后学根器陋劣的,小注里面讲,「夙障深重之钝根众生」,夙是过去世,过去世我们造的罪业太多,障碍太重,这一类的众生不容易入道,佛法里面术语讲,他的业障太重。那怎么办?还是要自己努力,要自己勤奋,认真的干。再举出过去一位前贤来做一个榜样,叫我们学他,这个人是宋朝时候的人。这个小注我们念念就行了,诸位就明了了。他的名字叫抃,赵抃,阅道是他的号。「宋衢州西安人,景佑初为殿中侍御史」,这是他的官阶,他做官做到御史,要以现在的政治体制来说,相当于监察委员。「弹劾不避权幸,时称铁面御史。游宦成都,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合郡晏然,以太子少保致仕」,致仕就是现在所说的退休,退休的时候他的官阶是太子少保,太子的老师。「卒谥清献」,清献是谥号,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盖棺论定,死了以后棺材板盖下去之后给你一个评语,这个评语就是代表你一生的,他这个谥号很好,清献,一生清高。「为人长厚」,长者、忠厚。「存养功深」,存是讲存心,养是修养,功夫相当之深。
「日间所为事,每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这是他了不起的所在,也是铁面御史他能得到的道理。这个人不做亏心事,每一天白天做的事情,晚上的时候,穿起那个时候做官的这些衣袍,戴起帽子,如同见皇帝一样,他不是见皇帝,他是干什么?焚香祷告上帝,我今天做了些什么事情。每一天都是如此。诸位想一想,他要是做了坏事,他就不敢祷告了。天天如此,天天不敢做坏事。「晚年学道有得」,退休之后他学道,传说他得道了,成了仙,有这么一说。「临终与后人诀别,神致不乱,安坐而殁」,这个人是坐化的,他是没有病,他有这样的功夫。「有《赵清献集》刊行于世」,流传于后世有他的集子,他的文章流传到后世,《赵清献集》也收在《四库全书》里面,属于集部。
这是祖师提出他,教给我们学他,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他是祷告于上帝。我们做晚课,是不是也将一天所作所为在佛菩萨面前祷告回向?我们今天做了些什么事情,不敢告者就不敢为,这一个办法对于业障深重的人很有效。可见得我们过去世的业障深重也不怕,怕的是你自己不肯发愤,不肯立志。真正肯,确实佛家里面所讲的,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什么样根性的人,业障再重的人,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哪有做不到的事情!成佛作祖不是求人帮忙,这是问自己。
上面讲的这个三重对治的方法,上根当然容易,中下根性,乃至于业障深重的人,也有办法,不是没有办法。到这个地方一段,可以说把改过自新、超凡入圣事理都说了一个大概。这一篇序文是给《了凡四训》作的,单谈上面,只在义理上有一点相通,文字里头没有显著的交代,这个作序当然是讲不通,作序文必须在文字上有明显的交代,底下就扣到本书了。
「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这就说到袁了凡了。《四训》里面最重要的当中的两篇,这是诸位要记住的,「立命」的一篇只是个引子而已,好像我们一般经书里面那是讲的序分,而「改过、积善」是属于正宗分,末后「谦德」的一篇是属于流通分,这个三分要把它记住,顶重要的是当中两分。当中两分说的是什么?佛法所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改过」一篇就是讲的诸恶莫作,「积善」一篇就是说的众善奉行,这是《四训》宗旨的所在。诚能做到,命确确实实是自己建立的,大家好好的照这个去学,古人有说,真正发心学习,三个月见效。我们要扭转自己命运,改造自己命运,换句话说,快的三个月就能办到,再慢,就是讲业障深重,三年也可以完成,可见得不难。我们愿不愿意改造自己的命运?这一种效果,说老实话,比佛所讲的一切经典确确实实还有效。而这一部东西所讲的理论与方法,给诸位同修说,完全是依据佛经而说的。所以它虽然不是经论,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经论看。这也是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发心大量流通的道理。
福自我求,哪一个人不想求福?求得到求不到?求得到,你懂理论、懂方法,自求多福。不懂理论、不懂方法,以为到庙里面佛菩萨面前,初一、十五去烧烧香、去拜拜,供几根香蕉,我的福报就来了,哪有这种道理!做了恶事还想求福,昧着良心做恶,得来的财富,得来了一百万,我拿一万块钱来做福,我做了很多福报了。给诸位说,昧着良心得了一百万,那一百万统统做福报还抵不过罪,你要明了这个道理。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心地清净就是福报,这是福德的根基。心地不清净,做一切的善事,纵然有福,叫有漏的福报。有漏的福报,说得不好听,还是业障。可见得这个心地清净多么重要。
