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学略谈(第4集)悟道法师主讲/庐江金刚寺

admin 律学略谈评论阅读模式

律学略谈  悟道法师主讲  (第四集)  2008/6/22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1-0004

 

经典、祖师法语的开示,开示非常重要。我们看到祖师这些开示,实在讲,文字不是很多,但是它每一句话都含有很深广的意义,我们如果深入去探讨,可以说法味无穷。为什么说要深入,你才会得到法味?大家现在学习有得到法味吗?有得到法喜吗?以前我刚出家跟日常法师学戒律,生活很苦,因为每天都要照表操课。他给我们上《菩提道次第广论》,给我们做一个比喻,他这个比喻就是吃甘蔗,现在甘蔗都有那个刀削皮,以前我记得小时候(年轻的时候),吃甘蔗没有拿刀削皮的,就是剁一截一截,然后皮用牙齿去把它咬掉。大家有没有这样吃过甘蔗?有,你们应该有经验。日常法师就说,你咬第一层的甘蔗皮好不好吃?那个皮不好吃,又硬、又涩的;你皮咬掉,吃到里面的甘蔗,尝到法味了,这是第二层;然后在嘴巴里面咀嚼,甘蔗汁跑出来,那更甜。我们修行就像咬甘蔗一样,三个层次,第一个是从表面文字上(这个皮没有什么味道的),但是你从文字般若要起观照般若,然后证实相般若。

 

大家都有听过老和尚讲经吧?都听过。没有听过的举手,大家都听过,那应该都会听到这些话。我们学习,第一个阶段,依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我们现在看的经典,大家每天读经、听经,依照这个文字,经典。般若的义理都在这个文字里面、在经文里面,所以经典是我们修学的依据,理论的依据在经典,这是文字般若。你读了经典,要懂得依照这部经讲的理论方法去修。讲到修,大家都知道,是!我们都要来修,我们现在正在修。我请问大家,你怎么修?有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有,我每天都进去念佛堂念佛,我每天都有读经,我每天都有拜佛,很认真在修,很用功。这是不是真正在修行?未必然也,好像《了凡四训》云谷禅师回答那些当时的读书人一些问题,都说个「未必然也」。未必然就是不一定,不一定是真正在修。为什么?为什么说不一定真正在修?我们前几堂课也跟大家都讲过,你真正依照佛法修学,第一个效果是什么?轻安,轻松,内心法喜充满,这是初步的一个效果。这个效果我们现在有得到吗?如果这个效果,初步我们得到了,表示我们修学有了初步的成绩;如果还没有得到,我们还要努力向这个目标提升。

 

我们修行得不到法喜,为什么得不到法喜?因为你感受不到快乐,感受不到解脱,感受不到自在,所以就没有法喜,这是一定的。如果你感受到了,你怎么会没有法喜?很自然法喜就流露出来,这是一定的道理。为什么说修?大家都在修,你要修到哪里去,你怎么修?学问就在这个上面,学问就在这里。有的人修行修得很快乐,这个快乐就是法喜,这个快乐是从内心像泉水涌现出来,那才是真正的法喜、真正的快乐。所以法喜对我们人的身体最有帮助的,最好的营养分,比你吃什么维他命D、维他C还好,吃那个未必好。以前老和尚讲经讲,吃那个是维他命,不是维你命,是维他命。维他命的意思就是说,卖这些的商人为他的生命、为他的生活,你给他买了,他赚钱,才能过日子,是维他命,不是维你的命,你吃了未必有好处,是这个意思。法喜是对我们最有帮助的,如果你修学得到法喜,你还会退心吗?不会。以前我在图书馆就有悟字辈的出家众跟我讲,师兄我很想回家,我没有想到出家这么恐怖。说恐怖,出家恐怖,他跟我讲恐怖,我说大概你自己心里那个烦恼才是最恐怖的,出家怎么会恐怖?出家是你心甘情愿来剃头的,又没有人拿枪押着你来剃头,然后自己剃了头还说很恐怖,那是谁恐怖,是你自己恐怖。自己什么恐怖?自己心里生烦恼。为什么生烦恼?他不懂得怎么修。有,有在修。修错了,修得不对,修对了怎么会一天到晚生烦恼,修对了都一天一天的烦恼轻、智慧长,那就修对了。大家想是不是这样?应该是这样,如果我什么地方讲错了,给我纠正出来。

 

