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学略谈(第2集)悟道法师主讲/庐江金刚寺

admin 律学略谈评论1阅读模式

律学略谈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集)  2008/6/20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1-0002

 

我们前天跟大家一起来研习戒律这方面的,大概也跟大家做一个报告,根据净业三福,戒律是在第二福,所以戒的层次它比善要高一层,在第二层,这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清楚的。我们如果没有先认识清楚,实在讲,现在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发了好心要学戒律、要持戒,也持得很严格,但是,那是不是戒?这个我第一天也跟大家大概说明了一下,大家不晓得还记不记得。

 

我们学这个戒的效果,第一个效果是什么,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人说得定,得定是相当高的效果,也是相当高的成就,但是在还没有得定之前它也有效果。这个都对,烦恼轻,智慧长。我们一般讲,你最初先感受到的就是法喜充满,很快乐、很欢喜,在善的心所来讲叫轻安。大家有听过这个名词吗?轻安,轻松安稳。你的身心没有压力,没有烦恼,很轻松。因为没有烦恼就没有负担,烦恼轻了,负担也就轻了,你就得到轻安,这是第一个,初步的现象。你要得到这个初步的现象,也是要了解我们要从哪里下手,才能得到这个初步的效果。你得到初步的效果,才有信心得到进一步的效果,是不是这样?如果初步的效果都得不到,你说得定,那对我们来讲好像非常遥远,什么叫定?一肚子烦恼,一肚子气,讲那个都是很空洞的话,是不是这样?

 

所以,大家要先认识清楚。我二十四年前,我出家到今年二十四年,我三十四岁出家,今年五十八岁,二十四个年头过去了。我刚出家,那个时候我们老和尚,请日常法师到佛陀教育基金会教戒律。所以,老和尚给我一剃度,就把我一个人丢在那里,跟日常法师学戒律。每天要上《菩萨道次第广论》,学戒律,学了一年五个多月。头一剃就要持午,都吃大锅菜,也不准吃水果;不准炒、不准煎、不准炸,就是大锅菜。一锅水,然后菜丢下去,煮好了盐巴放一下,油滴几滴,好了。

 

所以,我们那个厨房一只蟑螂都没有。天天吃,大锅菜里面就有蔬菜,白菜、青菜,比较容易烂的菜就是快上锅的时候再放下去;比较耐煮的,像高丽菜、白菜就可以跟豆腐一起煮。他就没有吃水果,他说大家现在吃水果的观念是什么?维他命C,他说青菜就有维他命C,他说我是研究科学的,我知道,这个维他命C太多了。所以,我们天天吃大锅菜,一天吃两餐都是大锅菜。只有过年,过年有比较特别,人家送橘子来,一个人发一颗橘子,过年就比较特殊一点。跟日常法师学戒律,他也是非常严格。

 

所以,我当兵的时候出军操。大家有没有当过兵?当兵要出军操,要受训。出家之后出什么操?佛操。出佛操,我觉得比出军操还严格。以前我们在当兵,棉被要折得稜稜角角的,如果折不好,你就中午吃过饭,然后全副武装,戴钢盔、背枪,腰带还要背子弹,还要吊两颗手榴弹,到那个大太阳下,六月天,捧着棉被走三圈;一面走,班长就在旁边看,要一面走一面说:「棉被我对不起你」,就这样被折腾。班长说,这个是白的还是黑的?班长说白的,你不能说那是黑的。那边有坑,叫你跳,你就要跳。军人只有服从,不准讲理由。出家之后,跟日常法师也不能讲理由,叫你这么做就这么做。日常法师说,出家人要迁就环境,不能叫环境去迁就你。这句话我记了二十四年,你走到任何环境你要去适应那个环境,不能叫那个环境来适应你。

 

