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73集/视频/文字)郭帅华、开律法师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郭帥華、開律法師  (第一七三集)  2015/10/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73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链接MP3链接

學生:師父上人尊鑒!慚愧弟子帥華今日匯報為「第三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所交論文,題目為「《說文》聲訓考略」。

摘要:《說文解字》對於文字之訓釋,包含形、音、義三方面,誠如王念孫《說文解字注序》所言,「《說文》之為書,以文字兼聲音、訓詁者也」。關於聲音,《說文》中大量存在聲訓字,對於我們認知字義、了解文化、深入經典有重要作用。然而後世多以形書對待《說文》,對於《說文》聲音訓釋研究多有忽略。有清已降,樸學大興,乾嘉以來,段玉裁、王念孫等諸儒,深通音韻,宣導「以聲音通訓詁」,通過聲音學習《說文》,取得了巨大成就。是知,學習《說文》,要繼承先輩優良傳統,能夠重視聲音(聲訓)的學習,進而全面掌握文字的形音義,方能學好《說文》。此文就《說文》中典型聲訓字進行歸類、比對、分析,進而探究許慎說解文字的方法,進一步認識文字形義、音義的關係,使我們能夠全面、深入的學習《說文》。

關鍵字:說文解字;聲訓;形音義;形聲

引言

聲訓,也稱「音訓」,是用音同、音近(雙聲、疊韻)、音轉等「音近義同」的同源詞來釋義,按照讀音的線索來推求語源、探求文化、說明假借的。聲訓為傳統訓詁學的重要方法,歷史悠久,在先秦典籍中就多有聲訓內容融合於正文。如《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論語.顏淵》:「政者,正也。」《孟子.滕文公上》:「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漢承先秦,聲訓之理論方法得到進一步發展,漢末劉熙所著《釋名》,就是以聲訓的形式來解釋名物、推求詞義的典籍,雖然其中不免有穿鑿之說,然多有精義,後人註經,引用頗夥,是「因聲求義」的開先河之作。東漢《白虎通》做為解經之書,也多用聲訓的方法,如「教者,效也。君,群也。歲者,遂也」等。至宋,王聖美據「聲符兼義」理論,創立「右文說」,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載:「王聖美治字學,演其義以為右文。古之字書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為義也。」「右文說」之基本原理沒錯,然後人依此不斷推廣,以偏概全,廣受後人詬病。然而對於「聲中兼義」之推展,有很大的功勞。

到了清朝,樸學興起,當時學者普遍重視小學的研究,古音學得到空前發展,「因聲求義」、「聲近義通」的理論方法得到全面運用,聲訓的功能被提到了至高的地位,被時人認為是訓詁的最高境界,顧炎武《答李子德書》說:「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王引之於《經義述聞序》中進而申其義說:「詁訓之指,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段玉裁精通音韻,作古韻十七部,其代表作《說文解字注》,正是以聲韻為綱,特別詮釋「聲符有義」,將聲訓貫穿到了全書中,如「凡同聲多同義」、「凡叚聲,如瑕、鰕、騢等,皆有赤色」、「凡賁聲字多訓大」、「凡从辰之字皆有動義,震、振是也。」正是因為段玉裁注重以聲韻通《說文》,方有《說文解字注》的鴻篇偉作。

《說文解字》是文字學集大成者,為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研究各種學問,皆要以此為基礎。《說文》雖以形為主,然非僅於此,《說文》訓釋,每一字於篆書下,首釋字義(訓詁),次析字形(文字),後明字音(聲韻),三者相輔相成,是全面的訓釋。因此,學習《說文》,不應僅僅在形義上面著力,也應當關注音義,方能全面深入了解《說文》。章太炎於《小學略說》講:「凡治小學,非專辯章形體,要於推尋故言,得其經脈,不明音韻,不知一義所由生,此段氏所以為傑。」黃侃先生也說:「講小學,不宜專究形體,必以聲音訓詁為先務。」又講:「《說文》列字九千,以聲訓者十居七八而義訓不過二三。」綜上述,可知學習《說文》,聲音方面內容不可忽略,尤其要重視聲訓的研究。《說文》多有文字以聲訓釋義,所佔比例很大,黃侃先生於《文字聲訓訓詁筆記》中講:「《說文》中字,其訓詁與聲音無關者,僅十分之四五而已。」萬獻初先生《說文學導論》引崔樞華《說文解字聲訓研究》統計,《說文》運用聲訓釋義文字共有四千四百三十八條。《說文》聲訓字數雖然沒有如黃侃先生所說「十之七八」之多,也實屬不少,蓋黃侃先生所說「十之七八」乃指於聲音有關之字,非全指聲訓也。本文就帥華統計《說文》聲訓之字,擇其代表字,用以探討《說文》聲訓之作用、分類、來源等有關問題。

正文

一、聲訓之來由

浙江工業大學朱惠仙老師,在《說文解字》聲訓研究述論一文中,提出對於《說文》聲訓領域,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其一就是《說文》做為以形求本義為主旨的著作為什麼有大量的聲訓。今就此問題試作討論,順便說明聲訓來源。

