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学略谈(第8集)悟道法师主讲/庐江金刚寺

admin 律学略谈评论阅读模式

律学略谈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八集)  2008/6/26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1-0008

 

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念处,前面第一个念处是「观身不净」,第二个「观受是苦」。这个也跟大家简单报告过,我们这个身是污染、不清净,我们观察这个身,大致上大家都可以接受,不管有没有学佛的人,说到我们现在身体不是清净的,这个大家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因为我们整个身体,从在母亲的胞胎,一直到死亡,我们整个生活当中的排泄都是不净之物,不是干净的,像夏天几天没洗澡,不要说几天,一天没洗可能味道就不太好。所以我们首先要观察,我们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观慧,如果观成就了,真正看清楚我们这个身体的真相,我们就不会执着这个身,不会对这个身产生爱欲、贪爱,不会贪爱自身、贪爱他身,破爱欲。

 

第二个观受是苦。我们现前的一切感受,只有苦没有快乐,纵然是快乐,也是苦。我们在这个世间也有乐受的时候,但是那个乐的时间一过去苦又来了。好像我们吃饭,正在吃的时候,这个苦暂时停止,等一下肚子饿,又苦了。所以我们所有一切的享受,苦苦、坏苦、行苦,三苦、八苦,我们身体有生、老、病、死苦,心里有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整个身心的感受就是一个苦。所以在四圣谛里面「苦集灭道」,苦摆在第一个。我们如果观察到我们这个世间是苦,就不会执着了,不会执着这个世间的一切,放不下。所以人在苦中不知苦,那才是真苦,在苦当中不知道苦,但是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这个苦,不知道。为什么说不知道?如果一旦知道,他就想要去解决这个苦,那个时候就开始感受到,知道这个苦。所以知苦即是善生时,你知道人生真苦,你真正知道了,这个时候就是你善根生起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善根生起来了。

 

我们如果这个四念处你有一条观成就了,信愿念佛就没问题。为什么?四念处是帮助我们看破的,看破就是你真正认识清楚这个事实真相,你真看清楚了。我们现在似乎好像也知道,但是还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你还没有真正看破,或者看得不够彻底,所以你还放不下。说到苦,我也感觉到很苦,但是有没有放下?没有。没有就是我们这个观想,观身不净,或者观受是苦,还没有成就,还没有达到水平。那个水平的标准在哪里?你放下就算及格了,你身心世界真的放下,那就算及格了。如果你还放不下,那肯定你还没有观成就,还要继续用功。所以《占察善恶业报经》讲,勤观。

 

所以蕅益大师讲「专精戒律」,这个专精不是只有在戒律的形式上讲求,而是戒律形式上要讲求,还得要有内容,如果没有内容,那是一个形式而已,起不了作用。如果没有四念处的观慧,我们这个戒律顶多是修个人天善法,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我们念佛,你这个信愿生不起来,信愿生不起来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个一定要明白。这个我们简单先报告到此地。

 

四念处,第三个是「观心无常」。第一个是身,第二个是受,第三个是心,第四个是法。讲到这个心,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我有一个心。《三时系念》大家常常在念,「心有多种,曰肉团心」,肉团心就是我们现在身中,身体当中「父母血气所生者是」,就是这个心脏。佛法千经万论讲的就是这个。所以,简单写就一个字,但是你要深入去探讨,一部《大藏经》都离不开这个中心的问题,心这个字。这个心如果你真认识了,那就没事了。现在我们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因为这个不认识。说到心,大家都知道,但是你认识吗?认识心的人举手。讲到心大家都知道,我有心,我心里在想什么。现在科学家说脑细胞、脑神经这些。有的人以为心就是我们现在在跳跳跳这个心脏,现在身体里面跳跳跳这个心脏就是心,这个叫肉团心。这个肉团心不是我们的心,但是世间人总认为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现在有换心的手术,大家有听说过吗?现在医学比较发达,心脏可以移植,有的人他捐赠器官,他的内脏如果没有坏,他愿意布施给需要的人。所以有的人心脏不好,心脏不能使用了,现在世界医学上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的例子也很多。

