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学略谈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集) 2008/6/21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1-0003
今天我们继续来跟大家学习律学的一些概念。这个概念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学习没有抓住一个纲领,就是宗旨,古人用拿衣服来比喻,就是提纲挈领,纲举则目张,纲就是捕鱼的网,它有大绳,那个就是纲,那些一个孔一个孔叫目,你把纲抓起来,那整个就拿起来,是不是这样?我们这个衣服,挈领就是你拿衣服要拿这个领子,你一拿才顺,你不能抓这里、抓那里,怎么抓都不顺,叫提纲挈领。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学习任何的学问,都要懂得抓这个纲领。
像蔡老师讲《弟子规》,我看他演讲,大部分主要的时间都在讲一些正确观念方面的,讲得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照《弟子规》原文细讲,在台南讲过一遍,好像在其他地方演讲,他都讲这个观念性的,一个心态、态度。这些为什么讲那么多?因为我们一个观念不对,你照这个去修,整个都不对了。所以佛法八正道第一个叫正见,见就是见解,我们这个思想见解正确了,那你后面修的这七个都正了;如果你思想见解偏差错误了,那你后面修的都不正,就不能叫正道。所以,八正道把这个正见摆在第一个,就是这个道理。这些我们也都必须要明白,要认识清楚。所以我们学习戒律也是一样的,学习戒律如果我们对于戒律它的理论、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这样照戒律的条文来修,也不是真正佛的戒律,顶多是世间善法,就不叫戒,叫善,顶多是这样。有的人他学的比较偏差,可能连善都谈不上,大概只有一个形式。
所以,我们看看蕅益祖师给我们的开示,我们来学习蕅益祖师的开示。「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这是佛门的一个术语,五夏就是五年。在佛陀时代,出家的弟子一年有三个月的时间要结夏安居,因为印度它是处于热带区,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这三个月是印度雨季,下雨。佛陀时代出家众没有自己烧饭的,都是托钵。托钵,每一天都要出去,到城里去托钵。如果没有下雨,托钵就方便一点。以前,在三千年前恐怕雨伞也没有那么方便,天天下雨,出家人又没有雨伞,又顶着光头,到外面托钵回来,大概全身都湿答答的,在路途的往返很不方便,路也不好走。所以,佛就定这三个月可以结夏,大家住在一个地方,可以接受居士送这个饮食。这三个月才可以,其他九个月,你都一定要出去托钵,不可以偷懒;除非生病。你生病,走不动,不能出去,其他的出家众,人家托钵回来,一个人再分一点给你吃。这是结夏安居。
结夏,大部分就是受了比丘戒之后,他一年要结一次夏,这是佛规定的制度。受了戒之后,五夏就是五年,五年当中有五个夏天,所以叫五夏。这个五年当中,刚出家要先专精戒律,就好像我们学习,这个课程是排在第一个优先学习的,你前面五年要先学习戒律,专精戒律。这是佛当时规定出家众学习的一个顺序,前五年要专精戒律,你要专心,而且要精进在这个戒律上下功夫。纯而不杂就叫精,这个五年当中专精,这个就是老和尚常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道理。
现在有很多人,他看到戒律这两句话,大家也很用功。我在台湾很多地方,看到很多人出家了,他也对戒律学习的态度非常的认真,也很用功在学习。但是学了怎么样?我们修学总得要有一个目标、一个效果。在我们学经教,大家都以天台宗智者大师的五重玄义,五重玄义,释名、辨体、明宗、判教、论用,就是讲它的作用,我学这部经我要达什么目的,这部经修学的结果是什么,这个要先明白。如果你不明白,那你修学一部经,到最后不晓得修学这部经要干什么的,它的作用在哪里,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达到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果不知道,那这个修学,就好像我们车子开出去,你不知道要开到哪里。你车子开出去总有个目标,你要去哪里?每天我们都要到实际禅寺去,你总要知道我要去实际禅寺。你不能车子开出去了,去哪里也不知道,这个就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这样学习的态度是错误的,得不到结果。
为什么修到最后退心,他为什么退心?他不知道这样学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达到什么目标,方向在哪里,他都没搞清楚,修了几天没味道,他就退心了。你有了目标、方向之后,你很清楚,知道我现在是朝什么方向目标在前进,你这样学习才不会退转,不然很容易就退转了。有很多人出家,他是看到人家出家满好玩的,一出家,好像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一回事,然后他就退心了。我们出家,第一个,我们现在都剃头出家了,我们一定首先要认识,我们的目标、方向。我们讲了两天,这个主要的目标、方向,应该大家有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大家不晓得还有没有印象?