我们为什么修的没有效果?很多人念经念了一辈子,甚至出家几十年,到死的时候还是胡里胡涂的。经念得很熟,能够倒背如流,在十几年前台北有一个居士,那时候老和尚正在提倡读诵《无量寿经》,这个居士有一天跑来跟我讲,他说悟道法师,老和尚说《无量寿经》要读三千遍,要背下来,他说我现在读得多熟你知道吗?我可以从最后一个字倒背回来,一个字都不会错。我说太佩服你了,我真是自叹不如。但是他下面有注解,他说但是没有用,烦恼压不住。我说你真厉害,你能倒背一个字都没有背错。但是他说没用,烦恼压不住。所以现在,读经、念佛、念咒、拜佛,或者是修福,大家就是没有学习到修学的要领。要领,要就是最重要的,领就好像我们这个,这个叫领,如果这个没有抓好,衣服就乱七八糟的,你拿衣服是不是把这个领拿起来就顺了,整个衣服就顺了。如果你抓这里可以吗?抓这里可以吗?不行,你要抓抓这里,你要抓对地方,讲白一点就是这样。我们修行,你也要抓住正确的修行方法,你修了才会有效果;如果修了没有效果,当然会退转。为什么退转?因为烦恼也控制不住,一天到晚生烦恼,这就很容易退。

 

为什么我跟大家讲这么多?如果你今天是五十几岁,我就不太会讲这些,大概五十几岁出家,要再回去的比较不多。为什么?因为年纪也很大,人生的经历也很多,酸甜苦辣都尝过了。所以,对于四、五十岁以上的出家人,除非他有比较特别的因缘,不然他不太容易会打退堂鼓,因为他人生的经历已经有了,该享受的都享受过了,该吃的苦也吃过了,觉得人生已经没有什么好玩,所以他大概不致于会打退堂鼓。但是我看在大陆年轻出家众,特别是男众,不容易修,特别在末法时期。末法时期,过去黄念祖老居士讲,成就最多的第一个是在家女众,第二个是在家男众,第三个是出家女众,第四个是出家男众。过去我们在图书馆,我一个师弟悟铭师,他说我没有剃头是排第二名,我现在头一剃变最后一名。说明在末法时期男众出家修行不容易,很容易受到外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如果你一旦去接触,自己就迷失掉了。所以老和尚很慈悲,我常常跟我们现在在图文巴悟字辈的师兄弟讲,我说老和尚很慈悲很照顾你们,规定你们在这里九年不下山,给你们找护法,给你们安排好都不用操心,我说我自己要想办法。为什么规定九年不下山?下去接触名闻利养他们就迷失掉了,这是老和尚大慈大悲。如果不了解老人家他这个苦心,还会埋怨老和尚说为什么不让我们出去,让我们去发挥一番?就会这样。所以很容易迷。

 

所以,大家年轻出家不容易,大家不要以为你剃个头,不管你是什么因缘来剃头,总是剃了,剃了也不容易。过去蕅益大师《寒笳集》也有讲,宁国有一个老人,修五十多年的福报,求来生做一个火头僧都办不到,但是一只白鸽听经,牠转身就做戒环禅师。所以听经闻法,它的功德利益非常殊胜,这个机会现在大家都遇到了,大家要珍惜、要把握。所以我劝大家多听经就是这样,你不听经,不明白修学的要领。这个要领是什么?就是这个字,「观」。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学都离不开观这个字。你要懂得修观,如果你不懂得修观,不懂得修观的要领,你很容易退心,你修不进去,你进不去,烦恼控制不住,没办法,内有烦恼,外有诱惑,我们招架不住。我们实在讲,是谁害我们的,没有人害我们。谁害你,谁让你生烦恼,烦恼从哪里出来的,你要去找这个。我现在为什么这么烦恼,烦恼从哪里来,你这样去找,常常找会开悟。

 

所以,你一有烦恼的时候,你要回头向自己内心去起观照,你才能找到答案,你不能去怪外面这个那个,怪了半天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要起观照。一开始我们是作观,我们初步功夫是作观,作就是说你比较刻意的,依照这个经义去提起观照;你作观久了,你自自然然一读经文就入那个境界,你这个观念随着经文就入进去,跟它相应,这叫随文入观,随文作观。在隋唐的时候,止观,当时修学比较讲求。后来唐以后,只有禅宗有留下来作观,其他的法门就比较少讲。在教下来讲,天台的三止三观,老和尚现在讲的《华严经》法界观、还有五止六观,现在老和尚讲的这个单元,《妄尽还源观》,都有一个观,大家注意那个字,诀窍就在那个字,你要懂得去观。刚开始你要学习观照,依照这个经文的文字然后提起观照,这个功夫就叫观照般若。刚开始是观照,起观三个层次,一开始是观照,你观照久了就叫照住,照住就得定,定功深就照见。我们每天念《心经》,有念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大家都有念,都记得,照见,照见就是开慧。这个又叫止,天台宗讲的止观。止是定下来,停止下来,把你妄念停止下来。把你妄念停止下来,你要提起正念,提起正念就叫慧。慧是明了,定是止息,止息妄念。止息妄念对一切境界事理,他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才叫慧。不是定在那里像石头一样,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人家问这是什么,不知道。那就不是真正的止观,那是学错了,学成外道的无想定去,学错了。