先說聲訓之來源。聲訓之來由與文字之形成之次第有關係,文字分形音義三端,論其產生之次第,則必先有字義,次有字音,最後有字形。段玉裁先生於《廣雅疏證序》中言:「聖人之制字,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治經莫重於得義,得義莫切於得音。」黃侃《音韻略說》也講:「蓋文字賴以傳者,全在於形。論其根本,實先有義,後有聲,然後有形。」昔在遠古,生民之初,萬物皆處於蒙昧之狀態,先民生活在自然之中,對於萬物,眼之所見,耳之所聽,身之所感,皆匯合於心而有感觸,物類不同,故感觸也各有別,這就是太炎先生於《語言緣起說》中所言的,「物之得名,大都緣於觸受」,見山則賦予山之獨特的認識,見草、木、蟲、魚等亦然。久而久之,先民為了溝通交流,便根據對萬物的不同認識,創造不同語音以體現物類之義。遠古人數較少,日常事情不多。在部落群體中,把最初產生的字音,以少傳多,逐漸約定俗成,久之,便成定名,就用固定的音來表示某一類的物。這是文字未產生之前的「音義」階段,當時的文化、生活等皆以口耳相傳,此過程經歷了相當久遠的時間。

帥華以為,先民擬定語音(物名),蓋主要取法於兩方面,此地不妨採用班固《藝文志》六書之「象聲」為說。其一,語音「像物之聲」,先民聽萬物之音,據其所聽之音,定所發音者之「名」,以名表其物類,凡有音可像者,皆如此。《說文》中「咳,小兒笑也」、「羋,羊鳴也」、「淙,水聲也」,就是「像物之聲」的說明。如《說文》:「牟,牛鳴也。」上古音,「牟」為幽部明紐,「牛」為之部疑紐。「幽、之」二部旁轉,故「牟,牛鳴也」,是聲訓。於此可知,牛何以叫「牛」呢?以其鳴聲「牟牟」也。此外,孩之所以名「孩」者,以其笑聲「咳咳」也;雞之所以名「雞」者,以其叫聲「唧唧」也;鴨之所以名「鴨」者,以其鳴聲「嘎嘎」也。《說文》中如此類者頗多,可證部分字音,由「象(像)聲」而來。

其二,語音「像物之義」,萬物有聲可像則像其音,無音可像則根據萬物之特性、形狀、味道、顏色、作用等方面的不同依義而各名其音,以名表其義類,即「像物之義」。《說文》「韭,菜名。一穜而久者,故謂之韭」、「麥,芒穀,秋穜厚薶,故謂之麥」,就是「像物之義」的說明。如《說文》:「火,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火、毀互訓,據唐作藩先生《上古音手冊》,二字上古音皆屬微部曉紐,故「火,毀也」,是聲訓。火能燒毀物品,自然界的大火可以燒毀森林,先民夜行用火把,用火燒制食物。先民看到火能夠燒毀物品,故根據「毀」的意義定名為「火」。「南方之行」是以漢代通行的五行學說來解釋「火」,五行中,南方屬火。「炎而上」是指火的特性,火燃燒時,火苗、熱氣是往上的。「象形」是說火的六書歸屬,甲骨文字形 粹七二就像火苗形。從「火」字訓釋可知,「毀」是「火」字的音,「火」的意義蘊含於「毀」的音中,明其音就可以知其本義。以上文字,可證部分字音,由「像義」而來。

由上可知,先民之初,是依靠語音交流的,明其音即知其義,無須借助字形,這就是「聲中有義」。《說文》中的初文,是先民對於自然萬物的最早接觸,而這些初文大多都是採用「聲訓」訓釋的,如:天:顚也;日:實也;月:缺也;山:宣也,水:准也;火:毀也;土:地之吐生物者也;木,冒也;戶,護也;首,頭也;禮:履也;春(萅):推也;東:動也;香:芳也;祺:吉也;古,故也;羊:祥也;爻,交也;衣,依也;晉,進也;室,實也。這些聲訓字,說明聲訓是最早的、最根本的訓釋。

以「音義」交流的歷史持續了很長時間,語音雖然足以用於溝通交流,然而卻不便於傳播久遠,永恆不變,後來就促使了文字的產生。語音是會變化的,語音的變化主要是兩方面,第一是橫向的變化,即以空間為參照,所謂「地有南北」,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乃至於兩地相隔十餘里地,語音就略有不同,語音不方便於廣泛交流,就促使了文字的產生。第二是縱向的變化,以時間為參照,所謂「音有古今」,語音隨時間的流逝而有不同,如果僅靠語音傳遞,後代就聽不懂而不明其義了。為了能夠做到「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使文字千古不變,就由無形的音義,逐漸創造文字,稱為完全成熟的包含形音義的文字系統,這也是中國文字能夠傳承至今,保存完善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聲訓是文字發展中最初音義階段的體現,聲訓就如同先民對話一樣,完全靠聲音傳遞意思,無須字形,即王念孫《廣雅疏證序》所謂「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不限形體」,這是文字發展規律的自然體現,不假人為。所以,訓釋當中,聲訓為先,形訓為後。所以清朝諸儒,重視聲訓的研究運用,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因為聲訓能夠最直接徹底明白字義,故而先秦典籍當中,有大量聲訓參於正文當中。文化是代代相傳的,許慎為東漢通儒,自然繼承了前代的經驗,故而《說文》中大量存在聲訓,我們學習《說文》也應著力於聲訓的探究。