蕅益大师说,这是蕅益大师在《寒笳集》里的开示,有两段,「不与菩提大心相应,云代佛扬化,吾不信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发菩提的大心,你说代佛弘法,我来宣扬弘法,我弘法利生,蕅益大师说,我不相信。第二段,「不与为生死心相应,云大菩提心,尤不信也。」第二段的意思就是说,我发了菩提大心,但是他没有为了生死,他没有了生死这个心,说他已经发了菩提大心,蕅益大师说,我更不相信,尤不信也,就更不相信。所以为了生死是发菩提大心的基础。为了生死大事这个心,生死事大,是发大菩提大心之基础。我们看到蕅益大师这两段话,我们就可以明白,我们学佛的目的主要还是明了生死这桩大事,彻底明了、彻底解决这桩事情。蕅益大师这些开示,我写在白板,大家可以抄。我为什么不写一写印给大家,大家不用抄?因为你自己抄印象会比较深刻,我写一写印给你们,你们印象比较没有那么深刻,自己写的会比较深刻。所以大家带张纸、带支笔,自己写一写。我们大家听课,都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心得写下来,我们这样就知道,我们这样的课程学习的一些收获。
所以现在大家对戒律有个概念。这个戒律,为什么要持这个戒。以前在台湾,我也曾经听到过有出家法师,他这么说,他说他不想求生西方,他也不想了生死,劝人家来生再来做人。所以,在台湾有一些道场,现在大陆好像也有道场跟进,提倡人间佛教。提倡人间佛教对不对?不能说不对,因为佛教就是在人间,佛示现就在人间,当然佛教是以人为主,提倡人间佛教有什么不对,没有不对。这个口号是没有错,但是它错在内容错了,它错在哪里?叫人家不要了生死,劝人家不要了生死,来生再来做人,它的内容主要是错在这个地方。
所以有一些法师说,他来生要发愿再来当法师。后来老和尚讲经也讲过,大概当法师不错,有名闻利养,很多人恭敬礼拜又有供养,觉得当法师还不错,极乐世界大概不如当法师,所以他就不想去极乐世界,他也不想了生死。还有的道场劝人家说,你死了以后赶快再来做人,再来我们道场做义工,还有这样的。这些话如果出自于在家人的口中,那还情有可原;这些话出自于出家人的口中,那就很离谱。怎么离谱?在跟释迦牟尼佛抬杠。以前黄念祖老居士讲,就是跟释迦牟尼佛抬杠,现在很多人都要跟释迦牟尼佛抬杠。抬什么杠?悉达多太子他为什么要出家?他就是看到人生生老病死,要解决这个问题才出家的。不然他出家干什么,他做国王不是很好吗?他提倡人间佛教,他做国王,不是刚好可以满他的愿来做人吗?出家人自己不想了生死,也劝别人不要了生死,分明是在跟释迦牟尼佛抬杠,这个是很明显的。但是现在很多人他也不懂,盲从,跟着学,这是错误的。这些是见解上的错误,基本上的错误。
五乘佛法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还是从做人开始。它是以做人为基础,然后教导我们慢慢提升,你要提升。好像我们学校念书,你要升学,你要进步,不能说我念幼儿园就好了,你要提升到小学,提升到中学、大学、博士班,这样学业才算圆满。学佛也是这个道理,你要成佛,你这个学业才圆满。人乘佛教是你这个学业的一个基础,你要从这里开始,不是叫你停留在这个阶段,停留在这个阶段不能进步,那就错了。有些人他还不能接受了生死这些观念,佛是恒顺众生,先跟他讲人乘佛法;有些人想生天,跟他讲怎么生天,但是最终目标还是要引导他去作佛。
所以,《法华经》佛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实在讲,佛法只有一乘,哪有什么二乘、三乘、五乘,没有,真正要跟你讲的就是一乘,一乘就是希望你一生就去作佛,这是真的。为什么讲二乘、三乘?因为众生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佛恒顺众生。所以,除佛方便说,先方便把你接引进来,然后再引导提升向上,是这个道理,不是叫你停留在那个地方。所以,现在有很多道场,他没有深入这个道理,变成对人家一个误导,这些我们也都要认识清楚,这些观念上要先认识清楚,不能有偏差错误。