所以,跟日常法师学,现在想起来满有意思的,但是当时觉得满辛苦。现在老和尚回来讲经,有一个摄影师,大家有没有看过?他就是我大哥的大儿子,他还比我早出家,他国中不念,跑去弥勒内院剃头,然后陪我到基金会剃度,他还比我早出家。结果出家之后,有一年他师父把他叫回去,老和尚说赶快把他叫回来,不然他玩皮了,就不想回来了。真的玩皮了,他那个时候年轻,看人家骑机车,他就很喜欢骑;看人家打电动玩具,手就痒。回去,他的师父,他要什么就给什么。后来他还是干脆回家去玩,比较痛快一点,后来就还俗了。

 

所以出家这个事情,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认识,大家不管是什么因缘来出家的,反正各人的因缘不一样,不管是什么因缘,正确的、不正确的,反正头都剃了。我们有因缘遇到老和尚这个大善知识,在我们现在这是大善知识,也是非常难得、非常殊胜,我们总是要把握这个大好因缘,利用这个因缘,我们希望这一生有一定的成就,这样这一生才不空过。

 

或许大家会觉得说,悟道法师讲那些囉哩囉嗦的干什么?不开门见山给我们讲《沙弥律仪》。我很坦白的跟大家讲,这个《沙弥律仪》,我现在自己都看不懂,我怎么跟你讲?看不懂,你当然更谈不上去落实,是不是这样?你最终要谈到落实。你都不能理解,你怎么去落实?所以我们现在,实在讲有这个机会,也是给我学习的一个机会,大家是我的善知识。因为你们没有来,我也不会这么认真,也不会这么用功;你们来了,我们刚好大家有这个因缘,依众靠众,大家互相来修学。

 

因为这个戒的层次,它是在第二福。如果你没有第一福的基础,实在讲,谈不上戒,就连三皈依都谈不上。为什么要跟大家囉哩囉嗦的讲这么多,因为当时我跟日常法师上这个课,日常法师就一直强调,现在讲教的破教,参禅的破禅,持戒的破戒。看他持得很精严,怎么破戒?主要是他没有真正明白那个戒,他不知道修这个戒律,它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哪里。如果你不懂这些理论基础,你修这个戒跟一般宗教式的教条是一样的,这条不能做,那条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佛法的戒律,我们一定要先认识清楚,佛法的戒条它不是像一般宗教的教条,它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它有它的理论基础在。我们对于这个理论基础认识不清楚、不明了,那你持的是什么戒,根本就谈不上戒,甚至连善都谈不上。这个戒律就这么一条一条来跟大家念一念、讲一讲,你就得戒了,有那么容易吗?要是那么容易,大概我们中国八个宗派不需要有一个律宗,就不需要。我们要知道,律藏在三藏里面它占三分之一,经律论三藏,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这个戒,不要说沙弥戒,就是一个五戒、八关斋戒,我们都要真正深入的去认识跟学习,然后你才知道怎么样去受戒,怎么样持戒,这里面学问可多了。如果这么一条一条念一念,那还不简单,大家统统都可以持戒,还要律师来讲解?不需要。不要说出世间法,我们世间的法律,你看那个律师都要念几年的书,要当个律师也要念很多年,而且念了之后还要考试,及格,他才能当律师。何况出世间要帮助你超越生死的戒律,我们不学习怎么可以?是不是这样。所以拿这个来讲,以前日常法师给我们讲,讲戒就在破戒。因为他不懂,不明白。

 

所以,佛门的戒律,首先我们必定要先认识佛为什么制这个戒,这个戒帮助我们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去学到这个戒。现在大家出家了,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当初你为什么要剃度?为什么要剃头?看别人剃,满好玩的,跟着剃;还是你自己有所目的,要追求什么。大家有没有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剃这个头?剃了这个头,也不能去喝酒,也不能吃肉,也不能随便去玩,很不自由,为什么剃这个头?听说去年是集体的剃度。根据我所知道,有很多人是看人家剃,他也跟着人家剃,他自己也搞不懂为什么要剃头。因为看人家剃,好像还不错,就跟着剃了,这样也有。在以前我们图书馆这些出家众当中都有,头剃了之后才大喊后悔,悔不当初,这个情况都有。