所以祖师一开端提出诚明,你看看多要紧。诚明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础,如果没有前面诚与明两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世间有漏的福报,纵然去做,你所得到的很有限。你就想一想祖师这个序文一开端这两句话用意就太深了。这两句话,在佛教大意里面三句话,「自净其意」,千经万论,十方诸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提起总纲就这三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心地要清净,要做到一尘不染,要做到如如不动,才能谈得上光明磊落,而后断恶修善,这才是成佛作祖的根基。所以诸位在这篇序文里面仔细看看,你看看人家的文章,你再看看人家这个文章的结构,绝不是普通人能够作得出来。
底下这就说明了很要紧的一句话,功过格。了凡居士他这个办法与赵阅道的办法是相类似,赵阅道是每一天将一天所作所为焚香报告上帝,袁了凡将一天所为,无论是做的善事、恶事,都把它记载起来,记在功过格上。我们这个书没有把功过格附在里面,为什么没有附?附在里面怕一些初学的同修看到起反感,所以没附在里头。将来我们再印第二次的时候,现在有很多发心助印的,那个本子里面,我们就要把袁了凡他所用的功过格要把它印出来。第二次印的本子给哪些人?认真修学肯干的人,我们不要印多,印一千本,哪一个愿意真正照这个做,我们这个书再送给他;不肯做,那拿去没用,看这个本子就可以了。所以附带着功过格,功过格诸位一打开一看,这桩事情多少功,那桩事情多少过,自己给自己打分数,我这一天有多少功、有多少过,看看这一天功多还是过多?袁了凡他一生就是做这个功夫,以这个来检点身心,来改造自己的命运。说个实在话,将来到「立命」的那一篇诸位就可以看到了,袁了凡是业障深重的人,就是此地所讲的根器陋劣,他能改造,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我们当然能改造,而且比他更殊胜。我们这一生的成就应当要超过他才对,我们的机缘比他好。
这个小注我们也念一念,这是说他受持功过格。受持,依教修持也。受持两个字在此地简单的解释一下,佛门里面常用这两个字,受是接受,持就是依教奉行、保持而不失掉的意思,这才叫受持。为什么要说?现在有很多同修把这两个字误会了,错解了,譬如有很多同修受持《金刚经》,怎么叫受持《金刚经》?每天早晨念一遍,我现在受持《金刚经》了。那么好了,将来叫你受持《了凡四训》,我早晨把《了凡四训》念一遍,一日所作所为与它不相干,这就错了,这既没有受,也没有持。不要以为说,早晨把《金刚经》在佛菩萨面前念一遍,我今天交了差,你叫我念经,我已经念了一遍给你听了。那个泥塑木雕的菩萨根本也没听见,这个叫自己欺骗自己。受持《金刚经》,最低限度,你得要破四相,你才能叫受持。我接受《金刚经》,照《金刚经》的道理来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这个道理来观照,这才叫受持。天天不断,年年不断,这是持的意思;依照这个方法来做观照的功夫,这是受的意思,谈何容易!现在我奉劝诸位,大经大论希望你们多听,阿赖耶识里面多落一些种子,谈受持不容易。希望诸位受持《了凡四训》,这个不难,很浅显。受持两个字做到了,就有效果了,快的三个月,命运能改变;业障深重的,三年一定见效,受持才能见效。
「《功过格》一书,规定一切善恶行为应得功过数量」,哪些事是善,大的善事功就多,有一桩事情,几十功、百功;小的善事,一功、二功,自己记。大的恶事,有百过、十过;小的恶事,一过,天天自己去记。这个要有恒心,不要记了三天,把功过格一丢,算了,太麻烦了,天天要算这个帐,那就不能成功。袁了凡有耐心,天天记。后面《四训》里头说,他的太太不认识字,用鹅毛管点朱砂,功就点红的,过就点黑的,她用这个办法记。诸位想想看,不认识字的人她也能修,也能改造自己的命运。