我们现在要知道这个戒律,为什么学这个戒律?主要是帮助我们了生死成佛道的。戒律是一个前方便,因戒生定,因定开慧,目的在开智慧,智慧开了就成就。所以我们学戒律,目标是要开智慧。开智慧要做什么?就是要断烦恼。断烦恼做什么?证果。证什么果?不生不灭,殊胜妙果,去证实这桩事情。
所以,我们学戒律就是要了生死的,这样大家这个概念应该可以记住了。以后大家也会给人家说法,这个可不能说错,说错我们要背因果,给人家误导有责任,特别是我们出家人,大家都会来问我们请教一些佛法。所以,我们一定要给人家一个正确的开导,你不能给人家一些偏差错误的开导,误导别人。古人讲,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就要堕五百世野狐身,那也不好玩。所以,我们学戒律的目的是要了生死。
蕅益大师讲,「若真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你发的是为了了生死这个心,你持戒必定会悟道。「真为生死听经,听经亦必悟道」,听经你就开悟了。「真为生死参禅,参禅亦必悟道」,参禅也会开悟。「真为生死营福,营福亦必悟道」,营福就是修福,营造经营修福。像现在齐居士在山东天目山,她那个是营福。如果你是为了真的了生死,你会开悟,悟道。蕅益大师只讲这四种,我们现在以此类推,他是没有讲念佛,孔老夫子讲要举一反三!他在《寒笳集》是讲这四种,现在我们是念佛,好像为了生死念佛大概也不会开悟?会开悟的,这个我们再把它加上去,为了生死念佛亦必悟道;为了生死持咒、修密也必定悟道。
我们以此类推,应该是这样没错,这个如果有错,我要承担因果。因为这个有经典的依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就是开悟了。但是你要怎么念佛才会开悟?要为了生死,持咒也是一样。这个发心,发这个因地心不能错,你一偏差错了,你整个都错了,你怎么修都不对。那个定盘星,你那个方位错了,好像你要到一个目标,譬如说你现在要到北京,你方向要正确,不然你车子一直开开不到,开到不是你要达到的目的。现在飞机有导航,船也有导航,现在汽车上也有卫星导航,那个导航,古时候叫定盘星,现在叫导航,你飞机导航错了,飞得不对会去撞山,那很危险。
所以,比喻我们修行,你那个发心,心地不真实,错了,你果报就遭迂曲,得不到结果的,有的甚至着魔发狂的都大有人在,这个不可以不知道。为什么会着魔发狂?他发的心不对,他的动机不对,心态不对。所以他不是为了了生死学佛、持戒,悟不了道;不是为了了生死听经,他也开悟不了。现在老和尚讲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我们听悟了没有?为什么不悟?这个要回头观察我们自己的心。为了生死参禅,亦必悟道;为了生死营福,你修福也会悟道。这是正确的心态,正确的修因,你一定达到悟道这个正确的果报。如果不是为了这个,你怎么修都不是佛法,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了生死。这样大家明不明白,有没有疑问?
蕅益大师也有讲,蕅益大师当时的时代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如果不是为了了生死,那持戒干什么?这样大家有没有看清楚,不是为了了生死,持戒干什么?为什么搭衣持钵,干什么?不是为了了生死,你去持戒干什么?想做律师。在世间法的律师也是收入不错,佛法的律师应该也有人供养,他持戒是想做律师,听经想做法师。我最近到实际禅寺,有个师姐,我说妳从哪里来?她说从武汉来。我说来这里做什么?她说要来学经教。我说妳经教学得怎么样?她说现在很惭愧,从《弟子规》学起。所以听经,现在很多人听经,现在我们老和尚那边有华严班,听经学《华严》要做什么?做法师,将来做大法师。
我们现在,实在讲,华严班真正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大家知道吗?知道的举手,有没有人知道,华严班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大家不是常在听经吗?真正华严班的对象(条件)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圆教初住位以上,最少破一品无明,那是华严班,那是法身大士班。我们现在连初信位都还达不到,三界见惑还没有破,都在凡夫位,叫大心凡夫。还没有达到初信位之前都还在凡夫位,但是你发了大心,发了大心你可以学。但是真正的对象是明心见性之后,华藏海会这些法身大士。所以,我们这些都必须要明白。