 

如果说这个心脏就是我的心,就是那个心,甲的心脏移植到乙的心脏,那个乙是不是变成甲了,他的思想、见解、行为,他的烦恼习气,是不是都变成甲?有没有变?譬如说,甲是姓陈,这个姓陈的心脏移植到乙姓林的身上,移植过去之后,那个甲就跑到乙的身体里面去,对不对?那个乙就变成什么?就不是姓林,变成姓陈。他的嗜好,譬如他平常爱抽烟,他就抽烟,姓林的原来他不喜欢抽烟,是不是变成这样?这样才能说那个心脏是我们的心,是不是这样?现在事实上是不是这样?要确定一下,是不是?是。这个再不能确定,我们就不能讲下去了。如果是的话,佛不用讲那么多经,就那颗心脏,那不是简单了吗?问题没那么简单。

 

所以肉团心不是我们的心。后来有人说,不是心脏,那一定在脑,我们的脑细胞。现在脑也可以动手术,心脏可移植,我想将来脑都可以移植。所以,在身体里面,这个肉体从头到脚,没有一个器官是。我们再聪明、再会打妄想也没有阿难那么会打妄想,这个心阿难找了七个地方,我们还没有他那么会想,他很有想象力,他想象力非常丰富,想了七个地方,这个我们都想不出来。《三时系念》我们天天在念,第一个「曰肉团心」,第二个「缘虑心,于现今善恶顺逆境界上种种分别者是」,第三个「曰灵知心,是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炳然独照,卓尔不群。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居涅槃岸,桂轮孤朗于中天。」《三时系念》讲这个心,中峰国师简单的给我们分三个,第一个肉团心,第二个就是缘虑心,第三个灵知心。我们看到中峰国师讲的灵知心,曰灵知心,历三际以靡迁,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迁就是变动,迁移、变化,过去、现在、未来它都不变。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在六道生死轮回它也不变,你证得涅槃成佛了它还是这样,这个心从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一不异,那就是讲我们的妙明真心,灵知心。灵知心,我们根据《三时系念》中峰国师的开示,那是常,不是无常,对不对?所以,观心无常是讲哪个心?缘虑心。答对了,中午请大家吃饭,缘虑心。现在讲无常,我们就知道是缘虑心。如果是灵知心,是常,就不叫无常。历三际以靡迁,炳然独照,卓尔不群,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是常,它不变就是常。无常就是变动的。所以四念处,观心无常,它是指缘虑心,观察我们现在在善恶顺逆境界上种种分别者是。就是我们现在现前这个心,分别执着这个妄心,这个又叫妄心,这个叫缘虑心。七处征心,大家可以先抄一下,我们再找时间,要跟大家讲很费时间,这个要专题演讲。光讲这个心,讲一个礼拜讲不完,因为佛在《楞严经》跟阿难尊者对答,这个思惟就很细密,对答的。

 

因为阿难证到初果,证到初果他不会造恶业,人间天上七番生死,他就证阿罗汉果。但是有一天佛规定,出家众不可以一个人去托钵,还要有一个上座,出家四十年以上叫上座,还要有一个阿闍梨带着,这样才能够去托钵。那天阿难他说他要修平等心,他就一个人离开僧团,自己一个人去托钵。平等心就是没有分别的,原来佛规定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去托钵,有哪些地方不可以去托钵,譬如人家喝酒的地方不能去托钵,人家赌博的地方也不能去托钵,风化场所不能去托钵。这是规定小乘行者,这些地方不能去。但是大乘菩萨他就没有这个限制,他要平等的去接触。阿难说他要学平等,跟菩萨一样,然后就跑到风化场所去了、跑到淫舍去了。淫舍就是现在讲的风化场所。

 