 

现在这些情况我们都不去管它,反正头都已经剃了。剃了之后,我们现在第一个,你要先认识佛为什么要示现出家?有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大家有没有看过《释迦传》,《释迦牟尼佛传》。我在小时候,读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台湾有演一部「释迦传」,上下集的,黑白电影,释迦传。小时候没钱,都怎么进去看电影?我跟一个同学,放学先到电影院门口去等,等到大人去买票,那时候我们个子小,然后就蹲着跟着大人混进去看的,这样进去看电影,看释迦传,看了可高兴。所以小时候,我还没有学佛,那个时候才读小学,对这个就有很深的印象,看释迦传。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出家的时候叫什么名字?悉达多,他的俗名叫悉达多,他是一个太子,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为什么出家?大家应该《释迦传》可以看一下,他是十几岁的时候去外面玩,游四个城门,看到人生,生老病死。看了之后他回家,回到王宫他就闷闷不乐,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人,生从哪里来,为什么会生?生了又长大,长大又老了,老了又生病,病得不能治就死了;死了,一堆亲人哭哭啼啼的,生离死别,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生为什么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他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他父亲就尽量让他享受世间的娱乐,不要让他去想这些事情。但是他始终这个事情忘不掉,后来他发心要去追求这个答案,要解决这个生死的问题,毅然决然的抛弃继承王位的机会,去出家,寻师访道,寻求解决生死这个问题的方法。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我们本师为什么当初出家?他最初的动机就是这个示现。

 

这个示现也告诉我们一桩事情,后来佛的弟子跟着出家,也是为了要解决生死这桩大事,如果不是想解决这桩生死大事,实在讲也没有必要出家,在家也是一样,佛示现给我们看是为了这桩大事。我们现在出家了,我们是不是把这桩大事做为我们出家修行的一个前提,这是非常重要。我这么一讲,大家应该也都明白了,因为大家多少也听过老和尚讲经。是!出家,我们修行为了了生死,念佛求生西方也是为了了生死,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也会去劝别人,劝人家,你要念佛,你要放下,念佛往生西方,才能了生死,超越三界,我们也会劝别人。但是我们有没有劝我们自己?常常在劝别人,要了生死,要看破放下,我们有没有想到,有没有劝我自己?我自己有没有看破放下?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了生死?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是一个前提,如果这个前提我们掌握不住,那我们所有的修行跟佛法都不相干,都变成世间法。

 

现在我们经也听了,这些话我们也会讲,也会劝别人,但是现在最重要,要回头,要劝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出家、为什么修行,我是不是真正为了要了生死来出家修行的,我想这一个前提,我们诸位同学,大家利用这个因缘,大家好好的来思考。这次是这个因缘,留在这里几百天,才有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不然平常都忙得晕头转向,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大家在口头上应该都讲得出来,因为大家也听过老和尚的经,大家也都能讲,甚至能言善道,讲得天花乱坠,这个我也干过,但都是在劝别人,好像都没有劝自己。

 

大家修行不能胡里胡涂的修,如果胡里胡涂的修,将来的果报也是胡里胡涂,我们将来往生的时候也是胡里胡涂的走。不相信大家可以去看看,很多在家出家四众弟子临终的情况,你就可以得到这个正确答案。平常似乎可以瞒过别人,能讲、能说,讲得也没错,很好,是不是真的有做到?表面上看,也做得不错;但是内心,一般人就比较不清楚,只有自己清楚。别人能看到的,就是一个人生平都可以瞒别人,但是到快死的时候,那就瞒不过了,那个时候你有功夫就有,没有就没有,那骗不了人,这是印光祖师在《文钞》给我们开示的,快死的时候那就见真章。