二、從《說文》看聲訓之作用

1、推求語源,探求本義

上文詮釋,聲音是先民對自然萬物意義的直接體現,聲訓通過語音能夠讓我們了解文字的本義,是字形無法替代的,如:

《說文》:「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九」字採用聲訓訓釋,「究」為聲訓字。九言「屈曲究盡」,是窮究無盡的意思,於此可知,「九」不僅是數名,其音本身就含有窮究極多之義。在古籍中,「九」字之義多有訓多者。清汪中《述學.釋三九上》:「因而生人之措辭,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九以見其極多,此言語之虛數也。」又《文選.楚辭.離騷》:「雖九死其猶未悔。」劉良注:「九,數之極也。」

此外,《說文》有諸多聲訓字可讓我們了解語源、知曉本義的,如「震,劈歷,振物者」、「泉,水原也」、「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等。

2、了解文化制度

部分聲訓字,說明了古代的文化風俗、典章禮制等,深入學習此類字,可幫助我們了解古代文化,如:

《說文》:「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琴」以聲訓訓釋,琴之言「禁」也,這是在古代文化中,古琴是主要的樂器,琴的主要功能,是古人通過琴聲來調和身心,涵養正氣、防非禁邪的。《白虎通》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風俗通義》中說:「雅琴者,樂之統也,與八音並行。然君子所常禦者,琴最親密,不離於身。…以為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故琴之為言禁也,雅之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蔡邕《琴操》說:「昔伏羲竹琴,所以禦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通過以上經典,可知,古琴的主要功能是修身所用,禁止不善的,其次才是音樂本身。這個道理從《說文》「琴」字訓釋就可以知曉了。關於文化方面的聲訓字還有很多,如「瑁,諸侯執圭朝天子,天子執玉以冒之,似犂冠」、「旻,秋天也。从日文聲。《虞書》曰:『仁閔覆下,則稱旻天』」、「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等。

3、說明通假

通過《說文》聲訓,可以了解文字的通假,了解通假,方能正確理解經典,深入了解文字的發展演變。如《說文》:「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為東西之西。」「棲」為「西」之聲訓字,通過訓釋可知,「西」為假借字,「棲」為本字,段玉裁於「日在西方而鳥棲」下注曰:「上西,卽下文東西之西也。下西,西之本義也。」當然,聲訓的作用還不止於此,本文僅就《說文》聲訓字解釋,說其大概。

三、《說文》聲訓之類別

《說文》中與「聲音」有關的有:形聲字、聲訓字、亦聲字、語源字、讀若字等,然並非與聲有關的就是聲訓字。帥華認為,在訓釋正文中以音同、音近、音轉之字訓釋,通過聲音能知其意義的訓釋,方是聲訓字。亦聲字不是聲訓字,亦聲是說明是會意兼形聲字,表示聲中有義,但並沒有在訓釋中體現聲訓字,故不能算為聲訓字。語源字雖然以音表意,但讀音處於無形,並沒有在訓釋中體現聲訓,也不能稱為聲訓字。以下為帥華對於《說文》聲訓字之分類:

1、正例

凡訓釋正文中,採用音同、音近、音轉之字訓釋,且聲訓字與被訓字之間,有語義聯繫,能夠說明本義、語源、文化、假借的,為聲訓字正例。又分以下三種:

1.1單字同源詞直訓,採用「某,某也」的訓釋方式。如:帝,諦也。政,正也。庸,用也。像,象也。堯,高也。

1.2採用多字義訓,其中有主要聲訓字。如:

垚,土(高)也。「高」為聲訓字。

史,記(事)者也。「事」為聲訓字。

平,語(平)舒也。「平」為同字聲訓字。

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炳」為同源分化聲訓字。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祠」為聲訓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效」為聲訓字。

2、變例

聲訓字不能通過現前讀音辨認,需恢復聲訓字或被釋字古音以確定。如:

竹,(冬)生草也。「冬」為聲訓字,然而依現在讀音,則二字聲韻皆不同,古無舌上音,複被訓字「竹」之古音可知。上古音,竹為覺部端紐,冬為冬部端紐,竹、冬雙聲。故「竹」字訓釋為聲訓。

班,(分)瑞玉也。「分」為聲訓字,依現在讀音,二字聲韻皆不同,古無輕唇音,複聲訓字「分」之古音可知。上古音,班為元部幫紐,分為文部幫紐,二字為雙聲,韻部「文元旁轉」。故「班」字訓釋為聲訓。