风化场所大家知道吧?听说就好,不要去,去那边可能你遇到你的冤亲债主,摩登伽女,这下你就惨了。阿难还证到初果,我们连一个初果也没有证到,他就要学平等,他就要去。去,结果遇到摩登伽女,跟他是过去生五百世的夫妻。你看那个缘多深,那个爱多深,她一看到就不放过他,使用咒术把他迷惑。他都证到初果还被迷惑,可见得她的咒术相当厉害。后来他就没有回去,人家要去给波斯匿王请客,他就没去。佛就知道出问题了,因为佛有神通,所以派文殊尊者拿楞严神咒去化解摩登伽女的幻咒。把他带回来,带回来才讲了这部经,如果他没有跑到淫舍,可能没有这部《楞严经》。有几个因缘,讲这部经,当然这个也都是佛菩萨来示现的。

 

一部《楞严》,佛一开始就问,你要坦白跟我讲,不可以隐瞒,修行人要直心,我问你什么,你就直接讲什么,你不可以不实在的讲,如果不实在的讲,那我就没有办法解答你的问题。佛一开始就说,你当初为什么要出家?你当初出家的动机是为了什么?阿难就很坦白讲,因为看到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也喜欢,我也希望像你一样,我知道这个相不是父母生的,一定是你出家修行得来这个好相,我就是希望修到跟你的相好一样,所以我才跟你出家。这就是一个开端。

 

佛就讲,你当初看到我这个好相,你是用什么在看?用心在看。心,一问下去,问题就出来了。接下去佛就讲,你的心在哪里?如果我们的根器跟禅宗二祖慧可一样,现在就大彻大悟了,就不要那么囉嗦,讲那么多。禅宗二祖慧可开悟的公案,大家听说过吧?听说过。他怎么开悟的?达摩祖师,达摩祖师雕像不是都伸一只手吗?坐着,伸一只手,有没有?我们看到这样雕刻的像,这个是当初慧可去参访达摩,要求法。古人求法的精神,的确我们现在人是无法相比,他为了求法不惜身命,真的是不惜身命,他命没有都不要紧。达摩,因为梁武帝不护持他,所以他就跑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去面壁、闭关,好像是面壁九年的样子。因为梁武帝不欣赏他,为什么?梁武帝他说,我盖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帮助几十万的出家人出家有道场可以修行,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很直接的给他回答,「并无功德」,并没有功德。梁武帝听到这句话,好像给他泼冷水,心里当然就很不舒服。造一座寺院功德就无量无边,我造了四百八十座,我以国家的力量来造,还说我没有功德。因为梁武帝他不是上根人,不是上等根器的,所以听了这句话他不知道它真正的含义,不懂得继续再请问,一下子就心里很不舒服,既然没有功德,我供养你也是白费,就不理他;不理他,达摩就走了,就到嵩山少林寺去。他知道他的任务是来传禅宗的,时节因缘还没有到,一直等到慧可,慧可听说达摩从印度来,非常想见他,想跟他学。

 

慧可,当然这也是他的根器,是祖师的根器,上上根的人。起码慧可的根器比阿难要高,佛问他心在哪里?阿难讲了七个地方,「七处征心」;后面,佛还有「十番显见」。慧可就要求达摩,达摩也不理他,他就在那边面壁打坐,不管他。不管他,他就跪在外面,那个时候冬天下雪,雪积得很厚,都到膝盖,跪了三天三夜。这个我们一般人一定受不了,现在不用三天三夜,我看三分钟就感冒了。跪了三天三夜,他还跪在那边;跪在那里,达摩还是不理他,后来他就拿戒刀把自己胳臂砍断,供养达摩。达摩看到他这样说,何苦来哉!你这么辛苦、这么诚恳、这么至诚,你来找我,你到底是为了什么?连手臂都砍下来。慧可说:我心很不安,求你帮我安心。他就说这么一句话。达摩说:好,你心拿来,我帮你安。慧可这个时候他就提起疑情,慧可他这个时候跟阿难不一样,阿难是打妄想去找心,如果慧可跟阿难一样,大概也是七处征心,离不开这七个,你再怎么想都离不开这七个,就找心。慧可这个时候,禅宗就是提起疑情,然后他豁然大悟。他回头去找,找了半天,心在哪里,找不到。所以,他就回答达摩,「觅心了不可得」。我要寻觅,觅就是寻找,我找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再接着跟他讲,「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这句话跟他一讲,他当下就大彻大悟,把祖位传给他。我们听了半天,我们悟了没有?如果我们不悟,大概也是跟阿难一样,心在哪里?在里面,在外面,在根里,在闇内,在合处,在中间,在无着,阿难真会找。