 

我们现在念佛要做什么,大家能不能给我回答?了生死。我们修的净土法门,念佛的目的在哪里?得清净心。得清净心的目的又在哪里?怎么没有人回答?要求生西方!不是一天到晚在回向,怎么忘记了?这个可不能忘,这个忘记了,临终西方去不了。清净心就是《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我们三时系念不是每天都要念三遍吗?执持名号,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其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我们天天念,这句话是一个重点,我们临终心不颠倒,意不贪恋,这样就能感得佛与诸圣众现前,接引我们往生。

 

如果反过来讲,你心颠倒,那时候可能不是见到佛与圣众,是见到夜叉、罗剎、恶鬼现前。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个可没有马虎眼可以打的,在世间有些事情打一点马虎眼可以,这个事情是没有得打马虎眼的。我们要很严肃的去面对自己这个心,你心要不颠倒那才行!你到时候如果心颠倒了,或许有人讲,我应该到时候会心不颠倒。你有把握吗?你有把握到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吗?如果说我们现在人还好好的都没把握,临命终四大快分离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变得忽然有把握了,这个话靠得住靠不住?靠不住。你现在人好好的,身体很健康,都没把握了;到时候病得快死,痛得要命,那个时候反而有把握,这个道理讲得通讲不通?不通。如果通,《弥陀经》还要叫你去念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吗?不用了,到临命终再念个一念、十念就走了。日本本愿念佛就是错误的,错解经义,就错在这个地方,他没有注意到「心不颠倒」四个字。你说临命终的时候,人都不省人事,自己的亲人来都认不清楚,那还能见佛吗?人都看不清楚,能见佛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修行还是在平时我们有把握了,那临终才有把握。

 

所以,古大德讲,你梦中做得了主,病中就做得了主,你生病的时候做得了主,临终就做得了主。我们现在梦中我们做得了主吗?在作梦的时候你还能念佛吗?在我们道场庄义师,最近他发生车祸,他骑着脚踏车被机车撞了,左脚的大腿骨都断了,锁骨断了一根,当场晕过去,后来被人家抬上救护车才醒过来,感到痛才醒过来。他们打电话跟我讲,我就写信问他,我说平常你都帮人家助念,劝人家赶快往生,助念。平常自己念佛也很用功,他帮人家助念是不分昼夜的,他手机都开着,三更半夜一通电话来,他就去助念。我说当时一撞下去,你晕过去的时候还在念佛吗?我就写信问他这个问题,你那时候有在念佛吗?有看到佛来吗?我们道场有个义工卢居士,有一年他胃出血,三更半夜起来上厕所,就在浴室晕倒。晕倒,头碰到浴缸流血,他晕过去好几个小时,后来他太太起来才发现,送到医院。后来我去医院看他,他看到我说:悟道法师,我很想哭,当时一晕过去什么都不知道,都不知道要念佛,佛都不晓得去哪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能往生吗?

 

要怎么样才有把握往生?你平常就不能颠倒,你说我现在头脑还很清醒,就胡里胡涂、颠颠倒倒,到病的时候反而清醒,那有可能吗?不可能的事情。你身体很好的时候就胡里胡涂,病得很重的时候反而会更清醒,把我打死,我都不相信。除非有一种情况,你的亲人有一个像光目女、婆罗门女这样帮你修福,他发愿要做地藏菩萨,把那个福报回向给你,那个时候你有福报,人就会清醒过来。如果不是这种情况之下,别人没有帮你发那么大的愿,恐怕这个力量不够,自己也没有功夫。

 