關於《說文》聲訓數量,前輩學者所得字數各不同,朱惠仙老師《說文解字》聲訓研究論述一文中有詳細說明,引各家所得數量如下:一、有數量不多說。王力《中國語言學史》認為:「《說文解字》的聲訓多限於干支、五行、四方以及一些常用詞。聲訓在《說文解字》中所佔分量不大。」二、三九九例說。殷寄明《中國語言學史》認為是三九九條。三、七O六例說。李傳書《說文聲訓的特點和聲韻關係》一文,根據他自己確立的原則,認為《說文》聲訓共有七O六例。四、四四三八例說。崔樞華《說文解字聲訓研究》語音上基本按照黃侃先生的古音二十八部、十九紐理論,確定《說文》聲訓四四三八條。之所以諸家有不同劃分,是對於《說文》聲訓的界定與劃分不同。如果對於《說文》聲訓的界定過寬或過窄,都不利於研究學習。據帥華對於《說文》聲訓之界定,認為《說文》聲訓約七百餘例。依《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陳昌治本,第一卷共有六百七十二字,其中聲訓字七十五個,佔總數的百分之十一。分別為:一、天、示、帝、禮、禛、禧、祺、神、祇、祀、祡、禷、祰、[彭/示]、祏、祠、禘、祼、祝、祈、祳、禡、禂、禱、祘、禜、禳、禍、禁、禬、王、珛、瑗、琥、瓏、瑁、璱、班、士、璪、芋、芽、茁、蔭、蒼、芬、落、薄、萅、葬、葚、蔟、莫、菿、葩、葉、蘳、蕤、茇、荄、[艹/傅]、芃、芼、蕪、薉、蘀、菸、[艹/乏]、芳、[艹/麗]、薦、[艹/渴]、蔥、蓱。

四、形聲字以聲中喻義為正例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聲字由表示事物義類的(文)形符,和譬況意義的音同音近的聲符和成,是最能產的造字法,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六書爻例》所載,形聲字有八O五七個,佔百分之八十六。有人認為形聲字的「聲」是僅僅表示聲音而已,沒有實際意義,其實不然。許慎著《說文》,雖然以「據形系聯」為主,但也有按聲音分部的,比如「句」部收錄「拘、笱、鉤」三字,音皆相近;「劦」部收錄「協、勰、恊」三字,音皆相同。於此可知許慎也有按照「聲中喻義、音近義同」的原則編著《說文》的。

楊樹達先生《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自序》說:「中土文書,以形聲字為夥,謂形聲字聲不寓義,是直謂中土語言不含義也。遂發奮求形聲字之說。」萬獻初先生《說文學導論》也說:「一般來說,形聲字形符表示義類,聲符表示讀音。然而,聲符實際上與其所構的形聲字往往是音義同源的。」帥華對《說文》形聲字進行研究,發現形聲字十之七八都是「聲中有義」的,必須了解聲中蘊含之義,再結合形義,方能全面認識形聲字。上文講到,早於字形產生的字音是表示字義的,既然單純的字音表義,那麼形聲字中的音也自然表義的。《說文》形聲字中,音中有義之字不勝枚舉,下面列舉幾個聲訓形聲字以說明:

《說文》:「政,正也。从攴从正,正亦聲。」「政」是會意兼形聲字,採用聲訓訓釋,「正」為聲訓字。古人認為,從政人員要以身垂範,行端表正;繼而要引領天下走向正道,這是古人文化觀念的體現。「从攴从正」表示會意,說明政有「正」的意義。同時,「政」也是亦聲字。「正亦聲」說明「正」不僅表意,還是聲符,「正」的聲中就蘊含「政」字的意思。從「正」即為形符,又是聲符中,可知形聲字的聲符是表義的,這是許慎通過「亦聲字」給我們明顯說出來了。

《說文》:「室,實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段玉裁註本作「从宀至聲」,認為「室」是形聲字,說:「古至讀如質。至聲字皆在十二部。至兼形聲。屋主會意。」「室」採用聲訓訓釋,室為房屋,人居住則房屋不空,有實在之義,故訓「實」。「至」為人所至而止,有人至,室方「實」,故「至」聲中有義。這也是顯著的說明「聲中有義」。

《說文》:「富,備也。一曰厚也。从宀畐聲。」「富、備」上古音屬於雙聲,乃聲訓訓釋。富則完備無缺,故訓「備」。畐為聲符,《說文》:「畐,滿也。从高省,象高厚之形。」滿則全,全則備。「備、滿」意義相近,故知「畐」聲含有富的意義,乃屬「聲中有義」。

《說文》:「壤,柔土也。从土襄聲。」「壤、柔」為雙聲字,故「壤」為聲訓字。壤之言柔也。「襄」為聲符,《說文》:「襄,漢令:解衣耕謂之襄。」解衣耕,就是天熱耕田,大汗淋漓,但不休息,脫去上衣勉力耕田之義,田地經過耕犁,土就會鬆軟柔和。「襄」有柔軟之義,「壤」為柔土,故「襄」為聲符是兼有意義的。

綜上述,及對《說文》大量形聲字研究,可知形聲字以聲中喻義為正例,如黃侃先生所言,「字从何聲,即从其義者,實居多數。」形聲字雖然多聲中有義,但很多是不能直接從聲中可以看出來的,需要間接輾轉取得,就如同上面「壤」字一樣。當然,形聲字聲中有義是指大部分而言,不包含全部。有一部分形聲字是僅僅表示聲音的,另外有一部分形聲字不能表義,這是因為所從之聲是假借的原因。