 

所以,你看佛大慈大悲,很有耐心的跟他解答。他说:在里面,在内。佛说:你为什么说心在里面?他说:因为我从讲堂里面,坐在这里,先看到佛,看到大众,然后往外面看,看到窗户外面的一些景象、一些景物,我看外面的东西就从我身体里面往外看的,心就在里面,心就在身体里面,心在这里面。佛说:不对,在身体里面,你第一层先看到的应该不是外面这些,应该先看到你里面的心、肝、脾、肺、骨头,你都先看到,然后透出来,从这里面透出来,先看到里面这一层,再往外看,这样才对,你现在怎么没有看到,直接就看到外面?这个要讲就很费时间,这个一讲就要讲一部《楞严经》,我们可能要讲三年。

 

阿难说不在里面,后来说在外面,在眼根里面,就像戴眼镜一样,在这个根里面。后来佛又给他破掉了。在闇内,也不对;在合处,随所合处,就在那个地方;讲到第六个,在中间,中间也不对,你说在哪一个的中间?你说在这个身体的中间,那又变成内了;你说不是在身体里面,那又变成外了。外也不对,内也不对,你说我这个身体跟这个尘当中,哪一个是当中?这个当中在哪里?想了半天,又不对。后来阿难就说,就借佛以前开示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什么都不执着,无着。无着它是以不着诸物为心,那个也不对。

 

所以,这个我大概跟大家写一下,因为这个要讲要一层一层的,因为这个是好像在分析一样,要讲得很详细,只能大概跟大家讲一下七处征心。七处征心,后面还有十番显见,还有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每一界都层层的分析。一部《楞严经》这么厚,就讲这些东西。开慧的《楞严》,《楞严经》出家人是应该要念,寺院早课念楞严咒、十小咒,楞严咒就是从《楞严经》出来的。你念楞严神咒,没有读《楞严经》,你不懂这些道理,你不晓得持这个咒它的作用,要真正得到受用要深入《楞严》。我第一部听老和尚讲的经,在三十九年前,第一部听他讲的就是讲《楞严》。老和尚到台中莲社本来是要跟李老师学《妙法莲华经》,那个时候李老师没有开这门课,他正在讲《楞严经》。所以他学了十三部小经,然后再学这部《楞严经》。古大德讲,开慧《楞严》。以后有因缘,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楞严》再说,今天再讲下去,四念处就讲不完。

 

现在我们先讲「观心无常」,我们回到这个来,无常。无常,刚才我们讲,这是妄心、是缘虑心。所以禅门也常讲,三心不可得,这个心是指妄心、缘虑心,我们现在分别执着这个心。这个心是无常的,无常它就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化,它是动的,无常;它不是不变,是一直在变动。所以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现在这个缘虑心,念念剎那剎那在变。老和尚讲这个心,现在讲《华严》,我建议大家去找老和尚讲这个心,老和尚他都借用现在科学家发现的,这些宇宙的一些理论现象,对我们认识这个心也有帮助。讲到三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你说过去心,过去已经过去,过去在哪里,过去心在哪里,找不到。你说现在,现在马上就过去了,我们如果一分一秒,用人家运动员在比赛的秒表,跳得很快,你说现在,马上就跳走了,是不是?其实我们心念的念头剎那在变,不是我们这个仪器可以显现出来的。老和尚现在讲的,剎那变化那个速度之快,快到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想象的。

 

我们现在不要讲那么多,老和尚常引用《仁王护国经》,《仁王护国经》讲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我们一弹指,这样就多少?六十个剎那过去了,一个剎那当中又有九百个生灭,速度之快,你感觉不出来。这是讲最粗浅的,现在讲《华严》,那就更快。我们一般情况说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乘起来就是二十一万多。老和尚常常讲,一秒钟有二十一万多次的生灭。这个是大概的讲,比较没有那么深入的讲,但是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当中,这已经快到我们想象不到,何况更快的我们怎么会发现。