 

所以我们第一个要观照,照住,照见。不但所有的法门要修观照,其实我们净土也离不开观照,只是说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器比较差,一些祖师大德比较不强调,但是它并不是说不用观照,还是要观。讲这个观最详细的就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十六观,我们现在用的持名念佛是属于第十六观,还是有观照,不是说没有。所以佛法大乘、小乘,八万四千法门,离不开观这个字,你要懂得作观,你修了才会有味道,不然你修了没有味道。不相信你去看看,现在所有的寺院有多少人在那里诵经,你去问那些法师,诵经,你们会不会很欢喜、很快乐。大概也不用问,我看他的表情也知道,他内心的情况都会现在脸上。修行修得好不好,老和尚常常给我们开示,他说都写在脸上,他看你的脸就知道你修得怎么样。你修得好,当然就现出来很自在,表现在你的行为上,这个瞒不了人的,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你起观照般若,功夫深,照见之后就证实相般若,《金刚般若经》讲的。

 

所以,我们修什么?其实就是修这个般若,离开般若就不是佛法,就变成世间法。佛法跟世间法的差别在哪里?就是般若,般若智慧,没有般若智慧就不是佛法,统变成世间法。这个概念大家应该都有了,我们再回到蕅益大师这个,蕅益大师这段开示,我们一直探讨、深入,你就愈会发现它的深意。「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他下面解释什么叫专精。这两个字,我想大家常常听老和尚讲经,也都听得耳熟了。专精有没有听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有没有?就是专精。现在我们一门深入,也长时间在薰,修得怎么样?这个要问自己,不要问别人,问自己最清楚。

 

所以,他下面解释什么叫专精?一般我们看到这个专精,我现在专,我修净土专,我就一部经,然后一部经深入。现在有很多人,他听经都不能圆解,不能深解,不能作面面观。以前老和尚也常常给我们开示,他说以前在台中莲社向李老师求学,讲到这里我们也要有一个观念,我们学东西,我们自己发心去求、去学,你才能学到真的东西。像以前我在家的时候,自己都是风雨无阻的去听经,自己去的。求学自己发心,再大的风雨我都骑机车,冒着风雨,除非很不得已,不然我一定要去听的。以前老和尚就跟我们讲,他在台中求学,他到台中去学习,老师到你家里来教你,跟你到老师家去学,那个心态上完全不一样,效果当然不同。所以一个老师也不可以,在古人是没有,好像自己觉得自己很能干,到你的道场去教你们,那是太夸张了。在古时候没有,古时候都是给我们示现很谦虚的,觉得自己学得很不够,不足以为人师。自己修到一个程度,有很多人仰慕,然后主动来找他,是这样的,这样才能跟人家讲。我们今天在这里是因缘碰到,我也不是老师,我们都一起在学习。刚好碰到这个因缘,大家一起来学习祖师的开示,我们向祖师大德的经典来学习。李老师就讲,说你看一桩事情,最少要看八面。大家知道八卦,八面,八卦就是八面。八乘八是多少?六十四。他说最少你一桩事情要能看六十四面。看八面都不容易,再看六十四面,那更深入。实在讲,是无量无边的面,看到无量无边的面就是成佛了。

 

所以一桩事情你愈深入,你看的面愈广。我们这个语言、文字,它总是有一个范围、一个限度,它没有办法讲得那么圆满,但是你根据这个文字,你要深入去面面观,你理解的义理才会深广,才会圆满。所以听经不能够圆解,不能够深解,作面面观,常常就会执着,偏在一边,他执着在一个地方,这样学习就得不到圆满成就。所以,现在很多人会念经,像我刚才讲的那个居士,他都会倒背了,他就不懂得怎么修。现在很多人念经,我常常在台湾给我们净宗同修讲,我到道场去,常常跟他们讨论这个问题,大家《无量寿经》天天念,我说有没有依照《无量寿经》去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开始读诵经典是一个前阶段,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去修,你有没有去修,这个很重要。