結論

通過以上對《說文》聲訓典型字的分析,以及《說文》七百餘聲訓字,可知《說文》聲訓的內涵是豐富的,形式是完備的,數量是較多的。雖然部分內容有爭議,但是其理論、方法大體是正確可靠的,不能一味的否定《說文》聲訓的價值。客觀對待,認真研究,才能深入《說文》,進一步了解許慎說什麼和許慎說解的原由。其次,對於《說文》聲訓的界定,應行其中道,不能過於狹窄,不然就不能深入掌握《說文》聲訓的價值。又不能過於寬泛,用之濫觴,否則就無法準確理解《說文》聲訓了。了解了聲訓的由來和其在《說文》中的運用,以及大量《說文》形聲字的研究證明,形聲字「聲中有義」的結論是成立的,是客觀正確的,也說明了許慎是非常重視文字聲音方面的訓釋的。雖然也有部分形聲字聲不表義,但畢竟是少數,不影響此結論的認定。關於《說文》聲訓,前代人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及參考資料,然而聲訓本身是複雜的,很多問題還有待學者的進一步探究。

以上為不肖弟子愚見,弟子德薄學淺,障深業重,凡所匯報,多有缺漏,恭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大德、老師慈悲開示。不肖弟子郭帥華頂禮敬呈。

老法師:帥華還很年輕,他對於文字學確實下了功夫。我們聽了多次他的報告,這些報告在現前社會上很少見到,所以他所學的這些報告就相當珍貴。我們沒有這個機緣、沒有這個時間去專攻文字學,對於文字學普遍感到非常生疏。也正因為如此,現在人把正體字(就是正楷)改成簡體字,大家都鼓掌,沒有人出來說話,什麼原因?對中國文字不認識,沒有人教過。像這些屬於小學,小學在過去,一百五十年前的中國,家家都教,從兒童就教,五、六歲的時候就教識字,認識中國字。

中國字要怎麼教?形、音、義都要教小孩。小孩雖然完全不能體會,他記熟了,他有這個概念,長大到十六、七歲,他對這個就產生興趣。為什麼?中國文字每一個字裡頭它有意思、有道、有學在裡頭。有一些外國學者專家,學中國文字,契入進去之後,佩服得五體投地,沒有不讚歎的。在全世界這麼許多國家族群當中,就文化來說,中國文字,這個文化的載體,最優秀的;而且它是表義,它不是表音。表音變化太大,有些地方幾十年,一、二百年,語音變了,如果文字跟音是同源,聲音變了你聽不懂,看文字也看不懂,就有這個麻煩存在。唯獨中國的文言,這是老祖宗開了兩條路。

中國範圍這麼大,在夏商周,我們看周代所記載的,八百諸侯,八百多個部落。部落就是小國,它有國王,它是一個社會團體,也是屬於一個國家。周如何統一這個局面?這個局面不是政治統一,不是武力統一,而是文化統一。文化裡面首先是文字統一,在周朝晚年都用小篆。所以到漢,秦漢,小篆就正式成為文言的載體。全國這麼大的範圍,言語不同,文字同。語言不通,文言是通的,文言是一致的。中國是這麼統一的。

所以湯恩比發現了,他明白了,希望我們這個地球現在要統一,用什麼統一?用文字來統一。用什麼文字?用中國文言文。非常有道理,非常有見地。中國人發明的文言文,發明的漢字,是人類高度的智慧,這在人類所有發明當中,應該擺在第一,最偉大的發明。這個工具難得的是什麼?就是上下溝通。現在拼音的文字是平面的,平面可以通用,但是對上就不行,傳下一代也不行,傳不下去了。上一代,遠古人的智慧,用這種文字做載體,留給後世做參考,啟發後人的智慧,多麼難得!

人在世間,真正能過到幸福美滿的生活,不外乎兩樁事情,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學問。學問與德行,都要靠老祖宗的承傳,他們千萬年的經驗,累積成為傳統文化,這個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這文化怎麼學?從漢字、文言文著手。中國幾千年都遵守,沒有中斷過。現在中斷了,斷得非常嚴重,很可能漢字、文言文會在這個世間消失,那真正是人類的悲哀,人類無比的損失。我們今天想救!怎麼救法?希望年輕人認真學漢字、學文言文。

中國古籍,幸好乾隆做了一樁好事,把它統統蒐集,做審查,重新整理,編輯一套叢書,《四庫全書》。分量實在太大,乾隆是個讀書人,喜歡讀書,也不是一個人一生所能讀得了的,所以他很聰明,他讓這些編輯的人,從《全書》裡頭替他編一套《薈要》,就是精華。這套東西專門供給他看,所以一共只有兩套,一套放在圓明園。圓明園裡面,一套《薈要》,一套《全書》,被八國聯軍放火燒掉了,真可惜!外國人不知道這是寶,把些藝術品當作寶,那些東西他們都拿走了,現在在大英博物館。這兩部書他不認識,那個價值比他拿去的,百倍、千倍、萬倍都不止,這價值之高,真正的寶沒有人認識。