所以,听经想做法师,将来做个大法师。参禅想做宗师,一代宗师。现在我也看到有些人,他说他是传禅宗第几代的法。我懒得跟他讲,我很懒得开口,因为你浪费时间,他也未必听得进去,拿名片给我,他是什么禅师。什么是禅他都搞不懂,他名片印个禅师,真让人笑掉大牙。但我不好意思去笑他,就是名片接过来,互相交换名片。以前的人他参禅还真有参,但是没有达到真正明心见性。所以有人参禅,他想做一代宗师,他参禅的目的是做这个,他不是为了生死,所以他不能开悟。这个事情,大家《六祖坛经》有没有听过?有没有看过《六祖坛经》?六祖在黄梅得到衣钵,是不是很多在家出家去抢他的衣钵,有没有听说?那些去抢的人是什么心态?抢到是做什么?抢到他就可以做宗师,他是禅宗的祖师。做禅宗的祖师要做什么?就有人家恭敬供养,是不是?还是为了名闻利养,说穿了,还是为了名利,就是这样。
营福想得权势,营福就是修福,他不是为了了生死,他希望拥有权力,大丈夫不能一天没有权力,势就是威势,他的身分地位。他营福,他是希望得这个,也不是为了了生死,这样也不能悟道。这个是对我很大的提醒,因为我的法号就叫悟道,所以这个冲着我来,就不能悟道。蕅益大师在《寒笳集》是讲四种,我们可以以此类推。念佛想做什么?念佛想做祖师,有没有这样?有。现在听说很多人在争取第十四代祖师的位置,他念佛是为了做祖师,他不是为了往生西方了生死。持咒呢?上师。答对了,有奖,等一下喝茶一杯。学密干什么?想做金刚上师,他也不是为了了生死。如果是这样的心态,蕅益大师很肯定跟我们讲,不会开悟。所以这个给我很大的警惕。
我们现在不管别人,先问我们自己,我们现在学佛为了什么,这个答案应该大家可以肯定了,知道了。如果还不知道,我就白讲了,这几天白讲了。为什么要讲这个?没有讲这个,你的心态抓不准,你学哪个都不对,这是我惨痛的教训。我学佛四十几年,失败的教训。我十六岁就开始接触佛法,今年五十八岁,四十二年,我接触佛法算是很早。十九岁听到老和尚讲《楞严经》,今年五十八岁,三十九年,我听经到今年是三十九年。从老和尚刚刚出来讲经,没有道场到处借道场,那时候开始听。到以后买图书馆,我也是参加买的人之一。
所以,学了这么多年,到现在怎么样?一事无成,很愧惭,一事无成,自己也都犯了这些毛病。说实在话,我当初出家,我听经听了十五年才出家,三十四岁出家的。我十九岁听到老和尚的经,我就没有再听其他法师讲经。我听到三十四岁,我是什么因缘出家?我父亲过世了。我父亲在的时候,他也没学佛,当然他也不是说很反对佛教,但是出家吃素这个他不干的。我不结婚,他就骂我,他说你就是懒惰,怕赚钱养别人,所以你这个心态是懒惰。他说出家是什么人才可以出家?像你妈妈这样,儿女长大了,去养老。他的观念,出家是去寺院养老。因为他没学佛也没听经,他的观念出家是老了,没事情、退休了,才去住寺院的。现在年纪轻轻的,你不去赚钱,不成家立业,跟别人都不一样,很奇怪。就他以这个世间法来看,当然我们是怪人一个。
所以,以前我小学有很多同学常常聚会,我俗名叫林正道,他说林正道我们跟你讲,我们没有反对你学佛听经,但是我们劝你不要太迷了,不要迷得太深了,应该要有个时间去交交女朋友,我们都有女朋友,你就是迷得太深了。我也不晓得该怎么跟他们讲,我后来想一想,各人迷各人的,我迷这个,你们迷那个,都迷,迷的方向不一样。所以,学佛以后,我不敢在他面前提起出家这个事情。常常听经,他就会说,你跟那个法师有订合约吗?天天要去吗?他说是不是跟他打合同,他说我是不是跟jingkong法师有打合同,他讲经你一定要去听,我也不晓得从何说起。到我父亲往生那一年,他七十六岁往生的,他往生的时候是有够痛苦的,我想代他承受一点,办不到。真如同《无量寿经》讲的,「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受苦、快乐都自己要去承当,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代替的。