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才有把握?我们现在就要修心不颠倒。《弥陀经》讲「心不颠倒」,不是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你现在就不能颠倒。你现在颠倒,说临终你不颠倒,讲了谁会相信?现在这个问题来了,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观照自己的心,我现在心有没有颠倒。这个很重要,这是你这一生真的想要往生,这个不能打马虎眼,先要观察自己自心,我现在心有没有颠倒。我们心有没有颠倒从哪里测验?古人讲,大家知道这个意思吗?昼之颠倒形于梦。这个昼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白天。我们白天自己心里颠倒,晚上作梦也就考验你的梦境,我这个梦境是不是乱七八糟的,常常做恶梦?梦境颠倒,像《了凡四训》讲的,大家有没有读过《了凡四训.改过之法》?梦境,夜梦颠倒。我们梦颠倒,你就知道我白天起心动念就是颠倒的,无非都是贪瞋痴慢这些念头,《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的「意恶」。生之颠倒验于终,生就是一生,我们平生,一生,我们一生之中有没有颠倒,勘验在临终。临终如果颠倒,生平就是颠倒,这因果。我们念佛就要在梦、在临终,古人讲梦中、病中、临终,这三个阶段做得了主,那你往生就没问题了,真要往生一定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如果这一生不想去西方,当然就无所谓。真想去,这个不能不知道,这个非常重要。

 

这个善跟戒都是帮助我们不颠倒的,这样大家懂了吧!但是你怎么提升到戒,这句话大家有听过吗?有没有听说过?「不明念处慧,徒诵木叉篇」,什么意思?这是蕅益大师在《寒笳集》给我们开示的,这个木叉篇,木叉就是戒律,印度话叫木叉,翻成中文意思是律仪戒;篇就是篇幅,它有一篇一篇的,像我们《沙弥律仪》这样。你不明白这个念处慧,念处慧是什么大家知道吧?四念处,对,这个就是四念处,四念处慧,所有的戒律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个,那不是佛的戒。你不明白这个四念处的智慧,你诵的那个戒律,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徒是徒然,就是没有用,诵的那个不起作用。徒然诵那些戒律篇幅,持戒持得很严格,但是怎么样?我们刚才讲的,你得不到定,得不到结果。为什么?他不明白这个念处慧。

 

所以,所有的戒是建立在念处慧这个基础上,你没有四念处的智慧,那你这个戒就不是真正佛的戒。四念处,第一个观身不净,第二个观受是苦,第三个观心无常,第四个观法无我。我们必定要把这个四念处你真正能作观,作观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没有这个四念处的慧观,这个智慧的观察,我们徒然诵那些戒律,你那个戒律持得也得不到定,也开不了智慧。所以,我们在学习戒律这个当中,这四念处就是我们四个基本观念,要先建立起来。三十七道品,第一个部分就是四念处。这个好像指南针、罗盘,给我们指方向,你定位要正确,你这个位置定的不正确,你修的全都偏掉了,你戒持得再怎么精严,都不是那么一回事。

 

现在还有五分钟,我把蕅益大师这一篇写一下,大家要抄也可以。蕅益大师不但是我们净宗九祖,其实他也是当时的一代律师。这个大家有空可以抄一下,我大概念一下:「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专精者,岂徒着衣持钵而已。律中第一要务,在常一其心,念无错乱,谓依四念处行道也。四念处慧,佛法总关。无念处慧,着袈裟如木头幡,礼拜如碓上下。六度万行,皆同外道苦行,无与真修。若依念处行道,则持戒功德,现能获四沙门果,乃至圆十地,克获无难。」这个希望大家能够把它记下来,大家抄起来常常看。

 

今天时间也到了。这个大家记下来,我们前面这几堂课,还会跟大家讲一些蕅益大师给我们的开示,为什么?要把这些用心、存心,你要正确了,你后面学的戒才不会错。不然跟你讲这些,还是不会修的,也是修的乱七八糟,修的都不对路。所以以前老和尚就跟我们讲个比喻,我大师兄要去闭生死关念佛,老和尚就跟我讲这不行的,没有搞清楚,盲修瞎练会出问题,道理就在此地。我们今天就上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6月29日12:20:0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085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