慈禧太后疏忽了,她不重視這些,所以對於尊師重道就輕慢了。由於她的不重視,就上行下效,自古以來對於傳統學術的那種尊重的心,真誠、恭敬心就衰了,到滿清亡國民國成立,可以說是嚴重的衰退。民國到現在這一百年當中,中國社會不安定。早年軍閥割據內戰,以後日本的侵略,八年抗戰,讓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不但是疏忽了,變得非常生疏。尤其對於傳統的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那都是古代帝王愚民政策,都是騙人的,錯怪了古人。

外國人,英國湯恩比博士,他們這些人,對中國傳統有研究,他們佩服到極點,居然說出來,「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就是現在社會問題,沒法子解決,科技造成的,科技不能善後,湯恩比博士說,「需要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國,完全變成漢字、文言文的版本。好在這些東西還在,還沒有失傳,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找一批年輕人,把它繼承下來傳給後世,讓它世世代代承傳下去。這是無量功德,這是當前第一樁大事情。所以我們鼓勵年輕人,發大心,犧牲自己這一生,這一世我們犧牲自己,專門學習漢字、文言文。

什麼樣的標準?能讀得懂《四庫全書》、《四庫薈要》,能把它講清楚、講明白,能把它翻成白話文,白話文就能普及大眾。不是承傳,承傳是要一批真正發大心,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要這樣的聖哲他們來承傳。大學正式要設立一個漢學院,漢學院學些什麼?學習《四庫全書》,用中國古老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學習的心態,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沒有這三心,聖人來教你你也學不到。這三心就是我們選拔人才的條件,主要條件。學習的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跟一般學校不一樣。

現在外國人懂得,我們佩服,他們聽到這個,一點不反對,非常贊成。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辦漢學院,辦漢學院幹什麼?我這都給大家報告清楚了,就是我們要培養,全心全力培養一批年輕人,把《四庫全書》讓它活起來。沒有人學習,那是等於死的一樣。如何能夠重活起來,讓全世界人都能得到其利益,這一批老師重要,這一批老師真正是為往聖繼絕學。我們全心全力來護持,全心全力來協助,這一生就沒有空過,把祖宗東西認真傳下去。

帥華這篇文章,我們聽了,我們學了,我們沒有發這個心,我們要發心做護法,弘法是老師,護法重要,沒有護法,他也很難成就,我們做護持的工作。希望他們能夠在三年、五年,成績拿出來,十年之後就相當可觀,這就拯救起來了。好,我們看下面的報告。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慈悲,慚愧弟子甘肅驪靬古城金山寺佛學班開律恭敬報告的主題是「無上廣大微妙法門」。(註:以下內容出自《印祖文鈔》及《大經科註》。未標明出處的「」內容均出自《大經科註》。)

甲一、前言

乙一、題目解釋

無上廣大微妙法門

「《往生論註》云:『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上。』『無上法』者,涅槃也。《智度論》云:『是故知無法勝涅槃者。』『廣大微妙』者,以此法門圓具萬德,普被群機,故云『廣大』。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神妙難思,故云『微妙』。」

乙二、大教緣起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也。」也就是說,諸佛出現在世間的唯一願望:幫助一切眾生回歸自性,早早成佛!

「釋尊所為之大事因緣,即宣說彌陀願力,普度眾生也。」

「如來現瑞放光,阿難喜悅請問,世尊正答所疑,演出一部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稀有,難逢法寶,《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釋尊將欲演說無上殊勝淨土法門。」

「凡聖齊收,利鈍悉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諸佛同讚,經論共指,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不可思議,淨土法門。當來一切眾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脫。」

甲二、正文

乙一、稱性極談,如來正說

丙一、稱性極談

「《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蕅益大師讚本經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是故本經稱為稱性之極談也。又乃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

丙二、如來正說

「又日道隱於所著《無量壽經甄解》中曰:『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

聖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圓頓,本無高下。唯以眾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飢遇王膳,而不能餐。唯本經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大勢至圓通章》曰:『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即凡夫心,開佛知見。至於根器淺者,但能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乃至十念,臨命終時,蒙佛攝受,便生極樂。花開見佛,悟入無生。奇妙疾捷,莫過於是。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

又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

乙二、普契眾機

丙一、三根普被,聖凡齊收

印祖曰:淨土法門,乃一代時教契理契機之特別法。下自五逆十惡,上至等覺菩薩,皆當修習,皆可即生超凡入聖。其餘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絕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機。

「至於契機,則更是本經之獨勝。經中之持名法門,普被三根,齊收凡聖。」

「夫眾生根器千差萬別,世尊故說八萬四千法門廣應群機。《華嚴》圓教專接上上根人,智慧如舍利弗,神通如目犍連,於佛聲聞弟子中均稱第一,但在華嚴會上,如盲如聾,況是下於此者,故云下根絕分。至於小始諸教,乃接權小之機,對於上根則有教淺機深之失,亦不應機。唯本經之持名念佛法門,聖凡齊收,利鈍悉被。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徹下,則《觀經》中,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可見本經乃廣收萬類、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藥,能愈萬病。

元曉師云:『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此說之要妙,在於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掃盡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此法,發心念佛。乘佛願力,悉得往生也。可見淨土宗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丙二、契合時機

「又契機者,亦寓契合時機之義。…夫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因持名之法,最為方便。隨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隨時可念,不勞閉關宴坐。但發廣大覺心,一向專念名號,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既能自覺覺他,廣度眾生於未來;亦復自他俱利,造福社會於當世。」

乙三、他力妙法,善護行人

丙一、仗佛慈力(以下四段為印祖開示)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

多劫不能成佛,由修自力法門故。須知淨土法門,縱臨終始聞,能生信願而念,即可往生西方,了生脫死。況未至臨終,即已預修乎!