 

这个说明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眼前这些境界,它是一个类似的相续相。相续就是它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前后很相似,但是已经是不一样,我们感觉不出来。因为我们没有得到禅定,所以在我们现前的感官当中,我们感受不出来它的变化。其实人老了,不是说突然就老了,这个大家可以理解,他是累积下来的,剎那剎那一直变一直变,变到一个大阶段,你很明显看出来变了。我们一般来讲,譬如你十年十年来看,就有很大的变化,十年前我们照的照片,十年后照的照片,你看起来就比较明显,你就感受得比较明显。但是这一个大的阶段变化,你一直给它追下去,其实是剎那剎那它都一直在变,不是到那个时候突然就变这样,不是,是你现在就剎那剎那,我们讲分分秒秒都在变,这个比较有概念,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这个身体都在变,身在变,它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心在生灭。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相,老和尚也常常引用电影的底片,他说一秒钟二十四次的生灭,它是接着,然后转动很快,就现出这些影像动作出来,如果停下来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就如同电影那个底片转得很快,现出这个幻象出来,我们没有发觉到。要发觉这个事实真相,就是一定要修定,你心定下来,你就看到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现在没有发觉,就是我们心没有定下来、没有静下来,所以感受不明显。虽然感受不明显,但是我们学佛的人,读了佛经,听到佛这些开示,在我们一般常识里面也可以理解到一点,可以理解到一些。

 

我们修行的一个重点,观心,这个也是很主要的一个修学方法。因为佛千经万论,用各种方面、各种比喻、各种说法,无非让我们认识这个心。所以禅宗讲,「识得一,万事毕」。你真的认识这个心,就没事了,万事就毕了。现在我们先来观察自己这个心,我们现在自己回头观察我们这个心。我们从一个比较粗浅的,能够感受到的先观察。先观察自己现在在想什么,你现在心里在想什么?我们这个缘虑心,就是妄心,打妄想,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想得很多很多。我们没有刻意去想,但是下意识念头不断,一直冒出来,晚上我们还会作梦,我们观察心的状态,剎那剎那在变。我们用一个比较浅显的例子,比如说你早上起床的时候你的心情,你早上起来你的心情跟现在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心情有时候高兴,有时候很苦闷,有时候欢喜,有时候悲哀,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都不断的在变化,这个叫无常。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打妄想,是非人我,这些统统是妄想。如果不懂得回头观心无常,我们就随着这个妄心一直在转,你跟着它走,跟着它走我们就随业流转。

 

我们下手先不要讲得太高,下手我们还是以儒家、道家,还有《十善业道经》,从这个下手,对我们现前这个层次来讲,比较能够得受用,也比较能够理解。所以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也是讲到这个心。大家都有听过《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前面佛也给我们讲,其心如幻。所以我们观察这个心,你先认识我们这个心是无常的,这个概念我们认识清楚之后,再进一步观察我们现在这个心态,我们现在这个心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如果认识之后,那些心态不对的,我们就把它调整过来,慢慢的我们就能够入境界。我们如果起不了这个观照的功夫,实在讲,我们一天到晚怎么过的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真的是胡里胡涂的过日子,随我们这个妄心在流转。

 

你要观这个心,我建议大家,先从《太上感应篇》来观,《汇编》里面讲的这些观心的方法,先观善恶,你先从这个善恶,然后再进一步的入这个清净心。现在我们这个心,我们现在这个妄心,有善心、恶心、无记心,现在我们的状态都不离开这三个。善心就是我们的念头起了一个善念,譬如你想到别人,知道替别人想,这个念头这个心是善的,这个心所是善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不管别人,那个叫恶。也没有想别人,也没有想自己,这个时候的心叫无记。无记就是它不属于善恶,他这个时候也没有想善、也没有想恶,一般讲叫无明,无记。现在我们这个心常常起恶的念头,但是我们没有发现,我们要时时刻刻提起观照的功夫。

 