所以当时我看到我父亲过世那么痛苦,生离死别,真的是刻骨铭心。所以那时候我就有强烈的念头,要出家了生死这个念头。我这个念头,这个愿一发,果然我四十九天之内就有感应,感应出家这个因缘。但在这个之前,我父亲还没有往生,那年佛陀教育基金会刚成立,没有义工,原来老和尚是找一个蔡崇盛居士,以前大专佛学讲座的同修,叫他住在基金会当义工。后来因为蔡居士他有太太、有孩子,每天又要上班,他就来找我,他说你光棍一个(光棍就是自己一个人),你去住在道场做义工比较方便,我家有老婆、有孩子,还要上班,我没有办法,然后就带我去见老和尚,说要我去做义工。我说好,我去做义工。做了三个多月,我父亲就过世了。
他过世之后,那个时候我出家的意念非常强。在我十六岁遇到佛法的时候也有这个念头,那个时候不是看到人生这种生老病死想出家,那个时候是看到有些出家人穿着长衫,那个风一吹来飘飘欲仙,这个人好像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很羡慕,不错!那个时候是这个念头。但是我对了生死这桩事情,可能过去生,我就有这个观念,我小时候五六岁、七八岁,看到乡下人家抬棺材,后面跟着一堆人,哭哭啼啼的这样出殡,我就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会死?死了,大家怎么这么伤心?人可以不要死吗?不死,不是很好吗?小时候也找不到答案。
后来,我母亲每年都会带我们到一间寺院去吃佛祖面,大年初一。我们乡下有一间小庙,小寺院,有一个老尼师,很老了,那个老尼师对佛法是一窍不通,拿个拂尘就这样挥来挥去。小时候我母亲初一就要带我去吃佛祖面,我常常在想生死这个问题,我小时候就有这个观念,我想这个人穿的衣服跟一般人不一样,将来我长大来问她生死这个事情,她一定会知道。小时候就有这样的一个观念,将来来问她一定知道,当时就有这样的一个念头。后来我就是想到这个问题,就想要超越现实。
所以,我小时候一般的书不太爱看,我专门看小说,然后看到《西游记》,我是最喜欢的。以前又有漫画,画得很生动,《西游记》。《西游记》看到什么我很喜欢?看到孙悟空去偷吃仙桃,说要长生不老,这正是我要追求的,就是专门看那个。武侠小说、七侠五义、封神榜,我全看,那个时候还没有听到老和尚的经。十六岁我就听到一些电台有老法师讲台语的经,慢慢对佛法有一些概念。到十九岁听到老和尚讲《楞严》,才对佛法有个正确的认识,有个修学的目标方向。听经之后,知道出家不容易,在十几岁的时候有动出家的念头,后来也就不敢再动这个念头。一直听了十五年之后,我父亲过世这个打击,让我很强烈这种出家要了生死这个心,再重新发起来。那时候是这样出家的。
所以,我当时出家还真是发这个心。这个心发了之后,慢慢会忘记,我是我父亲满七的时候那天出家的。那个时候老和尚跟我讲,你出家将来弘法利生,比你做水陆大法会给你父亲回向功德还大。日常法师说,出家很殊胜!他也鼓励我出家。那个时候说真的,因为我父亲过世那一段时间,我出家的意念很强,要想了生死这个意念很强,但是快到满七的时候慢慢就会淡忘了,一个多月之后慢慢就忘了,就没有那么强烈。好像现在的四川大地震,前几天大家都很警觉,现在都还没有满七,慢慢就健忘了,就淡下来了。到了我父亲满七的时候,他们就劝我出家,那个时候我还在犹豫不决,觉得出家条件要很好,我习气一大堆,恐怕不行,在那里犹豫不决。后来被佛陀教育基金会的功德主简丰文居士,他是一个建筑师,他说我们辛辛苦苦盖了这个道场供养你们,我每个月还要护持,还要受到人家的侮辱、毁谤,你捡现成的,你是光棍一个,你还在考虑什么,我被他臭骂一顿。我说好,剃就剃,就这样出家。出家之后跟日常法师学戒律,他也天天上《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的无非是这个。
所以,当初发了了生死的心,后来为什么会退?这个没有接上去,四念处,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为了生死,这个四念处就是佛法的总关,四念处慧是佛法的总关,关就是它的机关、开关,好像我们开保险箱的号码锁,要对准,才打得开。今天我们时间到了,就跟大家谈到这里,我们下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