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瞋痴,令其淨盡無餘,方可了生脫死。此則難如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又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則生死已了,煩惱不生,已與在此地久用功夫,斷煩惱淨盡了生死者相同。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丙二、他力即是自力

「淨宗所以能三根普被,一生成辦,凡夫二乘例登不退,皆仗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力,此即仗他力。淨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即以彌陀無上果覺,做為眾生因地初心,因達果海,果徹因源,因果同時,感應難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

更加以外聖易信,己靈難明。是以具縛凡夫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深信此兩個『有』字,切願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願,逕登不退。是乃凡愚所同能,若獨言究明自心,則唯上智所堪任。法藏菩薩於因地中,悲願宏深,開顯此他力法門(不靠自己,全靠彌陀),是以世稱彌陀乃大願之王。…蓋自他本來不二,肯仗他力,即是於此難信之法能生淨信。難信能信,全由當人之無上智慧,此即是自力。但能信入,老實念去,自然能所兩忘,自心朗現(理一心不亂),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淨宗之妙,全在於此。」

丙三、安穩修持

「其他法門,全憑自力,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例如《楞嚴》中廣明行人於禪觀中之五十種陰魔干擾,行人正見稍失,便陷魔網。…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是故其餘諸法,名難行道。

但念佛法門,…行人發心念佛,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被,護持行者,魔不能擾。如《十往生經》云:『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又《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又《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由上可見,念佛之人有彌陀所遣之廿五菩薩於一切時處擁護加持,又有大勢至菩薩等威德攝受,復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故得遠離魔難,安穩修持。仗他力故,化險為夷,稱為易行道。」

丙四、帶業往生

印祖曰:吾人在生死輪迴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逾於登天。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於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於水中,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

「若是已造者(五逆、誹謗正法等極重罪業,必墮地獄),但能迴心,懺悔念佛,則仍舊攝取,無有遺漏也。」宋瑩珂法師、唐張善和,造作惡業,恐墮地獄,拼命念佛,求佛救度,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是其明證。

「若宿世作惡,有決定業,命終之後,須於此界或於他方墮三惡道。以今世悔過修道行善,誦經持戒,發菩提心,專念極樂,至心回向,求生淨土等,於是乘彌陀此願功德(悔過得生願),遮其宿業,蒙佛攝引,不墮三途,逕生極樂。…可見宿業深重之人,皆可不更三途,帶業往生。彌陀悲願之深,攝度之廣,超踰十方。」

乙四、至簡至易,方便直捷

「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餘門修行名豎出三界,如蟲生竹中,豎出則難,故稱難行道。但念佛如蟲橫出竹中,易於透脫,是橫出三界,稱易行道。喻為徑路,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其他法門乃正入無生,故為難行道。今此淨業,巧入無生,蓋易行道也。念佛法門乃修行之徑路,而持名一法又為四種念佛中之徑路。故稱為徑中之徑。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淨土宗譬如妙高峰頭,而本經正如峰頭之頂尖。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是知利濟眾生,此經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乙五、十念必生,定成正覺

丙一、十念必生,大願之王

「今願文(『十念必生願』)中之十念,只是口念。上者盡一生之形壽,唯念佛名。下者僅念一聲,皆可往生。(僅念一聲者,指臨終一念,或『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亦皆得往生。)

『十念必生願』。日淨宗古德較量諸經,餘經中《華嚴》獨真實;若與此經相較,則此經為真。又本經諸大願與此願相較,則此願最為真實,蓋表此願乃真實中之真實也。

《甄解》云:『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又云:『謂由此願故,使眾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惡趣;具相好,現神通,而得滅度,入光壽海故。是以此願特為最勝矣。』又《箋註》曰:『故知四十八願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願,而為本願中之王也。』此願顯彌陀之究竟方便,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議功德。以名號即實德(性德),『聲字皆實相』故。」

丙二、往生不退,決定成佛

黃念老在第二十願註解中講:「但今願言,十方眾生,聞名發心,一心念我,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小本亦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要解》又云:「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下下品人,亦證三不退,一生圓成佛果。此乃十方世界之所無,唯極樂所獨有。如是勝異超絕,言思莫及。故《要解》云:「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

師父上人開示:「淨土法門能叫我們在一生當中就能夠超越兩重虛妄: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到一真法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從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皆是阿鞞跋致,所以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這是極樂世界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的地方。生到這裡,便宜可佔大了,一生就證得。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修到阿鞞跋致是無量劫。遇到淨宗法門,中了特獎,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修學圓滿就成佛了,必成正覺。這個機會要是錯過,叫真錯了。」