所以古人用什么方法来治这个心?治心,我们先从这里下手,治心。古人有用功过格,有用黑豆、白豆。就是我们每一天要提高警觉心,要时时刻刻观察我们每个时候,今天一天当中我起心动念有哪些善、有哪些恶,用两个瓶子,古人有用这个方法,起一个恶念,放一颗黑豆在瓶子里,起一个善念,放一颗白豆在另外一个瓶子里。一开始,黑豆那一罐特别多,白豆这一罐一点点,才发现原来我的恶念这么多。后来,每天都一直调整,把恶念不断的减少,善念不断的增加,到最后黑豆慢慢减少,白豆慢慢增加。这样修了三年,每天这样密集的观心、调整这个心,调整三年,到三年之后,只有白豆,没有黑豆,这时候说明这个心已经达到纯善。这是一个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记功过格,每天都要跟自己算帐。我们净宗八祖莲池大师,他也编了一个《自知录》。以前我说要学戒律,老和尚就把我呵斥了一顿,说你懂得什么叫戒吗?他说如果你真的要学戒,我送你到美国跟一位妙境法师去学戒,他说现在只有他懂得戒。后来我就不敢讲,也不敢再问,一问戒就挨骂,就不敢问了。后来他跟我说,你就照莲池大师的《自知录》每天去检讨,一句佛号念到底,这个就是戒。所以我《自知录》也印了一些出来,但是《自知录》是明朝时代,根据当时社会那些环境定的,现在如果要根据这个来修,我们还要根据它这个精神,然后把这个条目,用我们现代生活这些方式,再把它补充注解出来。这个工作我们大家也可以一起来做,这个做出来也是给修行人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自知录》。《自知录》,他每天都要记功过,这也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观心、治心的方法,我们一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你可以观察到善恶,进一步修清净心就不难了。我们毕竟不是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大师那种上上根的人,我们毕竟不是那种根器,如果是那种根器的,这些他都用不着了,中下根性的人居绝大多数,这一点我们也必须要明白。

 

所以,我们先从断恶修善开始,进一步我们再观心无常,这个就不难成就。我们这个心,可能需要多讲一点,因为这是重点。因为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个心,我们修行也很难下手,因此观心无常可能要用多一点的时间来跟大家做一个报告,大家一起来深入。无常主要是说它是变动,它是不停的。所以不管是善心也好、恶心也好、无记也好,它都是无常的,它不是不变的。我们理解到心是无常的,我们要回归到我们现实生活待人处事接物,你时时刻刻观察自己这个心,你慢慢就会觉悟。譬如说,我们为什么说心无常?我们现在两个人很好,我跟你很好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建立在利害,你对我有好处,我们就好;你对我没有好处,就不好,就有害,那就不好了,在利益上起冲突,心就变了,无常。所以,现在说我们两个很好,你就要想到观心无常,这个会变的,无常就是会变的。哪一天不高兴,跟你翻脸,给你脸色看,原来对你很好,一旦你有伤害到他的利益之后,他就把你当仇人看,把你吃下去,好就变成不好,那是不是叫无常?不好,有时候也会变成好的,对他有好处就好了,是这个样子。譬如说,两个年轻人在谈恋爱,好得不得了,为什么要离婚?无常。所以,你观察到这个心的无常,你就知道好、不好都假的,你就可以放下了。

 

我们现在修,境界没有达到那么高,所以我们好也不要好过头,坏也不要坏过头。所以,俗话讲,「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前我母亲常常跟我讲,大好就大坏,小好就小坏,不好就不坏(没有好没有坏)。我们人很好,你可以常常想,你对一个人有九十九件对他有好处,但是你有一件事情对不起他,他记哪一件?他会记得九十九件对他的好处吗?不是!你哪一天对不起我,他就记那一件,到要死了,那一口气要断了,他还记得那一个,是不是这样?不相信你去试看看。所以老和尚为什么提倡知恩报恩?就是说,人家给你好处你都不讲,坏处你生生世世都记得,这不对。你要记得人家给你的好处,人家对你的坏处不要放在心上,要把它扭转过来,这才对。所以老和尚提倡知恩报恩,就是这样,他也是示现修学给我们看。今天应该差不多了,我们先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7月20日07:18:4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194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