「先贤如周濂溪、朱晦庵、邵尧夫及韩魏公、苏文忠公,俱受持此格」。这几位都是过去的大儒,韩魏公是韩琦,宋朝的宰相,苏文忠公是苏东坡,这些人都是这样做法。受持此格,「信受奉行」,相信,丝毫不怀疑,《金刚经》里面讲生净信心,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去做。「立功当代,驰誉千秋。此书流通甚广,坊间易觅,即如上海城内邑庙后翼化堂书坊,亦有出售,书价连运费六分」,这就不必讲了,那个时候的事情。好像《功过格》在台湾也有人印过,我过去有看到过这个本子,但是流通的不广。为什么不广?大概照这个方法去做的人太少了。因此我们自己要依教奉行,还要劝别人依教奉行,全心全力去劝导你的亲戚朋友、你所认识的人,劝他们大家都来学袁了凡。学的人多了,我们台湾宝岛是世界上首善之区,我们这里是善人之国,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常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要想法子把我们一千六百万同胞都变成诸上善人。不但我们要改造自己,大家都学好了,国家命运就改变了。我们一国做好了,就能影响世界,就能够改造世界,这个功德才叫无量无边,那个功过格记那个功都记不下,功太大了。
再看底下的序文,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举心动念,随时随地要记,所言所行,言是言语,言语有善、有恶,功过格里面记得详细。戒经里面只说纲领,不妄语是善,妄语是过,十善里面把这个言语说得详细一点,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是善,反过来那就叫恶。但是都没有功过格上记得详细,这是教我们要依照功过格来修。目标很明显,希望善日增而恶日减,自己记载自己知道,我们是不是功天天有增加,过天天有减少?这就有进步了,这就值得欢喜了。假使我们的善天天少,过天天增加,那就不是求福了,那叫求灾难。《太上感应篇》说得很好,「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是福是祸你自己修得来的。福是你自己修的,祸也是你自己修的,你修的恶,怎么可以怨天尤人?一有这个怨天尤人的念头,又是过,唯恐自己那个罪过太小,还得大量的去增加,哪里能够有福报现前?
所以这个目标非常的明显,善日增,而恶日减。这两句话你要是听到不甚欢喜的话,把它改两个字,你这个警觉性就提高了,「福日增,而灾日减」,你就欢喜了,福报天天增加,你欢喜;灾难天天减少,你就欢喜了。要晓得,那个祸与福是从果上讲的,善与恶是从因上讲的。佛说的话真的一点不错,众生畏果,他不怕因,善恶无关痛痒,没有什么关系,要讲到祸福,这不得了,这个事情大了。菩萨比我们凡夫聪明,菩萨畏因。你要晓得,善的果就是福,恶的果就是祸害、就是灾难。这是劝我们学袁了凡,依照功过格信受奉行,这是真正叫学《了凡四训》。
「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这几句话是说袁了凡依照功过格修持一生的感应事实。最初修的,了凡修是这样的情形,我们修也是这个情形,不要怕。最初修的一定是善恶参杂,你每天照这个记下来,有善有恶,混杂在一块的,一定是这个情形。慢慢的善多恶少。几时做到唯善无恶,这个功过格一打开都是善,没有过恶,只要到这一天,换句话说,三个月做到,三个月转变;三年做到,你三年就转变了。你照这个方法去做,哪一天你的功过格一打开没有过了,你的命运从那一天就开始转过来了。怎么转法?袁了凡就是这样,袁了凡没有福,福报很薄,转无福为有福。袁了凡短命,孔先生给他算的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多岁,寿命操纵在自己手上,转不寿为长寿,他做到了。他命里头没有儿子,他后来有个非常好的儿子,转无子孙为多子孙,都做到了。我们读他后面《四训》当中,有求必应,你得懂得人家求的理论、求的方法。我们现在求为什么不应?你要晓得这个道理,把功过格一打开,我每天还有那么多黑点在那个地方,那怎么能求有感应?不可能有感应。几时到没有污点了,没有过失了,你看看有没有感应!那个时候你才相信佛在经上所讲的话,「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才会真正的相信。
现生优入圣贤之域,现生,没有舍报的时候,我这个身体在世间,圣贤,这世间圣人、世间的贤人。报尽,舍报之后,当生极乐之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行为世则,行持是世间的典型,言语是世间的法则,人人都学他,人人都以他做榜样。袁了凡是个大丈夫,他能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万万不要把自己看轻。他可以改造命运,他可以有求必应,我们也可以改造命运,也可以做到有求必应,为什么不干?这个底下小注很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此地。小注里面的意思,我看看要重要的话,下一次我们再把它补出来。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