「第十二願名『定成正覺願』。往生者決定成佛,正顯彌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廣度無邊眾生於究竟涅槃也;彼佛本懷,只是為一切眾生決定成佛。為實現此願,乃有『十念必生』之殊勝大願,眾生依此最簡最易、極圓極頓之徑路,念佛往生,則皆可成佛也。」

乙六、大聖垂慈,特留此經

「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法滅盡經》中,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說。

今於末世,濁惡彌深,眾根愈劣,垢重障深,惡浪滔天,毒焰遍地,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經以作慈航。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難報。」

乙七、念佛成佛,總持法門

丙一、念佛成佛

「《彌陀要解》曰:『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即無上菩提)。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釋迦牟尼佛憑這個法門成就的,並把它傳授給五濁惡世的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但要憶念,過去諸佛』。《華嚴經》明,『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本經《大教緣起品》云:『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又《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又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彌陀亦如釋尊及十方如來,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證無上菩提。故但樂憶念諸佛也。」

「淨土法門。當來一切眾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脫。」

佛是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的。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阿彌陀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一切眾生怎樣成佛?都是念阿彌陀佛成佛。

丙二、總持法門

印祖曰: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本妙心,輪迴生死。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眾生機,說種種法。雖大小權實不同,偏圓頓漸各異,要皆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究竟成佛而已。然眾生根有大小,迷有淺深,不能直下暢佛本懷。又為末世眾生,業障深厚,智慧淺薄,壽命短促,知識稀少,匪仗佛力,決難了脫。於是特開一總攝初中後法,普被上中下根之淨土法門。俾彼已證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斷煩惑者,亦出輪迴。其為利益,超出一代時教之上。以一則專仗自力,一則兼仗佛力。譬如跛夫,盡日只行數里。若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洲。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也。

師父上人說:「《金剛經》上佛教給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所說的一切法全放下,只要一部《無量壽經》,只要一句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代表一切經,一句阿彌陀佛代表一切法門,你修的是大圓滿、大總持法門。我不走彎路,我走直路。那個路也能到,迂迴的,彎彎曲曲的,很長,我要走捷徑,走直路。像海賢老和尚九十多年不拐彎,這一輩子他都不拐彎,為什麼?沒有比這個更殊勝,它達到登峰造極。這一句佛號統攝一切法門,統攝一切經教,統攝一切諸佛菩薩的德號。而且這個法門不妨礙工作,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活活潑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當下就得大自在。」

甲三、結語

乙一、廣大微妙,難信易行

淨土法門之廣大微妙,豈是以上數語所能道盡,誠如印祖所言:「竊聞淨土者,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廣說之,雖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祖師之妙義,亦詮不盡。縱饒盡大地眾生,同成正覺,出廣長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又豈能盡?良以淨土本不思議故也。…誠所謂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不但此也,舉凡六根所對一切境界,所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見聞覺知,聲香味等,何一非闡揚淨土之文字耶?寒暑代謝,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侶邪見,何一非提醒當人速求往生之警策耶?廣說其可盡乎?」

淨土法門是著名的難信之法,但難信易行,只要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就能往生,也就是說,想去就能去。

印祖云:「淨土法門,乃極難極易之法門。說其難,則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尚不信。說其易,則愚夫愚婦,至誠懇切念,即能臨終現諸瑞相,往生西方。」又云:「念佛修持,如服藥然。能明教理,如備知病源、藥性、脈理,再能服藥,所謂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製之阿伽陀藥,亦可癒病。亦可以此藥,令一切人服以癒病。只取癒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藥性、脈理為憾也。」來佛三聖不識字,也沒讀過經、聽過經,一句佛號自在往生,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證明。

乙二、賢公表法,抓住根本

師父上人開示:「為什麼我不念別的佛,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我不念別的經,念《無量壽經》?就是因為諸佛如來的心願、本懷,幫助我們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方法就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我們對這個法門不相信,不能接受,再用別的方法,用八萬四千法門慢慢幫助我們提升,但是到最後還是歸這個法門。如果能夠相信、能夠理解、能夠發願,佛決定不會囉嗦。海賢老和尚在這個世間做好榜樣做了九十二年,告訴我們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他活這麼大年歲,阿彌陀佛給他的任務就是證實三個真實:夏蓮老的會集本真實、黃念老的註解真實、我們依照這個經本修行真實。跟老和尚學習決定沒有錯,那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幫助我們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究竟圓滿成佛去。」

海賢老和尚真正抓住了根本:「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並提出了最究竟圓滿的心得報告:「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

報告至此結束。慚愧弟子開律學佛淺薄,恐有錯誤之處,懇請師父上人慈悲批評指正。慚愧弟子開律頂禮敬呈。

老法師:時間超過了很多。開律法師的報告是一篇很好接引初機的講演稿,希望這篇講演稿多流通。到處都有人把念佛法門,用最簡單的方法講清楚、講明白,如果有人聽了,他能相信,他能接受,他能發願求生淨土,能老實念佛,這人就得度了,這個人這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所以要像彌陀一樣,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很好的講演稿。好,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73集/视频/文字)郭帅华、开律法师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0月13日21:06: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473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