 

四念处,观身不净,第二个观受是苦,第三观心无常,第四观法无我,你看都有个观,有没有?所以佛法的修行,它的重点都在这个字,你有没有去观。一部《无量寿经》有没有这个?讲得很详细,天天在读,但是不懂得观。《无量寿经》讲,「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都讲这些,离不开这个四念处,大家去对照一下。你没有这个四念处,你看蕅益大师给我们讲,什么叫专精?「五夏以前,专精戒律」,先解释专精,他没有先解释戒律。什么叫专精?「专精者,岂徒着衣持钵而已。」着衣就是搭衣,持钵就是托钵,律宗非常讲求的,要去托钵,着衣持钵。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戒律的形象上的讲求,岂徒就是岂止只有搭个衣、持个钵,然后在戒律的形式上讲求而已?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就是这样讲,岂徒着衣持钵而已,岂止是着个衣(袈娑)、持个钵,在戒律的形式上去讲求而已?不是只有这样。这个是形式、是表面,表面它有它的内容,你表面这么做,它内容的意义是什么?你不懂这个内容,光照这样做,那不是真正的信佛。

 

戒律当中第一要务,戒律在三藏里面就是一藏。蕅益大师把这个重点、精要,给我们提出来,「律中第一要务」,第一重要的,「在常一其心,念无错乱」,这是第一要务,最重要的。在常一其心,就是我们现在《弥陀经》讲的一心,常一其心就是一心,简单讲就是一心。你念头没有错乱,念无错乱,常一其心,这句话这两句是重点,如果你这个没有抓住,你修戒、念经、念咒、念佛,都得不到结果。

 

所以有一次在台湾,有一个居士打电话给我,说他母亲九十几岁,吃素吃了五十几年,念佛念了五十几年,九十几岁得到什么果报?大家知道吗?老人痴呆症,大家有听说过吗?老人痴呆症,有没有听说过?他打电话来问我这个问题,我妈妈吃素吃了五十几年,念佛念了五十几年,今年九十几岁了,怎么得到老人痴呆症这个果报?他起了质疑,怀疑,怎么吃素念佛,怎么会得老人痴呆症的果报?大家知道这个原因吗?其实,佛讲的是丝毫都没有差错的。他妈妈吃素念佛是哪一条善业?十善业道哪一条?不杀生。她得什么果报?健康长寿,活到九十几岁。我们能不能活到八十岁都还不知道,她活到九十几岁,这是果报。它从哪里来?吃素,不杀生、吃素,这个有了。但是念佛,念佛应该佛力加持,不会颠倒才对。没有错,但是她不是一心念,不是念无错乱的念,她念佛当中夹杂邪见、愚痴。十善业最后一条就是不邪见,就是不愚痴,但是她有邪见、愚痴。什么叫邪见,什么叫愚痴?是非善恶分不清楚,她修学的心态错了。为什么错?没有这个。

 

所以,念佛,老和尚常讲,三个原则,大家记得吗?记不记得?记得的举手,念给我听看看。三个原则,哪三个?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念佛要怎么念才能达到往生的效果?念佛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要这样才能成就。你夹杂这个就不行,夹杂愚痴、邪见,对是非善恶他搞不清楚,颠倒了。临命终你老的时候颠倒,是你生平,我那天写的那句大家还记得吗?生之颠倒验于终,终就是临终,或者是老年之后,那个时候整个颠倒相很明显的现出来。他老的时候颠倒,不是到年纪大的时候突然颠倒,不是这样,他是生平,生就是生平,他一生当中平常就颠倒了,平常在生活当中他是非善恶统统搞不清楚。所以不是临终、老的时候他才突然颠倒,年轻的时候不颠倒,不是这样,从年轻的时候就颠倒到老。

 

我们念佛要怎么样才能往生?我们每天在念《弥陀经》,一天现在要念三部,大家应该很熟。临终的时候要怎么样?一心不乱,心不颠倒。那你颠倒,你怎么往生?颠倒,不是说临终的时候才颠倒,临终颠倒是你平常(生平)累积的一个现象,不是临终才颠倒,你现在就颠倒了。现在念念当中就颠倒了,不是现在没颠倒,到那时候突然颠倒,不是!所以古人讲,生之颠倒验于终,你生平有没有颠倒,临终就看出来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6月29日12:22: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09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